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

合集下载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4.028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郑红梅(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马铃薯环腐病是我们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之一,可发生在其生长期或者储藏期,发病后会造成死苗、死株,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还会造成后期植株萎蔦、死亡,在收获期导致薯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环腐病的防治工作,包括选用高抗品种、严格检疫、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等。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发病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B马铃薯又可称为土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还可以作为多汁类饲料使用,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价格低等优点$随着气候的变化,高产品种的选育,随之而来的马铃薯病虫的发生接连不断,其中马铃环腐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首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发现,然后由于种薯调动传至各地。

该病在马铃薯生长期或者在储藏期都有可能发生,带菌种薯是发病初侵染源,消毒不彻底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马铃薯患病后表现为死亡苗、死株,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还会导致后期植株萎I、死亡,块茎腐烂,会降低块茎的经济价值,影响产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产$1发病条件马铃薯环腐病发病的关键性因素是气候条件。

该病病菌会附着在种薯上越冬,这使得带菌种薯成为侵染源$另外,该菌也可以在存入种薯的容器上存活,并且生命期较长,但是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很短$收获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时期,通过接触即可传播,并且在收获、运输、入窖的过程中传染机会较多。

通常引起病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发展迅速,一般在土壤温度为19〜23°C时利于该病发展,但是当温度超过31°C时病原菌的生长则会受到抑制,当温度低于16°C时病害发展减慢$贮藏期的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在高温条件下贮藏比低温条件下贮藏发病率要高得多$马铃薯的播种期、收获期与发病也有明显关系,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发病轻,夏播因播种晚,收获期早,一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4—0046—02般发病都轻。

如何鉴定和诊断马铃薯病害

如何鉴定和诊断马铃薯病害
及时挑选出来,绝对不能进仓库进行储藏;
➢9.早疫病-------植株感染了早疫病,会减产,
对于马铃薯仓库储存来讲影响不大;
➢10.黑痣病-------感染黑痣病的马铃薯块茎,
不影响其仓库储藏,对于轻度感染的种薯可以 继续种植,而对于中度、重度感染的块茎不能 继续作种薯;
➢6.环腐病-------感染环腐病的马铃薯块茎,绝
对不能进仓库进行储藏,环腐病病菌不能在土 壤中存活,但是可以在机械、残株等上面存活, 种薯传播;
6.商品薯入库时常见病害处理
➢7.青枯病-------感染青枯病的马铃薯块茎,绝
对不能进仓库进行储藏,青枯病菌可以在土壤 和仓库中存活数年;
➢8.冻害----------发生冻害的块茎应该在入库时
➢ 在田间或贮藏期间,软腐通常发生在块茎机械损伤 或者由病虫害引起的损伤之后,感染组织变湿和乳化 至变黑和软化,而且很容易和健康组织分离开来。
3、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5)疮痂病
症状:
➢ 有几种类型的病斑发生。它们可能是肤浅的或网状的 (图1、2),深的或小坑状的(图3、4),或者凸起 状(图5),好像薯块上长的疮疤(故称之为疮痂病)。 它们从大小到形状都不同,但通常是圆形而且直径不 超过10毫米。它们可以相互结合,所以使得块茎表面 大部分被侵染。细根也可能受危害。
➢ 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19.8% 比重=干重/(干重-湿重) 根据比重查表 或者直接读数
1、马铃薯块茎品质检测
(2)炸条颜色检测
➢ 用USDA油炸比色法,颜色3级以上的马铃薯不 超过20%且无4级及其以上的样品报告。
1、马铃薯块茎品质检测
(3)还原糖检测
自动还原糖测定仪
2、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1)晚疫病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摘要:本文简述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包括:晚疫病、环腐病、蚜虫、地下害虫。

本文就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期、规律等开展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促进东北地区马铃薯高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虫害;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马铃薯,又名土豆,是典型的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北方冷凉地区有着广泛的种植。

马铃薯碳水化合物种类丰富,含量多,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主要粮食,也有部分地区把马铃薯做蔬菜食用。

同时,马铃薯中含有大量淀粉,可以作为重要的轻工业原料,有着广泛的经济用途。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近年来,年均产量超过8000万吨。

