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209系列转向架结构补强及结构疲劳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209系列转向架结构补强及结构疲劳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209系列是中国铁路局大力推进的高速列车系列之一,具有运行速度快、能耗低、运营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地高铁线路。
然而,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209系列轮对转向架的结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列车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209系列转向架结构进行补强和疲劳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转向架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对209系列列车的转向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疲劳评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我国高速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209系列转向架结构补强设计和结构疲劳评估。
1. 转向架结构补强设计通过对209系列转向架原有结构的分析和比较,结合运行状态和负载条件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结构补强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转向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算,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分析转向架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确定需要补强的部位和方式;(3)优化设计转向架结构,使其满足运行条件和负载要求。
2. 结构疲劳评估对转向架结构进行疲劳评估,评估其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结构疲劳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列车运行数据,分析列车的运行状态和载荷情况;(2)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转向架结构的应力、应变和振动等参数;(3)应用疲劳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转向架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结构的疲劳寿命和安全系数;(4)优化转向架结构,以提高其疲劳寿命和安全性能。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对209系列转向架结构的补强和疲劳评估,可以达到以下预期成果:1. 优化209系列列车的结构设计,提高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2. 实现对列车的动态监测和预测,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结构疲劳问题。
3. 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提高我国高速铁路车辆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本研究的成果对于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浅谈动车组动车转向架的关键部件性能分析

浅谈动车组动车转向架的关键部件性能分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 经济也正处于上升发展期, 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铁路客运的载客能力大、价格相对低廉,故而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最主要的旅客运输方式之一。
其中, 动车组转向架部件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车组运行的安稳性, 所以关于动车组转向架的性能分析尤为重要。
1 动车组及其转向架部件性能分析1 . 1 动车组的转向架部件发展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针对火车的转向架开始进行设计。
其主要型号设计到了101、102以及103型等。
其大部分构架速度设计为1 00KM/H。
其主要运用于21型火车客车中。
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转向架也呈现出了结构复杂、运行能力较差和笨重的缺点。
2 0 世纪50年代末期,四方厂设计出了120KM/H 速度的202型号转向架。
这种转向架区别于之前的结构,采取铸钢H型的构架设计。
这种转向架同时也采用了闸瓦制动、两系螺旋弹簧悬挂、二系油压减震器以导柱式轴箱定位装置等。
随着我国高速列车理念的提出以及多次的火车提速,一大批高速客车转向架应运而生。
我国引入了动车组技术,开发除了C RH系列的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和动力转向架等。
其中,CRH1A动车组采取了真空期弹簧转向架, 悬挂采用的是单组钢簧加单侧拉板定位,基础自动采用了直通式电空自动。
最为重要的是,CRH1型的中央悬挂采用了橡胶堆和空气弹簧。
随着时代的发展,CRH1、CRH2、CRH3等动车组的转向部架愈发先进, 为我国动车组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2 C R H 2 动车组的简介及其转向架部件性能分析同样,CRH2动车组的高速转向架亦是四方股份公司进行研发和生产的。
总的来说,CRH2的高速转向架运用的是无摇枕式的转向架,呈现出H型的构架。
其中,二系采取了现阶段最具高度自动调节装置的空气弹簧悬挂系统。
而且, C RH 2的转向架部件中横梁承担了辅助风缸。
铁路客车转向架的疲劳分析

铁路客车转向架的疲劳分析摘要:随着铁路客车速度的不断提高,转向架轮对定位采用转臂定位方式的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转臂式转向架不需要特殊工装,只要保证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就可以保证组装尺寸的精度要求,操作工时少。
转臂式定位是一种无磨耗、少维修、寿命长的轮对轴箱定位方式,且转臂式定位能实现纵向、横向、垂向定位刚度的解耦,可以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对各向所需刚度进行灵活的选择。
