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和路径

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和路径

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价值和第一篇范文贵州,这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更以其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探讨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逻辑、价值及其。

逻辑贵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如苗族的跳花节、侗族的侗球、土家族的摔跤等。

这些体育活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文化认同功能。

在贵州的各民族中,体育活动往往与节日庆典、成人礼仪等重要的社会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如苗族的跳花节,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的重要场合。

这种将体育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做法,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

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多样。

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

另一方面,贵州的各民族地区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如龙舟赛、舞龙舞狮比赛等,吸引国内外游客,提升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体育教育也是传承的重要,贵州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贵州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与认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未来,贵州应继续深化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范文我们要聊的,是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角色。

这件事,我们要从3W1H(What,Who,Where,How)和BROKE (Background,Reason,Objectives,Key points,Expectations)模型来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贵州蜡染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工艺在贵州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蜡染的工艺技术和工具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蜡染的出现和发展显示了贵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也丰富了中国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贵州蜡染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据史料记载,贵州蜡染技艺曾经辉煌一时,成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贸之一。

在明清时期,贵州蜡染工艺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贵州省的特色手工艺。

蜡染是一种用蜡作为阻染剂,在布上创作花纹,并通过染料的染色,再利用蜡脱色的特性,形成多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手工织物。

贵州蜡染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手法向人们展示着一种新颖、别致的美感,引起了人们对于它深刻的兴趣和咀嚼。

贵州蜡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蜡熔化后涂抹在布料上,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用热水将蜡脱掉,这个过程简单而又复杂。

因为每一块蜡染布都需要手工创作,都处在大师的巧手下制作而成。

这种手工制作方法虽然效率低下,但却能够更好地保存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与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因为每一块蜡染布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每一块蜡染布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贵州蜡染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为了贵州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它以独特的涂蜡、染色、脱蜡和熨平技艺,展示出了别样的视觉效果。

在贵州的农家小院、山寨村庄里,到处可见蜡染的身影,明亮而又鲜艳的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贵州蜡染也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别具一格的图案,使每一个蜡染产品都成为了一件独具艺术价值的精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蜡染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因为蜡染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手工艺品,它常常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世界上各国人民传承并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它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贵州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亲身参观了贵州几个非遗项目,并与传承人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传承之难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在贵州非遗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二、了解贵州非遗文化在贵州实习的期间,我们参观了毕节木偶戏、黄果树瀑布的苗族歌舞表演、做竹编、捏泥人、高山腰鼓等非遗项目。

在参观过四川之后,我们来到贵州的毕节,参观了毕节木偶戏。

毕节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中的一支,起源于贵州省毕节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以戏说人的生活、风俗习惯、斗争史、军事战争和英雄人物为题材,丰富多彩的表演、生动逗趣的木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参观黄果树瀑布之后,我们观看了苗族歌舞表演。

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传统服饰、舞蹈和歌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苗族歌舞表演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白天参观了几个非遗项目之后,我们晚上参加了竹编的制作活动。

竹比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其简单、环保、实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参与其中。

我们在竹编活动中亲手制作了一个小篮子,并了解了竹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贵州的中华捏泥人艺术和高山腰鼓。

捏泥人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独特的手工捏泥人技艺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而著称。

高山腰鼓是贵州省的山区传统鼓乐,它以其独特的鼓点、起伏的节奏和群众性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民。

通过参观这些非遗项目,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三、非遗的独特价值非遗不同于物质遗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

浅谈贵州织金县歪梳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的传承

浅谈贵州织金县歪梳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的传承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浅谈贵州织金县歪梳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的传承秦辛(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摘要:蜡防印花古时称蜡染、蜡缬,是一种独特的古老防染印花技艺。

西南贵州少数民族中蜡染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民族大多没有文字,蜡染成为了他们记录民族历史的一种载体。

贵州织金县的歪梳苗族蜡染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贵州歪梳苗族蜡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及保护民族文化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怎样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开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歪梳苗族;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14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66一、引言2020年中国首届非遗论坛大会大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是肩负新时代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一次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这次大会举办的目的是强调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长河里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们非凡智慧文化,不管是炎黄子孙还是蚩尤后人,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将各族人民悠久的文化血脉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才能对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为建设深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努力,也为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此次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与实物资料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蜡染发展中的智慧与如何让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二、贵州苗族蜡染的历史文化内涵(一)蜡染的发展历史贵州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历史相当久远,最早的文献唐代的慧琳所写的《一切经音义》中卷五十之“众缬”中有提到“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腊点缬也。