东北地区以期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

以齐齐哈尔为例,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16万亩,总产达到196万吨,同比增长9%和36%。

全市现有大、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2500余家,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期、规律等开展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促进东北地区马铃薯高产提供依据。

1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和防治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疫病,大流行年份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极大,感晚疫病的地块,可减产40%以上。

晚疫病的致病菌为致病疫霉,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翌年带菌种薯发芽后即成为发病中心,并很快使新的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

除了气流传播的方式,致病疫霉的孢子也可以通过水传、土传的方式形成再侵染。

空气潮湿时,晚疫病发生更为严重。

晚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创建绿色植保”的防治理念。

首先要应用农业防治的措施,减少重茬连作概率;培育无病壮苗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1]。

另外,还需要结合抗病育种,抗病品种虽然是最完美的方式,但是选育品种的时间比较长,难度也比较大。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
同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
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 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 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 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马铃薯早疫病(Potato Early Blight)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 薯上常见的一种病害, 在我国和世界各马铃 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 一般多在生长后期发 病,对产量影响不大,如 在开花期受害,引起叶 片提前干枯,降低产量, 严重者甚至个别地块 全田无收。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
茄链格孢菌 (Alternaria solani)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马铃薯软腐病--症状
本病主要在块茎上,其次在叶及茎上发生。 病菌主要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块茎组织。皮 孔受害出现轻微凹陷,棕褐色至褐色,周 围水渍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0.30.6cm,表皮下组织软腐,以后扩展成大病 斑直至整个薯块腐烂。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软腐病--病原
软腐病菌有3种;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 黄眼圈。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 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调查,病株率一般 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两种类型。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
马 铃 薯 病 毒 病 在 块 茎 上 的 症 状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Z i x u n t a i马铃薯是传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不断推出新的脱毒种薯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了不少的提升,但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现在正是马铃薯病虫害田间防治的主要阶段,现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我地区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和综合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一、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流行。

综合防治要点:1、加强栽培防治,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

2、发病初期用科能600-800倍、灭菌宝5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细星500倍、施疫安600-800倍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该病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轮。

干燥时病斑变褐且脆,无霉层。

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

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综合防治要点:1、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地面撒施石灰。

2、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三、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该病造成薯块变小、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马铃薯病毒病是毒源不同,症状表现为普通花叶病、重花叶病、皱缩花叶病、卷叶病、纤维块茎、丛枝等不同症状。

普通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侵染致病,条斑花叶由马铃薯Y病毒侵染致病,皱缩花叶病由(X+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

病毒在病薯中越冬,下年产生病株,借蚜虫或汁液磨擦健株进行再侵染。

高温、干旱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发生重。

土豆切开里面有小黑点

土豆切开里面有小黑点

土豆是我们常吃的蔬菜,它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土豆虽然好处很多,但它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土豆变质的形态有很多,比如土豆切开里面有小黑点,像这样的土豆是不能吃的。

那土豆里面有小黑点究竟是什么物质?又有什么危害呢?现在,我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吧。

土豆切开看到的小黑点,其实是土豆出现的黑圈或者黑斑,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病菌所致,如土豆环腐病等。

这是一种腐败现象,证明土豆已经变质了。

如果土豆的表面还发青,证明也可能是发芽产生的毒素。

而这种发黑的土豆所含的龙葵碱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引致龙葵素中毒,症状有咽喉发痒、烧灼,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和耳鸣等,严重者出现体温升高、抽搐、昏迷、瞳孔散大、循环衰竭,最后可发生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所以如果遇到土豆出现这样的黑点,是不能食用的。

