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提振的互惠机理——以上海市为例

合集下载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愿景与角色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愿景与角色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愿景与角色刘轶摘要:“后世博”上海文化进展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受到既有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文化进展策略的巨大转型对上海今后的文化进展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后世博”上海文化进展的愿景,可在“一个目标,三大支柱,四种典范”的框架中来设想。

同时,基于实际进展的角色定位,上海能够将它的进展重点与未来特色放在“文化创意及时尚娱乐中心”之上。

这种考虑不但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因素,而且能够使上海在未来的文化进展道路上、在众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中获得错位竞争的优势。

关键词:上海后世博文化进展策略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创意及时尚娱乐中心一“后世博”上海文化进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作为一个时间上的节点,“后世博”固然直接与“世博”有关,然而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后世博”(亦即2010年之后)也意味着上海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进展阶段。

因此,“后世博”的上海应当是以“世博”为起点的长期战略时间,而非一个权宜性的时间策略。

基于此,“后世博”上海文化的进展战略,并非“世博会”的简单“后续进展”,而是“世博会”后的“全新进展”。

上海文化要达到这样的进展态势,务必要看到目前已有的优势与不足,才可能在未来的进展中扬长避短,造就自己文化上的新辉煌。

(一)“后世博”上海文化进展的有利条件就有利条件而言,近年来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文化进展已取得较大进步,正朝着文化大繁荣大进展的目标前进。

要紧表现为五个方面。

其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开始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习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与谐社会的文明风气。

其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基本完成了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城市景观雕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等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实施了市民文化信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共享工程,市民人均拥有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与享受文化服务的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后世博”的体验经济与服务创新初探——以上海为例

“后世博”的体验经济与服务创新初探——以上海为例
( ie I i oe 9 8) Pn ,G l r ,19 。另 外 ,对 于 现有 的娱 乐 I m
上海 世 博 会 的 成 功 举 办 带 来 了未 来 城 市 的 新
概 念 ,展 现 了城 市 文 明 的进 程 。各 种 关 于 城 市 的

视 觉 、听觉 、味觉 的 体 验 ,都 能 在 世 博 会 园 区 内
市 交 通 网络 的 出行 体 验 、商 业 中心 的 购 物 体 验 、 酒 店 餐 馆 的休 闲体 验 。各 地 游 客 一 踏 上 上 海 的土 地 就 开 始 体 验 世 博 会 。正 如 世 博 会 所 展 现 给 我 们 的 是 ‘ e e i ,B t rLf” ‘ tr t B t C y et i ,而 亲 身 体 验 世 博 e e
国际化 大都 市 ,对 =娱 乐 、金融 、旅 游 、医疗 等相 F
关行 业 的投 入必 不 可少 。

型 ,抑 或 一 味 提 倡 体 验 经 济 的发 展 ,都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文 化娱 乐
体 验一 直是 娱 乐产业 的关键 所 在 ,如今 体验 的 概 念 正 逐 渐 延 伸 到剧 院 和 主题 公 园之 外 的 领 域 中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 财务 管理 、 战略 管 理 。 .
B. oe h Pn I和 J me J s p ie I a sH.Gi r (1 9 l e mo 9 9)
Me oy 。这 样 一种 服务 创 新形 式 ,不仅 引领 了所 m r” 谓的 “ 眼球 经 济 ” ,更 重 要 的是 带 动 了旅 游业 、会
2 1年 3月 01

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音乐谷为例

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音乐谷为例

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音乐谷为例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e Resources to Historical District Regeneration — T ake Shanghai Music Valley as an Example■ 丁甲宇 DING Jiayu 孙昕宇 SUN Xinyu 周 俭 ZHOU Jian【摘 要】 在全球化竞争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资源,城市空间的演进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转向”。

通过厘清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资源的概念,归纳出空间、活动、产业三类城市文化资源,并指出其具体的文化形态。

提出文化资源推动历史街区更新的分析框架,从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和机制。

以上海音乐谷地区为研究案例,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并根据分析框架,具体阐述了文化资源对音乐谷地区空间品质、经济发展、社会更新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最后指出,城市更新发展应当更加关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政府施行的文化政策和更新政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城市更新;文化资源;历史街区;上海音乐谷【Abstract 】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society,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resource for cities. Meanwhil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ha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a “cultural turn”. By interpreting the concepts of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al resources, three types of urban cultural resources: space, activity, and industry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forms are respectively pointed ou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istricts regeneration,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its impact and mechanism from three dimensions: space, economy and society. Taking Shanghai Music V alley (SMV) as a case study, by presenting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SMV are concluded. 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explains how cultural resources spatially,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SMV .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culture. Moreover, the pap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of cultural and regeneration.【Keywords 】 urban regeneration; cul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district; Shanghai Music V alley (SMV)1 研究背景: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转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的竞争也日益加深。

