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炎词对前代词体艺术的发展

合集下载

咏物类·返虚入浑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返虚入浑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返虚入浑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依据】西冷词客石帚而外,首数玉田。

论者以为堪与白石老仙相鼓吹。

要其登堂拔帜,又自壁垒一新。

盖白石硬语盘空,时露锋芒。

玉田则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

……《解连环》咏孤雁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餐(残)毡拥雪,故人心眼”,类皆遣声赴节,好句如仙。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词例】解连环孤雁张炎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

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末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解析】张炎论词,力倡“清空”,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故陆辅之云:“清空二字,亦一生受用不尽”(《词旨》)。

但张炎的作品,并未完全实践他自己的理论。

他与白石的“幽韵冷香”,“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刘熙载),“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陈廷焯) 有别。

所谓“远祧清真”,但未学其“富艳精工”;而“近祖白石”,亦乏其“硬语盘空”。

这其中原因,固有个人的资质和文学修养等内因,但更有时代社会环境遭遇等外因。

张炎的词,绝大多数写于国已破,家已亡的元朝严厉统治的四十年间。

这样,使他的词走上了“噫呜宛抑,流丽清畅”(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的基本风格。

邓廷桢引西冷词客语提出了“返虚入浑”说。

所谓“虚”,迹近张炎之“清空”,即笔墨疏澹,意趣高远,不仅形似,而更求其神似。

所谓“浑”,迹近“质实”。

郑文焯云:“词之难工,以属事遣词,纯以清空出之,务为典博,则伤质实,多著才语,又近猖狂”(叶恭绰辑《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

可知清空、质实,各有利弊。

而“返虚入浑”之作,大抵是指一种虚实结合,理事情浑然一体,表现出的是耐人咀嚼,久而知味的艺术境界,《解连环》即其一例。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摘要】花间词为词之鼻祖,以描写女性体貌、生活情态、情思为主,其风格香软纤�,缛彩清艳。

两宋时期文人对其接受则各有不同。

通过两宋时期花间词的接受史可以看出,花间词对我国文学史中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论文网/5/view-5652709.htm【关键词】花间词;北宋;南宋;接受差异一“花间词”为早期的一种词,来源于其词集名《花间集》。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为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

其中收录了晚唐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绍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十八人作品五百首,计十卷。

他们的词风多香软纤�,缛彩轻艳、绮靡,内容以描写闺房生活、花柳风月为主,主要着眼于描绘女性的姿色、体貌服饰、生活情态以及内心活动。

后人将其归为一类,称为“花间词人”,其词为花间词。

“花间”得名于张泌的词《蝴蝶儿》“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i 花间词的风格普遍为绮丽、清艳,词中大量描写女子美貌、娇柔,生活情思的句子,如牛峤《女冠子四首》其一“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

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ii 韦庄《天仙子五首》其三“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

秀衾香冷懒重熏。

”iii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其三“翠钗金作股,钗上双蝶舞。

心事问谁知,月明花满枝。

”iv可见,词中着力写女性生活体貌、闺怨情思、儿女情态。

其描写细腻,且多用华美绮丽的辞藻,呈现出一种香软绮丽的审美风格,表现了俗艳婉媚的审美情趣。

花间词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夏成涛认为花间词标志着词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

v诚然,宋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兴盛于两宋之际,而花间词作为词的“宗祖”,对后期文人词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研究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二对于花间词的接受,北宋人是一种潜在的接受。

主要表现在创作上,北宋文人以花间词为宗,其创作均潜移默化地受到花间词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张炎《词源》

中国古代文论:张炎《词源》

中国古代⽂论:张炎《词源》《词源》是⼀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著者张炎(元代)。

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虚、清空、意趣、⽤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三部分。

上卷是⾳乐论,其论词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

《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留下了不少启迪。

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

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

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虚、清空、意趣、⽤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三分。

