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X(γ)射线射野剂量学(上)

合集下载

肿瘤学-肿瘤的肿瘤放射物理学

肿瘤学-肿瘤的肿瘤放射物理学

全部
能量
射程
没有射程这一概念,强度随穿透物质厚度 有确定的射程,在射程
近似呈指数衰减
之外观察不到带电粒子
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Ø 光电效应: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作用 Ø 光电效应作用过程:光子把全部的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
获得能量电子挣脱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 光子消失;放出光电子的原子变成正离子并处于激发态; 外层电子向内层填充产生特征X线或外层(俄歇)电子 Ø 次级粒子:光电子、正离子、特征X光子、俄歇电子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
Ø 当带电粒子能量较低时,才有明显的弹性碰撞 Ø 重带电粒子由于质量比较大,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时
运动方向改变小,散射现象不明显,因此它在物质中的 径迹比较直 Ø 电子质量很小,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时,运动方向改 变可以很大,而且还会与轨道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因此 它在物质中的径迹很曲折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电离:原子的核外电子因与外界相互作用获得足够 的能量,挣脱原子核对它的束缚,造成原子的电离
Ø 直接电离:由带电粒子通过碰撞直接引起的物质的原 子或分子的电离称为直接电离
Ø 间接电离:不带电粒子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带 电粒子引起的原子的电离,称为间接电离
Ø 电离辐射:由带电粒子、不带电粒子、或两者混合组 成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Ø 其产生的γ线平均能量1.25MV 相当于4MV左右加速器产 生的X线
普通X线与高能X线、γ射线的比较
1.穿透性 2.皮肤反应 3.组织吸收 4.旁向散射
普通X线
弱,深部剂量低,只适用于 浅部肿瘤治疗
最大剂量吸收在皮肤表面, 皮肤反应重
以光电效应为主,不同组织 之间吸收剂量差别很大,骨 组织损伤大 旁向散射大,射野边缘以外 正常组织受量高,全身反应 较大

放射治疗过程教程

放射治疗过程教程
有两种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最佳靶区剂 量: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分析。
计划确定与执行
治疗方针的确定
根治性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病人条
件是一般状况较好,肿瘤不能太大并无远处脏 器转移,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 的肿瘤。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照射野要包括原发 灶和淋巴引流区,照射范围较大,剂量较高。 因此对肿瘤附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特别是一 些敏感的组织或器官的防护非常重要。
患者诊断与放疗适应征确定 靶区及放疗剂量确定 计划确定与执行
患者诊断与放疗适应征确定
诊断: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 病理确诊。
一、二类肿瘤是根治性放射治疗
恶 性 肿 瘤 三、四类肿瘤应以手术为主,
酌情补充放射治疗
放射敏感的肿瘤
肿瘤给予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 但是由于这类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容易 出现远距离转移,需要与化学疗法等方 法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远期疗效。
内照射技术
内照射又称近距离照射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 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直接植入患者的肿瘤部 位进行照射。其基本特征是放射源贴近肿瘤组 织,肿瘤组织可以得到有效的杀伤剂量,而邻 近的正常组织,由于辐射剂量随距离增加而迅 速跌落,受量较低。
内照射大致可分为腔内照射、组织间插植照射、 管内照射和表面施源器照射。
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
模拟定位机 :模拟放射治疗机的各种几何参
数、机械和光学特点,重复治疗机的所有自由 度,保证靶区定位时的一切条件与治疗时完全 一致,病人按照治疗时的体位在模拟机下通过 透视、拍片来确定病变的范围。
它能显示靶区及重要器官的位置、活动范 围,拍摄照射野定位片,多用于胸部肿瘤的定 位;食管和胃肠病变定位可通过喝钡来确定食 管病变的长度和胃肠肿瘤的位置。

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

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

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1985年5月25日,国家计量局、卫生部本规定包括150—400KVX线机产生的X射线、60-Co、137-Csr射线治疗机的γ射线、加速器产生的1—25MVX线和高能电子束的剂量测定方法,以及关于治疗计划、记录和病例剂量报告的一些规定。

