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伤害现状及特征

合集下载

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引言中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体质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广州作为中国的大都市之一,广州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体质健康现状近年来,广州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一些问题。

根据广州市体育局的统计数据,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广州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肥胖和体重过重的学生比例居高不下,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比例也相对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存在多个影响因素。

首先,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快,更加注重学习成绩,给孩子过多的学业负担,导致缺乏运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体系也是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课程设置和运动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缺乏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运动和锻炼的机会。

再次,社会因素也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媒体的大量曝光引发了学生们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导致学生缺乏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

问题分析肥胖和体重过重广州中小学生中肥胖和体重过重的学生比例较高,这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锻炼有关。

许多学生过多地依赖高热量食品和零食,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糖分。

而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也加剧了肥胖和体重过重的问题。

身体素质差广州中小学生中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比例居高不下。

这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足、缺乏锻炼机会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等有关。

学校应当重视体育锻炼,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机会。

解决方案加强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应当加强体育课程设置,将体育课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机会学校应当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机会,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_何绍辉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_何绍辉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何绍辉(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未成年人尤其是幼童,因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遭遇伤害的现象时常发生。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受伤害案件频发,有的未成年人所受伤害的程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2013年8月为例,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件可谓“旬旬都有”。

上旬,黑龙江省北安市一名不满周岁的女婴被扎入4根缝衣针,犯罪嫌疑人竟然是女婴的亲生父亲;中旬,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市公交车上的持刀杀人案,3名遇害者均为未成年人;下旬,山西省汾西县一名6岁男孩斌斌竟然被伯母挖去双眼,至今尚未康复。

纵观近年频繁发生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无论是从发生频率还是社会影响来看,都已到了不能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及监护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一、数量多:未成年人受伤害总量居高不下近年来,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网络报道均显示,未成年人受伤害总体数量巨大。

具体表现为:一是未成年人遭遇侵害的绝对数量较大且呈扩大之势。

深圳市人大代表对该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下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数减少,但刑事案件中未成年受害人员数量却大大上升,与2007年的2361人相比,2012年上升到6730人,年均增长16.67%[1]。

二是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件数量持续增加。

除了前述2013年8月每旬都有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例外,2013年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伤害案件还有:海南省万宁市小学校长带学生开房案、北京市大兴区的摔婴案、河南省林州市民警摔婴案、云南省大关县官员强奸幼女案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案件,经过网络曝光、媒体采访、社会关注和有关部门回应,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类型杂:未成年人遭遇侵害种类繁多从遭遇伤害类别来看,近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家庭冷暴力。

儿童青少年疾病负担趋势

儿童青少年疾病负担趋势
儿童青少年疾病负担现状
总体疾病负担情况
儿童青少年疾病负担呈现上升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 惯、缺乏运动等。
肥胖、近视等慢性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
意外伤害和自杀等行为问题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增加,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负担来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定疾病负担情况
肿瘤、哮喘、糖尿病等特定疾 病在儿童青少年中的负担日益
特定疾病负担趋势
传染性疾病负担下降
随着免疫接种的普及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加强,儿童青少年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意外伤害负担稳定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持相对稳定,但仍需加强 预防措施。
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疾病负担趋势变化
1 2 3
城市与农村地区差异
城市儿童青少年的疾病负担相对较高,而农村 地区则在某些特定疾病上存在较高负担,如结 核病等。
不合理饮食
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肥胖等问题。
医疗资源和服务质量
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布不均可能使儿童青 少年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服务质量
医生技术水平、医院管理质量等可能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05
儿童青少年疾病预防和控制策 略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总结词
健康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儿 童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常见疾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 儿童青少年了解并掌握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儿童性侵害现状之特点分析

中国儿童性侵害现状之特点分析

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3期总第790期No.3,2020Total of 7901 研究缘起2017年4月,台湾青年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缢,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而在她离世的不久前,她的处女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出版便轰动华语界,被多位知名作家力荐。

其实这部小说主人翁的原型就是林奕含本人,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年幼时遭中年补习老师诱奸而饱受患精神疾病摧残的故事。

