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闺怨诗的美学特质与根源探析

合集下载

王昌龄 闺怨 哲理诗

王昌龄 闺怨 哲理诗

王昌龄闺怨哲理诗
《闺怨》是唐朝王昌龄的诗作。

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诗。

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其中的名句,表达了少妇在看到春景时,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虽然这首诗描写的是个人的情感,但是它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却是深远的。

首先,这首诗表达了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哲理。

少妇在春日凝妆上翠楼,看到陌头杨柳青青春意浓,却感到夫婿
不在身边,心中一阵惆怅。

这种情感的变化,体现了人生中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

其次,这首诗也表达了人生的矛盾和无奈。

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他能够早日归来,但是又感到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地等待。

这种矛盾和无奈,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最后,这首诗还表达了人生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少妇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明白丈夫远征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是,这种理智的认知并不能抵消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也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总之,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富有哲理意义的诗歌,它表达了人生的无常、时光易逝、人生的矛盾和无奈以及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等哲理意义。

《闺怨王昌龄》课件

《闺怨王昌龄》课件

女性意识
现代读者可以从王昌龄的闺怨诗中解读出女性意识,认识到女性 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文化反思
通过对王昌龄闺怨诗的研究,可以反思古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 观念,促进现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艺术鉴赏
王昌龄的闺怨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鉴赏家们研究 和欣赏的重要对象。
05
闺怨王昌龄的感悟与启示
对生活的理解
生活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 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常态,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从中学习 和成长。
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对于我们 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影响,我 们需要慎重考虑。对 Nhomakorabea情的思考
爱情是美好的,它可以带给我们无尽 的快乐和幸福。
爱情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候我们需 要经历痛苦和磨难才能更加珍惜和坚 定。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列举《闺怨王昌龄》中使用的艺 术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艺术手法分析
详细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在诗中的具 体运用和效果。
艺术手法评价
评价这些艺术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 果和审美价值的影响。
03
闺怨王昌龄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总结词
简练明快、节奏感强
详细描述
王昌龄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 情感,使得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
传承发展
唐宋传承
在唐宋时期,王昌龄的闺怨诗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
时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现代研究
现代学者对王昌龄的闺怨诗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对其主题、风格 、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跨文化传播
王昌龄的闺怨诗也传播到了海外 ,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女子闺怨诗

唐代女子闺怨诗

唐代女子闺怨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衍生注释:- “辽西”:在唐代是边疆征戍之地。

这里指女子的丈夫戍边的地方。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围绕闺中女子对远在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展开。

情感十分细腻,充满了深切的思念和哀怨。

表现手法上,构思巧妙独特。

女子不是直接倾诉思念,而是通过赶走黄莺儿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细节入手。

为什么要赶走黄莺儿呢?因为它的啼叫会惊醒自己的美梦,而在美梦中自己本可以到辽西与丈夫相见。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将女子思念却又无法与丈夫相见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用“打起”“莫教”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女子的动作和心理,短短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闺怨图。

作者介绍: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他仅以此诗留名后世。

从这首《春怨》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能将女性微妙的心理通过独特的诗句表述出来,可见其对生活捕捉和对情感把握的精准性。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古代文化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述唐代诗歌中女子的情感表达。

老师说道:“唐代有一首特别有趣的闺怨诗叫《春怨》,大家看这个女子啊,为了能在梦中见到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连树上啼叫的黄莺儿都要打跑,就怕黄莺儿惊了自己的梦,这思念得多深呐。

”几个学生听了不住点头,对唐代闺怨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子二:小敏和小红在讨论爱情中的等待。

小敏说:“古代女子等丈夫的那种苦,咱们现在都很难体会啦。

你看唐代有个女子,丈夫去了辽西打仗,她能咋办呢?就靠着梦里相见呢。

就像《春怨》里写的,听到黄莺叫都紧张得不得了,那小小的鸟儿一叫,梦没了,就不能去辽西见丈夫了,真让人心疼。

”小红听了,也不禁感叹古代爱情的不易。

例子三:一位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古装电视剧,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表现女主角思念出征的丈夫。