其论词的最⾼标准是“意趣⾼远”,“雅正”,“清空”。

第⼀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

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百花之⽆味是也。

第⼆要择律。

律不应⽉,则不美。

如⼗⼀⽉调须⽤正宫,元宵词必⽤仙吕官为宜也。

第三要填词按谱。

⾃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字者,百⽆⼀⼆。

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

或谓善歌者,融化其字,则⽆疵。

殊不知详制转折,⽤或不当,即失律,正旁偏侧,凌犯他宫,⾮复本调矣。

第四要随律押韵。

如越调⽔龙吟、商调⼆郎神,皆合⽤平⼊声韵。

古词俱押去声,所以转摺怪异,成不祥之⾳。

昧律者反称赏之,是真可解颐⽽启齿也。

第五要⽴新意。

若⽤前⼈诗词意为之,则蹈袭⽆⾜奇者。

须⾃作不经⼈道语,或翻前⼈意,便觉出奇。

或只能炼字,诵才数过,便⽆精神,不可不知也。

更须忌三重四同,始为具美。

《词源》下卷原⽂欣赏(选录)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眼⽬,碎拆下来,不成⽚段。

此清空质实之说。

梦窗声声慢云:“檀栾⾦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

”前⼋字恐亦太涩。

如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

离⼈⼼上秋。

纵芭蕉不⾬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好,有明⽉、怕登楼。

前事梦中休。

花空烟⽔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

张炎《词源》辛弃疾评语疏证——兼论张炎“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

张炎《词源》辛弃疾评语疏证——兼论张炎“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

张炎《词源》辛弃疾评语疏证——兼论张炎“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王翠菊【摘要】张炎《词源》评价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与“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体现了“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张炎的评价虽然与辛弃疾在词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有所偏差,但从“骚雅”的角度予以了肯定.张炎对辛词“骚雅”的肯定,不仅是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骚雅;豪气词;雅词;长短句之诗【作者】王翠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张炎《词源》涉及辛弃疾的评语一共有两处:一是在《赋情》中称赞辛弃疾的《祝英台近》与陆淞的《瑞鹤仙》词“皆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二是在《杂论》中批评“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1]。

这两种评价一褒扬一贬抑,所依据的标准,都是一个“雅”字。

沈义父《乐府指迷》也说:“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

”[2]由此可见,“雅”是当时词学的一种审美风尚。

因此,我们在理解辛弃疾的相关评语时,也应当与这一词学审美风尚相联系。

一、辛弃疾词及其相关评价关于辛弃疾词,历来评价很高。

尤其是他对豪放词的开山之功,大家都是有所共识的。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史·辛弃疾传》说他“豪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又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3]。

由此可知他性格之豪爽,亦可探知这种豪爽性格对于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作为豪放派的开山祖师,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

其门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称他: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异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词源》美学研究

《词源》美学研究

兴词坛,实现词作的“乐而不淫刀、“婀娜刚健”的骚雅美,以此反对词坛的“俚俗”、“滑稽’’风气,表现出了一个词论家的担纲精神和忧患意识。

“雅”不仅是词区别于曲的独特审美特质,还是张炎论词的最高审美理想。

笔者认为,“雅”,既包涵词之内容的醇雅美,也包涵词之语言的雅致美,还包涵风格的“婀娜中含刚健”之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词体审美理想论中详细展开。

的确,相比于元曲之“俚俗",宋词具有“雅”美特征。

张炎的“雅’’美学主张,基本上把握了词的风格特质和审美意义,区别了词与曲,有利于词的独立文体特征的确定。

2.3词体审美理想论张炎从音乐角度出发,探讨了词体起源问题,并将词的审美特质定义为“协音刀,认为一旦“失律”词并不成为词。

接下来,张炎着手探讨词的审美理想,他主张“乐而不淫"、“婀娜刚健"的“骚雅’’美,同时也主张“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清空"美。

2.3.1“乐而不淫"、“婀娜刚健”之“雅正”美“雅正嚣本是一个具有封建说教意味的词语,可在张炎《词源》中,“雅正”却转变成一个美学概念,一种美学形态,它强调词作内容之典雅、醇正,强调词作艺术风格之雅致、流畅,被张炎视为词的终极审美追求。

张炎在《词源·原序》中开门见山提出了“雅正"主张,他认为“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哒里,张炎从艺术发展的渊源出发,强调艺术产生于“雅正",以此为他的“雅词’’理论寻找理论渊源。

的确,如张炎所说,“雅"与“俗"自古就植根于中国文人的观念中,并发展演变为人物臧否、艺术鉴赏、文学品评的审美标准。

从《诗经》的风、雅、颂分类,到孔子的“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再到的“奏议宜雅弦(《典论·论文》)、陆机的“奏平彻以闲雅"(《文赋》)、刘勰的“情交而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中国文人自古就表现出对“雅"文学的亲睐和对俗文学的贬斥。

张炎从艺术源于“雅正”来寻找其词学理论的归依,确有合理性。

词源【宋·张炎】

词源【宋·张炎】

词源【宋·张炎】这是一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著者张炎(1248~1320?)。

