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3月

221

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综述

张曼路 王 芳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确定是我国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规范货币政策制定者机会主义行为重要方式。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不同分类出发,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希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信贷规模 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221—01 由于货币政策的不可试验性和从政策执行到政策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使得央行迫切需要一种货币工具,它既要对货币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紧密,符合这两个特征的货币工具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中介目标的设定可以避免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分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是我国货币政策作用能够真正发挥的必要条件,一直以来货币当局和各方学者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介目标,总结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 1、信贷规模

在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基本依靠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控制(夏斌,廖强,2001)。但其信贷控制多出于行政控制手段,而非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目标。其作用机制多出于窗口指导,没有发挥出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应有的作用。而对于1993年后信贷规模对经济的影响,刘金全,刘兆波(2008)认为我国在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仍是贷款规模,贷款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而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央行在这一阶段仍未放弃对信贷规模的控制,调整信贷规模作为中介目标是央行在经济干预时的第一选择。

2、货币供应量

1993年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我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刘金全、刘兆波,2008)。货币供应量是我国现阶段正在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这一中介变量,国内学者的争论较大。以夏斌、廖强(2001)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1994-2000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目标值的对比,指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都差强人意。作者指出这中差距可能与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不适宜有关。作者指出由于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货币流通速度不易观察预测,使得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复杂。货币供应量以不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此作者建议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转而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

范从来(2004)同意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货币供应量可控性较差、与GDP 增长率之间相关度较弱,但他同时指出,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而应该努力克服其局限性,创造出一种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中介目标功能的货币控制机制。

而相对多数的学者赞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他们多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比较检验了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关联性的特征。或在承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可行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的不同范围,即M1与M2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1)M1

谢杭生、穆怀朋(1996)通过比较M0、M1、M2与基础货币相关度,认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下,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于基础货币的可控性是基本一致的,但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体制处于转轨阶段的社会环境,M1的可控性要优于M2。同时又比较了M1、M2与最终目标名义GDP 的相关度,最终得出无论从可控性,还是相关度角度,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均优于M2。他们主张以M1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把M0与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检测指标。

蒋瑛琨、刘艳舞、赵针全(2005)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更精确的计量分析,建立了M1、M2两个V AR 系统,得出从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目标的影响的稳定性来看,M1影响较为稳定和持久,M2影响不如M1稳定,由于对最终目标影响稳定的变量更为可控,所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优于M2。从而作者得出结论:中国应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M2只应作为观测目标。

(2)M2 陆昂(1998)通过简单的计量指标分析,通过比较M1、M2、M0变差系数,证明M2与货币供给规模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又指出三者的流动速度相比,M2更具有稳定性。同时M2作为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势,还体现在其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与零售物价总水平变化率,以及它与GDP 实质变化率y 具有更高的相关度。同时他也指出M2作为货币中介目标仍然具有很多劣势,如统计上的数据不完整、M2受行政干预较大等都影响了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的发挥。

此外,还有以利率和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由于我国利率并未市场化,学者多认为我国现阶段并不适合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昂. 1998.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的几点看法[J].经济研究,1:6~10.

[2] 夏斌,廖强. 2001.货币供应量已不宜做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8:33~43.

[3] 刘金全,刘兆波. 2008.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 10:37~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