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圈一圈的逻辑层次构成的。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个圆圈,它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 次。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个圆圈, 它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审 美价值观等,其理论基础是哲学。它受制于核心价 值观,但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个圆圈,它包括关于政治上层 建筑的价值意。
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力”指人力 “命”指天命 1、儒家 儒家强调道德实践的过程 作为超越了自然状态的存在,人具有选择行 为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论语· 颜渊》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 ——《论语· 宪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颜渊》

2、道家 道家将“无为”规定为主体在世的原则 提出了“安命”的观念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3、墨、法两家 较之儒道对天命的设定,墨法将注重之点更多地放 在主体的力量上。 墨家提出“非命论” 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富,不强必贫——《墨 子· 非命下》 在法家看来,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强弱,并非取决 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 确信主体可以在政治实践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 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 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 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 值的。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 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天”,广义的自然 “人”,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一)人文取向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方面,对人文 价值做了双重确认 墨家则强调“力” (二)人道原则(追求文明社会的秩序稳定) 儒家:“仁” 佛教:“慈悲” 墨家:“兼爱”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 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 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 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 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 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 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故价值观可以分为两 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 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小结: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占着 支配地位。然而,因为儒家忽视了对自然的探索和 改造,因此表现出了某种重人文而轻自然的趋向。 道家虽然崇尚自然,但其自然原则,由于缺乏积极 改造、作用于自然界的内容,因此也不足以抑制儒 家轻自然的倾向,这里确实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价值 观的消极的一面。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第二节 群已关系的定位

一、修已以安人 儒家肯定个体内在价值,提出了“为已”和“成已” 之说——成已而成人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二、“无以人灭天” 道家的观点 相对于儒墨之突出人道原则,道家则把关注 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由此形成 一种异于儒墨的价值取向

(一)在天人关系上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 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系统
导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 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 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 合、接近或一致。


二、价值观 ①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 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价值观作 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客体,而是客体 属性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关系。价值观不与 政治、法律、艺术、道德、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 相并列,而是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中,是 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带有一 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

(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 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 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 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