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部分。

上卷是音乐论,其论词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

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

但是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作“非雅词”,则反映了著者偏重形式的艺术观点。

书中所论词的作法,包含着他个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某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关于著者: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宋元间词人。

祖籍西秦(今陕西),家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张浚的六世孙。

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

宋亡,张濡被元人所杀。

张炎落拓浪游。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今北京)。

后失意南归,漫游江浙各地,曾设卜肆于四明,潦倒以死。

著有《山中白云词》(又名《玉田词》)8卷,有中华书局1983年吴则虞辑校本;《词源》2卷,有《词话丛编》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夏承焘校注本。

张炎词作,今存300多首。

早年词学周邦彦,又深受姜夔词风的影响,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内容多写湖山游赏,风花雪月,“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赔笑”(郑思肖《山中白云词》序),反映了贵族公子的悠闲生活。

宋亡,国破家亡的伤痛,浪迹江湖的凄苦,使其词风渐变。

张炎长于写景咏物,格调凄清,情思宛转。

如〔解连环〕《孤雁》写道:“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刻画孤雁的神态精妙,寄情幽远,传诵一时,人称为“张孤雁”。

又如〔南浦〕《春水》,写得形神兼胜。

邓牧称此词“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

另外象〔高阳台〕《西湖春感》:“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以及〔月下笛〕:“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等多寓伤今怀昔之情,凄楚苍凉。

至于他与王沂孙、周密等交游唱和,所写的不少咏叹遗民身世的词作,尤能见“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特点。

试析张炎《词源》所论之“清空”

试析张炎《词源》所论之“清空”

古代文学试析张炎《词源》所论之“清空”张天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张炎在其词学著作《词源》下卷中,对其以前的宋代词学理论作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清空”这一特殊的词学范畴,其理论对后世的词学发展和词体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词源》下卷所论之“清空”的具体内涵与意蕴,是理解张炎的词学理论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张炎;《词源》;“清空”一、“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清空”是张炎词论中最为重要的词学审美范畴。

在《词源》中,张炎专门列出《清空》一章,在其中集中探讨了他的“清空”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入神观飞越。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所论述的“清空”无法离开“骚雅”而存在。

为此,不妨先从张炎在《词源》下卷中多次谈及的“雅正”出发,来探讨“清空”的具体内涵。

在《词源·原序》篇中,张炎直书:“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

”可见张炎开门见山地提出“雅正”,之下有着久远的诗学渊源。

首先是“雅”一字,何为“雅”?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因此《诗大序》可视作张炎所提“雅正”一词的滥觞。

张炎提出这一词学范畴,首先是出于词律上的要求。

《词源》上卷通篇整合词的声韵音律,在下卷《词源·音谱》中,他写道:“词以协音为先,音何者,谱是也。

古人按律制谱,以此定声,此正声之依永律和声之遗意。

”可见张炎对词律复归“正声”,合诗之“遗意”的要求。

词体原本是与音乐息息相关的,然宋代,词人中晓音律者愈来愈少,使两者之间的关联逐渐断裂,沈义父言:“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诱。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内容提要】词体作为诗体伟大河流的分支,在从诗体母河主流分支之后,一方面,不断地强化着自己作为分支的独立性,日益健全着别是一家的独特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从未间歇地从母河中汲取营养。

词体的诗体借鉴历程,贯穿于整个唐五代北宋词的发展历程之中:早期文人词借用诗的题材,飞卿体借鉴近体诗精神,但飞卿体多是对词体特质的建树,韦体则潜伏着词体回归诗体的因素;张先体、晏欧体等开始借鉴宋诗入词,主要是题材的士大夫化和宋诗的议论手法,少游体成功实现前两个阶段的整合,进一步将宋诗手法融入词本体,美成体更进一步以近体诗精神重新熔铸词体的艺术形式。

一部唐宋词史,就是一部与诗体借鉴与分合的“以诗为词”史,只不过借鉴与分合的角度、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关键词】花间体/张先体/少游体/美成体/诗体借鉴“以诗为词”的提出,首先是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论韩愈的“以文为诗”和苏轼的“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李清照的《词论》又进一步扩大到苏轼之前的晏欧词派,从而提出词体“别是一家”的概念。

大抵由于东坡体较为明显地具有某些诗体的因素,因此,“以诗为词”、“破体革新”,也就似乎成为了东坡体的专利。

以笔者所见,词体之于诗体,虽然“别是一家”,但与诗体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仅仅是从苏轼,或者更早些从晏欧才开始的,词体从其产生,到以后历次重大的变革,始终与诗体有着密切的关联。