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案

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案

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案“在中国古代,“黔人善酿”的佳话一直流传,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自然气候,成就了贵州省独一无二的酱香白酒品质。

“黔人善酿”,说的不仅是贵州酿酒业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对贵州酿酒业精湛技艺的赞美。

”主持人一席话拉开了在六盘水的一场白酒品鉴会的序幕。

会上,酒香四溢,一款酱香浓郁的白酒引来大家争相品尝,这便是贵州雄正酒业有限公司的一款酱香酒。

而说道这款酒的工艺和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仡佬民族。

2019年,雄正酱香酒独特的酿酒技艺被确定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仡佬民族酿酒技艺再次发扬光大,让世人熟知。

凉都品鉴|酒中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据悉,仡佬民族酿酒技艺背后的故事还可追溯到古代大禹时期,赤水河畔的土著先民——濮人,善于酿酒,而濮人正是仡佬族的先民,仡佬民族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积累出了一套土法酿酒工艺并将其流传了下来。

1998年,一座世代以仡佬族传统工艺酿酒的“张氏老酒坊”交付到了新的当家人——张再彬手中。

生于仡佬族酿酒世家的张再彬,祖辈世世代代都会酿造酱香酒。

少年时,每次吃饭,他的父母都会带他一起小酌一点。

记忆中,那一闻一抿间,口中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酱香酒的醇香就这样成为张再彬少年时代最难忘的味道。

为了把这份味道与传统文化技艺发扬光大,张再彬创立了贵州雄正酒业有限公司,其命名寓意着“雄风百年,正德天下”的期盼,公司位于茅台镇核心产区,一直秉承仡佬民族酿酒工艺为核心,坚守最纯正的酱香酒为使命,坚持一辈子、一件事、一瓶酒,酿造出茅台镇正源正宗的高品质酱香白酒。