林奕含的遭遇也在两岸三地引起了一片哗然,儿童性侵害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早在2013年5月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重庆一父亲性侵亲生女儿等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事件曝光后,便有许多人呼吁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2013年6月1日,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联合京华时报社、凤凰网公益频道、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以下简称“女童保护”)。

“女童保护”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推广“性教育”,提升儿童性意识,提高儿童防范性侵、自我保护的能力,“女童保护”还会发布一年一度的儿童性侵案件统计报告和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为社会提供一线的儿童性侵数据报告,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女童保护。

”图1 2013—2018年儿童性侵害案件数量统计图从“女童保护”发布的数据(如图1)来看,从2013到2018年儿童受性侵的数据在波动中上升,其中2014年儿童受性侵案件到达峰值,2016年次之,虽然2018年被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数量较之2017年和2016年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表示儿童性侵的严峻形势有所缓解,影响2018年曝光的数据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根据传播规律,任何现象在一定周期内关注度较高,之后可能出现一定趋势的衰减;其二,2018年不少地方法院发布了性侵儿童的典型案例,但媒体也报道中只提及案件名称而未描述相关案情基本信息,“女童保护”在统计时未将这类案例收录,由于主要搜索引擎的改变,按照此报告样本来源要求,案中国儿童性侵害现状之特点分析林睦翔 赵惜玲 钟晓辉 刘彩文 李晓欣(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摘要:近几年来,儿童性侵害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

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

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为了解广东城市青少年与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的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对广东省5个城市全日制学校的中学生和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中开展“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一.调查结果1 与车祸相关的危险行为1.1 步行乱穿马路69.1%的学生在近1月内有乱穿马路行为。

发生比例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经济中等地区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经济差地区、好地区;中等职校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高中、大学、初中;普通高中明显高于重点高中。

1.2 骑车违规近1月内37.3%的学生有骑车带人、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闯红灯、乱穿马路、互相追逐等其中一项的行为,发生比例男生(41.6 %)高于女生(33.0 %);经济中等地区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经济差的地区、好的地区;初中生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高中生、中等职校学生、大学生;普通中学学生明显高于重点中学学生。

2.与溺水相关的危险行为10.3%学生近1年内曾到没有安全措施的非游泳区游泳,男生(13.9 %)明显高于女生(6.7 %);中等职校学生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初中生、大学生、高中生。

3.打架近1年内16.8%的学生有过打架行为,其中男生(25.2 %)高于女生(8.3 %);不同地区学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发生比例最高,但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

近1年内曾因打架接受过治疗的比例为4.4%,男生(6.7 %)高于女生(2.0 %);经济中等地区发生例最高,其他依次为经济差的地区、好的地区;初中生发生打架行为的比例最高,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

4.对周围环境安全性的顾虑57.3%的学生在上、下学有感到不安全,其中女生(62.2%)高于男生(52.5%);经济中等地区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经济差的地区、好的地区;高中生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中等职校生、初中生、大学生;普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重点高中学生。

5.严重受伤率近1年内因机动车交通事故、跌倒、物体砸伤或碰伤、打架、受到他人攻击或虐待、溺水、有意识的自我伤害等其中一项原因导致严重受伤的学生高达33.5%,男生(35.8%)高于女生(31.2 %);经济中等地区发生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经济差的地区、好的地区;初中生发生严重受伤的比例最高,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普通初中生明显高于重点初中生。

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的现状

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的现状

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的现状近期,河南一所中学发生校园踩踏事件,目前已致一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重伤,四名学生轻伤。

据官方通报,学生系在期中考试间隙如厕时,因上下楼梯发生拥挤摔倒受伤。

校园人群密集,一旦发生踩踏事件,极易产生人员伤亡,尤其对于未成年人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性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唐钧表示,首先校园踩踏事件发生踩踏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的人员过于密集,超过了人能够承受的极限。

同时,校园内容易发生踩踏的地点较多,部分保护设施老旧或者没有设置保护措施,学校对于事项、环境没有进行风险预判、疏于管理,就会导致校园踩踏事件发生的几率大幅提升,而一旦发生,后果还会大大加剧。