也就是说,一部唐宋词史,就是一部与诗体借鉴与分合的“以诗为词”史,只不过借鉴与分合的角度、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一、词体创制时期的诗体借鉴词体创制时期的诗体借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词体的内容,写的就是当时诗体的主要内容。

清人先著在《词洁》卷二中说:“词之初起,事不出于闺帷”,这话并不准确。

词体特质的确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变迁的历程。

从敦煌曲子词现存的写本来看,早期民间词尚未形成后来的种种词体观念,就内容来说,并非词为艳科,而是无所不写,就写法来说,也并无“要眇宜修”的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桃坊先生在论及 张炎及其 词时说 :“ 炎词 是米词的 张 延续 部分,张 炎赴宋代 最后一位词人 , 足宋词的光辉结束 也 几明两代评论张词者 寥寥可数 ,全清朝 ,张炎词骤然 成 为评论的热点 。清初朱 彝尊奉 田为生臬 ,n称填词 “1 / 师 秦七 , 师黄九,倚新 声玉 差近 。 ”陈廷焯说 “ 人论 词之善 ,无 过 卡 。 ”陈廷焯在给席 宋词分体时专 门标 举了 “ 玉田体 ” ,这既肯定 了 田词有着 一定的影响 , 也承认 了 }词 在 际边 民词 人中 具有独标 一体 的艺术走 了丝寒意 。以词人饱 经风霜 的老 眼看 米,“ 寒轻 ”的感 觉 赴一种骗人 的假象 而 已。 “ 了凄凉赋笔 ,便而今 、 闲
中写剑:“ 莺柳烟 堤 ,记未吟青 了,曾 比8 ) 。娴娇弄春微 1L : 透 ,鬟翠双垂 。不道留仙不住 ,便无梦 、吹到 南枝 。桐看两 流 落 ,t 说 时 。凄 凉 歌 楚 调 ,娟 余 齐 小 放 ,一 朵 云 飞 。丁 } n 香枝 , 儿度款语深期 。 了花梢淡月 , 拜 最难忠 、 弄影牵衣 。 无端动人处 ,过了黄 昏,犹道休 。 ”一二九一 年,词人张 炎在火都偶遇沈梅娇 ,异乡邂逅 ,久别重逢 ,1 语、诸 I 多感慨齐聚心 头,一 时百感 交集 , 作此词。词中追忆 了 遂 年张 炎与正处妙龄年华 的沈梅娇在 西了湖畔 的棚遇 ,“ 小须 惆 怅 怨 芳 时 。 狂 风 落 尽 深 红色 ,绿 叶 成 阴 予 满 枝 。 ”时 至 今 日 , 乡 重 逢 之 时 , 人 张 炎 已 经 沦 落 为 一 个 穷 苦 窘 迫 的落 他 词 魄王孙, 沈梅娇也 已经在 南宋 灭亡以后 , C 被 兵掳掠剑人 都,可想而知 ,一定受到很多屈辱 ,故而 “ 掩面凝羞 ,怕说 时。 ”他 们在共 同追忆往昔 的美好时光 ,共 同缅怀那逝 去 小返的繁华生活 。在今昔 的对 比中,顿生他 乡遇 故知、天涯 沦落之感 。 那痛入 心扉的亡 思家之感 、 那凄 凉愁 苫的人, 上 之旅 、那不堪 凹首的旧 日美景 ,让人深深眷恋 。 《 灵芬馆词话 ・ 卷一》云 :“ 姜、张诸子 ,一洗 华糜 ,独 标清绮 ,如瘦石孤花 ,清笙 幽磬 ,入其境者 ,疑有 4灵 ,闻 t l i
第3卷 l
第 8期
 ̄1 e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 :. 4 t广 1
J u n l f Be V i e st o r a o Hu i T Un v r i y
Vo . ,No. i3l 8 A u s . 01 , 8 ̄ 0 gu t 2 1 05 59
2 1 年 8月 01
米词三 年发展 的殿 军。 本文试 冈从 张 词对前代词体艺术 的发 展入手, 探讨张词对宋 词的总结与开拓 ,以求对张词有一个较 为全 而、
系 统 的认 识 。
[ 关键词] 张炎 ;艺术发展 ;殿 军
[ 图分 类号 ] 12 中 2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4 7 (0 80 5 .2 文 0 87 2 2 1 )0 .0 80 1 沉 心 。 小 春 过 ,“ 和 ”和 “ 意 ” 又 能 在 何 处 寻 找 , 那 阳 春 必定义将足北风猛吹 、 桥霉深的恶劣天气 了。 以说, 求 潮 可 “ 雅 ”足 张 炎墩 人 的 理 论 努 力 ,“ 雅 ”也 成 了 《 源 》 一 书 求 词 的理论 魂 。 张炎对词从心想 内 剑表现形式 都进 行了严 格的雅化 。总之,小能 “ 为情 所役 ” 下 如他所说的:“ ,J 若能 屏去浮艳 ,乐 淫,足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 ” 艳情 词一般都选择芳园 曲径 、歌筵 涌宴,在艺术 I - . N址 文采 繁华,艳丽婉媚 ,充盈着脂粉气 I 味。“ 从俗 ” ,使这些词 作在 内容 极力迎合一般读者尤 其灶市民阶层的 L味。 卜 】 柳永 利 用新声制词 , 用新腔 的直接 结果就足慢词增 多。 秦观在 内 虽然 以艳情为主 ,在 艺术表 现 t 1 -1 . 主要吸收 了 《 f 》  ̄ 花 n J 小词 的营养成 分 ,但其 词 中有 时也会融 入文人 的理想 情 趣 ,象 《 鹊桥40 已经将美好 的爱情 庸俗 的享乐 区分开  ̄)就 1 来 。张炎的艳情词 ,虽然也足在抒 写美丽哀婉的情感,但往 往能够用清丽 蕴藉 的低 调米写 , 加之常 常在 艳情 中注 入家 之心 、天涯沦落之 感,使 词作 棚廊 呈现出意趣岛雅 、清远婉 丽 的特 色 。例如张 炎艳情 词的代表作乩 《 陶香 》 ,词人在词