然而,构架作为转向架的主要承载部件,由于定位转臂座的存在,在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定位转臂座与转向架构架侧梁的连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文以某铁路客车转向架构架为例,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其定位转臂座强度不足问题进行结构优化,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车;转向架;疲劳分析引言高速化的铁路客车正好适应如今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高要求,高速铁路也已然成为各国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任何高速的交通工具都有它安全可靠性的问题存在,随着现如今铁路客车速度的提高和载货量的持续增长,导致铁路的动态性能下降,轮轨之间的磨损程度问题在日益凸显。
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脱轨,一旦脱轨,后果便不堪设想了。
在以往的铁路客车中,车转向架构架焊接接头暴露出许多疲劳可靠性的问题,如客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焊缝断裂、测量立板撕裂等问题,严重危机人们的行车安全。
因此,研究铁路客车转向架构架焊接接头的疲劳可靠性,对保证列车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1.铁路客车转向架的疲劳分析的意义我国铁路经历了5次提速后,人们的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随着铁路客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客车转向架零部件损坏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疲劳断裂对铁路客车运用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
疲劳强度自19世纪60年代在欧洲提出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承载构件的疲劳研究,并开展了疲劳评定、疲劳寿命评估和疲劳强度设计、断裂力学等研究工作。
我国铁路近几年也加大了对车辆结构疲劳强度的研究,铁道部提出“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十字方针来实现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静强度与动载荷分析 张峰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静强度与动载荷分析张峰摘要: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是现代物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其不仅可以作用于高速动车组各个车厢的连接位置,同时对于铁路车辆检修工作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为了使得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动车组运行工作中,就需要针对其各项参数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在本篇文章中将会针对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静强度与动荷载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静强度与动载荷引言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等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连续性强等诸多优点,一般情况不受气候地形等外界因素影响。
从第一条铁路建成开始,随着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引进,铁路运输凭借它的诸多优势己经逐渐成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手段之一。
为了在铁路运输领域创造更高的成绩,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速度,世界各国争相发展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这一行业也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
1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结构一个构架和两个轮对组成的用以支撑整个车体的小车即为转向架。
转向架构架和轮对的质量、尺寸、转动惯量以及悬挂等参数能够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我国客车针对转向架强度和动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逐渐从落后走向先进,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新型转向架的使用为使我们的旅行变得越来越舒适提供了有利条件。
转向架的主要作用有:能够支撑整个车体,承受并传递横向、垂向、纵向载荷及驱动力和制动力,均匀分配由车体产生的重量;能够提高车辆的载重和运行速度,满足运输需要;利用转向架的轴承装置将滚动转化平动,提高列车运行稳定性;可以同时适应直线线路和曲线线路的运行,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转向架在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的同时充分利用车轮和轨道之间的粘着力,放大由制动缸产生的制动力,有效提高列车的制动效果,保证行车安全。
基于ANSYS软件下的通勤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计算分析

基于ANSYS软件下的通勤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计算分析
基于ANSYS软件下的通勤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计算分析【摘要】本文运用ansys软件,参照uic615-4规范,对通勤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进行了有限元疲劳强度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在模拟运用载荷作用下,动车转向架构架各节点的应力幅值均不超过材料和焊缝的goodman 疲劳极限图,满足疲劳强7度要求;构架上各主要安装吊挂座能够满足疲劳强度设计要求。
【关键词】通勤车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
1 引言