2021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

2021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

2021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最新版】目录1.2021 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概述2.验收项目的具体内容3.验收项目的实施效果4.验收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正文2021 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概述2021 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于近日公布。

作为一项旨在推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本次验收,主要是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验收项目的具体内容本次验收的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等。

其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意识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项目则主要关注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项目则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

验收项目的实施效果从验收情况来看,各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首先,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项目成功推出了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提升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整体运营水平;最后,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项目成功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验收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根据验收情况,下一步,上海市将继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

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2021 年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验收情况表明,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 V o l .21N o .5S e p.2023D O I :10.19702/j .c n k i .j s e m c .2023.05.005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88(2023)05-0040-08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万 敏(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上海 200438)摘 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梳理分析了自组织演化特征明显的上海市杨浦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进程及机理,并对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相关建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作用;关注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要素涨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影响;还需重视政产学研介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㊁组织㊁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1]㊂从全球经济地理来看,创新为创新体系内成员带来成本优势㊁规模经济㊁城市品牌优势等集聚效应,使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和极化特征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 e g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简称R I E )事实上已经成为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创新 是 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㊂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越发活跃密集,各国更强烈地意识到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纷纷加大战略部署和创新投入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和主动权㊂我国也在加大创新部署,建设北京㊁上海㊁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怀柔㊁张江㊁大湾区㊁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㊁上海㊁广东㊁安徽㊁四川㊁武汉㊁西安和沈阳8个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2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规划了19个城市群㊂但是,在我国区域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要素拼凑现象㊁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知识悖论 ㊁科技成果转化的 死亡之谷 ㊁创新 培育期陷阱 等创新失灵问题,导致R I E 整体效能薄弱甚至面临崩溃的严峻挑战㊂创新要素如何耦 04 收稿日期:2023-01-04作者简介:万敏(1978- ),女,安徽霍山人,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讲师㊁硕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㊂基金项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系统课题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 (2020S H B 017)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合?创新主体如何融动?怎样才能构建开放㊁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v a l u e c o -c r e a t i o n )的R I E ?在这些问题上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㊂一㊁文献综述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C o o k e r 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2],随后他系统地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㊂他认为,R I E 是由地理上邻近㊁分工明确并关联紧密的企业㊁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不同主体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㊂这种体系不仅支持区域内创新,而且能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创新[3]㊂其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从线性创新到创新体系再到创新生态系统[4]㊂近年来学界开始从生态学角度来探讨区域创新的力量源泉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R I E 概念内涵研究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 C A S T )[5]通过总结硅谷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R I E 是指特定创新环境下各创新主体在非线性的相互合作中实现知识产出㊁技术开发与应用,进而形成紧密的生态化系统㊂B e n d i s 认为,R I E 是通过物质流㊁能量流㊁信息流实现内部物种㊁种群㊁群落间及其与环境间交流和交换的系统[6]㊂李晓娣和张小燕认为R I E 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隐喻下强调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达成生命体 创新组织与 非生命体 环境间相互作用㊁群居共生状态[7]㊂二是R I E 运行理论研究㊂K a y a n oF u k u d a 和C h i h i r o W a t a n a b e 提出 通过替代而可持续发展㊁通过共同进化而自我繁殖㊁组织惯性和受激于向竞争者学习㊁异质协同 四条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原理[8]㊂欧盟创新手册‘开放式创新2.0“认为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正在寻求的欧盟创新生态系统,其本质是基于 政府-企业-大学科研-用户 四螺旋[9]㊂欧忠辉等认为R I E 是有核心企业㊁配套组织等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中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10]㊂三是R I E 的绩效评价研究㊂张贵和吕长青[11]根据创新主体㊁资源和环境3方面指标,对国内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评价;刘钒等[12]从生态特性角度重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测度体系,对我国部分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㊂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R