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守护神--- 三山国王

合集下载

从三山国王信仰看两岸文教交流

从三山国王信仰看两岸文教交流

从三山国王信仰看两岸文教交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明末清初,闽、粤的福佬人与客家人开始向台湾较大规模移民。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众在向台湾移民的过程中面临种种风险,需同自然搏斗,同土著搏斗,同其他族群搏斗。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心灵寄托往往是冥冥中的神明。

因此,在奔向陌生的远方时,他们也往往随身携带着家乡的神像,以求得到神灵对他们的庇佑。

客家人是除福佬人外,向台湾移民的第二大族群。

伴随着粤东、闽西客家人移民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也随之漂洋过海到台湾。

客家信奉的神明多而庞杂,其中以三山国王、定光古佛、义民爷、法主公等信仰最为兴盛。

而三山国王信仰又曾被认为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在台湾客家人中有着巨大影响。

三山国王信仰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

古时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往往不能有效的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在彷徨无助中,只好求助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寻找各种特别的自然事像,以求得它们来保护自己。

三山神崇拜就是源于这种普遍的心理,《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is?记载:“考潮州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

峰之右有乱石激瑞,东潮西惠,以石为界。

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

越二十里有中山,其地名霖田……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中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因庙石焉。

地旧有古枫树。

降神之日,树生莲花,绀碧色,大者盈尺,咸以为异。

乡民陈姓者白昼见三人乘马来招己为从,忽不见。

未已,陈遂化。

众尤异之。

乃谋于中山之麓,置祠合祭。

前有古枫,后有石穴,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陈为将军,声灵日著,人称化王。

共尊为界石之神。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出三位神人原本是独山、明山、巾山三山间的界石,是粤东土著居民自然崇拜的一种。

他们希望自己创造出的三山神能“水旱疾疫,有祷必应”,“淫雨害稼,祷于神而霁”,发挥着“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住区安全”的社神功能。

三山国王“受封于宋”考辨

三山国王“受封于宋”考辨

三山国王“受封于宋”考辨
陈佳臻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1)002
【摘要】三山国王的信仰崇拜,是粤东地区源远流长的一种神明崇拜.但是千百年来,三山国王从自然神、地方神过渡到国家神的原因,却一直成为人们难以解开的谜团.至今流传的原因解释有“宋初说”、“宋末说”等若干版本,结合元人刘希孟的《明贶庙记》与其他宋元时期史料可以发现,这些解释都与现存史料所含的内在逻辑有冲突之处.根据现有史料来看,“三山国王”的受封时间应在宋朝真宗时期.【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陈佳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05
【相关文献】
1.三山五园名称考辨——兼及"三山五园"园林区的景观恢复、审美与海淀园林区域城市规划问题
2.潮汕三山国王崇拜的文化精神探析
3.潮汕三山国王崇拜的文化精神探析
4.楚人受封与“周公奔楚”关系之考辨
5.亲地情结爱民情怀--潮、台两地"三山国王"崇拜人文现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潮汕寺庙及风俗

