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美版美术教案】人美小学美术四下第21课 砖雕艺术

合集下载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2篇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2篇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2篇Beauty of materials of art lesson plan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2篇前言: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2、篇章2: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篇章1: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材质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材质、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力目标:欣赏了解运用不同材质的艺术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古代艺术的情感。

内容分析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品的艺术特色,学习观察作品、分析材料,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大胆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不同材质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同美感和感受。

教学方法讲解教学手段示范一、组织教学语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 1、欣赏课件,感受生活中不同材质的艺品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2、出示课题:材质的美感。

三、讲授新课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陶器、玉器、石雕等工艺品,不仅雕刻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各有民族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欣赏课件。

1、玉器汉代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玉品的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

许多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

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键部位,使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浑厚自然,气韵生动。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下册《21.唐三彩(河南)》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1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下册《21.唐三彩(河南)》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1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下册《21.唐三彩(河南)》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造型的唐三彩,了解唐三彩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色调和形态美。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唐三彩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使学生了解我国唐代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唐三彩艺术。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唐三彩的色彩和造型。

2、了解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唐三彩风格的创作。

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件什么?生:是一匹马
师:是的,这是一匹陶器马,它的名字叫唐三彩马。

唐三彩是唐朝瓷器精品中的精品。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1课唐三彩。

(播放课件片头)
二、出示课题:唐三彩三、讲授新课:
师:唐三彩盛行于我国唐代。

全名叫唐代三彩釉陶器。

它有着1300年的历史。

老师还带来了唐三彩的精美图片,我们来一块儿欣赏一下吧。

在欣赏之前老师。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21课 秦汉雕塑》教学设计1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21课 秦汉雕塑》教学设计1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21课秦汉雕塑》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21课秦汉雕塑》是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通过学习秦汉雕塑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汉雕塑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秦汉时期的雕塑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秦汉雕塑的历史背景,通过欣赏和分析秦汉雕塑作品,让学生感受秦汉雕塑的艺术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认识秦汉雕塑的特点和风格,能够分析和欣赏秦汉雕塑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秦汉雕塑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秦汉雕塑风格的把握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秦汉雕塑作品,使学生感受秦汉雕塑的艺术魅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秦汉雕塑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秦汉风格的雕塑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课件:秦汉雕塑作品图片、视频等3.材料:泥巴、雕塑工具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雕塑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汉雕塑的特点和风格,如雄伟壮观、粗犷有力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创作秦汉风格的雕塑作品。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汉雕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城市雕塑、博物馆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1课 秦汉雕塑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1课 秦汉雕塑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1课秦汉雕塑》辽海版一. 教材分析《第21课秦汉雕塑》是辽海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汉时期的雕塑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创作手法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欣赏并分析秦汉雕塑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秦汉雕塑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秦汉雕塑的特点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特点,认识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雕塑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秦汉雕塑的特点。

2.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汉雕塑的基本知识、特点和代表作品。

2.欣赏法:学生欣赏秦汉雕塑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秦汉雕塑作品,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秦汉雕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雕塑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3.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汉雕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秦汉雕塑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说秦汉雕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秦汉雕塑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汉雕塑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秦汉雕塑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成果,总结秦汉雕塑的特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运用到现代雕塑创作中?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一、活动一:实物分解法绘画1、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实物分解绘画法的基本技法;(2)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

2、教学准备:绘画纸、铅笔、颜料、画笔、毛笔等3、教学步骤:(1)复习之前的绘画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外形;(2)运用分解法,画出外形熟练的物体;(3)学习使用调色板来搭配准确的颜色,创作出拟真的物体;(4)巩固练习,提高绘画能力。

二、活动二:素描技法1、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素描技法;(2)增强学生创作表现形式的敏感性。

2、教学准备:素描纸、铅笔、磨砂纸等3、教学步骤:(1)复习并引导学生了解素描技法的基本构成;(2)运用细锯线的技法画出熟悉的物体,学习运用构图法;(3)借助磨砂纸来把柔和的灰度添加到素描中,让素描饱满起来;(4)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三、活动三:蒙太奇技法1、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抽象蒙太奇技法;(2)提高学生对色彩应用的敏感性。

2、教学准备:彩色纸、马克笔、绘图板等3、教学步骤:(1)复习并引导学生了解蒙太奇的概念;(2)运用自然色彩,发挥其表现力,搭配出形象;(3)学习使用正确的色系,辅以形状、空间等;(4)运用绘图板、马克笔成果,画出抽象蒙太奇图案;(5)大量练习,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四、活动四:轨迹绘画1、教学目标:(1)理解轨迹绘画的实质;(2)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及制作轨迹绘画。

