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 明清时期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基督教建筑 也有引进。
山西永乐宫重阳殿(元)
二、 明(1368~1644)
1、 木构注重 规整和整体 化。
A、 建筑造型 艺术同唐宋建 筑比较,产生 了较大的差异。 唐宋时期建筑 生动有弹性 , 而明清以后趋 于平直僵硬 。
B、建筑结 构强化柱、梁 的直接。
2、 民间建筑水 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 过多战乱,未受 元朝阻断,建筑 中保留较多古老 作法,有“宋 风”,建筑水平 高于北方。
陵墓
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 指坟墓。
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 古代陵墓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 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 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国古代人崇信人 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 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 仿照世间。
北京故宫
•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 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称前朝, 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这些建 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 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 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北以 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称后 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 部分的主要建筑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 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 落。
地坛
•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5、 控制建筑规 格、等级,出现 了职业建筑师。
◆ 《工程做法》 ◆ 样式雷 ◆ 烫样
6、著作
◆ 姚承祖,《营造法 原》
◆ 李渔,《闲情偶 寄》、《一家言居 室器玩部》
宫殿建筑
•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 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 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 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 辉、巍峨壮观。
• 严格中轴线对称:为建立皇帝的尊严,突出封建统治气氛, 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高大、豪 华的建筑与轴线两侧低小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 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宫殿建筑的布局一般都严格遵循阴 阳五行学说,讲究阴阳的调和,顺应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在社稷坛建造中以黄、红、青、白、黑五行色则是顺应五 行学说的体现体现。
天坛
• 天坛位于故宫的东南方向,正阳门外东侧,始建 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历代帝 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占地面积 为273公顷,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 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 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 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 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 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
• 建筑风格多样 • 与环境相协调 • 就地取材 • 体现人文理念
中国民居建筑的类型
• 中国主要的民居建筑类型有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云南四合院(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南方天井院(三间两搭厢、对 合)、福建圆楼、云南杆栏式房屋、贵州吊 脚楼、西藏碉楼、内蒙古的蒙古包。
◆ 民间建筑技术 书: 《鲁般营 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 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 北京宫殿 ◆ 北京天坛 ◆ 明十三陵
4、砖普遍用 于民间建筑, 琉璃普及。
A、民窑大 量出现促进了砖 的普及,使砖大 量应用于地面建 筑。
◆ 硬山, 山墙面用砖砌至 屋顶,民居多见。
◆ 无梁殿, 南京灵谷寺,北 京故宫皇史宬。
木构架庭院式建筑
•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 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 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 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 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 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 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 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 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1271年~1911年)
一、元 ( 1271 ~ 1368年)
1、 元大都 • 是中国古代最
符合礼制规范 的都城。 • 城市景观方面, 创造了大片水 面作为皇家的 苑囿。
2、元代建筑的特 点:草率、大胆、 简约。
A、采用天然弯木, 做木构件,“大弯梁”
B、采用大额
C、 强调柱梁直接, 斗栱的功能减弱,趋 于装饰化。
祠堂
•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中国古代 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 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 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 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
•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 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 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 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 子弟就在这里上学。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 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 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 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 长城, 最大的砖石建筑
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
B、 琉璃瓦、 砖普及。
◆ 南京大报 恩寺塔
◆ 山西大同 九龙壁
◆ 山西广胜 寺飞虹塔
5、 园林
城市园林、私 家园林发展,园 林设计范围较小, 注重在有限的空 间内,创造无限 美景。
代表著作:
◆ 计成著《园 冶》。
6、建筑装饰趋于世俗化 ◆ 苏式彩画:在栿梁上绘制花、鸟、虫、鱼等题材,主要流行
北 京 紫 禁 城
北京故宫
• 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故宫又 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始建于公元 1406年。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 约为72万平方米。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城内宫殿沿中轴 线向东西两侧展开,有房屋9千多间。以三大殿中 的太和殿最为高大,重檐庑殿顶,高约33米。故 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 外是护城河。
D、建筑常采用 “减柱造”,柱网的 排列不规范。
山西太原奉圣寺山门(元)
3、 宗教 建筑进一 步发展
A、出现了 类型丰富的 塔,特别是 喇嘛塔。
代表实 例:北京妙 应寺白塔
B、道教
◆建筑实例: 山西永济永乐 宫建筑群。
C、伊斯兰教: ◆ 福建泉州清 静寺,是目前 我国保存最早 的伊斯兰教建 筑。