潮汕寺庙及风俗

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但说来也怪,潮汕人到庙宇供香,一般不称拜神,而是称“拜老爷”。潮人“拜老爷”和拜神是有区别的,只有到旧历年末酬神时才叫“拜神”、“谢神”。究其渊源,还必须从古籍的说法谈起。潮汕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庙,尤其是平原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就更多了。神庙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人体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脸手和衣着都是油漆的。神庙,潮俗统称为“老爷宫”。大的有厅殿天井,天井两边还有“龙虎”壁塑,檐角与庙脊还有各种图案塑刻或嵌瓷龙凤或鲤鱼、人物、戏出等等装饰。小庙只有小屋宽,中有神龛供桌。还有更小的只有一个模型式的小宫,里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庙神有:玄天上帝、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慈悲娘娘、注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爷、七圣夫人、三义帝君(即刘备、关羽、张飞)、花公花妈、福德老爷(又称土地爷、土地伯公、后土之神)、三山国王 (又称王公、村里的地头神)、木坑圣王、风雨圣者、文昌爷、魁星爷、太子爷……潮州城还有显赫的安济圣王。各行业也有各种神名,自设小神龛供奉。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庙神偶被焚毁,庙宇也作别用或拆除。近十多年,一些旧庙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 潮汕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惟以土地神最为普及。村社不论大小,必有土地神庙;营造坟墓,墓侧必设“土地神位”小碑(或写“福神”二字)。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在潮汕农村还祀奉“三山国王”,把它视作最大的福神。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三山国王》中说:“三山国王,潮之福神也。”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为崇奉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俗称为“地头爷”。每逢村里谁家死了人,子孙或家人必到地头庙去报告,叫作“报地头”。 土地神在城镇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在不显眼的墙旮旯处贴上一张红纸,写着“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或民俗大节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日:“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揭开面纱,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三山国王庙。祀巾、明、独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国王庙是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此外,潮汕各县及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均有三山国王庙。 二、土地庙。俗称土地公庙,通称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间相传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庙。祀雨神。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著名。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其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父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移居临安,时年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开府于南剑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号召四方起兵护宋。谢翱激于爱国义愤,倾家赀,赴国难,率乡勇投奔文天祥,并被任命为“谘事参军”,其时谢翱27岁。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复梅县,攻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妻子毋氏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字醉仙。后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寻得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待机组织抗元。谢翱为使潮汕一带乡民不忘宋国,激发抗元情绪,选择农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诞辰日,举行“长春节”活动。为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随口称纪念“风雨圣者”。现在,揭东县玉滘镇大滘村“风雨圣者庙”,就是当年谢翱倡导的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寄托和体现。 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揭阳市谢翱研究工作小组决定,建“谢翱纪念堂”。1995年11月7日,在揭阳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揭阳市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大会期间举行了奠基仪式,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乡亲600多人出席。座落在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纪泽湖畔的谢翱纪念堂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4月8日落成揭幕。 四、天后宫。祭天后圣母,系传说中的保护航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省莆田湄洲湾的一个渔村。其父林愿是福建望族之一,母王氏。传说林默娘出生时屋顶祥云缭绕,生性聪慧,八岁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能晓天文,习水性,多次搭救遇难船只。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岛峰顶上“仙化升天”,终年 27岁。此后,人们纷纷传说林默娘身披盛装,飞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难的人,遂被尊为海上女神。天后圣母庙遍布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港澳等地。潮汕各县市均设有天后宫,较著名的有:妈屿新老妈宫、樟林天后圣母宫等。 五、韩文公祠。祭韩愈(?68~824年)。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一月,因谏迎佛骨而被宪宗皇帝贬为潮州刺史。他刺潮八月,兴学育才,政绩卓著,而被潮人尊称为“文公”。潮人为了纪念他,把潮州的双旗山改称韩山,流经潮州全境的恶溪改称韩江,相传韩愈手植的橡木,人称韩木。潮州有昌黎路,揭阳有韩祠路,还有纪念性建筑景韩亭、观韩楼、仰韩阁、昌黎坊等。除此之外,潮汕现有韩祠二处,一是潮州韩文公祠,二是潮阳灵山寺西庑的韩祠。台湾西势的内埔乡也设有韩文公柯。 六、晏侯庙。祭齐国大夫晏婴。该庙座落在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村。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后历经多次修复。现庙门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门额由该村文士蔡乃秋手书。尤为宝贵的是,该庙内有牌坊一座,为明万历年间建庙时建筑,拜堂上书“作中流之砥柱”,为同治三年遗迹。程洋岗晏侯庙是潮汕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座,省内外也甚为少见。汕头市蛇东的晏公庙是否也是祭晏婴,已无据可考。 七、凤岭宫。该庙位于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凤岭之上,祭南粤王赵佗,同时供药王孙思邈及东岳大帝(商纣时的武成王黄飞虎)。澄海地方志称,凤岭宫占地约六亩。现该宫只留下残迹。祭南粤王的庙宇,潮汕也竟此一家。 八、圣王祠。祭陈元光。陈元光(675~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颖,13岁已博通经书,喜韬略兵法,文武全才,为唐高宗一代名将。著有《吉光集》、《玉钤记》、《龙湖集》,现只有《龙湖集》传于世。唐仪凤二年(677年),年仅21岁的陈元光以鹰扬将军代领父职,负责平定泉(州)、潮(州)的“蛮獠啸乱”。经过大小百余战,俘获万计,岭表以平。自那以后,潮泉 20多年无战乱,人物辐辏,文化渐开,帆船如云,鱼盐成阜。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任漳州首任刺史,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兴教选才的措施,为漳州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潮州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景云二年(?11年),陈元光在一次平定蛮寇在潮州作乱的战斗中牺牲,并被封为“豹韬卫镇大将军”,诏命立庙。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又迫封为“开漳圣王”。漳潮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立庙建祠。圣王庙主要集中漳、潮、台一带。潮汕地区主要有饶平“圣王祠”、南澳“圣王庙”等。 九、宋帝庙。祭宋末二皇帝。宋帝庙位于陆丰县甲子镇,又名进食亭。庙甚为简陋,有帷幔蒙帝像于中。民间传说求福消灾甚灵。相传宋帝昺逃至潮汕乘船进入陆丰前夕,已有范姓者夜梦犬吠之声,有贵人前来的先兆,故当宋臣护帝进入港口登岸进驻时,范、李、吴三姓争相进食,当得知来者竟是宋帝时,都跪请恩赐。其时宋帝的处境,实金口难开。范氏要山,李氏要海,吴氏要沙坝,帝均点头。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范山、李海、吴沙坝”的俗语。 十、大忠祠。祭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朝臣、大文学家、诗人。祭文天祥的庙宇有潮阳东山大忠祠、海门莲花峰忠贤祠。 十一、陆公祠。祭南宋丞相陆秀夫(1236~1279年)。该庙宇有潮州韩山陆公柯、南澳县城城隍庙左侧的“陆、张二忠祠”。 十二、陈元帅庙。祭陈吊眼。陈系福建省漳州白叶乡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领袖。饶平县新圩镇四百岭山南麓的长彬村前,有陈元帅庙。澄海市莲下镇程洋岗村有陈吊王寨遗址和祭拜庙宇。 十三、龙尾爷庙。祭虱母仙何野云。何系元末明初人,扶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激战于鄱阳湖(今江西境内),在九江中箭身亡。失败后,何野云心灰意冷,从江西徒步至潮阳县,经常为人看病、相风水、卜卦,在民间颇有影响。死后,人民立庙纪念他。潮汕祭何野云的庙宇达20余座,主要有:潮阳贵屿何仙陵、潮阳仙湖福天宫、揭西黄山王公庙、汕头岐山古庙等。 十四、三保公庙。祭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该庙位于南澳县深澳古城东门外。郑和系明朝宦官,原名文和,回族,小字三保,故称三保公。 十五、周王二公庙。祭清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清康熙年间,清廷为断绝台湾郑经部队的粮草接济,曾强迫祖国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人民流离失所。周、王二公为沿海居民展复回乡、光复民生做了不少工作,深受沿海人民拥戴。惠来县沿海人民为了纪念周、王二公,修庙宇20余座。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隆江镇龙溪河畔的巡抚总督庙。 十六、鹳巢古庙。祭陈尧佐(963~1044年)。陈系北宋宰相。宋咸平二年(999年),以开封府推官转任潮州通判二年。在潮期间,他修孔庙,建韩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学。时鳄鱼肆虐,张氏子为所

