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

题 , 反映了人们追求平等、弘扬正义的无意识心理; 武当民 间故事的 审美人类学 内涵体现了 武当道教 氛围中 民
众 的审美文化心理。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严重紊乱的当今 社会, 武当民间故 事为无家可 归的灵魂 提供了 一
个 诗意栖息之所, 也为重构神性的形而上存在提供了某 种可能。
关键词: 武当; 民间故事; 道教; 母题; 审美人类学
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规范化、经典化了, 在传达 教理与仪式、规制的同时, 以文学化的语言塑造 了一个丰富、完美的真武形象: 法力无边, 威力无 比, 出神入化, 迹与神化。这一叙述为引导人们 信仰神仙、皈依道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
用, 同时也开启了民间故事叙述的先河。由于道 教以艺术化的方式传播, 民间故事对真武的想象 可以从历代的道教经典中依稀找到影子。上层
一、武 当 民 间 故 事 与 道 教 经 典 的关系
1. 道教经典文本的神性与诗性 文学与宗教都注重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社会 和人生, 在思维方式上都与感性直觉和高峰体验 有关。道教创造的幽幻曼妙的化外之境弥漫着 超越的神秘气息, 神仙、魔鬼等仙界物事, 显灵、 报应等神秘事件, 都为文学故事的情节结构、人 物塑造提供了想象的诗性空间。同时, 为了达到 宣传、教化的目的, 道教经典需要将教义规则玄 秘化、理论化, 将观念、理论形象化。道教经典还 借助各种宗教传记、故事、诗歌进行宗教传经、布 道, 树立神圣榜样以资效仿、践行, 激发教徒与信 众的宗教情感、坚定虔诚的信念皈依。可见, 宗 教诗歌、故事、传记等文体成为了各种宗教经典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从形成、发展到繁荣 与统治者强化自身地位的需要紧密相关, 例如宋
3. 道教思想与武当民间故事题材的关系 当真武大帝还是净乐王子的时候, 他的师傅 是老子的化身 ) ) ) 紫元君。紫元君指示净乐王 子到武当山修炼, 并授以修炼方法。 5太上说真 武妙经 6称, 玄武为净乐王子时, 七岁即 / 潜心念 道, 志契太虚 0。十五岁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 隐居修道。 42年后功成果满白日升天。武当民 间故事 5真武修仙 6对真武大帝的出现进行了奇 妙、丰富的想象。这个故事记载了真武大帝在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宗教情结【摘要】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在东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的语境中考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看到宗教文化对其创作方面的重要影响。
夏目漱石作品中多展现出的宗教情结虽然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
一方面他对神佛的偶像崇拜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伦理超越思想进行了赞颂,认为宗教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用【关键词】夏目漱石小说;宗教情结;伦理超越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
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23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89年就学期间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
代表作品《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等,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
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一、夏目漱石写作特点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梦十夜》。
《梦十夜》,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
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
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

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
萨满教作为东北地区古老而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东北文学的艺术表现、主题选择和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代东北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萨满教文化在现代东北文学中的多维度呈现,并阐述这种呈现对于丰富和提升东北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意义。
本文还将关注萨满教文化在现代东北文学中的创新与转化,分析作家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将萨满教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东北文学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对萨满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萨满教文化概述萨满教,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原始宗教,深深植根于东北亚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文化体系复杂而独特,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巫术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表达。
