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工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黄祖洽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

黄祖洽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

文化ULTURE黄祖洽:殍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萨本豪胡华琛何汉新苏宗涤“搞原子能、核武器跟机遇有关,那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作为学理论物理的人,理所当然要参与进去。

”这句话是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的黄祖洽先生说的。

黄祖洽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与彭桓武一起奠定了我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

他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又是我国核武器物理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后人称他是“两弹功臣”。

在完成国防任务后,他毅然转入教育战线。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4年逝世,他始终坚持指导研究生和为本科生上基础课。

黄祖洽在2000年写的《抒怀》一诗中的诗句“弾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概括了他一生在国防事业和教学科研两大阶段的成就。

纠正苏联“权威”黄祖洽对理论物理基础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大干一番事业的抱负,并且很早就在宇宙射线理论和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显露了才华。

1953年,为了发展我国空白的核反应堆事业,钱三强安排黄祖洽从事反应堆理论的研究。

黄祖洽生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全力以赴投入。

1955年,他与导师彭桓武一同被派往苏联学习反应堆的理论计算。

在实习中,他发现并纠正了当时苏联反应堆物理权威加拉宁教授在重水堆临界计算中的一个错误,并在后来的临界实验中得到证实,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治学严谨。

32岁挑起科研和授课两个重担1956年,黄祖洽从苏联回国后与彭桓武一起,带领北大技术物理系第一期毕业生郑绍唐、胡华琛,以及蔡少辉、黄锦华等学习输运理论,指导反应堆的理论工作。

彭桓武讲授热中子反应堆理论,黄祖洽指导大家做反应堆物理计算。

后来彭桓武因担任原子能所副所长,主要精力转向所务,开拓反应堆物理的担子主要落到了黄祖洽肩上。

1958年,萨本豪、梁文基、叶宣化等北大技物系第二期毕业生分配到黄祖洽领导的反应堆理论组。

黄先生亲自讲授热中子反应堆及输运理论,挑起了授课和带领大家搞科研的两副重担,但那时他也只有32岁。

为了准备计划于1958年建成的重水反应堆临界实验及此后的运行,黄祖洽制定了4套方案,指导大家对这些方案进行临界大小与动力学方面的物理计算。

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关于印发《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关于印发《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关于印发《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7.05•【文号】•【施行日期】2024.07.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核能及核工业正文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关于印发《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现将《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该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核能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工二司〔2010〕592号)、《核能开发科研项目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管理实施细则》(科工二司〔2017〕1542号)同时废止。

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2024年7月5日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科研项目绩效,根据国家科研和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由核技术研发科研计划安排的,与核科技发展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包括反应堆及核动力、核燃料循环、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核技术应用及相关支撑技术等专业领域。

第三条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模式包括审批立项资助、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和奖励性后补助。

事前立项事后补助项目是指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立项后,项目单位先行投入资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取得成果并获得项目验收批复后,根据评定等次,由中央财政给予相应资金补助的项目,一般用于技术成熟度高且具有量化考核指标的项目。

奖励性后补助项目是指项目单位根据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先行投入资金组织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取得的成果在核工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前瞻性、示范性和支撑性作用,经成果征集、审查评估和公示后,由中央财政给予相应资金补助的项目。

我国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安全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我国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安全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我国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安全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我国核安全管理在监管部门权责划分、核电站设计与建造、安全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事故应急演习以及公众沟通等方面均还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优化核安全管理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优化制度设计,完善核安全风险的评估框架;加强在运核电站的运营安全管理,提升突发应急能力;抓住《核安全法》实施的契机,从应急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完善应急管理;加强公众沟通,扩大公众参与。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核安全管理;风险社会;严重事故应急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37台,在建机组20台,核电总规模世界第四,在建项目规模世界第一[1]。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规模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3000万千瓦。

然而,与中国核电加快发展相反,全球“反核”、“弃核”势头未减。

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

比利时、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瑞典、芬兰等国,也纷纷表示弃核或者降低核电比例。

这些国家对核电持审慎态度,主要源于对核安全的担忧。

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核安全法》明确核事业以“安全第一”为根本原则,要求涉核营运单位、工业主管部门及部门、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核安全。

核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体制、技术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废料处置、事故应急等诸多环节。