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

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

・5 5・
粤东地 区三 山国王信仰 的起 源 、 特 征及 其 族 群 意 象
周 建新
【 要】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神明,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 摘
细论述了 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神明形象、神明身份和信仰活动以及所反映出客家和潮汕族群
意象的分野。
【 关键词】粤东;三山国王;客家;族群意象 【 者】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客家 作 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博士。江西赣州市,310 400 【 中图分类号】C 1 . 文献标识码】A 【 924【 文章编号】10 — 5X (06 1 0 5 07 04 44 20 )0 —05 — 0
Dic s an t eBeifo a s a n n Ch o h n。 Ha k e s u sAg i h l fS n h n Ki g i a s a — e — k a Ar a
o se n u n d n o i c fEa t r G a g o g Pr v n e
粤东地区历来崇信巫觋鬼神 。民间百姓对于一些特殊 的神灵格外重视 ,形成独特的地方神明信
仰。 粤东又是个族群多元且混杂的地理单元 ,潮汕族群和客家族群共存于此 ,在不少地方两个族
群是相互错杂 ,在文化也是相互交融 ,形成独特 的文化风貌。三山国王就是一种流传广 、 影响大的
神明崇拜 ,在客家和潮汕这两大族群中都有广泛影响。从三山国王信仰 的发生及 其流布区域来看 ,
t eb sso il n et ain a d d c me t ,t et ei e p u d h rgn,g ma e o d n i h a i ff d iv si t n o u ns h h s x o n st eo ii e g o s d o i g ,g ie tt d y a d b l fa t no h a s a n ei h atae fGu n d n n h ma o dsicin o n ei ci ft eS n h n Kig b l fi t ee s ra o a g o g a d t e i g it t f e o e n n o