通勤车是用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到城市郊区、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快速、便捷的160km/h速度等级动车组,最大轴重为16t。
通勤车转向架构架为整体焊接结构,主要由两个侧梁和两个横梁组成。
构架侧梁为封闭的箱形结构,其下侧设置转臂安装座,上部设置空气弹簧座,在构架的外侧立板上设置抗侧滚扭杆座和二系垂向减振器座,在侧梁端部设置一系弹簧安装座。
构架的横梁采用无缝钢管结构,在其外侧斜对称设置电机和齿轮箱吊座,在其上部中央设置牵引座,在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横向止档座。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对转向架构架的强度分析,主要采用的是经典的结构力学方法[1]:近似法和精确力法[2]。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方法的发展,电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用有限元法分析得出的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0%的范围内[3]。
本文就是运用有限元法对通勤车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强度进行计。
地铁转向架构架设计及疲劳强度分析_1

地铁转向架构架设计及疲劳强度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9T08:58:46.71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0期作者:展茂利[导读] 转向架构架作为轨道交通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铁车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展茂利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380摘要:转向架构架作为轨道交通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铁车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轨道车辆的速度不断提升,转向架构架的安全性、可靠性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转向架构架的结构的强度分析方面进行研究,以提升转向架的结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地铁;转向架;构架设计;疲劳强度1构架强度分析的研究现状对于转向架而言,构架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强度科研是构架设计方案、制造、制造和应用的最重要阶段。
框架的设计过程首先根据社区业主的设计要求定义框架的主要参数和设计方案框架的结构。
第二步是在总体设计后验证框架的强度。
由于框架的强度直接影响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因此框架的强度是社区业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第三,在理论强度计算之后,还需要对框架进行疲劳试验和使用寿命试验,这可以充分证明框架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2转向架总体结构简介转向架是轨道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车辆的动力装置、阻尼系统和基本制动系统都集中在转向架上。
因此,转向架是地铁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结构可分为机架、轮辋、驱动电机、制动系统、悬挂结构等,其中轮辋轴端包括两个轮辋和四个轴端;驱动装置包括2个减速箱、两个电机及其联轴器;基础制动包括四个制动缸、手动缓解装置;悬挂分为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其中一系悬挂主要指转臂轴箱、一系钢簧以及一系减震器,二系悬挂包括空气簧、中心销、牵引梁以及抗侧滚扭杆组成。
3地铁转向架构架设计及疲劳强度3.1材料选取转向架构架的主体结构为H型,其承重梁主要由无缝钢管原料制成,如果不是,则在内部结构中设置构造柱。
轮辋和轴端设备的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高强度。
因此,选择铸钢件的原材料以确保强度,同时便于生产和制造。
刘余龙_基于HyperMesh 的机车转向架构架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分析

Pu
Mv
Mb
la
nb ne
Md
Me
M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k pz k py
k px
2.2 载荷工况组合
本文按照 UIC 615-4 标准,利用 HyperMesh 软件分别对构架有限元模型施加超常载荷和运营载荷,并 直接导入求解器中进行计算,根据应力计算结果,评估构架的静强度。其中超常载荷用于评定构架的静强 度,而运营载荷用于评价构架的疲劳强度。
2
Altair 2012 HyperWorks 技术大会论文集
超常及运营载荷主要有: 超常工况垂向载荷 Fz max 、模拟运营垂向载荷 Fz ,作用于二系簧座; 超常工况横向载荷 Fy max 、模拟运营横向载荷 Fy ,作用于二系簧座及横向止档; 牵引电机和传动系统的静载荷 Fzdj ,作用于电机悬挂点; 电机额定转矩产生的的载荷 Fzn max 、 Fzn ,作用于电机悬挂点; 5‰轨道扭曲位移 h5 ,10‰轨道扭曲位移 h10 ,作用于在一系簧; 构架承受转向架 3g 冲击载荷 F3cj ,作用于牵引座。 根据标准 UIC 615-4,主要运营工况和超常工况的组合如表 2 所示。考虑车体侧滚及浮沉的影响,取 α =0.1,β =0.2。 表 2 工况组合 工 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作用于侧梁上的垂向载荷 左侧梁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Fzmax Fz Fz Fzmax 右侧梁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1+α +β )Fz Fzmax Fz Fz Fzmax 横向 载荷 0 0 FY 0 FY 0 -FY 0 -FY FY -FY FYmax 0 0 FYmax 纵向 载荷 0 Fx -Fx Fx -Fx -Fx Fx -Fx Fx -Fx Fx 0 3g 冲击 0 0 0 0 0 0 0 0 0 0 0 5‰扭曲 5‰扭曲 0 0 0 10‰扭曲 +Fzdj + FzdjFzn - FzdjFzn + FzdjFzn - FzdjFzn - FzdjFzn + FzdjFzn - FzdjFzn + FzdjdFzn - FzdjFzn + FzdjFzn 0 0 +FzdjFznmax 0