由于临床剂量测定仍以电离室为主要测量工具,并且国家已建立照射量基准和部分地区的次级标准。

因此,本规定内容只适于电离室测量。

第一章有关主要名词的规定射线质:射线质指的是射线能量,主要表示射线贯穿物体的能力。

用电离室测定射线剂量时,室壁材料和介质材料的阻止本领以及照射量仪表显示的读数计算吸收剂量时所用的转换因子等均与射线质有密切关系。

唯有射线质为已知时,才能采用相应能量的射线的物理参数表和曲线。

照射量(X):照射量X是dQ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dQ的值是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由光子释放的全部电子(负电子和正电子)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

X=dQ/dm单位:C/Kg照射量的原用单位是伦琴(符号R)1R=2.58x10 C/Kg(严格相等)。

测量照射量必须在满足电子平衡条件下进行,即进入体积元的次级电子总能量等于离开该体积元的全部次级电子的总能量。

当X线的能量小于2MV,γ线的能量小于几MeV时,电子平衡条件是可以建立的。

根据照射量的定义和放射治疗设备发展的情况,照射量不再用于临床剂量。

吸收剂量(D):吸收剂量D是dE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E是致电离辐射给与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衡能量。

D=dE/dm单位:J/Kg吸收剂量单位的专名是戈瑞(Gy),1Gy=1J/Kg,吸收剂量的原用单位是拉德(rad)。

1rad=10 J/Kg=1cGy以下有关名词参看图1。

(略)射线源(S):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指放射源前表面的中心,或产生射线的靶面中心。

对电子束取在出射窗或散射箔所在的位置。

射线中心轴:表示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

X(γ)射线全身放射治疗中的剂量控制

X(γ)射线全身放射治疗中的剂量控制

将前面固定 的两个半导体探头贴在患者体表腹 脐部入射点和出射点 。加速器照射跳数 M U=1 0 0 , 0 测量半导体读数 M 和 M 。计算实际剂量误差为
= — — — — ~ 州 × 1 0% 0
对患者全身照射时 , 还必须进行实时剂量监测 , 一
是 监测 机器 长时 间运 行时剂 量 的稳定 性 ,一是 监 测
D = lD M ( +D 眦 / J・ 。)2
和压强 ( ) P ,并计算 电离室测量剂量 D 。 M 计算 加速器应 照射跳数 M U=1 ・ oD ,式 0 D/ M 0
中 D 为处 方剂 量 。 n ()治疗 中实时剂 量监 测 2
但在实际测量中,我们一般采用半导体剂量仪
测量入 射 和出射 量 ,用 电离 室测 量 中点剂 量 。 同时
TI B 技术能否有效对患者进行治疗 的关键 。本文着 重对 x ( )射线全身放射 治疗 中的剂量控制方法 7
研究 ,并结 合一 年来 T I 术 的开 展 ,取得 理 想效 B技
果。 1 材料 与方 法
用水等效模体模拟患者腹脐部体厚 ,并模拟患
者实 际 治 疗 位 置 ,SD=30 m,模 体 入 射 点 和 出 S 5 c
维普资讯
X ( ) 射 线 全 身 放 射 治 疗 中 的 剂 量 控 制
李光俊
( 汉大 学物理科 学 与技 术学 院放 射 医学 ,湖北 武 汉 402 ) 武 303
[ 中图分类号]31 4 77 -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 2 27 ( 0 )0 — 05 0 0 — 36 2 7 9 00 — 2 0 0
b o t e r sl  ̄i ,P S T)治 疗 急 性 白 l ds m cltnp n tn BC o e l a a o 血病 和某 些恶性 淋 巴瘤 ,已为越 来越 多 的放射 治 疗 中心所 采用 。然 而 ,对 于全 身放 射治 疗 的质量 控制 却是难 点 ,特别 是全 身放 射治疗差 在 2% 以 内。 当最 大 偏 差 大 于