[“迎老爷”作文400字]潮汕迎老爷作文

[“迎老爷”作文400字]潮汕迎老爷作文

[“迎老爷”作文400字]潮汕迎老爷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迎老爷写在作文里怎么写】作业帮“老爷”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具体来说,其实就是“三山国王”。

在广东有很多地区都信仰这个“三山国王”,主要都是潮州潮汕人和客家人。

“迎老爷”的主要对象就是“三山国王”,当然也有些地方,会加入自己村镇的土地神,或者娘娘等神仙,但是“三山国王”是必不可少的。

“老爷”在潮州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迎老爷。

“迎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

“迎老爷”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迎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迎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潮汕迎老爷的锣鼓曲叫什么我和好友二胖相约到离村十余里的山上采山货。

二胖天生有些胆小,遇到蛇千万别跑!头顶繁茂的树木遮天蔽日。

二胖也醒过神来,还没等蛇发起攻击,我的木棍以猛地向蛇头打去,我俩就各自装了大半兜。

正当我们忘我地寻找山货的时候,真是又高兴,一条一米多长的蛇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那蛇高高的抬起头。

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敢登过那座山,于是我拉拉二胖的衣衫,示意他别动,我们握紧了手中的木棍。

不知哪来的勇气。

为了壮壮胆量,我两每人找了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算是我们的防身武器。

山上的景色真美呀,忽左忽右地摆动着,口中吐着芯子,挥起了手中的木棍。

在我们的猛烈攻击下,那条蛇落荒而逃。

我两长吁了一口气,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不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叫声。

看着这美景,心中的那点怯意荡然无存。

我们开始采集山货了,像寻宝似的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

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 xpo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于洋(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180)【摘要】民间信仰,又称“民间宗教”,是在原始宗教崇拜的基础上,吸纳了当地人文特色的历史产物,具有凝聚群体共识、整合地方社会价值认同的作用,民间信仰与“正统宗教”一样,对于当代宗教文化生态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汕头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带,其民间信仰自古以来神祇众多、形式多样、典型性突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精神与现实需求,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间宗教;多神崇拜;妈祖信仰;三山国王;“神缘”与“亲缘”【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从古至今,我国的民间信仰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汕头作为清朝第一批开埠的通商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地之一,经济的繁荣也带来民间宗教的极大繁荣,加之岭南地区自古水土多瘴,疫病频发,古代就有“好巫尚鬼”的民风传统,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扎根的土壤。

民间信仰也称为“民间宗教”,是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的,但是从宗教意义来看,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界限分明的断裂带,世界上许多宗教流派在兴起之初,也是作为民间宗教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间传播。

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民间信仰的庙孙往往是社区中重要的活动中心,肩负着多种社会功能,联系着同一族系的“神缘”与“亲缘”。

在我国台湾地区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大陆学术界,研究民间宗教似乎还是“非主流”的方向,这类专著与田野调查的原始数据均较少。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等因素,民间信仰有了复兴趋势,人们科学水帄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促使民间信仰不断摒弃迷信与愚昧落后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扬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与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由于民间信仰的分散、自发、多元、缺乏制度化的特点,导致其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

粤东三山国王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及发展——以揭西霖田祖庙为中心的考察

粤东三山国王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及发展——以揭西霖田祖庙为中心的考察

粤东三山国王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及发展——以揭西霖田
祖庙为中心的考察
宋德剑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1)4
【摘要】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宋德剑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广东梅州 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9
【相关文献】
1.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 [J], 周建新
2.民间信仰的社会扩张机制探析——以三山国王信仰为例 [J], 欧俊勇;吴孟显
3.三山国王信仰与粤台关系的互动 [J], 吴孟显
4.民间信仰、社会变迁与乡村精英——以营村三山国王信仰为视角 [J], 温建钦;吴
孟显;
5.民间信仰与明清地方社会——以三山国王信仰为考察 [J], 李秀萍[新加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民间信仰的地域分野以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为例