“ 白 ,户 H ” 家 | ,成为清代词人竞相模仿 的对 象。张炎作 词 ,广采前 人之所长 ,集其人成 ,对各种艺术技 巧都加 以总
结 发 展 , 成 为 宋 词 r年 发 展 的 殿 军 。 j T 继承并 发展词 的典雅化、书斋化 “ 词欲 雅 而正 ,志之所 之,一为情所役 ,则失其雅『 之 F 音。 ”张炎的词作理论 把求雅提高到 了一 个新的阶段 ,这 也 体现在他 的词创作实践 中。“ 皎霜花 ,晓融冰羽 ,开帘觉 睛 道寒轻 。误 闻啼 岛,生意又 园林 。闲了凄 凉赋笔 ,便而今 、 懒听秋 声。 消凝处, 一枝借暖 , 终是未 多情 。 阳和能几许?寻 红探粉 ,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 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 惊回睡 蝶 ,恐和他 、草梦都醒 。还知否 , 消几 F , 雪灞桥深?” 能 1 风 ll 3 5年 ( 红宗延 二年 ) 兀 ,冗朝入 主南宋故 , 已住儿 十 。为了取得汉人十族 的支 持,决定重开科举 。一些汉族 青 ,欢欣鼓舞 。但 张炎对此看待很清 楚,借题发挥 ,揭 开 元朝统治 的真 实 目的。“ 小春 ”即 “ 十月d l 春 ” ,H 。阕十 月天  ̄ 气 和 暖 如 春 ,故 名 。恰 值 秋 冬 过 渡 之 际 ,汀 南 出现 一 种 “ 返 春 ” 现象 。但随 即冷气 南侵,萧条 的冬天会很快 来临 。 睛 “ 皎霜花 ,晓融冰羽 ,开 帘觉 道寒轻 ” ,写天气转暖 。人们 卷 帘 开 窝 ,地 卜 片 皎 白 。旭 日东 升 后 ,冰 霜 被 阳光 扫 尽 ,也 一
论张炎词对前代词体艺术的发展
梁 洁
( 阳职 业技 术 学 院 ,河 南 信 信阳 440 ) 60 0
[ 内容提要] 张 炎足宋 儿之 交的一位著名词人 ,他转益 多师,继 姜夔之后 ,标 举清 空,为词学提 供 了一种新
的审美范式 ,丰富 了诗词苑 ,对词 学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 的贡献 ,使得 玉田在 宋际遗民词人 中,形成 了( 己独剑 1 的特色 ,从 成为 “ 尔独 秀”的遗 民词人 。他广采 I人之所长 ,集 其人成,对各种艺术技巧都加 以总结 ,成 为 江 j 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