全域旅游发展研究及案例
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放松、娱乐的重要选择。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将区域内各种资源、产业、公共服务等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全局性、整体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应明确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节点,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要加强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
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意识。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
同时,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兴旅游形态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四、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
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
同时,要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农业、林业等,推动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
五、加强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广告、宣传片、网络营销等,加强对全域旅游的宣传推广。
基于VRIO模型的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公共管理二○一九年第一期总第八十期基于VRIO模型的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泰安市为例□高爱霞1满广富2姚兴华3高春霞4[内容提要]泰安市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城市,正面临着旅游业升级机遇,如何全面提升泰安市全域旅游竞争力,使泰安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是当前泰安市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VRIO模型,构建了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FAHP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泰安市全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VRIO模型;全域旅游;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91(2019)01-0102-08【收稿日期】2018-09-18【基金项目】泰安市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泰安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战略构想与路径设计”(18-ZD-022);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泰安市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VRIO模型的视角”(17skx117);泰安市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游客满意度视角下泰安旅游公共服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18-YB-085)。
【作者单位】1,3.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泰安,271000;2.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泰安,271018;4.山东省曹县桃源集镇政府,山东菏泽,274404【作者简介】高爱霞(1980-),女,山东菏泽人,理学硕士,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企业管理;满广富(1979-),男,山东昌邑人,管理学硕士,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姚兴华(1984-),女,山东临沂人,管理学硕士,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春霞(1976-),山东曹县人,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一、引言2016年我国262个市县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开始创建,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向大众旅游时代的转型开始[1]。
泰安市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城市,正面临着旅游业升级机遇,如何全面提升泰安市全域旅游竞争力,使泰安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是当前泰安市急需解决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千年古镇。
随着乌镇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响应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推进建个大乌镇带动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乌镇国际旅游区围绕“116个小乌镇”的战略目标,依托乌镇旅游的品牌效应和虹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优势,启动了乌村项目。
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村项目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进行开发,强调对乡村肌理保护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传统生活氛围,打造成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桃花源”。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系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的历史古村落,总面积450亩。
全村围绕江南农村村落特点,以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等构成四大板块,内设酒店、民宿、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应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设施,与乌镇东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是古镇古街古村落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乌镇转型大背景下的试点之作与国内其他新农村开发项目相比,乌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及无法比拟的基因血统。
作为乌镇旅游下一期工程,乌村紧邻乌镇西栅,低于沪苏杭旅游黄金三角地的核心,坐拥中国最优质的客源基地、最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景名胜,游客爆棚的5A级景点。
乌镇的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很容易辐射给乌村。
如此优质的客源地市场,估计举国上下,几乎无人能比。
2015年全年乌镇景区游客接待量应该超过800万人次。
如何在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客流分享,提高旅游体验质量,进而增加旅游频次和客单价,都是摆在乌镇旅游面前的重要课题。
乌村的开发,应运而生。
乌村代表的新型乡村旅游和庄园经济,与东栅西栅代表的古镇旅游相比较,风格自有不同。
同时,乌村提供的乡村农俗和原生态自然体验,完全可成为现有景区文化体验的补充。
这些均有助于做大乌镇全域范围的旅游经济,增强各景点的联动效应。
因此,乌村景区开发依托乌镇成熟景区大客流量,打造创新旅游体验的试验田,旨在完善乌镇全域旅游功能布局。
全域旅游规划的本质特征、典型模式与内容体系探析

全域旅游规划的本质特征、典型模式与内容体系探析徐彤1张毓利2(1.南开大学,天津300050%2.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摘要:全域旅游规划是全域旅游发展阶段下的旅游发展规划阶段表现形式,具有立足全域、公共支撑、产业融合、多规合一等特征,集总体规划、执行体系、行动方案等为一体。
全域旅游规划与传统旅游规划在编制要求、主体内容、规划依据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点,但在规划侧重点、规划理念、规划方法等方面却存在明显不同&当前全域旅游规划模式主要有特征引导型、创建+领型和传统升级型等几类典型模式。
文章在立足全域旅游本质特征、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异同比较基W上,提出了“1+4+N”的综合系统型全域旅游规划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配套成果和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全域旅游规划;本质特征;典型模式;内容体系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全域旅游规划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规划,是新时期新阶段旅游发展规划的特殊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多层次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据统计,山东、海南、浙江等11个省(自治区)编制了省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80%以上的已经公布或正在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在全域旅游规划于全国迅速开展编制的同时,当前全域旅游规划的编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全域旅游规划的性质和地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全域旅游规划不是法定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其次,全域旅游编制尚没有正式的规划编制导则和编制标准,导致规划编制缺少客观评价的标准,很多全域旅游规划换汤不换药,迫切需要明确全域旅游规划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异同$再次,全域旅游编制机构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存在模式套用问题。