刚说到,一般土豆放久了里面会出现黑圈、黑点、黑斑等东西,这其实是马铃薯环腐病。

从外表看土豆很正常,可是里面接近腐烂。

这种土豆水分较大,很硬,同时伴随着怪味,是万万不能吃的。

所以我们在挑选土豆的时候可以选择没有破皮并且表面光滑的土豆,如果土豆是圆的就更好了。

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挑选土豆,切记有小黑点的土豆,千万要丢弃。

土豆里面有褐色纹理能吃吗

土豆里面有褐色纹理能吃吗

土豆里面有褐色纹理能吃吗
有时买来的土豆经过一段时间放置,再切开后里面竟然有黑圈和黑斑的东西出现。

这种土豆是不是坏了?土豆里面有黑圈能吃不?
一、土豆里面有黑圈能吃不
土豆里面有黑圈不能吃。

一般土豆放久了里面会出现黑圈、黑点、黑斑等东西,这其实是马铃薯环腐病。

从外表看土豆很正常,可是里面接近腐烂。

这种土豆水分较大,很硬,同时伴随着怪味,建议丢弃。

二、土豆里面发黑有毒吗
土豆里面发黑会产生毒素。

一般新鲜土豆都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碱的有毒物质,但是微乎其微,不会引起中毒。

但是未成熟的土豆和出现黑圈、黑斑的土豆,含有的龙葵碱成倍增加,食用后会有腹泻、烧灼、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三、发芽土豆能吃吗
发芽的土豆也不能吃。

新鲜土豆如果出现了发芽的情况,那就不要食用了。

因为其含有的龙葵碱毒素成分已经成倍增加,食用后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四、怎样选购好土豆
1,外表一定光滑、没有伤痕和坑包,外表皮是土豆很好的保护层。

2,个头均匀一致,不要选小土豆,小土豆品质较差。

3,颜色亮一点较好,暗黄色代表土豆以及放置了一段时间。

4,尽量挑选干燥的土豆,水泡过的土豆储存时间太短,易坏掉。

5,不要选择未成熟青色和有芽孢的土豆,因为它带有一定毒性。

马铃薯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作者: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11期一、马铃薯早疫病1.马铃薯早疫病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块茎,多从下部老叶开始。

叶片受害: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同心轮纹,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连合成黑色斑块,叶片干枯脱落;块茎受害: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稍凹陷,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干腐。

2.防治方法⑴选种早熟耐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减少病源。

⑵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肟菌·戊唑醇,或嘧菌酯。

二、马铃薯晚疫病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多从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

叶片受害: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外缘出现—圈白霉,叶背更明显,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块茎受害:表面出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红褐色,逐渐扩大腐烂。

叶柄受害: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有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全株黑腐。

2.防治方法⑴选种抗耐病品种;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建立无病留种地,或脱毒种薯,减少病源。

⑵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代森锰锌,或氟啶胺。

三、马铃薯软腐病(细菌性病害)1.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

茎块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小斑,后扩大,并向内扩散,呈现多水的软腐,腐烂组织变褐,湿度大时,表面有絮状菌丝体,间夹小黑色球状物;叶片受害:下部老叶先发病,出现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受害:髓组织腐烂,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片变黄。

2.防治方法⑴栽培时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叫轮腐病·在我目百无发生于黑龙江省,以后蔓延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哈密、克孜勒苏、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石柯子等8个地(州、市)。

27个县(市)均有发生,是我区对内检疫对象。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薯的调运未经严格检疫。

病害仍在继续扩大蔓延,该病在田间造成缺苗、死株和烂薯,使品质变坏,减产严重,贮藏期还可造成烂窖。

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表现萎蔫和块茎维管束呈环状腐烂。

病薯播种后,病重者腐烂不能发芽或出土;轻者可出苗,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节间缩短、分枝减少、叶变小。

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缘褪绿,逐惭向上枯黄·最后自下而上萎蔫枯死,旧叶片不脱落,茎杆仍为绿色,维管束黄色至黄褐色,切断后用手挤压,有时可见乳白色粘性菌脓溢出。

病株基部茎的切面上,可见维管束部分变为黑褐色。

病害还可出现枯斑型症状,即下部叶片的尖端或叶缘呈褐色,叶脉间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叶脉仍为绿色,产生明显的斑驳,以后叶尖枯干,并向内卷,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部枯死。

地上部萎蔫和枯斑型二种症状常同时出现,依品种不同有主次之分。

新收获的病薯和健薯,在外表上无明显的区别,但贮藏后,病薯薯皮变暗,脐部红褐色。

纵切痛薯,可见环状维管束有不同程度的乳黄色腐烂,用手挤压薯块,可见从切开的薯块维管束中涌出许多乳白色或黄色菌脓,皮层于髓部易于分离。

病原马铃薯环腐细菌[Clauibactre michiganense subsp. Sepodonicu m(SpicckermannetKotthoff)Dzvis et al.]棒形杆菌属。