当前,推进核安全管理,是维护核能核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践行核安全观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一、风险社会视角下核安全的内涵“风险”一词最早是指航海过程中带来重大危险的暗礁。

到19世纪,风险概念得到引申,加入了人类、人类行动、人类与风险的关系,以及风险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二 〇 一 二 年 十 二 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论文题目:核能源与材料学 学生姓名: 学 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 业:材料工程 任课教师:摘要随着人类的飞速发展,而发展一直得益于化石能源的广泛投入,以至于当前人类面临着化石能源枯竭的现状。

核能源却能恰到好处的满足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低,同时核能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但是,核反应的控制必须依赖于材料学科技术的支撑。

本文重点讨论了材料科学在核工业的有关领域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核能源与材料的主要议题和有关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能源;材料学;核应用AbstractWith the skyrocketing development of humanity,however,the vast majority of that demand will be met by so much fossil energy that man is faced with the depleted of current fossil energy. Moreover, nuclear energy right meet men`s demand of energy. Nuclear energy not only lower the cost of electricity but alse can produce powerful energy. However,The control of nuclear reactions must rely on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in some fields related to nuclear energy. Besids,the main topic and related technical progress of materials and nuclear energy are alse introduced.Keywords:fossil energy;materials science;fossil application核能源与材料学一绪论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它不仅能取代现有能源在社会生活的作用,造福于人类,并且与传统能源及其他新型能源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论我国必须大幅度调整核能政策——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核能卷”对铀资

三论我国必须大幅度调整核能政策——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核能卷”对铀资

下 面将 依 据散见 于 此书 不 同卷 帙中 的各种 资料 、 据 , 数 评述 “ 能 卷” 给 出的所 谓 “ 资 源不 是 我 国核 核 所 铀 电发展 不可 克服 的 制约 因素 ” “ 的 三大理 由” 是 否真 能成立 ? ,
二 、 国 究 竟 有 多少 天 然 铀 资 源 ? 中
表 3 我 国未 来 核 电发 展 路 线
个完 全肯 定 的 回答 :铀 资源不 是我 国核 “ 电发展 的制 约 因素 , 过 努力 是 完 全 可 以 通
克服 的” 。理 由是 : 一 ,中 国是铀 资源较 其 “
丰富 的 国家之一 。我 国 已探 明相 当量 的铀
资源 , 不是 贫铀 国家 , 而是 一个潜 在资 源 比 资 源 ” “ 核 再 “ , 中国 是 铀 资 源较 丰 富” “ 在 资 源 比较 丰 富 的 国 或 潜
家 ” [ 。 ]。 。
“ 能卷 ” 核 未公 布 这一 “ 当量 的铀 资源 ” 多少 。但 “ 相 是 电力 卷” 给 了一个 说法 :我 国至今 已探 明大 小铀 却 “ 矿 2 0多个 , 实存 在相 当数 量 的铀储 量 。矿石 以 中低 品位为 主 , . 5 - . 品位 的矿 石量 占总资 源量 的 0 证 0 0 0 3 绝 大部 分 , 矿床 规模 以 中小型 为 主( 占总储 量 的 6 以上 ) 探 明的铀 矿 体 埋深 多 在 5 0 以 内” 2 0 0 , 0m 。“ 0 3年
较丰 富 的国家 , 有较 大 的发 展潜 力 , 景看 前 好, …… 只要 加 大 投 入 力 度 , 强 国 内勘 加
45 0 00 40 0 00 3 00 50 H _ 30 0 00
查 , 以 迅 速 提 高 我 国铀 资 源 的 保 障 能 可

论中国铀资源发展潜力及天然铀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论中国铀资源发展潜力及天然铀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论中国铀资源发展潜力及天然铀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李开文
【期刊名称】《金属矿山》
【年(卷),期】2009(0)S1
【摘要】通过对我国铀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我国铀资源勘探评价,证明我国是一个潜在铀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之所以出现目前我国铀资源难以满足我国核电发展需求,完全是由对铀资源勘探投入不足造成的。

通过对我国铀矿资源采冶工艺技术评价,完全可以证明我国铀矿开采工艺是可靠的、先进的、适应我国铀资源特点。

通过对以上2个方面论述,可以说明我国不是一个贫铀国。

我国铀资源储量与天然铀工艺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我国核电发展要求。

文章对我国天然铀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尤其是指出必须加大对铀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