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疲劳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疲劳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速列车转向架是高速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转向、运动和支撑等多重重要职能。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转向架承载的静、动载荷、油气压力等在其结构中不断交替传递,可能存在疲劳损伤的风险,严重影响列车的安全性能和运营寿命。
因此,研究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的疲劳强度,对于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其运营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进行疲劳强度的研究,提高高速列车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因转向架损伤而导致的事故风险,为高速列车的安全、快捷、舒适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特点、疲劳破坏机理、疲劳寿命等关键问题,探究其疲劳损伤机理和特点。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现代工程力学、结构分析和材料力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的分析和模拟,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节点的疲劳寿命。
同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1.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节点的疲劳寿命数据、疲劳损伤模型和疲劳断裂机理等相关成果,为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和维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 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高速列车的安全性能和运营寿命,为提高我国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水平和贡献力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1. 研究计划(1)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1个月;(2)设计疲劳试验方案:2个月;(3)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6个月;(4)建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6个月;(5)仿真分析和测试验证:2个月。
2. 进度安排第一年: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设计试验方案;第二年: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第三年:仿真分析和测试验证。
六、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1. 研究难点(1)节点疲劳损伤机理的深入理解;(2)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3)仿真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发表时间:
2018-05-16T16:48:49.6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作者: 刘明伟 刘永杰 孙进发
[导读] 摘要:随着动车工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研究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极为关键。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随着动车工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研究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极为关键。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构架结构和
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在探讨质量控制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构架制作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构架制作工艺运用
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办法做了深入研究,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1
前言
随着动车转向架应用条件的不断变化,对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
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并取得理想效果。基于此,本文从介绍架构制造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
构架结构和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工艺探究
2.1
以地铁车辆为代表的“结合型”构架
2.1.1
结构特点
(1)H型结构,横梁和侧梁大件组合。(2)侧梁为U型结构。(3)轴箱弹簧座为8处阶梯平面结构,通过一系橡胶弹簧与轮对轴箱
组成联接。(
4)横梁结构复杂,连接转向架其他系统。
2.1.2
工艺特点
结合对地铁车辆结构特点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其工艺特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工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针对较为关键的位置
还需要对其进行整体加工;二是要实施
“一面两销”定位统一工艺基准;三是对三坐标进行全尺寸检测。
2.1.3
工艺流程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实施一次划线;其次,进行正反实施精加工;然后对其他相关一系列的工序进行有效实施;最后,才能实施全尺
寸检测。
2.2
以动车组为代表的“转臂式”构架
2.2.1
结构特点
对转臂式构架进行分析,其结构特点主要以动车组为代表进行探究,进一步提出该结构特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H型结构组成的大件
