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闺怨诗鉴赏》

精选课件
10
❖ 比如,李商隐的《为有》诗,便十分典型: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 “金龟婿”、“事早朝”表现的当然是官宦; “无限娇”、“怕春宵”描写的当然是宦妇;“无 端”、“辜负”抒发的当然是怨情;所以这是一首 典型的“宦妇怨诗”。这位宦妇自身条件和家庭环 境都很好,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可谓兼备;加之居 住之地和气候季节也不错,冬去春来身在京城,生 活条件十全十美。按理说这对夫妇应该尽情享受家 庭生活的乐趣,精然选课而件 却要“怕春宵”。这是为什么11
精选课件
24
❖ 综上可见,“征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 它不像 一般的闺怨诗那样主要是怨恨远别的丈夫或薄情的 丈夫,而是怨恨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怨妇连同丈 夫都是饱尝分离相思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他们无力 以回天;并且征夫之怨与思妇之怨,如出一辙,互 相辉映,更加大了怨情的力度,越是描写夫妻之间 的深情,就越能体现出兵役徭役的无情,从而加大 了闺怨诗的批判力度,增强了闺怨诗的现实意义。
精选课件
9
❖ 唐代有不少闺怨诗缠绵细致地抒写了文官武将们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因追求功名或国事繁忙, 造成 夫妻分离, 致使闺中妻子产生幽怨情怀。在旁人看 来, 金榜题名, 当官为宰, 官高禄厚, 成为人上之人, 这些官员的妻子也会因夫贵妻荣, 从此尽享幸福美 满的婚姻生活。其实不然, 这些闺中宦妇, 衣食无忧, 表面风光, 但因丈夫囿于官身, 五更待漏, 案牍劳形, 致使空闺冷落, 青春流逝, 红颜消减。于是, 她们内 心的怨情在闺怨诗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的表现。
精选课件
19
征妇怨诗
❖ 唐代闺怨诗中描写征妇的闺怨诗占了绝大多数, 正如明人唐汝洵所言: “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 唐代边疆辽阔,边境不宁,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大批
唐诗三百首中的闺怨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闺怨诗1、《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长门怨》唐·刘长卿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高考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4.征人妇 子夜吴歌 秋歌 白居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思念---担忧----厌战-----盼归
5.少女 伤春词 白居易
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 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寂寞----哀伤
三、主题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一: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 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 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 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 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控诉 了战争的罪恶。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 清(宫怨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2、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 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 的诗作。张祜 《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 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 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 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 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 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 《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 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 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 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 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 无能。
闺怨原文赏析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梦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古诗《闺怨》译文及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闺怨标准版赏析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作品赏析: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赏析_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赏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括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予”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锆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_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扳!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台情合理。
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掭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
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辛弃疾在词的下片中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 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杜甫以 王昭君自比,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 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 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啊 不见高轩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不见高轩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唤醒枝芽 听微风 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伤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分析下面这两首诗在表现人物心理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李清照《醉花阴》
王昌龄《闺怨》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相同点:都描写闺中女子的愁情,人物心理描写细腻 不同点: 1、内容:李诗人物心理描写一愁到底,而王诗人物心理跌宕起 伏。李诗写抒情主人公贯穿从早到晚的愁情,王诗的愁情却是在 见到杨柳色时触动了集聚的愁情,瞬间爆发。 2、手法 :李诗运用了对比、比喻、寓情于景;王诗先扬后抑 3、风格:李诗沉重典雅,王诗深情婉转
4、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 无聊情怀。如元稹《行宫》
请从乐景写哀情的角度谈谈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 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美丽的红花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寂寞哀怨。
5、诗人每以失意的女子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体会两首诗共同的艺术特色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 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 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 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放臣弃妇,自古同情。 守志贞居,君子所托。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B、以美人迟暮寓壮士暮年功业未就 C、以空闺寂寞寓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弃置不用
• 寂寞孤独 • 相思牵挂 • 渴望自由 • 美人迟暮 • 王朝盛衰 • 失意无助
艺术特色和手法
(一)借景抒情,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恰切的比兴、对比、衬托、用 典 (四)语言朴素自然、浅显易懂;
2、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同写为夫做寒衣,同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何不同?两首诗的写作水平孰优孰劣?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寄夫 陈玉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罗贡曲 刘彩春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宫妇
商妇
宦妇
征人游子妇
⒈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意境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闺怨诗主要意象:
1、景物类: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花红、鹦鹉、黄莺、燕子、银河、流萤、飞蛾、烛 光等。 闺中女子看着这些美好的景色或伤春、惜春,感叹春光美好却如同自己的青春一般短暂而容易消逝;或 在空虚寂寞时对着这些景物打发时间、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又或望景怀人,看着迁徙的大雁、或圆或 缺的月亮而思念远方的夫君。 2、行为类:织布、捣衣、缝衣、寒砧、登高、凭栏、梳洗、画眉、梳妆、做梦等意象。 捣衣、缝衣是征人妇为守边打仗的丈夫缝制冬衣的行为,在捣衣缝衣中寄托相思和对战争的怨恨。登高、 凭栏都是为了守望不知归期的夫婿,而梳洗则是感叹红颜无人欣赏的悲寂。 3、室内用具类:灯、烛、珠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帐、玉簟、镜、画屏、熏笼(香炉、香烟) 等。 都是闺房物品,独守空床的少妇将房内物品描绘得巨细靡遗,正是她们空虚寂寞冷之下,在偌大的房间 里寻求慰藉的表现,或睹物思人,或想象未来相聚的美好。 4、庭院建筑类:庭院、行宫、高楼、宫殿、玉阶、玉阑、窗台、章台、栏杆、宫墙等。
找到两首诗的诗眼,进行分析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宫怨 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1、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 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 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2、“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 “空”字,写出宫女自知自己被幽禁 在这深宫中,空自消磨青春,容色调谢而无人问津,正像那宫花一样, 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着流水而去。表达了宫女的幽禁生活中白 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运用象征,含蓄蕴藉,意境深婉,别具一格。
卷珠帘,是为谁
——闺怨诗品鉴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 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不见高轩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不见高轩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唤醒枝芽 听微风 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伤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罗贡曲 刘彩春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 错认几人船。
宫怨 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宫妇
商妇
宦妇
征人游子妇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深深庭院,就像困住女子自由幸福的牢笼。她们成天百无聊赖,只能在这庭院之内守望夫婿给她的那 一片天空,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日升月落。
我最喜欢: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 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1、 产生 原因
常见 情感 和表 现手 法 闺怨诗
2、 作者 类别
产生原因
皇权无上恩无常 男尊女卑夫为纲 别离迟暮源征商
闺怨:闺阁之愁怨
男性诗人
诗
人
女性诗人
诗中抒情主人公为女子
寄予同情 同病相怜
自伤自怜 思君怨君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李诗表现对丈夫们的苦苦相思、渴望团聚、对丈 夫的关切与牵挂之外,还有厌战的情绪,感情丰富, 视角广阔。 陈诗只表现对自己丈夫的关切与牵挂。 2、李白更优秀 李诗寓情于景手法用多个意象渲染,如月、捣衣、秋 风,视觉、听觉、感觉多种角度相融合。感情表现透 彻宏阔。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 伤情而生幽怨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