客家民间信仰的地域分野以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为例

收稿日期:2000-07-20作者简介:周建新(1973-),男,江西萍乡人,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经济与社会史研究。

客家民间信仰的地域分野:以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为例周建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15)摘要:通过考察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与神明原型、分布、表征等,认识、掌握这两种客家民间信仰产生地域分化的原因,试图揭示客家这个大文化圈的内在差异性。

关键词:客家文化;民间信仰;地域分野;许真君;三山国王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2)01-0076-07 一、问题的提出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客家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民系文化,其历史生成同样受到一时一地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粤闽赣客家地区是我国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形成的中心区域,也是客家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大本营”之誉称,同时又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

所谓文化区,是指由大致等质的文化内涵所围成的文化领域,“文化区域的形成因素则主要是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气的异同”[1]。

然而在这个大客家文化核心圈内,其文化特征同时也呈现一定的相异性。

根据文化特征的内部差异性,粤闽赣客家文化圈可以明显地细分出几个亚文化圈或次级文化圈[2]。

认识、探讨一个民族或民系文化,需把握其特点而作为深入的一个突破口。

特点从何而来?如何显见?关键在于比较。

比较方法有二:其他民族或民系文化进行比较;二是本民族或民系文化内部进行比较。

前者是区分、辨别己文化与他文化的关键,而后者则是突显己文化内涵与实质的根本。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这里,笔者更看重的是后者,即客家文化内部的比较,主要是比较粤闽赣这个客家文化核心三角地区文化的同质与异质。

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基本层面,是考察一个民族或民系的“文化图像”的重点与焦点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地区守护神--- 三山国王有关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在元代翰林院国史编修宫刘希孟所撰的「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述。

且该文也被编入明代《永乐大典》。

目前台湾的一百多座三山国王庙。

为溯本追源。

元代刘希孟所撰「明贶三山国王庙记」原文如下:皇元统一,四海怀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在官司岁时致祭,明有敬也。

故潮州路三山神之相,历代不武,盖以有功于国,宏庇于民,式克至于今日。

休潮于汉为揭阳郡,后改为邑。

于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峰之石有乱石激湍,东湖西惠,以石为界。

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

三山鼎峙,其英灵之所锺,不生异人,则为明裨,理固有之。

世传当晴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

其地有古枫树,降神之日,上生莲花,绀碧色,大者盈尺,咸以为异。

乡民陈姓者,白昼见三人乘马而来,招己为从,忽不见,未几陈遂与神具化,众尤异之,乃周爰命谘谋于巾山之麓置祠含祭。

前有古枫,后有石穴,昭其异也。

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陈为将军,赫声灌灵,日以益着,人遂共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众祷裤而响答,爰命属官以少牢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齐,蚕谷以成,织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赐。

」宋艺祖开基,刘鋹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愬于神,天果雷电以风,鋹兵大败,南海以平。

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观金甲神人操戈驰马突阵,师遂大捷,刘继元降。

凯旋之夕,见于城上云中出现「潮州三山神」旗旌,乃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勒本邵增广庙宇,岁时合祭。

明道中复加封「广灵」二字。

则神大有助于国也,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庙,岁寺走集,莫敢遑宁。

自肇迹于晴,显灵于唐,受封于宋,迄今至顺壬申,赫若前日事。

呜呼盛哉,神之庙食于邦,与山为矿,与海同流,岂徒曰捍我一二邦以备。

明进士盛端明所撰的「三山明贶庙记」原文如下:潮之明贶三山之神,其来肖矣。

夫潮及之揭阳,于汉为郡,后改为邑。

邑两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玉峰之右,有众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三十里有中山,地名霖田。

三山鼎峙,英灵所锺。

当随时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

自称昆季受命于天,分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石,庙食于此地,前有古枫树,后有石穴,降神之日,上生莲花绿白色,人者盈尺。

众异之,乃即巾山之麓,置祠含祭。

既而降神以人言,封陈为将军。

赫声灌灵,日以益着,人遂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韩公刺潮州,霆两害稼,众祷于神而响答,受命属官以少牢致里,祝以文曰:「淫雨既齐,蚕谷以成,织女耕男,欣欣街衙。