I E 的概念㊁系统构成㊁基本原理等理论问题静态研究比较丰富,动态演化机理分析较少㊂实践层面,现有研究重点从创新主体㊁创新资源㊁创新产出㊁创新环境㊁创新评价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存量评价,但动态梳理与分析R I E 形成机理和内部联动机制较少㊂随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R I E 运行的非线性㊁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更加突出,更需要动态地深化R I E 共生演化理论及实践研究㊂因此,本文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视角,构建R I E 自组织演化模型,细致地探讨R I E 共生演化特性,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动态解构R I E 自组织演化过程和非线性作用下异质协同模式,为构建开放㊁协同㊁自组织的R I E 提供理论探讨和现实依据㊂二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机理及演化模型综合前文综述,本文认为,R I E 是运用生态学相关概念隐喻系统架构,以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比拟区域创新系统共生竞合㊁动态演化及循环迭代过程㊂从内部构成来看,R I E 是由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㊁政府㊁创新组织等创新主体暨创新种群组成的子系统㊁各创新种群融动后构成的功能性子系统及功能性子系统在内部要素流动中有机协同形成的具有创新群落特征的复杂系统㊂从自组织(s e l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演化来看,R I E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充分考虑企业㊁大学与科研院所㊁政府㊁创新机构等异质性创新主体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和环境嵌入性,以及创新要素耦合竞合共生的分层分叉实现非线性反常涨落,在达到一定阈值时突变为新的耗散结构(d i s s i p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㊁创新价值共同创造的有机系统㊂(一)R I E 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㊂开放性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㊂根据熵增原理,开放1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体系的总熵增量d S =d e S +d i S ㊂系统内的熵d i S 总是为正,外界注入的熵d e S 可为正㊁零或负㊂R I E 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使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㊁物质㊁信息交换和流动,不断向外界吸收负熵流d e S抵消大于系统的正熵流㊂当系统总熵增量d S 为负时,系统才可能远离平衡态并突变为耗散系统㊂(二)R I E 是非线性作用下遵循协同学(S y n e r g e t i c s )的异质协同和共生演化系统㊂非线性作用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机制㊂系统内外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发生非线性作用,为非平衡创新系统提供自催化和正反馈等微观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在多层次性㊁复杂性和多样性动态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确定了R I E 演化的可能方向和途径㊂(三)R I E 是由涨落诱发的突变(c a t a s t r o p h e )系统㊂涨落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诱因,R I E 的协同演化过程不断受到内外涨落的影响㊂社会制度㊁国家政策㊁市场需求㊁消费者心理变化等系统外的 外涨落 与组织结构㊁技术创新㊁文化理念㊁管理制度等系统内的 内涨落 [13],通过 相干效应 或非线性作用,相互叠加成 巨涨落 持续至临界点时,触发系统旧结构突变,实现新稳定态跃迁㊂三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上海市杨浦区为考察对象,研究其R I E 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上海市人口最多㊁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㊂其区域既是 地理边界 的行政区划范畴,也是支持创新网络和特定功能的经济空间,可以作为研究R I E 的范围界定和区域边界㊂二是杨浦区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㊂区域内集聚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21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市1/10,33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占全市1/5㊂大学㊁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地理上天然的临近性,为杨浦区R I E 共生演化提供了条件㊂三是杨浦区以 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为愿景,以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为发展理念创新实践,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城区向国家创新型城区的转型,清晰地展现出 他组织 向 自组织 演化更迭机理,为动态考察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㊂(二)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更迭从传统老工业区向创新型城区跃迁,是工业时代杨浦区域内知识系统㊁产业系统等子系统解体的过程,也是创新主体逐步融动㊁创新要素逐渐耦合,推动R I E 重构和逐渐繁荣的过程,大致经历 旧结构 衰落期㊁R I E 架构期㊁R I E 成长期㊁R I E 繁荣期等四个阶段(见图1)㊂1. 旧结构 衰落期(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㊂杨浦区虽为大学㊁科研院所和传统产业集聚区域,但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各创新主体各自为政㊂大学有校办企业㊁医院等,企业有子弟学校㊁职工医院等,政府有教育㊁医疗㊁住房等资源,各子系统间形成相对封闭的㊁可自我运行的㊁具有平衡态特征的独立系统㊂随着1980年代上海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杨浦区工厂大量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00家迅速减至200家左右,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从26%降至6%左右,工人数量从60万迅速降至不足6万,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待业,大量困难群体走向社会,原有系统平衡态被打破㊂2.R I E 架构期(1990年代末-2003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联动的新系统㊂在摸索技术革新渐进式转型㊁建设宜居型城区退出式转型后,杨浦尝试探索创新驱动跨域式转型路径[14]㊂2003年,杨浦区牵头,联动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联手制定‘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的体制机制框架和城市创新体系,培育知识经济密集的新兴产业体系,形成大学-园区-社区三者集聚共享㊁协同融动㊁共赢发展,知识㊁产业㊁城区良性互动的2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R I E 总体架构㊂3.R I E 成长期(2003-2015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推动R I E 形成与发展㊂在R I E 总体框架下,杨浦区通过 对内搞活 (流动)和 对外开放 (交换)两种途径,着力形成学城融合㊁产城联动㊁创城融合的发展态势㊂一是推动区域内部协同㊂坚持 三区联动 理念引领,通过建立区校联动机制㊁科学规划建设㊁包容创新创业文化㊁稳定持续经济产业人才政策㊁前瞻性改革与变革等措施,推动区域创新主体不断开放㊁创新要素不断耦合,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符合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模式,出现了 复旦模式 和 同济现象 [15]㊂二是坚持 对外开放 ㊂在创新驱动战略导向下推动区域内外科技系统㊁产业系统㊁行政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流㊁人才流㊁技术流㊁信息流㊁资金流等熵流的交换,吸引一批符合中心城区发展和创新城区功能定位的知识密集型核心企业及相关人才入驻,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不断提升㊂4.R I E 繁荣期(2015年至今)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提升R I E 活力和效能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深度变革R I E 的组织方式㊁管理方式㊁治理方式,提升了R I E 效度和活跃度㊂从大学变革层面看,大学增设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深化创业基金运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提升科技园区能级㊁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系统㊁区域经济社会间交互协作不断增强㊂从政府治理体系层面看,快速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和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实现以 线下服务 为主向以 线上服务 ㊁从 单一窗口单一服务 向 单一窗口多元化服务 方向转变,变革政府管理体系㊁服务体系㊁组织体系㊁权责约束体系,政府协同力和为民为企服务效能不断增强㊂从企业发展层面看, 算法+算力+网络 体系架构实现了对数据的赋能,不断催生了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㊂企业链接市场需求或创造新需求,大学为企业发展㊁城区繁荣提供知识㊁人才和智力支撑;政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㊁产业空间和精准服务,政产学研介协同向共生式创新演进㊂图1 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三)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伴随着制度㊁技术㊁市场等要素涨落,杨浦区域内政产学研㊁创新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有机融动,动3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态演化为以企业为核心㊁具有创新生态群落特征的R I E ㊂1.