第一节1放射肿瘤学

第一节1放射肿瘤学
主要功能 是:增强 机体免疫 力,与放 射治疗相 结合可以 降低放疗 反映。
第三章 X(γ)射线剂量学
第一节放射物理学有关名词 第二节X(γ)射线的深度剂量特性 第三节X射线束的修整 第四节照射野的处方剂量计算
第一节放射物理学有关名词、
(1)射线质:指的是射线能量,主要表示射线贯穿 物体的能力。
重粒子治疗
• 快中子、质子、 π负介子 以及氮、碳、氧、氖等 离子的质量较大称为重粒子。重粒子一般在回旋 加速器中产生。
• 重粒子的特点①布喇格峰型百分深度剂量分布以 质子束和氮离子束为代表,在组织内形成布喇格 峰型百分深度剂量分布,以物理方式改善了靶区 与正常组织间的剂量比例。用改变离子入射能量 或外加吸收体的方法可以调节布喇格峰值的位置 (即深度)和峰值区宽度,以适应不同大小肿瘤 治疗的需要。只用单一照射野就可能获得理想的 剂量分布,简化了照射野的设计,提高了肿瘤治 疗剂量的准确性。
第二节钴-60治疗机
钴-60γ射线平均能量为1.25MeV
治疗机种类有直立型和旋转型。
按放射性活度分为百居里治疗机和千居里治 疗机
特点:穿透力强、保护皮肤、骨和软组织有 同等的吸收剂量、旁向散射小并且经济可靠 , 但不治疗时也有射线,污染环境,时间越长 剂量率越低,降低工作效率。并需要定期换 源。
CT模拟机
CT模拟机系统组成: CT模拟机;多幅图像显示器; 视觉优化的治疗计划系统;激光射野投影器
完整的CT模拟由三部分组成:
①一台大视野的螺旋CT扫描机
②一套具有CT图像的三维重建、显示及射野模拟 功能的软件
③一套激光射野模拟器
临床应用特点:利用图象信息进行靶区精确定位, 将病人的基础数据传输给TPS。并能接受TPS设计 治疗计划来进行靶区复位和位置验证。

核辐射测量方法-第五章

核辐射测量方法-第五章
反散射光子能量:
m0 c 2 Ec ( 0.256Mev) 2
一、γ射线仪器谱的形成机制
康普顿散射
一、γ射线仪器谱的形成机制
形成电子对效应
二、“小探测器”的能谱响应
所谓“小”探测器是指探测器的体积小于初始γ射线与吸收 材料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次级γ辐射的平均自由程;同时假定γ 射线与探测器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所有带电粒子(光电子、康普
康普顿散射 散射光子能量:
hv' |
反冲电子能量:
1 2
hv hv m0 C 2
2hv / m0 c 2 Ee | hv[ ] 2 1 2hv / m0 c
一、γ射线仪器谱的形成机制
康普顿散射 入射光子能量与最大反冲电子能量之差:
hv Ec hv Ee | 1 2hv / m0 c 2
二、不同形状γ射线源的照射量率计算方法 γ照射量率常数Γ
dx X dt

m e i E ,i i 1 i W
m
A贝可 m 光子 m 米2 焦耳 6.242 1018电子伏 1.602110-19 库仑 2 2 ni E ,i 4 l 米 i 1 转变 i 千克 光子 焦耳 33.73电子伏 A m m 库仑 2.36110 2 ni E ,i l i 1 i 千克 秒
----产生电离的本领而作出的一种量度 X=d Q/d m X=Ka e/W
Ka:γ光子在空气中的比释动能;
e:为电子的电荷;
W:在空气中形成一对离子所消耗的平均电离能。
一、基本问题
照射量率 kg· C-1· s-1 ----产生电离的本领而作出的一种量度 X=d Q/d m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版教程文件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版教程文件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 )医师专业考试大纲2012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 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 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收集几个有用的群,与大家分享。