2、教学准备:细针、塑料管、棉签、颜料等3、教学步骤:(1)复习并引导学生体会轨迹绘画的美感;(2)学习运用细针来控制画线的粗细;(3)借助塑料管和棉签来扩充色彩,增加绘画的层次感;(4)大量的练习,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完成作品;(5)推动学生用心去感受,积累创作经验。

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21课 恐龙世界_(教案)(表格式)

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21课 恐龙世界_(教案)(表格式)
教学重点
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教学难点
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大胆想象表现恐龙生活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
教学准备
教具:彩泥、课件、教材。
学具:彩泥、制作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安全提示
过马路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反思
装饰恐龙的身体。在装饰恐龙身体上,为了使画面产生秩序、节奏的美感,可以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当让线条要包含疏密、粗细等。通过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后来讲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更直观,使艺术实践的效果更好。
3.你喜欢哪只恐龙,在你心里它长得什么样子?你能学一学演一演吗?
四、教师示范
微课展示展示制作方法。
老师用了哪些方法和工具?
五、艺术实践
用揉、搓、捏、压等方法制作一只喜欢的恐龙。
六、展示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七、总结拓展
保护动物、爱护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及补充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学习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袋,里面装着一只不一般的动物,谁想来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动物?(生答:恐龙)
引出课题,板书:恐龙世界。
三、描述分析,引导想象
1.谁知道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2.这些恐龙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
课 题
恐龙
备课人
研讨时间
授课时间
讲课人
课标依据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下全册备课和单元备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下全册备课和单元备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下全册备课和单元备课一、前言本文档旨在为教师提供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下全册的备课和单元备课内容,帮助教师高效地进行教学准备,提供优质的美术教育。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备课内容概述。

二、单元备课1. 第一单元:大千世界1.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简单的画笔和颜色进行创作;- 学会观察和描绘大自然的元素;- 学会认识并欣赏世界上不同地域的风景。

1.3 教学内容- 自然元素的观察和描绘;- 不同地域的风景绘画实践;- 创作一幅描绘自己所在地的风景画。

2. 第二单元:神奇的石头2.1 教学目标- 认识不同种类的石头并欣赏它们的美;- 培养学生对石头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现技巧。

2.2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描绘石头的形态和纹理;- 学会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石头的质感;- 学会运用色彩对石头进行艺术性创作。

2.3 教学内容- 石头形态和纹理观察;- 石头质感的表现技巧;- 用色彩创作表现石头的画作。

三、全册备课1.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各个单元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2.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包含若干个单元,涵盖了多个不同主题和艺术形式。

每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研究、艺术作品的欣赏以及创作实践。

- 单元一:大千世界- 单元二:神奇的石头- ...3. 教学方法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实践和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四、结语本文档为教师提供了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下全册的备课和单元备课内容,以帮助教师进行高效的教学准备。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备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21课 秦汉雕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21课 秦汉雕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第21课秦汉雕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认识秦汉雕塑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秦汉雕塑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秦汉雕塑风格的美术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秦汉雕塑艺术的发展背景2. 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3. 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4. 秦汉雕塑的影响及地位5. 创作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秦汉雕塑风格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汉雕塑艺术的发展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地位。

2. 欣赏法:展示秦汉雕塑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3. 对比法:将秦汉雕塑与其他时期的雕塑进行对比,突出秦汉雕塑的独特之处。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作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秦汉雕塑风格的美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汉雕塑艺术。

2. 讲解秦汉雕塑艺术的发展背景:介绍秦汉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特点,为学习秦汉雕塑艺术打下基础。

3. 讲解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从造型、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秦汉雕塑的特点。

4. 欣赏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陶俑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5. 讲解秦汉雕塑的影响及地位:介绍秦汉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秦汉雕塑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 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秦汉雕塑风格的美术作品。

8.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
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
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
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 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
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 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 陶塑、 金属雕塑 。
(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 、透雕(镂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 、纪念碑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
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
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
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
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
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
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
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
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
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
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
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
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
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
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
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
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
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
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
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
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 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
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
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
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
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
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
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
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
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
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
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
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
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 (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
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
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
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
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
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
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
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
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
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
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
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
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
故名云岗 。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东西绵延一公
里,现存大小洞窟53个,佛龛1100个,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身。1500年来,云岗石窟
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
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

课本所选第20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
佛高13.5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
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
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
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
窟的象征。

2.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
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
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36米, 东西长
41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17 .14米,头高4米,耳长1 .9米。
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
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
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
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
贵慈祥的中年女性。11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
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处,造像10000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
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
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