杨浦区R I E 表现出开放性特性㊂首先,创新主体间开放协同㊂区㊁校㊁企协同共建科技园20余家,其中,复旦大学科技园㊁同济大学科技园㊁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家,占上海市54%;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多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300余家;纳入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4家,占全市1/5,形成了异质性创新主体互动的良好局面[16]㊂其次,创新要素间流动耦合㊂资金流方面,积极利用资金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31家,实施 星火燎原 梦想起航 天使召唤 投贷加速 天马养成 五大金融计划,集聚大学生创业基金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㊁科技园区联合成长基金等,形成天使基金㊁种子基金㊁V C ㊁P E 等完整金融服务链,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100余家㊂知识流与技术流方面,吸引上海技术交易所㊁北斗创新研究院等机构集聚;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㊁上海智能产业研究院等平台相继建成㊂2020年专利申请数为1270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04件,合同交易金额34.55亿元㊂人才流方面,拥有两院院士66人,引进或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61人㊁国家 万人计划 人才94名㊁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18人㊁上海市领军人才24人㊁上海创业类 浦江人才 32人,高层次人才数位居全市前列㊂海外人才创业企业689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2.13%,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54%[17]㊂2.杨浦区R I E 的非线性作用㊂不同异质性创新主体和要素间非线性机制,在复杂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形成环境支撑型㊁ 创新锚 驱动型暨企业裂变型㊁政府导向型㊁企业主导型等不同发展模式㊂创智天地 环境支撑型 模式㊂创智天地紧邻复旦大学㊁上海财经大学㊁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以及五角场商圈㊁新江湾城生态化社区㊂自21世纪初开始,创智天地依托校区㊁商区㊁社区在其周边集聚和政府精心规划的优势,将大学研究机构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㊁创新型企业㊁初创公司㊁投资机构㊁专业机构㊁孵化器㊁加速器㊁政府公共服务等融入其创新创业街区㊂目前创智天地已经集聚15万知识工作者㊁4500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适宜知识工作者学习㊁创业㊁生活㊁交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知识型社区㊂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创新锚驱动型 暨 企业裂变型 模式㊂围绕同济大学逐步拓展形成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每年以20%增速快速增长㊂其是以建筑设计㊁城市规划㊁工程咨询㊁环保科技㊁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㊂在同济大学 创新锚 支撑下,规模企业不断分包业务并在周边不断裂变衍生出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现集聚的1.8万家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是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相关设计类中小企业㊁80%创业者为同济师生,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根植性强㊁创新创业活跃的关键所在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企业主导型 模式㊂该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㊂上海纺织集团将其生产环节迁往外地,在百年老厂房原址上修旧如旧,发展服装设计㊁服装展示㊁服装销售环节,现已成为集服装研发㊁设计㊁展示㊁销售为一体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成为城市更新与老厂房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㊂杨浦滨江 政府导向型 模式㊂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传统老工业集聚的产业空间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45公里黄浦江滨江岸线实施还江于民开发,将原有工业岸线改造成为生活岸线㊂杨浦区适时改造传统产业空间,以在线新经济为重点产业导向,同时布局教育㊁安居㊁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吸引在线新经济相关企业入驻协同发展㊂3.制度㊁政策㊁技术等要素涨落是杨浦区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的诱因 ㊂要素涨落是杨浦区原有系统失稳的 导火索 ,也是新结构动态演化的 胚芽㊂一是制度变迁㊂制度要素是杨浦由旧结构转向新的R I E 的触发机制㊂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和变迁,使杨浦的高校㊁国有企 4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业㊁政府各群落内部均发生 内涨落 和 外涨落㊂原集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解体转型,产业空心化㊁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㊁公共设施建设和突然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迫使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㊂制度变迁迫使高校改革弱化社会功能,强化高校知识创新㊁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这些又为杨浦向新结构演进提供人才㊁技术支撑㊂但随着实践推进,现存体制机制制约和条块分割仍是抑制R I E 完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㊂二是政府政策㊂自1990年代始,上海市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在中心城区实施 退二进三 产业政策,致使杨浦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关停并转,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区域旧结构随之解体㊂杨浦区政府牵头,政府㊁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等积极实践,以自身作为向国家㊁上海市 要政策 ,转机随之而来㊂2003年上海市批复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战略决策㊂2010年,杨浦成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㊂2015年,杨浦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区,2016年以来,又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㊂这些不断升级的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定位与政策加持,加速了区域内创新主体互动融合,也吸引外部知识密集型能量㊁物质㊁信息集聚㊂三是科技变革㊂杨浦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坚持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并以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提升政务管理和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科技对传统产业及产业空间的升级改造,积极融入当前以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洪流,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快速集聚与发展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6.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较 十二五 末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6.