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正文】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

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一)主食与副食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特征。

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

“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称黄米子。

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北方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

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古代的帝王、诸侯祭祀的稷与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

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

在装饰上,由于传统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

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日本的和服及其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产生。

韩国服饰也是从中国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奥斯卡颁奖的舞台上国际影星巩俐所穿的礼服都是具有很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由此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流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元。

审美艺术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熙元。

新概念展示设计[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梁梅。

意大利设计[M]。

人民出版社,2000。

[4]陈瑞林。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

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

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

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传统文化论文课程结课

传统文化论文课程结课

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课程结课论文感谢相遇,短短几堂课,却使我深受震撼。

也翻新了我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定义。

课上谈到,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天是除人以外的外部世界。

而对于老子的无为之说,无为是以无为求无其不为。

是令我感触最深的,这两个定义,真的是如同耀眼惊雷,瞬间就把我心中的混沌劈开。

但语言匮乏,无法尽述。

而离别之际,我这个物院学子,只能以零碎又笨拙的文字描述故乡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小村庄。

如今,现代科技无孔不入,庙会礼仪也随之精简了很多,但是我们也仍旧保持着举办庙会的习俗。

举办时间我们的庙会一年有三次,时间分别是农历六月初六,十月十,和腊月三十。

前两次是小聚,后一个是大聚(家家户户都得派一人参席)。

还有一种制度,就是三年一大会,大会就是会联合隔壁三两村镇一起举办,时间商讨后在上述三个时间点选定,届时人声鼎沸,彩旗盈目,热闹非凡。

举办庙会的目的其实人们参与庙会的目的与古时祭天祈福相差不大。

都是为了祈求好气运。

风调雨顺,家财兴旺,家族和睦,商贩求财,学子求学,农人祈求好收成……庙会地点我们举办庙会的地点一般是坐落与山间的庙宇。

其实就是道家的寺庙,各村落都建有小型的寺庙,寺庙颜色搭配沿袭古时,多为红墙绿瓦(当然不是真的瓦片,是后期画上去的),设有梁柱,门口梁柱雕龙画凤,内部梁柱镌刻经文,庙宇里隔成小屋,最大的房间设玉皇大帝的神像,约有一人高,三人宽。

其次,次大的屋设有观音菩萨的神像,然后还庙宇旁特意搭了一层楼高的平台,以做众神汇聚的的地方。

因为庙宇不够大,故特此寻一缓缓向上延伸的小路,路上按神位搭有小平房,里面均设有小神像或者小牌位。

所有神像均面对正门,神像色彩搭配以鲜艳为主,正红,大绿,明黄……庙宇设深山,周围彩旗明艳,小径通幽,颇有意境,但是一般只有在上述三个时间点人们才会聚在庙堂里,其余时间一般比较冷清,只有特定的老者(这些老者必得是十分熟悉庙会古礼的并且对祭祀时的唱词要十分熟悉)来统理庙宇的事务。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传统文化,即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其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把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作业题目: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姓名:***
学号:**********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摘要: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

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

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关键字:尊重德孝平等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不但是要爱家人,而且是要爱朋友,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

一个人活着,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靠良心活着。

良心,就是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而我们行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让自己心安理得。

《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安”,只有觉得心安的才能去做,心不安的不能去做。

所谓“仁”,是说从人的心里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幸福,而不愿别人有灾祸。

这是一种从心中产生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大爱。

每个人都有仁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

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仁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仁。

一天,王阳明的学生王艮出游归来。

王阳明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些什么?”王艮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也看你是圣人呢!”又一天,王阳明的另一个学生出游回来,兴冲冲地对王阳明说:“先生,今日我看见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王阳明问是什么事,学生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这不过是常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原来,两位弟子对老师的真传心领神会,只是程度深浅不同。

1525年左右,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阐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谓“人胸中各个有圣人”,这是先天的。

他在讲课中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说:“出门好像迎接贵宾,役使老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头上。

这样就无论治国或者治家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了。

”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

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

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的答案是“爱人”。

仁者能建立事业,能成就仁德。

心中存在仁,就能树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

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

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

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明代大儒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仁观,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意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一人,以天地万物人我浑然一体而不分。

张载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若尊重年长者,就能赡养他人的长辈,以及自己的长辈;慈悲孤儿,就能抚爱他人的小孩,也能爱护自己的小孩。

凡是天下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都如自己的长辈兄弟一般,要时时保护他们,时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不忧愁,纯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

例如“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提出“我和四川一家亲”,天南地北的人们向灾区伸出关爱之手,体现的就是“仁”。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来覆盖天下,以仁来承载天下,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儒家思想中,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有道德情感。

事实上,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自然关系、生物关系。

这不但在人身上表现出来,而且在动物身上也表现出来,正所谓“虎毒不食子”。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伦理道德。

动物的父子之间,只有生物性的爱,没有道德性的伦理。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用“慈”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父对子的情感,用“孝”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子对父的情感。

仁爱之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人与人和睦温馨,它能打破人与人心中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要做到永存仁爱之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

第一,要有自爱之心。

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

”自爱包含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第二,要有爱人之德。

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第三,要有利人之行。

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

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的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第四,要守仁德之道。

儒家讲仁爱,并非让人们去爱一切人,而是教导人们要爱之以道、爱之以德。

我们要当爱则爱,当恨则恨,正像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道德产物,毛泽东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如若对错误的东西,
丑恶的现象和罪恶的人一味讲爱,就会姑息养奸,把“爱”变成了“害”。

不仅失去了仁爱的价值,而且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结出过爱不义的恶果。

孔子的“仁者爱人”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发现自己的良知,怎样保住自己的良知。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街上遇到一名老乞丐,想施舍点钱给他,但翻遍了所有口袋,竟发现自己连一个铜板也没带,而老乞丐的手却一直在寒风中伸着,瑟瑟发抖。

这使屠格涅夫十分窘迫,无奈地抽出双手紧紧握住了老乞丐冻僵的手,尴尬地说:“兄弟,对不起,我忘了带钱。

”老乞丐抬起头,毫无怨言地说道:“你叫我兄弟?老哥,你叫我兄弟?这已经是最高贵的礼物了,我已经感到很幸福。


在我看来,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把人看成人,不关乎他的地位高下,美丽与否,只是单纯的看成跟自己一样的生命。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

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请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张载;《西铭》
(2)朱伯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钱逊;《论语》的核心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 (4)徐文超;浅议《论语》中的求学与教学[J];天府新论;2009年S1期(5)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