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小学畲族传统艺术传承活动方案
走进畲乡教学设计

走进畲乡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走进畲乡、一、教学目标:1、了解畲乡人们的民俗风情、工艺特产,感受畲族人们的文化生活魅力。
2、培养尊重与热爱畲族人们的感情。
3、关注少数民族,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养成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惯。
4、知道畲族是浙江省主要的少数民族,了解畲族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畲族的民俗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2、难点:畲族服饰的特点的掌握,感受涉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魅力。
三、教学流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说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生齐:56个民族。
师:那么,你是什么民族的?生齐:汉族。
师: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藏族。
生:蒙古族。
生:维吾尔族。
生:傣族。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我们浙江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畲族师点击多媒体出示:文字简介畲族。
学生自由读,初步了解畲族。
畲族,现有人口70万余人,是我国的散居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等,历史上曾有“盘”姓。
师:我们班里姓蓝、雷、钟或者盘的同学有没有?没有啊,在我们隔壁的丽水市肯定有,因为那里有全国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
(出示课件地图)师:谁能在地图上找到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所在?(请生上来指)指名一位学生上前在地图上指出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
师:没错,这里就是咱们中国的畲乡,我们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到景宁这个畲乡去感受下他们的风土人情。
(板书:走进畲乡)(二)、走“近”畲乡,初步了解畲族播放视频1师:看视频,说说你对畲乡景宁有哪些了解(学生看)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生答)师:那想不想更深入地去感受畲乡的风土人情呢(想),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0页,自学课本知识,了解那里的民族风俗习惯。
幼儿园畲族特色教案

幼儿园畲族特色教案一、引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哦!这个地方可不在遥远的天边,而是在咱们自己的大山里。
你们知道吗?这里住着一种非常特别的民族——畲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跟着我一起走进那片青山绿水,走进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畲族村落,看看那美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超级有趣呢?说不定你们也能学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哦!今天,我就带你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畲族的传统,让我们一起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好多有趣的内容吧!二、畲族的传统与文化哇,首先要告诉你们的是,畲族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家可别小看它!畲族的传统文化真的很丰富,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和习俗。
比方说,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节日——畲族的“春节”。
你们知道吗?他们的春节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每一年,他们会举行特别的祭祀活动来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家人健康。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在这一天,大家穿上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头上戴上漂亮的花环,手里拿着色彩鲜艳的小道具,在村里开心地跳起欢快的舞蹈。
是不是很有趣呢?在畲族的小朋友们眼里,这一天是最最特别的节日,因为他们会得到爷爷奶奶的祝福,还能吃到香喷喷的传统美食呢!嘻嘻,想到这里,我的嘴巴都开始咕噜咕噜响了,好想尝一口那里的美味了!说到畲族的服饰呀,那真的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你们知道吗?他们的传统衣服上常常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里有象征吉祥的花朵,也有代表好运的动物。
尤其是畲族的小姑娘,穿着那种金光闪闪的银饰,走起路来都能发出悦耳的响声,简直是像小仙女一样!我猜,咱们的幼儿园小朋友穿上这些衣服,也肯定特别漂亮啦!三、畲族的语言与歌舞说到畲族,怎么能不提他们的语言和歌舞呢?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哦,虽然咱们可能听不懂,但只要听着那悠扬的旋律,心里就会觉得特别温暖。
你们知道吗?畲族的小朋友们从小就会唱好多美妙的歌。
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会聚在一起,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大家手拉着手,舞动着身姿,笑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梦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范文六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范文六篇【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它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及精神。
其形式多样,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技艺、医药、礼仪、民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
通过本次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活动时间周末 9:00——16:30(活动时间待议)三、活动地点校内操场、运动场四、活动内容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学习阶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在活动开始前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1.认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物、校内宣传专题专栏,提高师生对文化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了解和认识。
在活动前激发学生们学习优秀文化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条件。
2.做好校内宣传活动,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国旗下演讲等形式,介绍与本次校园活动内容相应的非遗基本知识,为活动的正式开启做好充分的宣传准备。
(二)活动展示阶段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感受非遗(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展示活动(3)具体内容:2.体验非遗(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体验活动(3)具体内容:图片.png3.非遗创作(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创作活动(3)具体内容:图片.png五、活动人员的安排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携带孩子选择上午或下午参加活动,并提前告知学校参与活动的时段,教师及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表按时出勤。
民族文化节活动方案例文(5篇)