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9.86%[18]㊂ 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当前,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新要求与新任务㊂杨浦区遵循共生演化自组织机理,构建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的R I E 实践,为我们动态性把握异质性主体协同竞合机制,提升R I E 活力㊁动力㊁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㊂第一,从创新时序性看,R I E 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㊂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开放程度越深,创新子系统间㊁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间交流愈加频繁,负熵流不断增加,推动系统协同演化㊂创新由子系统各自开放转向百花齐放,向外界输出知识㊁技术㊁产品㊁服务,并迎合R I E 持续发展的需要形成地理邻近性㊁功能互补性㊁社会连接性㊁技术网络性㊁产业关联性㊁交通通达性㊁共生协同性等集聚特征的协同创新环境,系统由分散式创新-网络式创新-共生式创新演进,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等创新失灵现象弱化㊂另外,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和更加深入地开放,创新主体认知差异㊁恶性竞争㊁要素协同性失衡㊁外部环境及制度政策不稳定等因素[19]引起的创新阻力不断降低,正熵流减少,有利于推动系统进行新一轮动态演化与自组织㊂第二,从创新模式看,R I E 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创新要素的拼凑㊂不同创新系统的驱动源㊁非线性互动模式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模式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㊂企业裂变型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的根植性较强,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㊁创新组织间的互动共生㊂环境支撑型模式培育周期较长,若要避免陷入 培育期陷阱 ,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 基石 人物㊁ 焦点企业 和企业家在产业链㊁创新链以及双链融合上的作用非常关键,政策回应上,要重点关注好企业家㊁引擎企业等核心作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㊂大学驱动型创新模式中 创新锚 能否有效与产业界对接是系统活力和持续运行的关键㊂政府主导型模式需要遵循产业集群的规律来引导和推动创新资源的配置㊂5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从创新要素涨落看,R I E 自组织演化与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㊂创新要素涨落既有干扰㊁破坏作用,又有引导㊁建设功能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抑制要素涨落干扰㊁破坏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涨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㊂同时,在旧结构的衰落期-R I E 形成-R I E 成长-R I E 繁荣期等不同阶段,要素涨落对系统变革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㊂旧结构的衰落期,微小涨落也会带来 蝴蝶效应 引起旧结构失稳;随着R I E 形成-成长-繁荣期不断演进,涨落对系统的影响愈加深入,创新主体与要素间复杂非线性作用愈加多元,系统越发活跃㊂第四,从创新主体看,要关注政产学研介等在R I E 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进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创新㊁环境营造的主体,往往也是R I E 架构者 ㊂在成长期和提升期,政府角色跨层次分离:向上成为宏观或中观制度构建者,以整体性政府管理与服务,有效发挥法规监控㊁政策引导㊁财政支持㊁服务保障等功能,提供优良创新环境调动系统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外部力量推动R I E 演进;向下作为R I E 参与主体,用购买服务㊁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R I E 演进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R I E 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效链接市场需求变化㊁高校科研院所知识技术溢出㊁政府政策供给,实现价值共同创造和系统持久活力,为建立新的合理结构创造条件㊂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的主体,是R I E 人才流㊁知识流的源泉,为整个系统创新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㊂创新组织作为创新服务主体,能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大量专业化的技术㊁人才㊁信息㊁金融㊁法律㊁财务等咨询服务,推动创新知识传播㊁技术扩散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是R I E 保持高效运转的活跃因子㊂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6-10(2).[2]C O O K EP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c o m p e t i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i nt h en e w E u r o pe [J ].G e of o r u m ,1992,23(3):365-382.[3]C O O K E P N ,B R A C Z Y K H J ,H E I D E N R E I C H M .R e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s t e m s :t h er o l eo f g o v e r n a n c e i nt h e gl o b a l i z e dw o r l d [M ].L o n d o n :U C LP r e s s ,1996.[4]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5]P C A S T .S u s t a i n i n g t h en a t i o n s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n dc o m pe t i t i v e n e s s [R ].2004.[6]B E N D I SR .S c i e n c e&i n n o v a t i o n -b a s e d t r e n d s i n t h eU .S .[R ].36t hA n n u a lA A A Sf o r u m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2011.[7]李晓娣,张小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预测,2018,37(5):22-28.[8]F U K U D A K ,WA T A N A B E C .J a p a n e s ea n d U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nt h e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J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o c i e t y,2008,30:49-63.[9]T h eE u r o p e a nC o mm i s s i o n .E U d i r e c t o r a t e -g e n e r a l f o r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n e t w o r k s ,c o n t e n t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R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2013,2013.[10]欧忠辉,朱祖平,夏敏,等.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J ].科研管理,2017,38(12):49-57.[11]张贵,吕长青.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0):12-21.6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行 业 收 入 差距 的 形 成 机 理 进 行 了 实证 检 验 。模 型 结 果 显 示 , 行 业 劳动 生 产 率 的 差 异 、 行 业 垄 断 水 平 的 差 异 对 上 海 市 行
业 收 入 差距 的 影 响 效 力 最 大 、 最显著 , 而行业人力资本差异 、 行 业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的 代 表 性 指 标 未通 过 显 著 性 检 验 。 基 于
该 实证 结 果 , 可 以从 提 高 全 行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水 平 、 缩 小行 业 间 劳 动 生 产 率 差 异 , 从打破行 业垄断 、 为 企 业 创 造 更 具 公 平 竞 争 性 的 市 场 环 境 两 方 面入 手 缩 小 上 海 市 行 业 收 入 差 距 。 关键词 : 行业收入 差距; 劳动 生 产 率 水 平 差 异 ; 行 业垄断水平差异 ; P a n e l D a t a 模型
国家 统计 局 国 民经 济 行 业 分 类 标 准 的 1 7大 行 业 分 类 。“ 行业 收 入” 使 用 现 行 国家 统 计 局 劳 动 统计 制 度
中 的“ 职工 平 均工 资 ” 统计 指标 。
如 图 1所示 , 2 0 0 4 —2 0 1 1年 问 , 第 三产 业 职 工平 均 工资 始终 高于第 二 产业 , 而第 二产业 的职工平 均工
减 的格 局 。第三 产业 职 工 平 均工 资 与其 他 两 个产 业
之 间 的差距 逐步 扩大 , 三产 、 二产、 一 产 的职工平 均 工
认 为 行业 收 入差距 是 由不 同行 业 的工 作 的非 货 币 化 特征 引起 的 , 比如 工 作强 度 、 复杂 程度 等 系统性 差 别 。
第 1 3卷 第 l O期 2 01 3正 1 O月

