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

合集下载

论荀子的霸道思想

论荀子的霸道思想

论荀子的霸道思想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统称为荀学。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荀子的思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霸道思想。

本文将从荀子霸道思想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什么是荀子的霸道思想?荀子的霸道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具有强烈霸权意识的思想体系。

荀子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永恒的力量——天命,它指导着世间万物的运行和变化。

在荀子眼中,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应该像天命一样,拥有何以为继的权力,统治全社会。

荀子的霸道思想,是对道家、儒家等其他学派思想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荀子认为君主拥有绝对权力,他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二、荀子霸道思想的特点1. 自利性强荀子强调忠恕,认为人性本恶。

在荀子看来,人们之所以行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出于道德。

他排斥儒家的“仁爱”观,强调君主应该自己行善,既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帮助全体百姓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

2. 社会控制性强荀子认为,君主应该以道德柔性和武力强势的方式来统治臣民。

他认为,君主不能单纯地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而应该更多地利用礼仪之间的领导身份,通过言语和文化等方式来给臣民安抚和引导。

3. 集中统一性强荀子认为,君主要集中所有权力、享受高度权威、作出绝对决策,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威望的不受损害。

政权如果要稳定,就必须强制要求全体百姓必须服从君主的威权力和权威指南,如果遵循这样的指导,便可以取得在统治过程中的最大效益。

4. 事前规定性强荀子主张一切应事先规定好,无须顾及成败,不顾及累次纳贡,一切须尽力吸取资源,用几何思想度量贯彻实施,保证天下安定。

5. 外向性强荀子认为君子必须具有威德四海、辉映天下的特性,成为道德世界所承认的标准,才能在行政管理和国民修养上有所作为。

因此,国家与外交关系必须独立自主、具有严密规划和完全实施力,尽早确认国家利益和国际间协作,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和平和谐的生态环境。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出发,儒家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套“修已安人”的理论,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

这里“安人”的“人”字,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

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

儒家管理思想把管理的着眼点放在“人”上面而不是“物”上面,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并把“安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流派。

一、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现代管理学对管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就是协调。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讲的。

关于管理的职能,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已经由所论及,以后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更加明确地把管理职能概括为五条,那就是(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经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在这五项职能中,法约尔最重视计划和组织,同时认为控制对其他四项职能有某种制约和保证作用。

在法约尔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则提出了管理的气象职能,那就是(1)计划;(2)组织;(3)人事;(4)指挥;(5)协调;(6)报告;(7)预算。

其中“人事”指对职工的选择、训练、培养和安排;“报告”指下级对上级的报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预算”则指财务计划、会计、控制等。

除了以上这两种概括以外,对管理职能的各种概括还有很多,以致讨论到后来,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多,而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弄得混乱不清。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荀子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荀子对“礼”的思考和诠释较多,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荀子关于“礼”的哲学诠释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阐述。

一、荀子对“礼”的定义荀子认为,“礼”是“人心之所同也”,是人们生活中相互遵守的规范和仪式。

他认为,“礼”不仅仅是服从于某种权威,而是一种道德规范。

同时,“礼”还有着社会联结、培养人品等多种作用。

他的“礼”概念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以集体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体系。

二、教化人性荀子认为,“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可以教化人性,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邪恶之心,人们的欲望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但人们可以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来改变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从而达到人性的教化。

例如,一个人的欲望往往会带来激动的情绪,让他失去理性,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当他遵守了“礼”的规范,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更容易保持理智、清晰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维护社会秩序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社会中的秩序是可以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和维护的。

当人们遵循“礼”的规范,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例如,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礼”的规范。

当一个人尊重“礼”的规范时,会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从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

而当他没有遵循“礼”的规范,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冲突甚至暴力。

四、优化社会结构荀子认为,“礼”可以优化社会结构,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通过遵守“礼”的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清晰和稳定,从而避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例如,当遇到买卖、见面、招待等场合时,各种具体的礼节是需要遵循的,这些礼节包括起立行礼、问候、奉茶递烟等。

这些礼节不仅可以使场合更加庄重、庄重,社交变得更加顺畅、舒适,同时也可以避免因误解或欠缺礼节所造成的误会,从而优化人际关系。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孟子和荀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本性以及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性,而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本性以及通过规范和制度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围绕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展开论述。

一、孟子的善性本体论孟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善良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与天下万物有着共同的善性。

孟子主张人的天性就像种子一样,只要给予正确的培养和教育,人的善性就能得到发扬。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仁德,追求道德和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能力,它使得人们有能力做善事。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五常”教育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涵养,人们能够充分发展和实践自己的善性,实现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共治。

二、荀子的恶性本体论荀子与孟子相比,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劣的,人具有贪欲、嫉妒和自私的本能。