2020年,传承茅台镇仡佬民族酿酒技艺的雄正酒业得到了CCTV-7央视频道的认可,并对雄正酱香酒品牌在CCTV-7央视频道上进行了全国展播。

凉都品鉴|酒中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与会嘉宾在品尝几种酒后对雄正酱香酒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喝了几十年酒的我来说,这酒让我回想起记忆中最初的酱香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入口柔顺、回味悠长、空杯留香。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19页PPT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19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共101人)民间文学类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摩经册亨县黄明亮男布依族1954.12 482 苗族“巴狄熊”口传经典松桃县田如超男苗族1956.11 393 珠郎娘美从江县梁华志男侗族1953.3. 384 苗族贾理丹寨县潘玉祥男苗族1943.10 505 苗族刻道黄平县杨昌雄男苗族1940.12 60 传统音乐类13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族勒尤兴义市韦利奎男布依族1968.10 342 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罗兰芬女布依族1964.7 353 河边腔苗歌锦屏县李宏美女苗族1964.1 344 启蒙侗歌锦屏县杨春云女侗族1975.1 255 苗族多声部民歌台江县唐翁翁女苗族1968.4 306 苗族多声部民歌剑河县杨开员男苗族1975.6 237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吴秀能男侗族1959.5 418 侗族琵琶歌黎平县吴增勇男侗族1966.8 309 注溪山歌天柱县杨万超男侗族1938.3 5010 苗族飞歌剑河县张晓梅女苗族1978.6 1611 屯堡山歌安顺市西秀区郭平生男汉族1972.3 3012 屯堡山歌平坝县王恩英女汉族1949.10 3013 乌江船工号子思南县刘明礼男汉族1975.5 30传统舞蹈类8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彝族阿妹戚托兴仁县杜传富男彝族1966.4 302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何吉坐男瑶族1941.4 603 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定县兰廷美男苗族1966.12 334 苗族芦笙长鼓舞贵定县雷作良男苗族1967.2 285 苗族芦笙舞罗甸县熊少斌男苗族1968.7 356 苗族格哈舞丹寨县石光荣男苗族1965.8 377 苗族木鼓舞榕江县龙金才男苗族1938.5 608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苏万朝男彝族1959.2 45传统戏剧类7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阳戏正安县黎岗男汉族1964.12 302 马马灯正安县骆长伦男汉族1945.2 303 仡佬族傩戏道真县程均男仡佬1965.1 354 湄潭傩戏湄潭县杨志刚男汉族1936.9 535 傩堂戏石阡县胡定昌男仡佬族1948.3 366 思南花灯戏思南县寇源男土家族1936.9 607 木偶戏石阡县刘超男侗族1970.10 9 曲艺类1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八音册亨县黄龙柄男布依族1959.12 44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傩技-上刀山松桃县石伟男苗族1973.10 252 仡佬族高台舞狮道真县申学军男仡佬族1972.12 293 温水小手拳习水县谢春波男汉族1965.5 334 攀岩技艺紫云县罗登萍女苗族1980.12 65 古彩戏法贵州省杂技团秦江杰男汉族1970.7 316 布依族武术安龙县杨刚男布依族1963.1 44 传统美术类14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通草堆画红花岗左惠平女汉族1951.12 512 布依族刺绣兴义市罗绍珍女布依族1959.10 463 布依族刺绣册亨县王江翠女布依族1963.5 454 苗绣凯里市王金花女苗族1965.12 425 苗绣台江县龙通花苗族1960.1 256 苗绣台江县刘忠嫦女苗族1968.2 257 苗绣水城县祝明飞女苗族1963.12 458 苗绣松桃县石丽平女苗族1966.1 259 苗绣雷山县任秀芬女苗族1945.12 6010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石玉翠女水族1971.12 3011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韦应丽女水族1963.10 4012 苗族剪纸施秉县张老英女苗族1966.7 3513 苗族织锦技艺麻江县文胜兰女苗族1975.7 3214 苗族泥哨黄平县陈应魁男革家人1964-12 30传统技艺类2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赵双宁男汉族1969.12 222 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绥阳县张景发男汉族1965.12 403 竹编工艺赤水市陈文兰女汉族1965.12 434 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册亨县韦仁素女布依族1959.7 415 故央(传统制香)安龙县余荣珍女布依族1950.3 506 蓝靛染工艺贞丰县王建雄男布依族1962.2 367 蓝靛靛染技艺望谟县黄乜学安女布依族1967.7 368 造纸工艺盘县陈江男汉族1972.12 159 彝族彩布贴花水城县张忠群女彝族1954.9 5310 石阡苔茶传统制作技艺石阡县王飞男侗族1966.1 1511 古法造纸印江县田儒林男汉族1953.6 4312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平塘县张禄洪男汉族1966.5 3013 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贵定县方开祥男汉族1974.9 3114 翁贵古法造纸长顺县李玉华男汉族1950.4 5015 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杨刚男汉族1979.9 2016 岑巩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黄秀龙男侗族1964.3 3517 苗族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丹寨县王方元男苗族1963.10 3518 鸟笼制作技艺丹寨县杨福生男苗族1974.2 2719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凯里市吴远忠男苗族1958.12 412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雷山县李正云男苗族1971.5 2921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莫里学男苗族1954.9 4322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杨昌义男苗族1949.4 4123 苗族蜡染织金县蔡群女苗族1974.10 2824 鸟笼制作工艺黔西县代登祥男汉族1972.11 2625 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县刘衍敏女汉族1957.10 1526 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玉屏县吴继红男侗族1968.7 30 传统医药类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医药·骨伤蛇伤疗法雷山县文玉忠男苗族1972.10 282 苗族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麻江县龙薪臣男苗族1973.10 293 半枫荷熏举浴疗法贵州苗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汉梅女侗族1965.9 104 苗族医药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蒋元生男苗族1963.2 295 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县王德俭男汉族1949.1 566 遵义王氏中医推拿遵义市文化馆王超文男汉族1963.3 35民俗类1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祭鼓节清镇市王兴贵男苗族1944.12 312 下洞祭风神印江县任贞茂男土家族1948.8 233 江口羌历年江口县胡政法男羌族1967.10 204 苗族跳洞-数岜龙里县吴福兴男苗族1979.6 195 布依族服饰兴义市郎正丽女布依族1961.5 426 侗族服饰黎平县邬克兰女侗族1950.4 407 水书习俗独山县韦光礼男水族1948.3 458 水书习俗三都县韦见男水族1954.8 509 瑶族服饰麻江县赵元秀女瑶族1976.7 2310 彝族服饰赫章县松德英女彝族1963.7 3711 苗族服饰清镇市王荣毕女苗族1972.8 2112 苗族服饰普安县郭真英女苗族1968.4 3813 苗族服饰晴隆县杨兴琴女苗族1966.6 4214 苗族服饰剑河县王亨石女苗族1980.2 1715 青苗刺绣及苗族服饰安顺市西秀区熊体英女苗族1951.3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南花灯