上海世博会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意产业对于办好世博会具有特别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
从根本上看 ,世博会 无疑是一种文 化创 意产业 ,世博会 与文化创意 产业二者 的契合 , 是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文化创 意发展 的强大动力 。 二 、00上 海 世博 会 全面 推 动 文化 创 意 产 业 的 发 展 21 ( 世博是全面提升建筑创 意设计的重要机遇 一) 从 国际经验来看 , 每一次世博会 的成功举 办, 都会大 大推进主办 国, 特别是 主办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 的举 办 , 设计理念上集 聚了 从 当今世界的顶尖智慧 , 直观上更是一场视觉盛宴。 同时, 世博会为上海 以及全 国提供了一个 良好的建 筑设计学 习机 会。
五世博推动图书图片音像出版产业和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上海汇聚了全国一半以上出版社和发行机构具有强大的发行能力和多样化的发行渠道以及快速发展的版权贸易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出版创意中心国家大型出版物集散中心国际版权贸易中心和现代化印刷产业基地
上 海 世 博 会 与 我 国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 发 展
版创意 中心 、 国家大型出版物集散 中心 、 国际版权贸易中心和现代化 印刷
产业基地 。
三、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世博汇集 了世界顶尖各 国建筑设计师 。他们将前卫的设计 与最新 的科 技 融为一体, 建造集合美观 、 尚、 时 高科技 、 风格迥 异的会馆 , 汇集 了世界 上