【总页数】11页(P13-23)
【关键词】铀资源;勘探;天然铀;工艺技术
【作者】李开文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14
【相关文献】
1.中国铀业: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天然铀企业新征程 [J], 杜运斌
2.世界天然铀资源近况及启示——解析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 [J], 吴瑾;白云

3.2000~2017年全球天然铀资源贸易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J], 何鸿; 邢万里
4.中国天然铀资源保障策略研究 [J], 李晓翠; 李林强; 蔡煜琦
5.天然铀产业:让中国铀业形成品牌走向世界 [J], 段新瑞[1];连敏[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持续实现安全生产的不可或缺的软支撑。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仅靠科技手段往往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有文化和科学管理手段的补充和支撑;而管理制度等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事故原因与对策是否达成一致性认识,取决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是否科学,取决于是否形成了有利于预防事故的安全文化。

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员工遵章守纪的情况,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时是不可能的,甚至出现这样的结果:要么矫枉过正导致安全管理失灵,要么忽视约束和协调出现安全管理的漏洞。

优秀的安全文化应体现在人们处理安全问题有利的机制和方式上,不仅有利于弥补安全管理的漏洞和不足,而且对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整体的支撑。

因为倡导、培育安全文化可以使人们对安全事物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安全理念,使被管理者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是自己所需要的,而非别人所强加的;使管理者认识到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来发展生产,从而使“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安全生产工作变外部约束为主体自律,以达到减少事故、提升安全水平的目的。

3.1安全文化的概述文化是人类群体带有传统、时代和地域特点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机制。

安全文化反映的就是一定时期和地域条件下,组织和个人明显的或隐含的处理安全问题的方式和机制。

显然,好的安全文化有利于安全管理,有利于事故预防;不好的安全文化阻碍安全管理甚至导致其失灵,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3.1.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但是,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还仅仅是近二十年的事情。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其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的审评总结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安全文化”一词,标志着核安全文化概念被正式引入核安全领域。

198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又在其《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确定,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核能相关领域中。

试论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试论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试论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行业都开启了极为迅猛和新颖的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利用粉末冶金技术生产新能源可以提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粉末冶金技术既吸收了传统冶金技术的优点,又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粉末冶金;新能源;可持续发展1粉末冶金技术的特点粉末冶金技术是以粉末状态熔炼矿石。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中,一般的方法是精炼整个矿石,而后在进行冶炼的工作。

相对而言,现背景下的新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但大量矿石的精炼仍然会受到技术和矿石粒度的影响。

虽然我们国家的精炼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只能提取70%至80%的活性组分中的矿石,其余将是大量废料,所以导致这些矿物肥料会露天沉积。

这样在浪费矿产资源的同时,矿石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冶金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冶金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冶金材料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效率,并且生产出更多的高性能陶瓷材料,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仅如此,目前的冶金技术也可以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结构的产品。

此外,利用现有的粉末冶金技术还可以回收废矿石和废金属材料,有效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粉末冶金工艺流程2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意义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尤为重要,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和应用。

相关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尤为重要。

由于改善了传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缺陷和不足,粉末冶金技术有了发展的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核工业发展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摘要】核工业对国防科技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核工业。中国核工业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创建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全新事业。从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历史性的战略决策算起,中国核工业已经走过56年的光辉历程。56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核工业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核工业56余年的风雨征程,深感成就来之不易;展望未来,对核工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信心。 【关键词】论述 核工业 发展 【引言】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铀元素的放射特性,这一重大发现就成为了原子科学史起点,同时也敲开了现代核科学技术的大门。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研究,从军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转变。如今,核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效益明显,是当代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文】 1.世界核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在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后,原子物理的大门慢慢被打开。随后大批科学家投身于原子物理的研究之中,为后来核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核工业于20世纪40年代始建于美国。核能和其他的高新科技一样,首先被用于军事。二战初期,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写信,提出德国可能正在研制核武器,应赶在德国之前研制出核武器。从此,全世界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云集于“曼哈顿工程”。美国政府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了空前规模的研究工作。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仅用了5年的时间美国就试爆了第一个核武器装置。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全世界为原子能的巨大威力而震惊。 表1 各国制成原子弹、氢弹时间 国家 原子弹制成时间 氢弹制成时间 时间间隔