《新闻+》记者:为什么校园发生踩踏事件的危险性更大?唐钧:首先发生踩踏的原因就在于单位面积的人员过于密集,超过了人能够承受的极限。

一般校园内的踩踏事件后果较严重、发生的概率更大,是因为未成年人学生群体本身是“脆弱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和防御能力较弱,这就可能导致踩踏后果的严重性升级。

第二,踩踏发生的常见地点,是人员聚集导致的“人密场所”。

校园内易发生踩踏的地点较多,例如考试期间的公共厕所、体育场馆、报告厅、活动场地等地。

第三,通道的宽度、通道有无双向人流的隔开设置、有无保护跌倒者安全的物件、有无防止过度拥挤的干预物品、有无提醒人群的广播等。

如果学校设施老旧、设备破损或完全缺失这些“物”的保障,踩踏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上升。

第四,人员聚集会与学生参加的活动事项有关,例如参加重要的考试、重要政策宣讲等。

也会与学生兴趣程度高的事项有关,例如音乐会、演唱会、体育赛事、重要的报告会等。

活动具有吸引性,就会导致人员聚集,从而有可能发生踩踏。

另外,周边环境也有可能是安全隐患。

比如下雨后通道湿滑,学生们在参加活动或者放学时又会比较兴奋,就更易跌倒;还有可能在大幅降温后,衣着厚重,导致行走通道的可通过率减小,就会无形中加大踩踏风险。

儿童伤害

儿童伤害

儿童伤害一、现状与预防(一)流行状况1.定义伤害是由突发性事件使人体暴露于致损伤能量中(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或使人体缺乏某种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如溺水时缺氧、低温损伤时缺乏热量),继而所造成的身体急性损伤。

儿童伤害主要包括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烧烫伤等。

2.死亡情况2000~2009年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儿童伤害死因顺位依次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自杀、跌落和中毒。

不同伤害类型在各年龄段有所不同,1~4岁儿童的第一位伤害死因为溺水,15~17岁儿童为道路交通伤害。

3.发生情况我国局部地区开展的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儿童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农村儿童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

排在前5位的非致死性伤害类型主要包括跌伤、道路交通伤害、动物咬伤、锐器伤和烧烫伤。

我国不同类型儿童伤害发生的三间分布有各自的特点。

性别上,几乎各类伤害在男性儿童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儿童;年龄上,烧烫伤和溺水主要发生在1~4岁儿童;城乡差异上,跌落在农村更为高发;时间上,溺水及烧烫伤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点,溺水在6、7、8月高发,烧烫伤在4~6月和8~10月高发。

(二)危险因素1.年龄儿童的运动、认知能力,依赖程度,活动和冒险行为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

儿童伤害与他们的年龄和发育阶段有很大关系。

2.性别男童比女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伤害的程度也更严重。

性别差异主要原因为男好动、活动范围广、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男童比女童进行风险性更高的活动,而且他们的运动水平高于女童,行为更冲动。

3.社会经济水平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可增加贫困家庭儿童遭受伤害的风险,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或监管。

近十几年来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伤害的高危人群。

4.环境儿童生活的环境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也是儿童发生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某些区域有更多可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自然因素(如水域分布)和危险性。

(三)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由于儿童伤害的发生具有明确的危险因素,故而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进行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的发生。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社会影响与对策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社会影响与对策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社会影响与对策近年来,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严重影响到了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社会影响1.受害者身心受损: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创伤、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人格发展。

2.施暴者前途堪忧:施暴者长期以来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校园氛围恶化: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使得校园氛围紧张,学生间信任感降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家庭关系紧张:受害者家长可能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要求校方严惩施暴者,导致家校关系紧张。

5.社会风气恶化: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容易让社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印象,影响社会风气。