( 世博会是全面提升旅 游观光产业 的重 三) 要契机 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极 为丰 富的旅游资源。上海文化旅游创 意 产业 , 以世博旅游为龙头 、 是 以重大旅游活动和旅游节庆为重点的产业 发 展形 态, 它是 以旅游景 区为依托 , 打造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著名品牌 世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将 产生巨大共振效应。它带来近千万 的旅 游 人群 , 特别是来 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将给我 国特别是上海 以及周边地 区旅 游 产业带来 巨大 的效益 。如何把握这一历史 性机遇 , 世博文化创 意产 是 业 发展的重 大课题 。由于旅游 产业链 老化 , 在着产业 发展 的瓶颈 , 存 因 此 , 助于世博契机 , 借 重新设计与再造城 市旅 游产业链 , 运用创意加 资本 的手段, 推动旅游资源 、 资产 、 的三位一体转化与整合 , 资本 实现旅游 资源 的立体化 整合与增值效应 。积极开发时 尚文化 园区 , 大力 开发特 色旅游 新线路 。在 世博推 动 下, 将极大地增 强上海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四) 世博将拉动工 艺品与世博纪念品( 特许商 品) 的设计与销售 , 推

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策略研究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

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策略研究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

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策略研究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体验式商业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更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情境营造作为体验式商业空间的核心策略,对于提升商业空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的策略,并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体验式商业空间之一,凭借其独特的情境营造手法,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首先介绍体验式商业空间和情境营造的基本概念,阐述情境营造在体验式商业空间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对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其情境营造的策略和效果,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原则和方法。

结合当前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对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相关行业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的理论基础体验式商业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空间形态,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空间设计理论以及市场营销学等。

这些学科为体验式商业空间的情境营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环境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为体验式商业空间的情境营造提供了关于人与空间互动关系的深入洞察。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评价环境,以及这些感知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情感。

消费心理学则关注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体验式商业空间情境营造的心理学基础,指导设计师和商家如何创造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品牌认同感。

认知心理学为体验式商业空间的情境营造提供了关于人类信息处理和认知过程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存储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张 伟 华 雄 Rec pr iy et i oc t b ween 荣 t Culur al&
Cr atve I e i ndus r e t i s and
P om o i n o b n Com p ttv e s r to fUr a e ii en s
㈤ g

文化 创 意 产 业 与城 市竞 争 力 提 振 的互 惠机 理
华 华 东 尔
导读 :文化创 意产业具 有创新性 、高增值 性、高关联 性、高科 技含 量,己成为 工 工
世 界城 市新 的经济增 长极 ,也是城市效 竞争力 的重要标 志之一 。发 展文 化创 意产业 学 学
新 产 品 、新 服 务 、新 市 场 和 创 造 财 富 的 新 契 机 ,是 经 济 和 上 经 过 去 ,创 意 的 时 代 已 经 来 临 , 这 句 从 美 国 传 出 的 流 行 市” 已 经 成 力 第 四 大 产 业 增 长 极 , 同 时 也 是 国 家 和 地 区 软 实 力 的 体现 。
第 为 , 当 代 经 济 的 真 正 财 富 是 思 想 、知 识 、文 化 、创 造 力 所 城 市 综 合 竞 争 力 产 生 间 接 的 影 响 ; 二 , 城
以的 构 成 的 创 意 ,这 种 创 意 来 自 人 头 脑 , 它 会 衍 生 出 无 穷 的 市 综 合 竞 争 力 的 得 分 和 排 名 与 城 市 文 化 竞 争