荀子主张,如果让人的本性放任发展,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人们将沉湎于个人私利而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荀子强调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礼制,建立公正的法律和约束性的道德规范,才能抑制人的恶性本能,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他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人性的恶。

三、思想差异与共同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人性的本体论,认为人性是有本性的。

虽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两人都认可人性有善恶之分,从而需要合理的引导和调整。

此外,孟子和荀子都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为政的实践。

孟子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荀子则注重从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层面去改造人。

两人都强调了仁义、礼制等整体的道德伦理体系,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和谐的社会。

曹魏政治家荀子的思想成就

曹魏政治家荀子的思想成就

曹魏政治家荀子的思想成就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曾为曹魏政治家。

他的思想成就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之后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荀子思想的特点荀子的思想以“性恶论”为主要特点,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遵守秩序、履行职责。

他的思想以道德和政治教化为核心,倡导尊重官制和崇尚礼仪,并提出了“性、性恶、性善”的观点,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荀子的思想主张“治国安民,必须以义为基础”,引导人们自觉遵循公正的原则,推崇德行和品德,重视社会秩序,并提出:“官事致官,家事致人,身事致德”等思想,强调个人人格的完善和政治的严谨。

他的思想主张注重理性思考,以道德为纲,力求对道德和品格的完美追求,并通过纵横家、道教和阴阳家的理念引领中国政治文化向前发展。

二、荀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荀子的思想成就不仅表现在他本人的哲学体系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荀子倡导以政治教化为主要手段,将信仰、伦理、政治、经济等要素纳入线索,强调“道德能够规范经济行动和对经济事物的态度”,这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也对孟子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但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荀子一方面强调政治教育是实现德才兼备的重要手段,孟子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和引导人们的良性行为,使人类以善根为本。

两种观点不谋而合。

三、荀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荀子思想的影响不仅仅止步于儒家学说,对于中国文化的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荀子倡导以正统儒家学说为基础,将儒家思想引入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使儒家经典的教育、行为规范、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荀子的思想主张注重理性思考,推崇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这样的理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戚金霞摘要:荀子主张名称形成是约定俗成的。

在他看来,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先天形成,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人们约定的结果。

人们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事物进行统类和区分,在荀子看来制名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徧举与偏举,由此事物的名称就可以分为别名、共名等。

在《荀子》文本中,“心有征知”表明了荀子对人类辨析事物及其名称分类的基本看法,既要靠感官感知,也要靠心灵体验。

感官和心灵是同一的,也是经验的,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和心灵体验获得对名称的认知。

关键词:约定论;名称;语言与心灵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20)06-0087-11作者戚金霞,女,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天津30007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用西方的逻辑学理论(主要是传统逻辑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第二,除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是先秦时期的)文本中与逻辑有关的内容之外,把其与语言、论辩相关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这样的研究不仅包括了逻辑学的内容,还包括了语义学、语用学的内容(即从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代的文本)以及与语言(名)、论证(辩)相关的内容。

因为这样的研究超出了人们对“逻辑”一词的狭义理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有些学者把中国古代的名、辩学说叫作“名辩学”。

但“名辩学”是不是逻辑在学界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是从“名辩学”发端,所以应该把“名辩学”纳入逻辑史的研究范围之中。

随着西方逻辑理论的传入,中国的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用新的理论工具来尝试解释中国古代文本,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87-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法家思想,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就有多篇关于名辩学的内容,但是不同的学派之间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本文以战国末期的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其所涉及语言哲学中的名称问题,从而实现以语言哲学理论对荀子文本中语言的分析与思考。

有关荀子现代意义的参考著作

有关荀子现代意义的参考著作

有关荀子现代意义的参考著作
摘要:
一、引言:荀子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价值
二、荀子的核心思想:性恶论与道德教化
三、荀子的教育观念:培养君子之道
四、荀子的政治理念:国家治理与道德建设
五、荀子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六、结论:荀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正文:
关于荀子现代意义的参考著作:
1.《荀子今注今译》:陈奇猷著,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对荀子的著作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荀子的思想。

2.《荀子哲学研究》:陈道德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哲学角度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荀子与儒家思想》:安乐哲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探讨了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为我们认识荀子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4.《荀子伦理思想研究》: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伦理学角度,对荀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荀子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贡献。

5.《荀子政治思想研究》:徐复观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化性起伪一个管理的普适性原则

化性起伪一个管理的普适性原则

“化性起伪”:一个管理的普适性原则——荀子管理思想管窥2014年04月23日09:54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阳)2013年5期第90~94页作者:陈英葵/蒋晓芳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46【作者简介】陈英葵,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蒋晓芳,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带给一代一代中国人的一种对“人性”基本看法的传统思想观念。