编剧灵机一动说:“咱们可以加入《春怨》这首诗啊。

当女主角在院子里看到黄莺儿的时候,就自言自语或者内心独白这几句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元稹写得闺怨诗

元稹写得闺怨诗

元稹写得闺怨诗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元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稹的闺怨诗:概述其主题和特点
3.闺怨诗的背景:探讨当时社会环境和妇女地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闺怨诗的艺术价值:分析其形式和意蕴
5.结论:总结元稹闺怨诗的意义和贡献
正文
元稹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
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其中闺怨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元稹的闺怨诗以描绘女性内心世界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生活境遇和心理活动。

这些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命运多舛的现实,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元稹的闺怨诗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心理剖析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对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压迫,妇女地位低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种现实为元稹的闺怨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诗歌中,元稹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婚姻生活以及与丈夫的关系等方面,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

在艺术上,元稹的闺怨诗形式优美,意蕴深刻。

他的诗歌语言精炼,结构紧凑,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将读者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此外,元稹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元稹的闺怨诗在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和命运方面具有重要的
历史价值,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唐五代文人宫怨词的创作原因

论唐五代文人宫怨词的创作原因

论唐五代文人宫怨词的创作原因唐代宫怨诗的繁荣与唐代的后宫制度直接相关,广选美女入宫及森严的宫禁是产生大量宫怨诗的客观条件。

其次,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是诗的王国,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人对诗歌的热爱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说:“凡是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这些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大唐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在继承前代诗歌艺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而宫怨诗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的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李白、王维、王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荀鹤等,都有宫怨诗作,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这些宫怨诗多是男性代言之作,有单篇只首的短小作品,也有多首连缀的组诗,不拘一格,众体兼备,在唐诗坛格外引人注目。

而产生如此多的宫怨诗则必然要求诗人们对后宫的生活状态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在唐朝也恰恰成为了可能。

虽然宫门九重,宫女妃嫔们身居内廷,门禁森严,一般人难以目睹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唐前不但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可供参考,而且有班婕好等妃嫔以及文人骚客的不少同题材的诗歌可以直接借鉴。

另外,唐许多文人与太监交往密切,通过太监这个中介他们亦能获得有关后宫的大量信息。

如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就载有关于王建《宫词》一百首的故事。

说王建之所以对后宫生活了如指掌,完全得知于太监王枢密。

他们两个关系很好并结为本家,一次宴饮,王建谈起汉代桓帝、灵帝因为信任太监惹起迫害知识分子的党锢之祸,王枢密听了觉得是在讽刺自己,心里不高兴,就问王建所作《宫词》广为传颂,但皇宫是深邃之地他怎么会知道这许多的的事情呢,王建无从回答,深恐王枢密给他罗织罪名,过一两天就作了一首诗送给王枢密,诗曰:“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长时。

唐代闺怨诗之“代言体”的研究

唐代闺怨诗之“代言体”的研究

唐代闺怨诗之“代言体”的研究唐代闺怨诗是唐代女诗人流传下来的一种特定题材的诗歌形式,主要描写女子内心深处的思念、哀伤和不满情感。

唐代闺怨诗中的“代言体”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

代言体是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代表了女子的声音和情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情感。

下面将通过对唐代闺怨诗中代言体的研究,来探讨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代言体的使用使得诗人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女子的内心情感。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通过代言体的运用,诗人可以自由地以女子的身份去表达女子的苦衷和心声,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女子的内心世界。

例如王建的《闺怨》中写道:“无人念此愁,空有付休书。

当时浣纱人, 绿窗动妾初。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女子因思念而产生的愁苦之情,使得读者更加能够体会到女子的痛苦和孤独。

代言体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情感的共鸣。

代言体使得诗人能够通过自我代入的方式去表达女子的内心感受,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例如杜荀鹤的《闺怨》中写道:“自惜离别妾,蓦然成比翼。

犹能照沉檀,令人对影泪。

”将自己置身于女子的角色中,表达了女子因别离而痛苦的心情,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女子产生共情,共同感受到失落和伤感。

代言体的运用强化了女性主体的意识和表达。

代言体使得女子的声音得以传达,让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古代社会中能够通过文学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代言体,女子被赋予了发声的机会,显示了女性主体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格。