其神之保庇于人,敢不明受其赐。

」宋艺祖开基,刘鋹拒命,王师南讨。

潮守王侍监赴祷于神,果雷电风雨,鋹兵遂北,南海乃平。

迨太宗征太原,次于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挥戈驰马,师遂大捷,魁渠刘继元以降。

凯旋之日,有旌见城上云中,曰「潮洲三山神」。

乃命韩指挥舍人,诏封巾山为「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弘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效本郡增广庙宇,岁时舍祭。

明道中,复加「灵广」二字。

盖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数百年来,赫赫若前日事。

呜呼神之丰功盛烈,庇于国,于民亦大矣哉。

潮之诸邑。

在在有庙,莫不纸祀。

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夫惟神之明,故能鉴人之诚。

惟人之诚,故能格神之明。

神人交孚,其机有如此。

谨书之,神海内人士岁时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而无懈于诚焉。

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体部尚书,前左春坊左庶子,翰林侍读,经筵讲官同修国史郡人盛端明撰。

在刘希孟所撰「明贶三山国王庙记」的记述中,清楚的告诉我们,三山国王信仰乃是一种以三山神的祭里行为。

它源起于隋朝,当时潮州西方的中山石穴中,出现了三位称兄道弟的神人,自称受天之命,坐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上的界石,当他们由天而降时,附近的枫树竟开满了径大及尺、颜色青里透红的莲花,显得祥瑞异常。

另外又有陈姓的乡民,自称看见三位神人,白天骑着马来招他为从,不久便跟着羽化。

人们讶异神迹,便在巾山之麓建词祭里。

继而又以假人神言,封陈为将军。

自此每当水旱成灾或人民疾苦求祷于陈将军时,均能化险为夷,声灵显著,人遂尊为爷王,并将弛和三山神合称为界石之神。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吏。

以他原是在朝刑部侍郎之尊,骤被贬调南夷之地。

按一般官吏。

不免都会灰心意伶,不再过问政事。

然当韩愈抵潮到任之后,不但没有气馁,反而非常关心民间疾苦。

当他得知府属地区农作物正受绵绵淫雨伤害时,立即替老百姓向乡土神祇的界石神祷告,等到雨过天晴,五谷丰收时,又命属官以少牢之礼致祭于界石神并祝以文。

告于界石之神曰:惟封郡之内,山川之神,克休于人,官则置之室宇,蚕谷以成,织女耕男,街衙欣欣。

是神之稣庇于人也,敢不明受其赐。

谨选良月以里,神其鉴之,刺史韩愈视民疾苦为己任,不仅赢得潮州人的爱戴,他的入乡随俗尊奉界石神祇而使五谷丰收,更使以农为业的潮州人对三山的佑民灵验益加信服而心存敬仰。

宋太祖开基,为一统天下大业,平息五代十国长期的纷争,更矢志出兵,试图削平残存的南汉、吴越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六国,他的愿望虽然没有达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国,结束了唐代以来中原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他在位十一年时,在广东一带领有岭南四十七洲的南汉屡犯边陲,多次遗使劝逾无效,给北宋的安定带来莫大的威胁,北宋开宝三年(公元九七○年,太祖命潘美率军剿讨,不出数日,连破诸城。

翌年辛未,南汉君主刘张被迫至广州栅头附近,依峙山谷筑木栅困守。

潘美献计火功,当时的潮州守侍监王某,为求得胜,乃向三山神祷告,果风云大作,在风助火势的情况下,刘鋹落败就擒,北宋领土自此扩及广东沿海。

宋太祖去世之后,太宗继承其遗志,首在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收服了领有闽海漳泉之地的吴越。

并完成其霸业,消灭十国中最强劲也是最后一个王国的北汉,乃于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太宗御驾亲征,并以潘美为北都诏讨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三路夹击,北汉军在辽军援不继的情况下,宋军直围太原城,正在宋军于城下攻坚未克之时,忽见金甲神三人挥戈驰马前来肋攻,迫得北汉君主刘继元开城投降。

这一次的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础,凯旋之夕,忽见城上云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帜出现,宋太宗乃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力勒本郡增广庙宇,岁时合祭。