礼制建筑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 仪制度,并设有专门的场所和建筑形式来行使礼 仪制度,即为礼制建筑。中国人尊敬祖先,崇拜 粮食、土地、山川、日月等各种神灵,祭祀活动 早在夏代即已有之,主要是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敬 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祀甚至成为朝廷 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有“天子祭天 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南祭天、北祭 地、东祭日、西祭月。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 礼制建筑的类型主要有坛、庙、祠、堂等。

•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 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是在林中空地的土丘山 上进行,后逐渐发展到用地筑坛。坛在早期除用 于祭祀外,还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 拜师等重大仪式,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 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形随天、 地等不同祭祀对象而有圆有方,由土台变为砖石 砌高台,并发展成为宏大的建筑群。
于南方。 彩画:画在木结构上的。 壁画:砖、石墙上的画。
三、清(1636~1911)
1、 出现了很 多喇嘛教 建筑。
建筑实例: ◆ 西藏布达
拉宫 ◆ 河北承德
外八庙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清)
2、雍正以后大建 孔庙、文庙。
3、 版图大, 住宅建筑丰富。
4、 园林建筑 以皇家园林 为主。如: 河北承德避 暑山庄、北 京颐和园等。
民居建筑
•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 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 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 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 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 “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 “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 建筑统称为民居。
宫殿建筑布局
• 前朝后寝:前朝即皇帝办公、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地方; 后寝即皇帝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北京故宫太和、中 和、保和三大殿属于前朝部分,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 属于后寝部分,三宫两边供皇妃和太后、太妃居住的东西 六宫,供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以及祭祀、休息和娱乐的 建筑也属于后寝部分。
• 三朝五门:以北京故宫为例,前朝分为太和、中和、保和 三殿是附会三朝制度;大清门到太和门间五座门则附会五 门制度,即太清门、天安门、瑞门、午门、太和门。
宫殿建筑布局
• 左祖右社: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建筑以“礼制”为指导思想, 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皇帝祭祀先皇的地方,也称太庙); 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供皇帝祭祀土谷之神。
• 北京四合院
Fra Baidu bibliotek
“四水归堂”式建筑
•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 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 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 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 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 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 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 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 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庙是祠的同义词,也是“纪念名人的场 所”。但“庙”的级别要比“祠”高,往 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场所才能称 “庙”。“庙”祭祀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的场所。
孔庙
•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 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 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 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 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 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明十三陵
•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 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 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 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 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 北屏。明十三陵,既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 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 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 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 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 八公里。 十三陵从建成 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 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 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 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 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 和文物价值。
明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 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 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 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 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 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 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 七年(1409)五月始 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 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 间230多年,先后修建 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 王陵墓、七座妃子墓、 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 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 皇后、二位太子、三十 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世系表)。是当今世 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 最多的墓葬群。
➢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帝都,城市布局之严谨周密、 宫殿建筑之壮丽伟巨,均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 杰出成就。规划设计一依以宫殿为主体、中轴对 称的传统原则,重要建筑布列于长约7.8公里的中 轴线上,井然有序又起伏跌宕,擒纵开合中尽显 空间与建筑的变化之妙。
➢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 代宫殿建筑群。中国宫殿建筑从秦汉之雄浑粗放、 唐宋之伟岸典雅,发展到明清,其整体设计、工 程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古典的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