茵体短杆状,大小0.8-1.2×0.4-0.6微米,单生,偶尔成双,菌体有多型现象,有时呈球状或棒状。

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无鞭毛,不能在水中游动。

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最底温度1-2℃,最高温度31-33℃生长适温为20-23℃,致死温度56℃。

生长最适P H值为8.0-8.4。

好气性,生长缓慢,在培养基上最快3天才能形成菌落,有的培养基上8-10天才形成针头大的菌落。

菌落初为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经过转移可变为乳白色或黄色。

当菌落分裂很快时可出现“V”型和“L”型菌体。

在培养基上菌体不能长期生存,经30-60天,培养基干燥后即失去生存能力,即使在菌落上滴加矿物油覆盖保存,18个月后也只有1/4为活菌,经21月后全部死亡。

环腐病菌在牛乳上生长良好,能使牛乳凝固而不胨化,不能分解酪蛋白,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在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糖中
、能产酸,在鼠李糖中不产酸。

可水解淀粉,还原硝酸盐。

人工培养需维生素B
1、烟酸、组氨酸、嘌呤、嘧啶等物质,但胱氨酸等氨基酸对病菌有抑制作用。

环腐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据吉林农大鉴定,可定为两个菌系。

病菌的专化性较强,在自然的条件下只为害马铃薯,人工接种还能使番茄、茄子产生萎蔫症状。

发病规律病害初侵染源是带菌种薯,病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切刀和盛放种子的容器,其次还可通过灌水和昆虫传播,但传病作用不大,再侵染的可能性很小。

病茵可以从伤口侵入,潮湿时可从皮孔侵入。

带菌薯块播下后,当薯块萌发时,病菌从薯块维管组织蔓延到芽的维管束组织中,随着茎叶的形成,病菌在导管中逐渐发展,形成系统侵染,当苗高1 0厘米米左右时,病菌则从块茎蔓延至茎杆中部。

现蕾期病菌己侵染至叶柄和叶片,使地上部出现症状,同时地下部的病菌也顺着维管束侵入匍匐茎,再扩展到新形成的薯块维管束组织中,成为带病薯块。

将病薯留种,又可使下一年发病。

病菌在块茎中有时可长时期不表现症状,但薯块是带菌的。

病菌发育适温为20一23℃,发病适温为18一24℃,当土温超过31℃时病害的发生受抑制,此外土攘潮湿,粘重有利发病。

窖内通气不良和高温高湿,病菌通过块茎皮孔和伤口进行再侵染,可造成烂窖现象。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防治措施
(一)严格实行检疫制度调种时要经过产地检疫,切实做好种薯检验,禁止从病区调种,防止病薯传入,保护无病区。

(二)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虽末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注意从当地主栽品种中选育抗性强的品种。

现各地种植的克疫,晋薯2号,长薯4号,阿奎拉,农友2号,高原1、2、3号都是兼抗晚疫病和环腐病品种。

(三)建立无病留种田
1.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既可避兔污染切刀扩大传染,又能抗旱增产。

试验证明,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一80%,提高出苗率70%一95%,增产20% 一30%。

2.夏播(或晚播)留种:夏播(或晚播)生长期短,种薯被病菌侵入机会少,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晒种选种,淘汰病薯:在温度高的条件下可促使病薯出现明显症状,而加以淘汰。

另外削尾检查种薯维管束颜色,可汰除90%以上的病薯。

4.芽栽:近年来各地扩大良种繁育,又迸一步扩大芽栽,防病效果达80%以上。

(四)防止切刀传染用0.1%一0.2%升汞液或5%石碳酸、0.1%度米芬、5%的来苏尔、75%洒精等浸泡切刀,切病薯后进行消毒。

包装材料及盛放容器可通过蒸煮,高温消毒,或硫酸铜液处理。

机具和农具可用漂白粉溶液或福尔马林液消毒。

(五)药剂浸薯目前试用200毫克/千克(ppm)的土霉素溶液浸种薯或用升汞液浸种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