例如魏庭芝的《闺秀怨》中写道:“黄豆坠,梦罗裳飒,爱君那如百世长。

双阙遥是九重天,千里缘言绕寒冰。

”诗中所表现的女子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通过代言体的方式坚定表达出来。

唐代闺怨诗中的代言体是诗人用来表达女子内心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

通过代言体,诗人能够真实地表达女子的内心情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共鸣力,同时也强化了女性主体的意识和表达。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中有一类专写妇女的生活和情感,这就是“闺怨诗”或“宫怨诗”。

闺怨是写一般民间妇女的情怀,或者是思慕心仪的男子,或者是怀念远离的丈夫;宫怨是写宫中妃嫔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或失宠于君王的怨情,或者是悲叹青春的虚费。

二者其实都是同样的题材,大多都是古代男性诗人“反串女性”而作的“闺情诗”。

在“重男轻女”的古代中国,妇女们绝少有读书习文的机会,能亲自写下自己心事心声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类诗作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让我们对古代女子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们也能从此类诗作中窥见诗人“精细揣摩,借人映己”的技巧。

王昌龄的《闺怨》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全诗用正面描写的赋体,刻画了一个出征军人妻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凝练传神,颇具王诗七绝之妙。

诗中写道:一个不知忧愁的青年妇女,在春天里打扮得齐齐整整,上楼去眺望美丽的春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青青,才后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去,去追求封侯拜官的理想……“凝装”就是盛装、妆扮严整的意思,“翠楼”是指诗中少妇住的地方,古人常用“翠楼”、“朱楼”、“红楼”来写女子的居所,而“青楼”则专指妓女的所居。

“觅封侯”是从军的代用词,在古代,只有建立军功,才能获得封侯之赏,所以有“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的诗句。

为什么丈夫去追求功名而自己要后悔呢?在现在看来,这不正是丈夫积极进取的好事情吗?原来,唐朝的兵役制度很特别,21岁入伍,年满60退役(武则天时改为25岁入伍,50岁退役),如果一个青年被征召入伍,他的妻子就要独守空房整整二三十年,这已经和守寡差不多了,倘若丈夫运气好,最终“功德圆满”,夫妻还有老暮团聚之时;倘若运气不济呢?或战死、或疫毙、或伤残、或寸功未建……征妇的命运,不言而明。

所以《唐诗解》的作者唐汝询指出:“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

”知道了这些背景,“悔”就容易理解了——“觅封侯”是毫无把握的渺茫之事,而孤独无依却是当前无法忍受的现实生活,牺牲青春和爱情,去追求渺茫的荣华富贵,真是完全错误了啊!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少妇先前是“不知愁”,为什么在“忽见”杨柳色之后就“悔”了呢?原来,柳色青青表示春意正浓,这时孤独的妇女为春意感动,春心激荡,迫切需要爱人在身边,而爱人却在远方“觅封侯”,难耐的孤独和热切的相思催生出无尽的愁苦,无尽的愁苦又萌动出一种清醒的悔悟,悔悟之后呢?不用说,过去的“不知愁”一定会成为“日日愁”。

高考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 【常见意象】 •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 声等言愁意象; •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行为类意象; •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 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 类意象。
三、 艺术特色和手法
• • • •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情态、动作)。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 它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 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比兴、对比反衬、借景抒情、用典
寒闺怨(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 何“怨”。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寞孤 独、对丈夫思念。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怨 思念
寂寞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征人妇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思念 担忧 怨战 盼团圆 明确人物形象=“怨”由+“怨”情+身份
二、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
1、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 2、描写美人迟暮的 。 3、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4、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寂寞冷清/凄凉愁苦
士子以宫怨、闺怨寄托“士 不遇”的情怀。因为“放臣 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 君子所托”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 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 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闺怨诗的美学特质与根源探析摘要:唐代闺怨题材诗歌中男性诗人采用吟咏闺阁愁怨的方式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既含期待又有哀怨的复杂心态,故闺怨诗显现出哀伤意象的比兴手法和具有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的美学特质,此特质是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积极用世的人生哲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定位自身价值坐标可以有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闺怨投射美学特质闺怨诗是吟咏闺中人哀怨的诗歌,唐代闺怨诗是指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诗人抒写闺中女子的悲伤与哀愁的诗歌,这种闺阁的愁怨常常投射着士子不遇的哀愁,在这种复杂心态的作用下,唐代闺怨诗表现出哀伤的比兴意象与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的美学特质,其根源来自于传统文化、封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综合作用。