中国 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 6 月17日 两年八个月 美国 1945年 7 月16日 1952年11月 1 日 七年四个月 前苏联 1949年 8 月29日 1953年 8 月12日 四年 英国 1952年10月 3 日 1957年 5 月15日 四年七个月 法国 1960年 2 月13日 1968年 8 月24日 八年半 二战结束,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开始军备竞赛,核武器则为核心威慑力。随后,铀浓缩、钚生产、核动力反应堆研制及各种配套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美国渐渐专注于轻水动力堆,以此作为船用动力堆和核电站用动力堆。苏联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核工业体系。在核动力方面,则主要采用石墨水堆和压水堆两种堆型。英国、法国战后也建设了大规模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美国的核电技术,于60年代建设了一批核电站,掌握了核电站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技术,建立了核燃料元件制造工业。加拿大拥有自己的核燃料工业和重水反应堆核电站。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引进或以引进为主建设了核电站,有的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核工业。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能源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非常有限:石油45~50年;天然气50~60年;煤炭200~220年。直接燃烧化石燃料将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2和形成酸雨的SO2

和NO,并排放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核能基本不会产生这些有害物质。《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生效,这给世界各国能源发展带来国际性约束。为了实现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替代能源。目前,唯一达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即为核能。因此,大力发展和建设核电站成了各国和平利用核能首要措施。

图1 过去100多年世界能源结构变化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 首先,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期间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其次,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1966-1980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被看好的核电经济性,核电得以高速发展。期间美国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压水堆、沸水堆,并出口其他国家;苏联建造了1000MW石墨堆和440MW、1000MWVVER型压水堆;日本、法国引进、消化了美国的的压水堆、沸水堆技术;法国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0.4倍,比例从3.7%增加到40%以上;日本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1.8倍,比例从1.3%增加到20%。

再次,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1981-2000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电力需求下降,加上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核电发展缓慢,原因有:担心核武器扩散;担心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担心高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影响后代。但是90年代,印度、韩国和中国等国仍继续大规模建造核电。

最后,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世界核电发展开始复苏。主要原因有:世界能源紧张要求发展核电;全球减少CO2排放的要求为核电的发展提供机会;核电运行业绩的持续改善改变了对安全性的顾虑;世界各国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开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ABWR、System80+、AP600、AP1000、EPR、ACR)取得重大进展,有的已投入商运或即将立项。

据欧洲核学会报道,到2009年底,世界上正在运行中得核电机组共有436座,净输出容量约370GW(见表2)。其中,美国拥有的核反应堆最多,有104座。而中国是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 表2 截至2009年底世界核电统计 国家或地区 运 行 在 建 数 量 净输出容量/MW 数 量 净输出容量/MW 阿根廷 2 935 1 692 亚美尼亚 1 376 - - 比利时 7 5863 - - 巴西 2 1766 - - 保加利亚 2 1906 2 1906 加拿大 18 12577 - - 中国(大陆) 11 8438 20 19920 捷克 6 3678 - 芬兰 4 2696 1 1600 法国 59 63260 1 1600 德国 17 20470 - - 匈牙利 4 1859 - - 印度 18 3984 5 2709 伊朗 - - 1 915 日本 53 45957 2 2191 韩国 20 17647 6 6520 墨西哥 2 1300 - - 荷兰 1 482 - - 巴基斯坦 2 425 1 300 罗马尼亚 2 1300 - - 俄罗斯 31 21743 9 6894 斯洛伐克 4 1711 2 810 斯洛文尼亚 1 666 - - 南非 2 1800 - - 西班牙 8 7450 - - 瑞典 10 8958 - - 瑞士 5 3238 - - 英国 19 10097 - - 乌克兰 15 13107 2 1900 美国 104 100683 1 1165 合计* 436 369321 56 51721

2.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1950年即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1954年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的苗头,1955年初,国家决定发展原子能工业,同年开始了铀矿地质勘探工作。1956年开始了第一座研究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于1958年9月投入使用。1957年开始了核燃料企业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在上述工作中,中国曾得到苏联在技术上的援助。1960年8月,苏联中断援助。此后,中国依靠本国力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图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民用方面,7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工作。80

年代,中国核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核工业开始探索军民结合,开展核能的和平利用,除着重搞好中国的核电建设和同位素、辐射技术的应用外,还将以核工业部门拥有的技术和装备力量,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去。1983年6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30万千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