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丰富、清洗纯朴、优美动 听,调式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其中四、 五度结构和三、五度结构较为典型,目前已 经收录的花灯曲调有两百多首,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有《采茶》、《进花园》等。 思南花灯音乐中包含的许多衬词,主要有 “呀、喂、哟、哎、子(儿化韵)”等,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喂喂闪,闪喂喂”,花 灯打击乐是花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氛 十分热烈,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锣、钹、鼓、 手锣,主要的打击乐曲牌有《幺二三》、 《长路引》、《豹子头》、《灯尾于“社”的祭礼活动,从功能上分:一为崇尚天地与自然, 二是娱人精神情感;从形式上分:一为地灯,二为台灯。它以灯戏兼 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舞姿与曲调闻名于 世,是独山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性 “活”的显现,展现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独山人达观与进取的精 神。 • 2003年,文化部特授予独山县基长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大发展、 大繁荣。独山人都以“花灯人”为自豪。在独山,不管是重大节庆或 是祭祀活动,唱花灯都是必不可少。“人人会拿花灯扇,个个会唱花 灯调”,这是独山花灯普及化最真实的写照。在独山,学生书包里装 着、手里拿着花灯扇,已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开展花灯 “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的“四进”活动,无疑是对非 遗保护传承的巨大推动。 •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 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 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也迎来了更加璀璨的未 来。
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类
第一批
• 戏曲类(8个) •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 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 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第二批
• 传统戏剧(9个) •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 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 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 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 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 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 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 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司南花灯



司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 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仟、德江、遵 义等地。思南花灯在黔东南地方花灯中具有 典型代表性,民间艺人表演花灯主要以“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花灯戏曲音 乐,还包括民间许多丝弦乐及吹打乐。 司南土家花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锣鼓灯 主要乐器是锣鼓 (二)丝弦灯 主要 以弦乐乐器为主 (三)说唱式 包括说春、 说福式、打花子、采闹子等,其特点是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把观众逗笑,但语言讲究平仄, 文雅而不俗气。 (四)采茶灯 (五)祭祀 性花灯 (六)扫刀 (七)贺主人 2004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年司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8年,司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第三批
• 传统戏剧3项(3处) • 丝弦灯(凤冈县)、仡佬族滚龙戏 (正安县)、端公戏(金沙县)。
独山花灯戏
• 独山花灯产生于民间,长期流行于民间,直到新中国诞生 后才得到健康地成长和迅速地发展。如今它以载歌载舞、 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明快活泼、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赢得了独山县、 而且也赢得了黔南州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它根植于农村, 在贵州花灯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被人们称为贵州南路 花灯的代表。 • 独山花灯最早是“地灯”,其源于正月闹元宵玩灯的习 俗 。“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上表 演的艺术形式。多以扇帕为主要道具载歌载舞,通常与闹 元宵的耍龙、舞狮、划早船、车车灯等一起,通称闹花灯, 后“地灯”的表演形式被“还愿”的习俗所借用,形成 “愿灯”,其内容是娱神、酬神了愿,驱魔去邪、消灾化 结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灯”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程 序,其中要扎灯、塔台唱灯。就出现了“台灯”。从清咸 丰间(1851)年,愿灯盛行独山城乡时,歌舞中就带有戏 的成份,如《打头台》已经由歌舞发展到人物,有故事情 节的别具风格的“灯夹戏”。“台灯”表演分为两部分。 开台的第一个节目是《踩新台》,接着是《打头台》,俗 称“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戏(正戏)。“台灯”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