民族文化节活动方案例文本次节活动以“传承·弘扬·活力”为核心主题,旨在深度展现各民族独特且丰富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有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融合与共存。
# 二、活动目标1. 弘扬民族文化:通过精心策划的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形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民族文化的瑰宝。
2. 促进民族交流:通过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间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3. 丰富文化生活:借助民族文化展览、文化街区等多样化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4. 推动旅游发展:展示各民族独特风情和特色文化,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体验,进而带动地方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
#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时间:____年10月1日晚上地点:市体育馆内容:主题演讲: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就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发表见解。
民族文艺表演:汇聚各民族艺术团体,呈现精彩纷呈的歌舞、音乐等节目。
2. 民族文化展览时间:____年10月2日至10月8日地点:市展览中心内容:民族手工艺品展览:展示木雕、陶瓷、刺绣等精湛手工艺品,彰显民族工艺魅力。
民族服饰展览:呈现各民族传统服饰,展现多彩的民族风貌和文化底蕴。
民族美食展览:邀请游客品尝各地特色美食,感受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
3. 民族文化街区时间:____年10月1日至10月8日地点:市中心内容:民族特色小吃区:设立小吃摊位,让游客品尝地道民族美食。
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区:展销特色手工艺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表演区:搭建舞台,邀请各民族艺术团体进行精彩表演。
4. 民族体育竞技时间:____年10月1日至10月8日地点:市体育场内容:民族体育比赛: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等民族体育项目比赛。
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
5. 民族文化论坛时间:____年10月2日至10月3日地点:市会议中心内容:专家学者论坛:邀请民族学、文化学等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小学民间美术活动计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美术,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特制定此活动计划方案。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点及制作方法;2.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4. 传承和弘扬我国民间美术文化。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2023年6月四、活动地点学校美术教室、教室、操场等五、活动内容1. 民间美术知识讲座:邀请美术老师或民间艺人为学生讲解民间美术的历史、种类、特点及制作方法。
2. 民间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3. 民间美术实践活动:(1)剪纸: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制作剪纸作品。
(2)泥塑:学习泥塑的制作方法,制作泥塑作品。
(3)风筝制作:学习风筝的制作技巧,制作风筝作品。
(4)脸谱绘制:学习脸谱的基本画法,绘制脸谱作品。
4. 民间美术作品评选:组织学生参加民间美术作品评选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5. 民间美术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民间美术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2. 邀请美术老师、民间艺人等担任活动指导;3. 确保活动场地、设备、材料等准备充分;4. 制定活动日程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七、活动评价1. 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作品质量:学生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3. 知识掌握:学生对民间美术知识的了解程度;4. 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八、预期成果1. 学生对我国民间美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2.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3. 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弘扬有了更加积极的参与意识;4. 学校的民间美术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民族学生刺绣活动方案策划

民族学生刺绣活动方案策划引言: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刺绣是了解和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刺绣活动。
活动目标:1. 增强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2. 培养民族学生的手工艺技巧和创造力。
3. 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活动内容:1. 刺绣基础知识讲解:邀请专业刺绣师为学生们进行刺绣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刺绣的历史、工具、线线材料等。
2. 刺绣技巧教学:专业刺绣师示范并教授学生们刺绣的基本技巧,如针法、线迹等。
3. 民族刺绣展览:组织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刺绣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民族的刺绣文化。
4. 刺绣比赛:举办刺绣比赛,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刺绣技巧和创意。
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和认可。
5. 刺绣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学校的民族学生来校参观,组织刺绣交流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借鉴。
6. 刺绣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参观刺绣工坊或刺绣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刺绣的魅力,激发刺绣兴趣。
7. 刺绣传统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解刺绣的传统和发展,让学生们了解刺绣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方案:1. 时间安排:根据学生的课程和校历,确定活动时间,一般可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
2. 地点选择:校内选取适合举办刺绣活动的场所,如多功能教室或礼堂。
3. 资源准备:准备所需的刺绣工具、材料、刺绣布和线线等。
4. 人员配备:邀请专业刺绣师、相关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参与活动,并提前进行培训和协调工作。
5. 宣传推广: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电子屏幕等渠道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6. 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反馈调查,了解活动的效果和改进的地方。
结语:通过民族学生刺绣活动,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
畲歌畲嘻嘻教案