是由横梁和侧梁组成;二是侧梁属于
U型结构;三是使用转臂式轴箱体以及轴箱弹簧将其架构和轮进行连接;四是横梁在结构上具有复杂性
它不仅是转向架实施牵引的骨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驱动装置的骨架。
2.2.2
工艺特点
(1)工序分散,关键部位整体加工。(2)“一面两销”定位,使工艺基准统一。(3)典型部位粗、精加工进行。(4)三座标全尺寸
检测。
2.2.3
工艺流程
首先,需要实施一次划线,其次,要实施粗加工,然后对其他相关一系列的工序进行正反加工,最后,才能实施全尺寸检测工作。
2.2.4
结构对比
“
转臂式”结构的构架最复杂且性能最好。鉴于结构的复杂性和生产效率要求,使加工技术必须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因此,以下重點探
讨
“转臂式”结构构架上典型部位的加工技术。
3
质量控制模式的构建
3.1
质量管理项目划分。以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为总体原则,细化并增加生产环节的程序文件,如《不符合产品管理程序》《采购产
品首件鉴定控制程序》《自制件首件控制程序》等。
对于同一种转向架构架,在项目启动前期,编制质量目标控制计划,在质量目标控制计划中,建立必要的检查,控制和例行试验的总
体计划方案,设置过程控制质量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监督点、控制点,可以明确相关过程、特别是关键和特殊过程控制方法、质量标
准、检验方法、检验文件和检验频次。
3.2
采购产品质量控制。物资供应部门负责对原材料和组装件的采购,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供应商资质审核、质量合同谈判、研
发制造过程控制、首件检验等,(对于不合格品,有相应的程序文件规定了详细的处置方法)、过程审核、数据分析和现场监造、质量业
绩评价。
对于钢板、钢管、锻铸件,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标准的相应合格证明,入厂检也要根据设计部门出具的采购技术条件抽样进行理化试
验和成分检测。
对于焊接填充材料的入厂检,由焊接实验室将焊材按照其执行标准进行各项检验,合格后出具合格报告方可进入焊接工序。
3.3
人员资质控制。对焊接操作工而言,实行严格的焊工资质考试和准入制度,不仅要求焊工具备相应等级欧洲证书,正式上岗之前,
还要进行施焊所属部位的工作试件考核,全部通过才允许上岗,在岗期间,也会有随机的焊工考试。这种随机的考核和严厉的准入制度,
保证焊工随时具备有焊接出高水平焊缝的能力。而在管理制度上,工资奖金均和焊工的考试成绩相挂钩。
4
构架制作工艺运用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4.1
构架制作工艺在使用时遇到的难点
构架主要有两个构成部分,所以构架制作工艺在使用时候主要容易遇到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方面,测面梁各部分的零件焊接时有困
难,主要就是上面的盖板、下面的盖板、内部立板和外部立板之间,需要采用人工焊接操作,如果操作失误,相互之间连接点紧密程度有
时候会出现问题,甚至导致变形,这样的话难以保证构架功能的实现,机车容易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横梁各部分焊接过程中会遇到困
难,尤其是电机的卡条与垫板两者与构架主体连接的时候,要求非常精细,这需要上一点内容的保证,如果侧面梁出现问题,那么横梁也
会出现问题,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各部分位置的正确性和精准度,而又保证误差在规定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构架功能的整体
性。
4.2
先进构架制作工艺的具体体现
4.2.1
焊接精准度高
焊接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物体热涨冷缩这个方面,所以焊接的时候对温度和精准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先进的构架制作工艺实现了设
备的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严格把控温度,从而避免零件因热胀冷缩而变形。第一,细化构架,将它各部分分开,作为独立个体
存在,而对于其中相对较大的零件也要细化,运用先进的技术,先组装小的零件,然后逐步进行整体组装,保证各环节的质量,也提高了
各个环节承受温度影响的能力;第二,采用分段的手法进行焊接,相关的数值更加准确,这样能保证整体的准确性;第三,通过研究,尤
其是计算机模拟,将个零件做成三维动态图形,模拟制作各环节,根据数值得到如果发生变形的各种程度,这样在制作的时候可以以此为
据。
4.2.2
焊接的工作设备为构架功能提供保证
焊接在承受力上容易受到影响,所以要有先进、精准的设备。第一,根据焊接不同的要求标准,减少对操作准确性的影响;第二,提
高操作的精准度,而且保证设备操作方法简单;第三,升降设备先进,可以一键式操作,这样操作人员可以随时自行调节高度,保证焊接
的角度,这样可以保证精准度。
4.3
解决遇到的难点从而提高构架制作工艺有效性的办法
首先,在侧面梁这个方面,运用先进的制作技术,防止上面盖板和下面盖板发生变形,通过智能调节温度,让上面的盖板稍微高于正
常标准,这个数值要保证在两毫米左右,这样最后组装起来后可以保证整体的精准度;其次,横梁方面,要将先进的构架制作工艺与传统
工艺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精准,员工要定期维修设备,保证设备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制作出来符合标准的构架;最后,关于机车构架配电
各环节的问题,运用先进的技术,将机车主干配电线连接到转向架上,实现接车各个区域都统一配电,而合理改进线路,保证线路电负荷
超过民用供电功率,这样就可以保证机车运行的速度不断提升,将其运用到动车和高铁的机车上,是保证高速运行又保证稳定的关键环
节。
5
结束语
通过对动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分析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
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动车转向架架构应用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疲劳强度应对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光忠,肖守讷,柳忠彬.基于广义模块化的转向架构架可重构设计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7(11):60-62.
[2]
陈建,谢加辉,刘余龙,陈晓峰,陶功安.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转向架构架国产化研究[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7(01):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