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

联系, 更包含 了内容上的联系 : 内 容 方 面 就 是 用 马克 思 主 义 的立 场 、 观 点 和 方 法 来 分 析 和 解 决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实 际 问 题 ,形 成 适 合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实 际 情 况 的 路 线 、 方 针 和 政策 , 并 在 这 一 过 程 中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发 展 ; 形 式 方 面 就 是 使 源 于 西 方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形 成 为 中 国形 式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赋 予 它 以 中华 民 族 的 风 格 和 特 点 口 ] 。 二、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国 传 统 文化 切 合 点 研 究表明 ,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与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之 间 存 在 着很多共 同点 , 很 多地 方 甚 至 可 以说 不 谋 而合 , 主 要 体 现 在 下 面四个方面 : 第一, 中华 传 统 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分 配 方 式 与 马 克 思 强 调 的按 劳 分 配 制 度 有 共 通 之 处 。 马克思严厉抨击 了资本 主义 的社会 资源分 配制度 , 并 且 提 出按 劳 分 配 的 社 会 资 源 分 配 制 度 。在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中理 想 分 配 方 式 是 平 均 主 义 的思 想 , 如 老 子讲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足” , 儒 家正统思想 家孔 子也说 : “ 不患 寒而 患不均 ” 。在 很 多 农 民起 义 中 也 体 现 了这 方 面 的 一 些 思 想 。 比 如 , 中 国 近代史上 比较出名的太平 天 国运动 , 领 导 集 体 在 发 动 起 义 初期就 提出 了《 天朝 田亩制 度 》 , 北宋 王小 波 、 李 顺 提 出 的 “ 吾 疾贫富不均 , 今为 汝均之 ” 的 口号 。 这 些 都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中社 会 资 源 按 劳 分 配 有 相 通 之 处 。这 也 是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初 期 按 劳 分 配 变 成 了 吃 大 锅 饭 的 平 均 主 义 的 理 论 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根基。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儒家伦理道德、道教的天人合一和佛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健康新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和知识,也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素材。

然而,必须承认,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畸形的思想和体制,这些非理性和不合时宜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负面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落后思想和社会现象。

这些倒行逆施的思想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识别出合理的思想和经验,抛弃和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和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从中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从实践层面进行验证。

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运用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同时纠正其缺点和不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认识方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与此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掘、整理、运用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根基,不断推动中国的文化创新,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发展。

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要关注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土壤中,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特性与精神追求。

因此,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研究时,必须深入了解其历史发展背景,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根源。

只有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深厚内涵。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要重视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社会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也应当注重其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翻新”,更是要寻找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被借鉴和应用于道德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创新。

在视阈下,我们既要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批判其中的弊端与局限性。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才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在创新中更好地充实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既要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找到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可能性,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需要注重国际视野。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面向世界。

我们必须通过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辩证分析,探讨了中国梦的渊源和实现路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中的地位。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梦的指导意义和中国梦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结合,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梦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国梦的结合分析,揭示了中国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梦、辨证分析、历史渊源、实现路径、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意义、历史必然性、深刻结合、历史使命、历史意义、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梦的含义和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富强的愿望,必须经过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还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梦的指导意义在于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了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概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的辨证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的辨证分析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阶级社会内部矛盾和斗争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辩证性和发展性,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泉。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1. 引言1.1 阐述研究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1.2 介绍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和文学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作为研究领域的核心之一,对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不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概念进行深入解析,还需要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指导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

1.3 分析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路径进行探讨,可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对话。

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分析其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核心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法家学说等流派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两者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互补性和共通性。

本文将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和路径,以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些原理并非与所有文化传统都格格不入,相反,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层面展现了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从哲学思想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都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念相契合。

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追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这种契合点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再次,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注重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李迎娣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全面正确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传承、补充和拓展,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宏大体系。

现在,我们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行话语创新,将马克思基本原理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更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一、正确评估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全面正确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传承、补充和拓展,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自“西学东渐”以来,就如何正确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已有不少议论,但其间也取得了不少共识,如“精华糟粕共存论”。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令人赞叹的、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精神文明和精华;又有令人厌恶、必须彻底抛弃的、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文化糟粕,良莠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

(一)不能机械化分精华和糟粕如何正确评估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精华和糟粕各占多少,这是一个至今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机械地划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是无法划分的。

因为,同一文化元素中折射不同的光芒,有的光芒反射精华,有的光芒反射糟粕,把糟粕去掉,精华也就不见了。

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古语宣扬臣忠和子孝,被批判为愚忠和愚孝,需全面抛弃。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和阐述社会历史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下,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发
展目标,也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出现和演变是由矛盾的
冲突推动的。

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进程,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发展来实现。

中国梦要实现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解放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中国梦
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目标,这需要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主导的。

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把握
历史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充分融合了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下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文如下: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民族的血脉,它给予了人民充实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就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创造了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革命开启了一条光明的 2 7

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科学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也向前一步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党面临着一把"双刃剑",有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风险挑战,这些使得我国必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让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内涵精神,集思广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一、理解认识"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党中央心血来潮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依托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以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伟大梦想,团结就是力量, 3 7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显示了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造性改变,用简单的"中国梦"三个字高度归纳概括我党今后实际行动的指南,更加体现了它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梦是口号,是标杆,它的提出让我们的社会意识到当前社会的不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中国梦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创新发展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通俗的讲就是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团结努力,拼搏向前,共同坚守过上更好生活的理想,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每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梦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这种认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追求的结果,是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我国现在提出的"中国梦"其实是内在契合的。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必然需要。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到如今同志提出的"中国梦"都一步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反映了党领导 4 7

人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鼓励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努力、攻坚克难,才能够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要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实现中国化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其深刻的必要性:第一,二者的结合是解决中国面临当前现实问题的需要;第二,二者的结合是中国人健全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文化问题上,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依据。一方面,二者虽有差异但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冲突,两者在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及社会理想等方面,都具有相通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悟性思维、主体修养论及人生哲学都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贯通 1.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实现其民族化能更容易被普遍民众迅速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灵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优秀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 5 7

新鲜的血液,使其能够在新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中国化,越来越具备群众的活力,得到广泛共识。2.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传统文化需要汲取新鲜血液,实现现代化转型。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改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大力倡导民族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文化。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它具有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实现"中国梦"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不仅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意志情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它为正在前进中的中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任务及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国梦是要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成果,为回答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当前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梦",就是在中国特 6 7

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 (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 过去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去中国的社会文化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扬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其中包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问题上,"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当下,"中体西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已被大胆提出,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出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人依托小农经济,在生产生活中对过去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是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的科学,更加的丰富,因此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社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