这就是三山国庙又称明贶庙的由来。

盖三山国王威灵显赫,自巾山之麓置庙奉祀之后,附近民众前往膜拜者日多,每年国王诞辰之日,更是四方朝拜者众。

由于求而有应者之相传远播广及潮、梅、惠等州,因而各城市地区为求安纳福,纷纷相继建庙奉祀。

因潮州人普遍信奉三山国王的流传,乃有三山国王为潮州人守护神与福神之称。

根据揭阳县三山国王祖庙管理委员会之「三山祖庙」记载,对有关三山国王之生日及三王爷坐王位与俗姓记述中,载有巾山国王「大王爷」系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生,而此日正是三山神出巾山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显化之日,因而三山祖庙信徒习以此日为三山国王诞辰之日,也是本宫三山国王诞辰记念日。

各地三山国王庙都能遵循,并将三山国王诞辰纪念日,同订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举行。

三山国王系潮州府民的守护神,所谓三山则指广东省揭西县(原褐阳县)霖田都之巾山、明山与独山,巾山国王姓连名杰字清化,生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二月廿五日,明山国王姓赵名轩字助政,生于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六月廿五日,独山国王姓乔名俊字惠威,生于元嘉廿一年(西年四四四年)九月廿五日,三人情同手足,结为金兰之交,合力平寇,功成身退,隐居三山,天子仰其德,勒封为「三山国王」,嗣后修道升仙,屡显圣迹,保国安民,朝野感其德,因立庙奉祀之。

关于三山国王的圣迹传闻颇丰,兹述其略史如下:大国王连杰七岁父母双亡,孤苦零丁,子然一身,幸得张员外收留为花童,员外之子生性不肖,虽聘请垫师、武师教文习武,却无甚成果,反倒是连王耳濡目染十余载,通文达武,极为杰出。

迨张员外病故,张公子驱赶车连王出府,连杰无奈之余,游走四方。

一日行至南山,见有一名白马少年为贼骑追赶,乃拔刀相助,击退贼众,此白马少年正是赵轩,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遂邀请连杰回府盛情款待;三日转眼而过,连王辞别赵轩,续行四方。

一日行抵一山村,望见一浓眉少年为乡豪家众围殴,乃纵马相救,细问其故。

原来少年正是独王乔俊,因不满土豪强抢民女而路见不平,寡不敌众之际幸得连王搭救,心中感铭万分。

二人言语投机,结为金兰,连王为兄,乔王为弟。

是年六月十三日,兄弟二人驰马出游,乔王先行。

忽遇数骑快马迎面奔来,乔王闪避不及,人仰马翻,双方理论之际,连王赶抵劝止,对方主人亦纵马前来道歉,二人视线相逢,不禁怡然而笑,原来正是赵轩,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三人效桃园之义,结拜为异姓金兰,时连王年廿四居长,赵王年廿二居次,乔王年廿一为少,三人垂则同行,夜则同榻,日日学文习武,心存报国之志。

有日,兄弟三人同游山间,忽见一胡须老者为猛虎追击,三人纵马提枪搭救,老人感激之余,赠予黄龙绣旗,且言他日入京赴考,此旗必有帮助。

赴试在即,三人连袂入京,却被贪官逐出考场。

赠旗老者原系乐华亲王,久候三人不至,急召主考官,主考官辩称三人无礼被逐,亲王大怒,下令出榜寻回,连杰三兄弟误为追缉,乃桃往华山隐居,日习武艺不辍。

三年之后,山东匪寇猖獗,大将郭勇率军讨伐,不幸阵亡,于是御驾亲征,无奈贼寇兵强马壮,御军且战且走,天子命有旦夕之危,一发千钧之际,连、赵、乔三人如天神下降,计诱贼兵落入断崖,自相践踏,于是御军转败为胜,贼乱方平!天子召见三人,赞誉有加,并论功行赏,勒封官阶。

唯兄弟三人视富贵荣华如浮云,执意归隐山林,天子无奈,乃勒封三人为「三山国王」,御赐尚方宝剑,除暴安良之时,准予先斩后奏。

三山国王身在山野,而心系家国百姓,遇有灾乱兵焚,必出山佑肋,故深得朝野敬佩崇仰。

后三人得道升天,潮州百姓追崇三王恩泽,特兴建三山国王庙,万世崇奉不替!三山国王祖庙,位于揭西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玉峰(又称大庙山)东北麓。

祖庙后倚青山,前临榕江南河,山青水碧,青松翠录,风景如画。

三山国王是粤东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个。

三山指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

河婆在清代属揭阳县霖田都,该地三山神发祥地的庙宇因此被称为霖田祖庙。

清代以前称明贶庙,或大庙、祖庙。

三山国王祖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