力 的 得 分 和 排 名 呈 现 较 高 的 正 相 关 度 , 即 文
之 亦 然 , 说 明 城 市 文 化 对 城 市 综 合 竞 争 力 的 力 对 城 市 竞 争 力 贡 献 仅 次 于 资 本 力 , 是 第 二
重 要 分 力 。”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推 动 力 。 “ 本 和 技 术 主 宰 一 切 的 时 代 已 化 竞 争 力 强 的 城 市 ,其 综 合 竞 争 力 就 强 , 反 海 资
大 大
理 理
能够推 社 社 济增 长、优 化城市产 业结构 、增加城市 劳动就业 、促进城 市可持续 动城 市经 会 会
发展。但 发展文 化创 意产业 需要完善 的技术支 撑体系 、优 质的人 才 团队 资源、宽松
公 公
的人文创新环境。 共 共
管 管 理 理 关 键 词 :文 化; 创 意 ; 制 度 ; 人学 学 才 院 院
业 以 其 强 大 的 独 特 性 和 创 造 性 激 发 城 市 的 魅
力 与 活 力 ,并 直 接 构 成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主 要 来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城 市 在 发 展 传 统 工 业 方 源 ; 一 方 面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 竞 争 在 城 市 另 面 已 没 有 优 势 可 言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作 为 无 烟 工 业 和 朝 阳产 业 , 具 有 创 新 性 、高 增 值 性 、高 关 联 性 、高 科 技 含 量 将 为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 发 展 提 供 优 越 的 条 件 。 等 特 点 。 《 国 城 市 竞 争 力 报 告 ≥ 所 构 建 的 框 架 把 城 市 综 就 我 国 的 现 实 情 况 而 言 , 上 海 、北 京 、 深 中
合 竞 争 力 确 定 为 1个 分 项 指 标 , 即 :人 才 竞 争 力 、资 本 竞 i 、广 州 等 城 市 的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取 得 了 较 快 2 J l l
争 力 、科 技 竞 争 力 、结 构 竞 争 力 、设 施 竟 争 力 、 区位 竞 争 力 、环 境竞 争 力 、 文 化 竞 争 力 、制 度 竞 争 力 、政 府 管 理 竞 争 力 、企 业 管 理 竞 争 力 、开 放 竞 争 力 。该 报 告 通 过 对 样 本 的 发 展 , 成 为 我 国 创 意 城 市 的 典 型 ( 表 见
1 。 ) [ ]
( ) 发 展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有 利 于 提 升 城 一
城 市 各 项 指 标 数 据 的 采 集 和 处 理 ,得 出 了 城 市 文 化 竞 争 力 市 竞 争 力
对 城 市 综 合 竞 争 力 的 贡 献 结 论 : 一 ,城 市 的 文 化 竞 争 力 第
为的 在 语 表 明 ,在 2 世 纪 经 济 全 球 化 大 背 景 下 ,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贡 献 很 大 。 “ 城 市 竞 争 的 诸 分 力 中 ,文 化 l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与 城 市 竞 争 力关 系
二 、文化创 意产业对提升城 市竞争力
的作 用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与 城 市 竞 争 力 存 在 着 密 切 而 深 刻 的 内 在 联 系 。 方 面 , 文 化 创 意 产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主 要 包 括 新 闻 出 版 、音 像 及 电 子 出 版 物 、广 播 电 视 电 影 、文 艺 创 作 及 表 演 、文 物 及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网 络 文 化 、旅 游 文 化 、娱 乐 文 化 、广 告 会 展 、工 艺 美 术 、建 筑 设 计 、企 业 策 划 、项 目 策 划 、互 动 休 闲 软 件 等 行 业 ,其核 心 资 产 在 于 知 识 产 权 和 人 力资 本 。
K y W or e ds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是 2 世 纪 9 年 代 发 达 国 家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与 其 他 分 力 之 间 均 存 在 着 较 强 的 相 关 性 , 说 0 0 概 念 ,后 来 逐 渐 演 变 成 -  ̄ 全 新 的 发 展 理 念 。这 种 理 念 认 明 文 化 竞 争 力 通 过 对 各 分 力 的 传 递 作 用 而 对 E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