整个唐代闺怨诗的作者包括李白、王昌龄、白居易、王建、刘禹锡、张籍、李商隐、杜牧等,总量近百首。

一、主题意象与情感投射(一)主题意象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系唐诗的常见题材。

唐代流传至今的闺怨诗,感情深挚含蓄,颇多佳作。

品读唐代的闺怨诗,发现其吟咏的主题意向多是丈夫或者情人外出经商、宦游,女子在家中孤单愁闷,伤心红颜易老,担忧爱人离心一类。

如李白《怨情》一诗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表达了恋人离弃,美人独坐,怅恨不已的情态;王缙的《古别离》也是如此:“高堂秋静日,罗衣飘暮风。

谁能待明月,回首见床空。

”丈夫远去,孤身一人在秋日的暮色中,罗衣生寒,独守空房。

(二)情感投射心理学中,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审视唐代闺怨诗的创作主体与内容,就能发现主题意象所投射的复杂情感。

关于闺怨诗,通常的说法是爱情生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而不得,憾恨与惆怅凝结成了美丽的诗歌。

可是审视唐代闺怨诗的作者,却发现大多为男性,而且就其吟咏的初衷来看,虽然不乏真正以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口气来写女性惆怅情怀的作品,如:李商隐的《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金昌绪《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等等,但多数是有所寄托的。

男性诗人怀抱理想,尝试投身济世治国大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束手无策,失落与惆怅的情绪郁积于心,有感于闺阁女子的哀伤与自身不遇的重合,通过闺怨诗来表达自己的哀怨、悲伤、有所期待又不乏失落与愁苦。

这种哀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一种感觉,即当男性作家移情于带有依附性的、受压抑并有所期求的闺阁女性时,其心目中的“良人君子”多是有一位高高在上的当权者。

借女性对于年华抛掷,爱人离弃的怅恨,投射士子无法获得君王青睐,成就功业实现理想的失望或哀怨。

二、美学特质与根源分析(一)美学特质1.哀伤的意象比兴手法唐代闺怨诗一般构思精巧,善用比兴,多用“寒露、秋风、黄叶、冷月”和“梦、泪、落花”等意象,无论是苏颋《山鹧鸪词》中的“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还是上官婉儿《彩书怨》里的“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徐。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都是以凄清寂寞的意象来比兴自身的孤独和哀伤,在此种哀伤孤单背后有强烈的对“良人君子”的思念与期待。

再如沈如箔的《闺怨》以“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写对梦的渴望与期盼,相对照的现实的凄清和感伤只在文字之下隐隐浮现,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而刘方平《春怨》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却又是写出黄昏时节的少妇独处空庭,百无聊赖却又无从派遣的怅恨,这种怅恨、期盼背后都有诗人作者自己的影子。

2.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认为诗缘情言志,对人有教化作用。

尽管诗可兴观群怨,但在人的情感表达方面儒家经典《论语八脩》又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毛诗序》中又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法,认为诗歌应委婉含蓄,是人的行为趋向“中和”、“中庸”。

朱熹进而认为诗歌应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故在唐代闺怨诗中,士人吟咏着闺阁中女子的美丽愁怨,伤怀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遭际,意近而旨远又含蓄蕴藉的内在寄托本身是抒发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比如戴叔伦的《长门怨》中,女主人公“空将旧时意,长望凤凰楼。

”一句就用女子的“空”“长望”表达出男性诗人自己对治国平天下,达成理想人生的期待,当然,也流露出现实中自己的困窘与凄凉。

(二)根源分析唐代闺怨诗的美学特质,只因它含蕴着唐代诗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究其根本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原因的,大致有: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这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儒家传统思想体系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导向是入仕为官,大济苍生——诗人杜甫在作品《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价值指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个人道德实践为基础,从小到大,由个体家庭到国家天下,符合知识分子的追求。