萨满教信仰的核心在于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中的山川、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的物体都拥有灵魂,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种信仰下,萨满——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者,扮演着沟通天地、祈福禳灾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复杂的祭祀仪式和神秘的巫术手段,帮助人们实现与神灵的交流,以求达到治愈疾病、保障丰收、祈求平安等目的。
在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中,歌舞、面具、神服、神鼓等元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歌舞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和歌声,萨满能够进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从而与神灵建立联系。
而面具、神服等则是萨满身份的象征,它们能够帮助萨满在仪式中转换身份,化身为不同的神灵。
萨满教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极为丰富多样。
无论是雕刻精美的神像,还是色彩斑斓的神服,都体现了萨满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艺术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东北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东北文学中,萨满教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萨满教的元素,通过文学作品展现了萨满教文化的魅力。
传统道教的民间信仰

思想潮IXIANGCHAO S 78 Jul. 2016 July道教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设,对我国历朝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至今道教影响的痕迹仍显现在我们生活中。
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教义深厚。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着深厚的渊源。
了解传统道教及其民间信仰,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社会。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直至今天,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可见到道教影响的痕迹。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是古代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宗教。
前身是黄老道,早期为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公元前二百余年汉至三国期间,道教学术思想开始孕育,神仙方术思想兴起。
公元一百余年魏晋时期,神仙方术与道教思想合流,道教建立。
公元二百年南北朝时期,佛教输入催生了汉民族的文化自觉,欲建立自己的宗教以抗拒外来文化思想,是道教成长阶段。
公元六百年间唐代,道教成为为国教,进入扩张时期。
公元九百年开始的宋、元、明、清时期,是道教演变时期,宋、辽、西夏、金、元各政权对道教都实行了崇奉扶植的政策。
明初对道教崇奉利用,且制定了完善的道教管理制度。
清政府对道教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西学传入使道教受到冲击。
二十世纪之后,道教实已衰落,但其民间影响大大扩展,道教日益世俗化和民众化。
了解道教的历史渊源及其教义,有助于了解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二、道教的教义及神仙谱系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而成仙得道。
以“道”名教,把“道”作为信仰的根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是最值得崇敬的,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教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一切教理教义、修炼方术皆源于此。
佛教民众化与中古释氏辅教之书兴起的关系

佛教民众化与中古释氏辅教之书兴起的关系佛教民众化与中古释氏辅教之书兴起的关系张二平严懋垣《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附考证》“书录”根据儒释道的影响将中古志怪小说分为三部分,其中佛教思想的产物比例很大,计有:《甄异传》、《感应传》、《冥祥记》、《灵鬼志》、《拾遗记》、《搜神后记》、《阴德传》、《宣验记》、《幽明录》、《异苑》、《金楼子》、《续齐谐记》、《还冤记》、《旌异记》等。
以上宣佛类志怪小说,鲁迅名之为“释氏辅教之书”。
这类小说的兴起,促进了佛教在中土的深入传播,也影口向了中土文学叙事技法的发展。
它们是佛教与中古志怪小说相结合的产物。
到底是何种佛教形态影响了中古志怪小说呢?佛教与志怪小说的结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促成两者结合的原因,是静态的佛典翻译文学呢,还是动态的佛教传播活动?佛教徒在宣佛类志怪小说兴起中又是扮演了怎样的一种角色?诸如此类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学者们都给予了相当的忽略,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检讨佛教与志怪小说关系时基点的模糊与基础的薄弱。
一、民俗佛教与中古志怪小说的关系较早地从宗教形态角度探讨佛教与中古志怪小说关系的学者是鲁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中有一段话: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这段话中,鲁迅提及小乘佛教。
嗣后,有极少数学者继承了这一研究视角。
郭立诚著纠、乘经典与中国小说戏曲》一文,谈及其研究意图:“我个人有个微愿,要在大藏经中所收入的小乘经典中搜集些材料,研究出中国文学受影响,以及形式内容蜕变的痕迹。
”台静农著有《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一文,在《台静农论文集·序》里对该文有说明性文字:“关于《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以千佘年来佛教小乘思想深入中土人心,时反映于文学作品中,本篇所考述者,为地狱、龙、剑使、托塔天王等皆习见于小说中者”。