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门口,比孔、孟思想更具现实主义倾向的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和“化性起伪”思想却越来越被现代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重视。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其“化性起伪”的思想所具有的普适性原则与现代企业管理主流理论的相通之处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一)“性恶论”提出的背景荀子生活在一个百家争鸣和兼并战争频繁的乱世,当时各国纷纷举旗变法,儒家奉行的“礼治”逐渐被备受热捧的“法治”所取代,而“仁义”观念也遭到极大地削弱。

荀子作为儒家一员,在亲眼看见法家、兵家、纵横家们得到诸侯的青睐,而儒者却得不到当权者重用时,他敢为人先,意图将“礼”与“法”并用以匡正世俗。

而礼法并用的理论源起便是他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从而在道德意义上首次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最后通过“伪”使本恶的人性达到了善的“化性”。

作为儒家的三大代表,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了“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人的属性问题上各具看法。

从孔子在论语中“性相近、习相远”可看出,孔子并没有对人之本性从属于“善”与“恶”作出明确的判断。

而孟、荀作为孔儒后学,从夫子所言之性中将其伦理向度化,分化为善、恶相对的两面,这便是后人所熟知的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
关键词:荀子儒学虚壹而静天人相分性恶论
1 先秦儒学的发展
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但中国古代哲学也闪耀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哲学更是独树一帜。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先秦三儒”,开拓了中国儒学两千年的基业,也对世界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子和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先秦儒学五彩斑斓的局面,为后世儒学百花争艳的展开创立了平台。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并不是儒的开创者。

儒,或者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大都是殷人后裔。

《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殷亡国后,周人采取了灭其国不灭其族的做法,将殷人安置在一块划出的地盘。

在春秋时,周礼已经衰落,散于民间,但许多人即使知道周礼而不按周礼的要求去做。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这种礼,各个阶层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孔子死后,“儒分有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成年后仿效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

孔子是一个敦厚长者,性格温和,而孟子个
性强烈,以好辩著称。

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也是孟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

2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主张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少年后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声望很高,对儒家的《诗》、《礼》、《易》、《春秋》都很有研究,一度应聘入秦,又曾在赵国“议兵”,弟子甚多,法家著名代表韩非、李斯均出自其门下。

荀子对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内部的其他学派均有所批评,独崇孔子,认为只有孔子的学说才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荀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孟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仁学,荀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礼学。

孟子的思想基础是性善论,荀子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

但是,荀子只是以其欲望任其发展的结果为恶,并不是以欲望本身为恶。

荀子在思想上以孔子正宗自居,与孟子的思想“取舍相反不同”。

荀子的哲学主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 性伪之分。

荀子不满孟子的“性善论”,逻辑起点在于“性伪之分”,认为孟子不知道“性”和“伪”的区别,因而对“性”和“伪”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荀子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以生之自然之状况或资质为性,主要内容之一是指身体器官的欲望。

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在荀子看来,人与人的性是相
同的,圣人和众人、尧舜和桀纣的性是相同的。

不过,荀子不以欲望本身为恶,而以欲望的泛滥为恶。

在荀子看来,伪是“人为”的意思,与性相对。

荀子说:“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具有明显的后天性,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来源于人的努力,即“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2.2 化性起伪。

所谓“化性而起伪”,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人为的道德特性。

荀子认为,如果要完成“化性而起伪”,即“虚壹而静”和“心可以知道”,也就是认知的能力和道的存在。

在荀子看来,人天生就有认知的能力。

他说: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虚壹而静”是荀子十分重要的思想。

“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思想专一不二,“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躁。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在于虚心、专心、静心,即能够“虚壹而静”。

通过“虚壹而静”的功夫,不偏执一端,不为想象和经验所混淆,不让情感扰乱理智,心就可以知道了。

“化性而起伪”的一个条件是需要有道。

荀子的“心可以知道”的“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儒效》中说:“道者何也?曰:君道也。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君道》中强调,荀子的道不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而是治国之道。

荀子认为,为了防止欲望情性的泛滥,必须有礼义法度。

有了礼义
法度之后,人的欲望才能得到节制,情性才能得到矫饰,社会才不至于悖乱偏险而不治,从而达到和善的目的。

2.3 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

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作为认识和学习的主体,是可以接受礼义法正的。

接受了礼义法正之后,就使自己成为了有德之人,这就是“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具体含义。

“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化性而起伪”的终极形态。

2.4 隆礼重法。

荀子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认为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引发争夺,于是天下大乱。

圣人不忍心这种局面的发生,专门制定礼乐制度,以解决欲多物少的矛盾,以限制社会发展对于物的追求,使有限的物得到合理的使用。

《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志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这就形成了荀子“礼”的思想的一大特点,即“援礼入法”,将法加入到礼的内容之中,赋予礼以强制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