杜甫作为唐代知识分子及诗人的代表,其政治理想代表了多数诗人的想法,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皇帝的垂青,忠臣明君,开三代之治。

无论是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希望投笔从戎,还是李白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希望干谒权贵获得赏识,都是进入儒家正统知识分子道路的一种方式,儒家道德传统对唐代知识分子形成对封建皇权的依附心理、期待藉此获得归属感的惯性心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闺怨诗的形成构建了心理基础。

胡河清《论钱钟书的人文思想》中就有精确的表述,他认为,儒家的温柔淳厚出于畏惧,是对于天命君权的敬畏。

儒家传统缺乏自在自为的意志力量和精神信仰。

知识分子只有积极用世,进入官僚体系才能自我实现,体认自身价值,这样一种思想传统通过历代统治阶级的宣传与修正,便固化为知识分子心中的价值导向,进而通过诗歌表现出来。

2、社会制度。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准确阐明了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士大夫为中心社会,在“士农工商”四大类的等级分层中,士大夫阶层是最高等级,影响也最大。

古代社会通过科举制度从社会中选拔精英,提供了社会层级之间有序流动的通道,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整合和稳定。

士大夫阶级组成的官僚体制是国家和社会相互联系的中枢。

他们在朝为官,在野为绅,或为吏执法应差,或开馆聚徒授业。

以士大夫阶级为纽带,古代中国的社会各阶层浑然一体,表现出有机的整合。

另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将文化、经济与政治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其维系与作用则具体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

开皇七年,隋文帝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即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唐代丰富了这一科举制度,并且有所完善,纵观唐代,科举录取人数约六百余人。

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

有些才情的士子还可以投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到达官显贵处“温卷”、“行卷”。

贫士出身的李义府,就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官至宰相,说明平民知识分子有加入到政权中来的可能,而一旦进入仕途,自然可以参与权力资源的分配,光宗耀祖,荣华富贵接踵而来,故天下知识分子无不汲汲于此。

科举考试成绩与官员举荐是金榜题名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尤以后者最得助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杜甫表现自己困守长安,干谒权贵的悲辛。

这种情况下,处于绝对弱势的士子就不由地流露出对当政者的谄媚,唐代举子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就明显的流露出这种心理倾向,所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把新妇小心翼翼的声像描摹的淋漓尽致,背后表达的却是诗人对主宰自身命运的主考官张籍婉转的试探,其俯首低眉的姿态描画的极为传神。

3、经济制度。

唐代处于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主体,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缺乏细致分工,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给高层次人才——知识分子的工作岗位极为有限,不能进入官僚体系只能退而为师,而两种工作待遇悬殊。

大批底层知识分子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缺乏经济收入支持,而且根据当时赋税与徭役制度,读书人一旦获得一官半职即可享有减免赋税、免除徭役等特权,故迫切希望获得君王青眼相加,参与政权,分享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以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虽然有儒家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原因促使唐代知识分子热衷通过朝廷或君王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但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可能进入政权内部。

唐代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何况考试登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铨选,比例会进一步压缩。

经世济民的万丈雄心撞上冷酷的现实,只能是在希望与失望导致的奋发与怅惘中嗟叹。

这种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与闺阁女子的情感体验的完美融合,在诗人手中造就了唐代闺怨诗独特的美学特质。

三、当代意义与价值唐代闺怨诗的美学特质折射了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蕴,中庸中和的思想可以让现代人获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与皈依。

除了慰藉之外,唐代闺怨诗更能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商品经济裹挟文化发展的时代,物质的丰富带来的是精神的贫瘠与意义的虚无。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除去在话语体系中寻找自身定位或者以物质的多寡去考量,还应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及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1][日]小笠原宣秀,西村元佑.那向芹译.敦煌学译文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唐代徭役制度考.[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04[2]吴宗国.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j]内蒙古: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1.01.[3]秦志娟.中南大学硕士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d].2007.05.[4]李红.唐代闺怨诗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05.[5]唐代宫怨诗研究述评[j].吴雪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6]论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的幽怨美[j].刘洁西北师大学报.2001.09.作者简介:张化夷(198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教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