放射治疗LA 医师交流群93738256放射治疗LA 物理师交流群175111172放射治疗LA 技师交流群187871501CDFI 医师交流群219088941CDFI 技师交流群232710356MRI 医师交流群211963859MRI 技师交流群205691899CT 医师交流群232673553CT 技师交流群219086547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LA )医师专业考试大纲第一篇总论笫一章概念1 •放射治疗的目的2 •放射治疗的历史3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 •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5 •循证放射肿瘤学笫二章放射治疗的基础1. 一般临床知识2. 肿瘤学知识3. 临床放射物理学知识4. 肿瘤放射生物学知识5. 放射治疗过程6. 放射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笫三章与临床放射治疗有关的放射生物学概念1.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2 •肿瘤控制概率(TCP)3. 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4. 正常组织耐受剂量5 .时间-剂量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 亚临床病灶2. 对放射敏感性的认识3. 对放射抗拒肿瘤的认识4. 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5. 肿瘤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认识笫五章综合治疗1 .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2. 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3. 术前放化疗笫六章近距离治疗1 .近距离治疗的特点2. 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4. 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戈U分5•近距离治疗的内容,适应证及禁忌证6. 近距离治疗结果笫七章放射治疗当前研究的问题1. 放射增敏剂及放射防护剂的研究2. 轻或重粒子治疗的研究笫八章电离辐射的诱发恶性肿瘤效应1. 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放射相关癌的发生2. 诱发恶性肿瘤研究的困难3. 诱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4. 电离辐射诱发癌5. 电离辐射诱发肉瘤6. 电离辐射所诱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7. 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危险性的对策笫九章展望1. 3维适形放射治疗2. 调强放射治疗3. PET第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一章照射野剂量学第一节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1. 射线束射线束中心轴照射野源皮距(SSD)源轴距(SAD)参考点射线质2. 平方反比定律百分深度剂量(PDD)组织空气比(TAR)组织模体比(TPR)组织最大剂量比(TMR)散射空气比(SAR)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准直器散射因子(Sc)体模散射因子(Sp)总散射因子(Sc.p)第二节X (Y射线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1. x(Y 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剂量建成区等效方野2. 照射野离轴比半影照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等剂量曲线不同能量光子束等剂量曲线特点3. 楔形板楔形因子楔形板种类4. 人体曲面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组织不均匀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第三节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1. 电子束深度剂量特点有效治疗深度(Rt)能量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照射野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2-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特点选择电子束照射野的一般方法3. 电子束照射野的均匀性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 •电子束输出剂量特点5. 组织不均匀性校正的等效厚度系数法6 •电子束补偿技术的作用7. 电子束照射野的衔接技术的作用8. 电子束挡铅厚度的确定电子束的内遮挡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第一节概述施治技术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模式放射源的暂时驻留和永久植入技术第二节近距离放疗使用的放射源铱-192的半衰期半值厚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单位制和剂量计算1. 放射性2. 指数衰变规律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外观活度3. 放射性核素的质4. 照射量率常数吸收剂量率比释动能空气比释动能强度第四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和施治技术1. 妇瘤腔内治疗的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2. 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步进源系统的布源规则ICRU 58号报告3. 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及剂量梯度变化的影响第五节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设置剂量分布优化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执行第一节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第二节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定义和靶区剂量处方,危及器官定义和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第三节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第四节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第五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第六节治疗方案的评估第七节肿瘤的定位、模拟及验证第八节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第九节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第一节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第二节治疗方案的优化第三节调强的方式与实现第四节适形放疗对设备的要求第五节调强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六节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第五章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一节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第二节x(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第三节X( 丫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四节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第六章放射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执行QA的必要性第二节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第三节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第四节物理技术方面QA第五节QA组织及内容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1 •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 •放射生物学在未来放射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放射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1•百余年来哪些事件对放射生物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第一节辐射生物作用的时间标尺1. 