畲歌畲嘻嘻教案畲歌畲嘻嘻是中国畲族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畲歌畲嘻嘻教案是指对畲族传统音乐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和传承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畲族音乐文化,弘扬畲族民族精神,促进畲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
本文将从畲族音乐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畲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畲族音乐的特点。
畲族音乐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畲族音乐以歌曲和器乐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以畲歌和畲嘻为代表,器乐以竹笛、竹排鼓、竹排琴等民族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
畲族音乐具有浓厚的田园风情和朴实的民间气息,歌词内容多涉及畲族的生活、劳动、爱情、婚姻等方面,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欢快明快,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畲歌畲嘻嘻教学内容。
畲歌畲嘻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畲族音乐的基本知识、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等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畲族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畲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畲歌和畲嘻的分类、特点和演唱技巧,器乐的演奏方法和舞蹈的基本动作等。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畲歌和畲嘻的演唱技巧,包括发声、吐字、抑扬顿挫等方面,掌握器乐的演奏方法,包括吹奏、击打、拉弦等技巧,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掌握舞蹈的节奏和韵律。
最后,学生需要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的综合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和艺术水平。
三、畲歌畲嘻嘻教学方法。
畲歌畲嘻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示范教学三种形式。
首先,理论教学是指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畲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使学生了解畲族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畲歌和畲嘻的演唱技巧,器乐的演奏方法和舞蹈的基本动作。
其次,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地考察、采风录音、实地演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畲族音乐的实践技能和表演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畲族音乐的魅力和韵味,提高演唱、演奏和表演的技能和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第1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2024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中学工作。
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
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四、主要内容(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
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三)组织全区各戏曲院团配合教育部门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
同时采取请上来的方法,组织全区各学校戏曲爱好者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观看效果和艺术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小学畲族传统艺术传承活动方案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烂多彩,畲族人民喜唱歌、擅跳舞。
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专属的节日、风俗、和特有的体育活动。
我校是一所民族小学,在校生中绝大部分是畲族的孩子。
在对畲族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了解畲族文化,体验过畲族风俗,见识过畲族传统艺术,能用畲族语言对话、唱畲族民歌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璀璨的畲族文化,正面临着淡化的危机。
校领导意识到,拯救民族文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吸纳传统文化中先进的文化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特色文化培育一代新人,是一所民族小学的义务与责任。
因此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决定积极开展畲族传统艺术传承活动,通过语言、歌曲、舞蹈、体育等方面,促进更多的畲族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一、畲语传承
前期工作:
1、收集、整理畲语校本课程资源,编写一套畲语校本教材。
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着手,并做到图文并茂。
2、根据学生实际探索其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一系列畲语校本课程案例。
3、规范并制度化畲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立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并聘请专家作定期的指导。
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健全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发证制度,做到目标明确性、制度严肃性、形式多样性。
2、让学生了解有关畲族历史、畲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畲语的兴趣。
3、收集畲语资料,并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编印成完善的教材,做到学生人手一册,让畲族文化与孩子们走得更近。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每周开设一节畲语传习课程,利用畲语校本课程开展“畲语传说”实践活动。
同时,通过家校联系的方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
2、利用班级后面墙壁一小块地方,把近阶段学说畬语的内容张贴上面,进行复习巩固、交流运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畲语、交流畲语的平台,让畲汉师生感受畲族语言的魅力。
3、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将每日傍晚6:00—6:15设为畲语学习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互教互学畲语,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及提高畲语学习水平,使学生乐讲、能讲、有内容可讲。
4、“小山哈”广播站设立畲语教学专栏,于每周一、三、五中午1:40——2:00,由懂得讲畲语的播音员,根据周次安排教学内容,从简单的畲语词汇到各种日常用语,逐步加深难度,循序渐进的对全体师生进行畲语教学。
5、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利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九月九及六一儿童节等契机,学校将举办各类文艺汇演,届时编排、指导学生用畲语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3、为了做好畲语传承工作,我校活跃着一群“畲语小老师”。
这些小老师是在一些畲语说得比较好的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通过集中培训后“持证”上岗。
根据畲语的教材,他们利用每周一、三、五广播实践到各自负责的班级同播音员一起教师生学畲语、说畲话。
二、艺术传承
畲族歌舞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跳畲舞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
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
在逐步学习畲语的过程中,我校将畲歌与畲语进行融合推进。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推动师生畲歌的认知和演唱水平。
1、组建“小山哈”合唱团,利用每周一、四、五午托时间,学校音乐教师组织合唱队员进行畲歌学习,学唱畲歌合唱曲目。
2、开设第二课堂暨畲歌兴趣小组,利用每周四下午第三节的时间,邀请畲族歌谣协会的老师及志愿者来校教唱畲歌,学生从中能更好的感知和理解畲歌特色,从而更好的演唱好畲歌。
3、利用音乐课、红领巾广播时间,播放原生态的畲歌或流行歌曲用畲语演唱等音乐,让学生从中欣赏、学唱畲歌。
4、成立舞蹈兴趣小组,由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利用每周二、三午休时间,学习畲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同时融合畲族特有舞蹈竹竿舞,形成我校学习畲族舞蹈的“传承链”。
5、校艺术组定期请教畲歌畲舞能手,从民间收集素材和资料,提炼畲族艺术元素,挖掘畬族现代歌舞表现形式,结合学校实际,创作改编畲族歌舞作品。
畲族武术
1、畲族武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以畲族拳最为出名,且为独创。
我校利用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畲拳兴趣小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畲拳,从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主要动作入手,邀请霞浦畲拳老师到校指导师生进行畲拳练习。
2、将畲拳渗透到体育课日常教学中,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将畬族这一文化资源与学校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结合起来,每周二、周四课间操时间师生共打畲族拳,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锻炼身体的趣味性,又增进了师生对畬族文化的了解,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畲族是个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多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瑰宝。
通过对畲族语言、艺术的不断挖掘,弘扬和传承畲族文化,打造魅力校园,从而更好的促进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