二、对策1.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抵制欺凌和暴力行为。

2.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预防、发现和处理机制,确保对学生及时干预和处理。

3.加大惩戒力度: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必要时联合家长共同教育,确保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后果的严重性。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行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确保在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5.加强家校沟通: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6.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共同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7.强化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纳入校园课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8.增加心理辅导: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 i l d r e n s t a t u s o f i n j u r y a n d i t s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Gu a n g z h o u c i t y
W ANG Da—h u ,W E I Yu e—h o n g, L U J i a n—y u n, HU Hu i —h u a, C HANG Hu i —mi n,
i t s i n lu f e n c e f a c t o r s a n d p r o v i d e e v i d e n c e f o r p r e v e n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M e t h o d s S t r a t i ie f d c l us t e r s a mp l i n g me t h o d
s t u d e n t s a g e d 9—1 3( 1 8 . 2 8 % )t h a n s t u d e n t s a g e d 5—8 ( 1 0 . 2 6 %) ( P <0 . 0 5 )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s h o w e d g e n d e r , a g e ,k n o w l e d g e o f i n j u r y ,c y c l i n g ,r a c i n g b y b i k e ,o n t h e b a l c o n y ,c r o s s i n g g u a r d r a i l a n d p l a y i n g i n p a s s a g e w a y w e r e r i s k f a c t o r s or f i n j u r y r f o m f a l l s ,a n d t h e O R s w e r e 1 . 1 8 7 ,1 . 8 6 7 ,1 . 5 4 0 ,
J I N G Q i n g —l o n g ,L I U We i — j i a G u a n g z h o u 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4 4 0 ,C h i n a
・Leabharlann 2 4 4・ 医学 动 物 防制
2 0 1 5年 3
j 岱第 3期
J Me d P e s t C o n t r o l , Ma r 2 0 1 5 , V o 1 . 3 1 , N o . 0 3
d o i :1 0. 7 6 2 9 /y x d wf z 2 01 5 03 00 3


著 ・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伤 害现状及特征
王 大虎 ,魏 跃红 ,陆剑 云 ,胡辉 华 ,常会 民 ,景 庆 隆 ,刘伟 佳
1 . 广 州市疾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广 东 5 1 0 4 4 0;2 . 武警 广 东省 总 队 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跌 伤现状 ,探讨其发生 的影 响因素 ,为制定跌伤预 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 群
跌伤 发生率 ( 1 0 . 2 6 % )低 于 9~1 3岁组 ( 1 8 . 2 8 %)( P< 0 . 0 5 ) 。L o g i s t i c回归显示 ,性别 、年龄 、伤害知晓 、骑 自行 车 、骑 自行 车竞 速 、趴 阳 台、翻 围墙 和楼 道玩 耍是 跌 伤发 生 的影 响因 素 ,其 O R值分 别 是 1 . 1 8 7 、1 . 8 6 7 、1 . 5 4 0、 1 . 0 5 3 / 1 . 3 0 5 、1 . 1 9 5 / 4 . 1 5 3 、1 . 3 3 1 / 1 . 4 0 0 、1 . 5 1 8和 1 . 1 4 1 。结论 关键词 :学龄儿童 ;跌伤 ;影响 因素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s t a t u s o f i n j u r y f r o m f a l l s i n s c h o o l —a g e c h i l d r e n ,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中图 分 类 号 :R 6 4 ;G 4 7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6 2 4 5( 2 0 1 5 )0 3— 0 2 4 4— 0 4
广州市 学龄 儿童 中跌伤有 一定 的发 生率 ,学龄 儿
童跌 伤的预防应特别针对 9~1 3岁男性儿童以及 有跌 伤相关危 险行 为者 。
p e r s o n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w a s h i g h e r i n b o y s( 1 6 . 5 0 % )t h a n g i r l s( 1 3 . 5 5 %) ( P<0 . 0 5 ) ,a n d h i g h e r i n
抽样 的方法对 广州 市 4所 小学 在校 学 生进 行 调查 。结果 学 龄儿 童 意 外 伤害 发 生 率 为 2 6 .2 4 % ;跌伤 发 生 率 为
1 5 . 0 5 % ,平均 1 . 4 1次/ 人 。男性学龄儿童跌伤发生率 ( 1 6 . 5 0 % )高 于女性 ( 1 3 . 5 5 %) ( P< 0 . 0 5 ) ;5—8岁年龄 组
w a s u s e d , s t u d e n t s r f o m 4 p r i m a y r s c h o o l s 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R e s u l t s A c c i d e n t a l i n j u r y i n c i d e n c e i n s c h o o l — a g e c h i l d r e n w a s 2 6 . 2 4 %, w h i l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i n j u r y f r o m f a l l s w a s 1 5 . 0 5 % 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 1 . 4 1 t i m e s p e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