物理作用阶段的主要特点2化学反应阶段的主要特点3•生物效应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二节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概念2. 简述X射线对生物体间接作用的过程第三节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1. LET的概念2. 相对半物效应的概念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第一节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1.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有几种主要形式2. 哪些形式的DNA 损伤可以修复;哪些不能修复第二节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 增殖性死亡的概念2. 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机制第三节细胞存活曲线1 •克隆源性细胞的概念2 •细胞放射存活曲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的生物学意义(Do、Dq、N ;a、B)第四节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1. 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2细胞周期时相效应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第一节肿瘤的增殖动力学1 •肿瘤的细胞动力层次2•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第二节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1 •肿瘤控制概率的概念2 •剂量效应曲线的形状、数学模型及意义3. 从在体实验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哪些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概念第五章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第一节正常组织的结构组分1. 正常组织结构组分及反应模式2. 早、晚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及总治疗时间的反应有何不同第二节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1. 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2. 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第三节正常组织器官的体积效应1. 正常组织器官耐受性的概念2. 正常组织体积效应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第四节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损伤1. 不同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及耐受量(特别是:肺、小肠、肾、脊髓、角膜、晶体、骨等)2. 涎腺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3. 肝、肾、膀胱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点第五节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1. 了解正常组织再次照射耐受性问题的复杂性及一些主要动物实验结果2. 哪些因素影响正常组织再次照射的耐受性第六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因素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 •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3 .氧效应及再氧合Reoxyge natio n4. 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第二节临床放射治疗中非常规分割治疗研究1. 设计非常规分割治疗方案应遵循哪些生物学基本原则2. 了解超分割、加速分割及大分割的定义及主要生物学原理第三节剂量率效应1. 剂量率效应的机制2. 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近距离放射治疗生物学剂量的等效换算第四节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1. “生物剂量”的概念2. 了解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常用数学模型及局限性( (特别是线性二次方程(Lin ear-quadratic formula, LQ ) 第五节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生物学问题1. 延长照射时间会对生物效应产生哪些影响2. 低剂量高敏感性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第七章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1. 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第八章肿瘤分子放射生物学1. 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 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方向及进展第四篇热疗1. 热疗合并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原理2. 影响热、放疗疗效的因素3. 热疗的并发症4. 常见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第五篇头颈部肿瘤第一章口腔癌1. 口腔的解剖2. 口腔癌的可能病因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常见口腔癌的临床特点4 •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类型5. 口腔癌的UICC分期6 •口腔癌的临床处理原则(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适应证)7. 口腔癌的放射治疗(放射源的选择、不同部位口腔癌的照射野的设计、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8. 口腔癌综合治疗的适应证第二章口咽癌1. 口咽的四个解剖分区2. 口咽癌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部位3. 口咽癌临床检查包括的内容4. 口咽癌术前、术后放疗的优点5. 口咽癌的治疗原则6. 口咽癌的放射治疗(包括靶区范围、照射剂量、改变分割的照射技术)第三章下咽癌1. 下咽的三个解剖分区2. 下咽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特点3. 不同部位起源的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4. 下咽癌的治疗原则5. 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指征6. 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7. 下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第四章喉癌第一节概述1. 喉的三个解剖分区2. 喉淋巴引流的特点3. 喉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4. 喉癌的治疗原则5. 喉癌术前、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的指征6. 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7. 喉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预后影响因素8. 喉癌放射治疗并发症第二节声门癌1. T1,T2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2. T3,T4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第三节声门上癌1. 治疗原则2. 放射治疗第四节声门下癌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五章鼻腔及鼻窦癌1 •鼻腔及鼻窦癌的临床特点2 •鼻腔及鼻窦癌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 鼻腔及鼻窦癌的诊断方法4 •鼻腔及鼻窦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原则(适应证)5. 常用照射野的设计、照射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6. 影响鼻腔及鼻窦癌的预后因素第六章鼻咽癌1. 鼻咽癌的解剖与淋巴引流2. 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及特点3 .临床分期(包括UICC与福州分期)4.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三大体征、七大症状)及前、后组颅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常见颅神经受损征侯群5. 