当前规划编制机构,经过内部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带有自身特点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并以此在其他各地全域旅游规划中套用,导致规划编制的特色性和适用性不强$诸多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1实践溯源与研究综述全域旅游规划是伴随全域旅游理念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规划方式,是基于我国近40多年的旅文章编号:2095-7211(2021)02-0027-07游规划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旅游规划方式,是资源导向型规划阶段、市场导向型规划阶段、产品导向型规划阶段)2*、产业导向型规划阶段后的全域导向型旅游规划新阶段的新体现。
全域旅游背景下秦皇岛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1年第5期现代园艺全域旅游背景下秦皇岛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策略研究于宝,王建梅,杨雅婷,张艾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600)摘要:良好的旅游景观环境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导下,以秦皇岛地区为例,分别讨论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要求、优化乡村旅游景观的方法,并且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产业链建设、自然景观建设和加强综合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景观;秦皇岛;发展策略区域差异方面。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看,当地的景观利用和分布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景观节点大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景观资源节点分布较散,多以辅助形势,与全域旅游理念不符合。
例如在资源利用方面,部分优秀文化景观,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大多都分布在城市周边,与偏僻乡村相连接,因此不能正常规划到热门旅游线路中,发展现状不理想,游客对其并不了解,从而导致利用率偏低。
2.2基建设施不完善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必备条件,从全域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更应该得到重视[4]。
通过调研发现当游客进入景区后,主要是想感受滨海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由于秦皇岛农村经济建设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旅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导致无法连续带动本地的乡村经济发展。
例如,有游客表示乡村民宿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明确的位置导向,民宿除住宿外没有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和相关服务。
虽然乡村道路分布较广,但是多数道路崎岖不平,导致游客出行路线以及其他相关出行都受到影响。
以上多项具体案例说明加快秦皇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提高全域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
3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思路3.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乡村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它是通过有序的组织和合理的协调机制把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类资源整合成为具有工作目的系统。
秦皇岛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景观资源,如北戴河旅游区、山海关旅游区都具有理想的景观资源影响力,但是二者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旅游模式,游客很可能只选其一。
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融合协调视角下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17SJB0737)。
作者简介:潘丽琴(1978—),女,安徽望江人,硕士研究生,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4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五)文化研究 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文化涵化正 向发展,在保护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开发,构 建新时期的特色民族文化体系;甘飞云提出建设黄山市茶文化旅 游休闲产业园区,最终实现黄山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莉等提出全域旅游视野下,把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结 合起来,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赋予山 水自然、人文景观以“魂魄”,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精神体验,成 为旅游发展的新思路;许春华以武威市为例,提出了全域旅游背 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途径;何文俊等得出了全域旅 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具有泛化特征,影响范围更宽、程度更 深、内容更具复杂性的结论;许林书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了长白 山区域地学形成原理,旨在为提升长白山全域旅游的科普文化和 科普导游服务;李家凯提出要借鉴国内外佛教旅游开发经验,为 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带动周边景点共 同发展,增加铜仁市的经济总量。 (六)扶贫 李喜梅就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精准扶贫进行分析,认为开展 全域旅游必须找准立足点,帮助偏远地区迅速脱贫;薛兵旺研究了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旅游业特有的带动效应,发展旅游
三、结语
总之,全域旅游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就理论发展来 看,对其内涵的认识逐步由探索走向成熟,就具体实践而言, 已将此理念运用到了旅游对策、旅游规划、县域旅游、乡村旅 游、旅游侧供给、精准扶贫、专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 学者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较少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国家旅 游局已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对全域旅游的研究未 来要更侧重于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更偏向于用定量 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
全域旅游特点、规划要点分析

一、全域旅游的特点1休闲时代催生全域旅游随着生产力进步,人们用更低的成本和时间即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相应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结余资金用于休闲娱乐。
在我国,工薪一族是休闲旅游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休假时间和旅游成本的综合约束。
一年52周,毕竟以周末居多,周末时间限定了一个基本的同心圆出行区域;同时大众收入水平也受到社会生产平均成本的限制,这两点因素综合制约着休闲旅游的出行距离和产品类型。
因此,大中城市的郊区、都市圈地带成为主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与知名景区的人山人海、高昂成本相比,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期待,是惬意的、轻松的,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人均景区面积要足够宽松,相应地,“景区”的总面积就会很大,如果再考虑一些季节性产品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如季节性花海)、以及远景画面的营造所占有的全域一般以某一个行政区域为界。
2全域资源全新价值观全域资源是一种资源价值观,就是把区域内所有要素均作为旅游资源或其构成要素、或影响要素的资源观。
规划需在识别、评判的基础上,对有利要素采取改造、利用、组合、提升等手法,使其发挥旅游资源价值;对不利要素采取屏蔽、转化等手法,消除其负面影响。
全域资源包括已评定的各类景区、旅游区、森林公园等,也包括大量“编外”的“非景区”、“非旅游区”。
这些编外资源,包括山川、水系、道路、村落、城镇、田园、林地、野生动植物、各类设施等;还包括非区域性的星空、云天、海域等资源;以及各类生产活动,如农业、养殖业、林果业、矿业等。
全新价值观,是认为全域资源具有新的休闲旅游价值的观点。
理论上,每一处资源都有自身的价值。
以村庄为例,虽然区域内大量的村庄有着较高的相似性,但随着其离城市的距离不同,分别具有了人流大小、安静等不同的价值属性,再结合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便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客群,策划不同的旅游产品。
3全域景观,追求艺术美全域资源要求区域内所有可见形象具有基本的、背景化的、最低限度的美感,尽量避免消极画面、消极因素,并主动发现、营造若干具有艺术性、美观性的画面、景观以及观景点。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