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与影像学)6.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常用照射野,照射剂量,放射治疗反应及常见并发症)7. 鼻咽癌的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适应证及与外照射联用原则)8. 根治性放疗后鼻咽和/或颈淋巴结残存或复发的治疗9. 鼻咽癌化、放疗的应用及原则10. 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原则11. 鼻咽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12. 鼻咽癌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的应用第七章甲状腺癌1.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2. 甲状腺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3. 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4. 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5. 甲状腺癌的预后因素第八章涎腺肿瘤1 .涎腺的大体解剖2. 涎腺肿瘤的病理特点3•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4-放射治疗涎腺肿瘤的原则第九章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 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处理原则2. 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分期3. 治疗手段选择原则、并发症和疗效及预后第十章神经内分泌肿瘤1. 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原则2. 甲状腺髓样癌治疗原则3. 头颈部小细胞癌治疗原则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十一章中耳外耳道肿瘤1. 病因、解剖及生理功能1. 诊断、组织学类型2. 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3. 并发症及其处理第六篇胸部肿瘤第一章食管癌1 •简介2•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方式及转移比例3 .临床症状,相关检查及诊断4. 1997年UICC食管癌的分期5. 食管癌治疗原则(1)体外照射:①适应证和禁忌症,②设野方式,定位方法,照射剂量和分割次数③影响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2)腔内放射治疗(3)综合治疗:①术前放射治疗②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化疗③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和治疗的效果6. 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处理:(1)全身反应(2)放射性食管和气管反应7. 放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1)食管穿孔(2)食管梗阻(3)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处理第二章肺癌1. 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2. 肺癌的病理分型及肿瘤的蔓延、转移和播散(1)WHO肺癌的组织学分类(1999)(2)WHO肺癌TNM临床分期(1997)(3)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4)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地转移规律3. 肺癌的诊断(临床、组织学)(1)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2)影像检查:X线平片、CT、MRI、PET、超声波检查(3)纤维导光镜检查:气管、纵隔、胸腔镜(4)小细胞肺癌骨髓检查(5)痰中脱落细胞检查(6)经皮或CT、超声波引导下针吸穿刺活检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 •肺癌的鉴别诊断(良性疾病、其他肿瘤)5•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放射治疗、化疗)(1)非小细胞肺癌(2)小细胞肺癌6 •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1)适应证(根治、姑息)(2)放射治疗技术(照射野、分割、剂量)(3)肺尖癌放射治疗原则(照射野、分割、剂量)(4)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原则(胸部照射野、分割、剂量、脑预防照射)7 •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8 •肺癌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早、晚期反应、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处理)9 •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1)超分割、大分割照射(2)适形和调强照射(3)粒子线照射(4)放化疗同时进行第三章纵隔肿瘤1 •纵隔的解剖和常用分区方法2 •胸腺瘤的解剖和病理及分类(大体与镜下)3. 胸腺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胸腺瘤的X片、CT或MRI的特点)4 •胸腺瘤的分期(Masaoka修订分期)5 •胸腺瘤的治疗原则6 •胸腺瘤放射治疗原则(放疗的适应证、放疗技术、设野及放疗剂量)7 •伴随疾病一一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处理8 •原发纵隔生殖细胞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畸胎瘤、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第四章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1 •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第五章肺的放射性损伤1 •病理生理2•靶细胞和细胞因子3 •化疗药物与肺损伤4 •放射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生物学因素5 •临床表现6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第六章恶性胸膜间皮瘤1 •发病情况、病因、诊断2•治疗原则和预后第七篇淋巴系统肿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霍奇金病1 .霍奇金病的临床特点2 •霍奇金病的定义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 霍奇金病的病理分类和免疫学4. 临床分期原则(Ann Arbor分期和Cotswolds分期)5. 临床分期中B组症状定义、淋巴结区域定义和大肿块/大纵隔定义6. 分期检查和病理活检7. 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8. 早期霍奇金病的预后分组及综合治疗原则9. 早期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适应证(2)受累野和扩大野(全淋巴结照射、次全淋巴结照射、斗蓬野、锄形野、盆腔野) 的定义和照射剂量(3)放疗毒副作用及并发症(4)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10. 晚期HD的治疗原则(1)化疗方案和周期(2)放射治疗在晚期HD的作用11. 晚期HD的预后因素12. HD临床研究证据和类型13. HD复发或进展后的治疗原则14. 儿童HD的治疗原则第二、三、四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 (NHL)1.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哪些特点?2. 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区别3.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7)新的病理分类,掌握周围B细胞与周围T细胞病理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 WHO (1997)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增加了哪些亚型及其临床特点5. 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期别的播散途径6. 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综合治疗序贯7. NK/T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鼻腔I、U期放射治疗技术及其预后8. 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放射治疗技术及照射野的设计女口:结内型:局部扩大野全颈切线野颈腋野盆腔野颈纵隔野与腹股沟野结外型:凸字野面颈联合野三阶段全腹腔野全脑全脊髓野低剂量全身照射野骨髓移植前的高剂量全身照射与全身电子束照射野。

光子照射剂量学

光子照射剂量学

光⼦照射剂量学第六章光⼦照射剂量学光⼦即X射线与(γ)射线的总称,是现代放射治疗中应⽤最⼴泛的射线之⼀,掌握好X射线与(γ)射线照射剂量学的各种特性,将能更好地利⽤X射线与(γ)射线的特性为肿瘤病⼈制定⼀个系统的、全⾯、完善治疗计划,使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案,以减轻病⼈的疾苦,提⾼疗效。

第⼀节原射线与散射线⼈体或模体中任意⼀点的剂量可分为原射线和散射线剂量贡献之总和。

⼀、原射线是指从放射源(或X射线靶)射出的原始X(γ)光⼦,它理解为射线经电⼦打靶后(或辐射源)直接产⽣原始X(γ)光⼦,穿过过程中没有碰到任何物体或介质⽽产⽣散射,经常⽤零野来表⽰,它在空间或模体中任意⼀点的注量遵从平⽅反⽐定律和指数吸收定律。

⼆、散射线包括:①上述原射线与准直器系统相互作⽤产⽣的散射线光⼦,准直器系统包括⼀级准直器、均整器、治疗准直器、射线挡块等;②上述原射线以及穿过治疗准直器和射野挡块后的漏射线光⼦与模体相互作⽤后产⽣的散射线。

区别这两种散射线是很重要的,例如加射野挡块时,对射野输出剂量虽有影响,但影响很⼩,⼤约只有不到1%的范围,但却减少了模体内的散射剂量。

,散射线来源于射线穿过⼀级准直器、均整器、治疗准直器(包括射野挡块)的射线,它射线质⽐较硬,穿透⼒⽐较强,对输出剂量的影响类似于原射线的影响,故⼀般将这种散射线归图6-1原射线与散射线⽰意图属于始发于放射源(或X射线靶)的原射线的范围,称为有效原射线(图6-1),由它们产⽣的剂量之和称之为有效原射线剂量,⽽将模体散射线产⽣的剂量单称为散射线剂量。

这样规定以后,模体中射野内任意⼀点的原射线剂量可理解为模体散射为零时的该射野的百分深度剂量。

第⼆节平⽅反⽐定律X (γ)光⼦射线产⽣后,在空⽓或介质中的衰减,必然要遵照距离平⽅反⽐定律进⾏衰减,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只要有⾜够的距离,就能够把射线衰减到⽆穷⼩。

如果已知某点处的剂量,⽽需要知道另⼀特定点的剂量,则可以根据距离平⽅反⽐定律来进⾏换算,若令f 1为标准源⽪距f 标,f 2为⾮标准源⽪距f ⾮标,则:PDD ⾮标=PDD ⾮标F =22f f d PDD f f d +?? ? ? ? ?+??⾮标标标标⾮标 (6-1) 其中 d m D D PDD 标标标= d m D D PDD ⾮标⾮标⾮标=若令 'd m D D PDD ⾮标⾮标标=则因 D m 标=2m m m f d D f d ??+? ? ?+??⾮标⾮标标(距离平⽅反⽐定律) (6-2)所以 2'd m D D m m f d PDD f d ??+? ? ?+??⾮标标⾮标⾮标⾮标==2m m f d PDD f d ??+? ? ?+??标⾮标⾮标(6-3) = 2f d k f d ??+= ? ?+??标⾮标⼜因f 标≥d m ,f ⾮标≥d m 所以, PDD ⾮标=2f d PDD f d ??+? ? ?+??标标⾮标=k PDD ?标 (6-4) 式中 2f d k f d ??+= ? ?+??标⾮标根据k 因素(图6-2)的定义,可以利⽤标准源⽪距下的百分深度剂量换算成⾮标准源⽪距下的以标准源⽪距下参考剂量点为100%的所谓百分深度剂量,这样既简化了计算,⼜给图6-2 K因素的定义⽰意图常规剂量测量提供了⽅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