什么是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第22卷第4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Jul.2009Vol.22No.4
论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马晓军1,2(1.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0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纵观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神话、传说、故事,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中充塞着许多动人的流传千古的文学故事和诗歌;而传世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又流露出离奇而又虚幻的宗教迷雾,这种使人迷惘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宗教与文学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问题。以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为例,说明幻想是民间文学与原始宗教同物质间产生的中介,论述原始宗教观念是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民间文学作品又是这一类宗教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宗教;神话;幻想;崇拜中图分类号:I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09)04-0146-03
收稿日期:2009-04-02
作者简介:马晓军(1981-),男(回族),甘肃平凉人。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神话、传说、故事,可以清晰地看到,纯粹的宗教作品如《圣经》、《佛本生经》、《古兰经》等等当中充塞着许多动人的流传千古的文学故事和诗歌;而传世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又流露出离奇而又虚幻的宗教迷雾,这种使人迷惘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宗教与文学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没有说服力的。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所熟知的原始人类,例如:尼安德特尔人、山顶洞人或者爪哇猿人,过着动物般的所谓生活,当时,“人异于禽兽者几稀?”,而通过一系列与自然界的斗争和群居生活,在意识上逐渐使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界分开。虽然那时人类对自己、对自然界还不可能有所认识,也不可能有类似宗教观念的产生。但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对于自己生活攸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出生与死亡等等已逐渐地有了明晰的意识。于是,逐渐地把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如,生活中的欢乐———采集的丰收、打兽的胜利等等,生活中的痛苦———野兽的袭击、灾害的降临等等。火的发现,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死亡,疾病和兽害的恐怖。换句话说,就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享受和灾害,使人们产生许多惶惑、恐惧,乃至产生某种欲望和祈求,同时产生许多幻想。这种幻想的产生是人类了不起的发展,就是在幻想的基础上,人的大脑思维活动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对于这种幻想的伟大创造性,马克思曾给予十分肯定的歌颂,他说:“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这时候已经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人类以强大的影响。”鲁迅对这个问题也有极精辟的论述,“昔昔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衍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你,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这里,经典作家是把最早的文学作品的产生与对自然力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原始宗教观念和较早民间文学是同时在同一基础之上产生的,甚至可能就是同一个东西。现在,举一个大家熟知的现象来讨论: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啼郎。过往君子念一遍。(也有的念七遍)一夜睡到大天光!”在很多年前,在农村或较僻静的乡镇,路边墙上、电线杆上、公共汽车站旁,经常会见到贴出这样的红纸条。有的人认真地念上一遍,好像那位“夜啼郎”就会不药而愈似的。不能轻视这种迷信,它反映出人类原始的崇拜的遗迹。除了对“天”、“地”呼吁以外,还对“语言”有一种十分神奇的灵异之感,认为“语言”是有灵性的怪物,念上一遍就能逢凶化吉,遇险成祥,也许有一种“语言之灵物”能开人的心窍,给人带来幸福。这种“歌”就其形式看未尝不是一首地道的民歌:匿名的、四句的、七言的、押韵的;而其思想却是宗教的。它像一种咒语,反映出病家苦于夜啼症的折磨,希望摆脱这一苦难,
乃求助于语言的心理,于是人们向天皇、地皇献上了颂赞,好像语言真会有这种伟大的魔力似的。我们还知道有若干关于鸟语、兽言的怪事,如“公冶长的故事”(汉族),也是属于这一类思想的反映。(其实,这种相信语言的魔力的思想,直到现代人还是所在多有。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打倒×××”、“让×××见鬼去吧!”……不都是带有这样的遗风吗?可见,这种相信语言的魔法力量,不自觉地还活在许多人身上!
)
再举一个例子。曹雪芹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红楼梦》无疑是伟大的作品。请看第二十五回,描写了马道婆用魔法镇魇,陷害宝玉、凤姐,几乎让他姐弟二人同时丧命的情节。这一段文字除了曹雪芹想表现赵姨娘心术不正搞阴谋诡计之外,不是也表现出作者本人对这一类的—641—魔法力量深信不疑吗?这一情节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人对“生辰八字”,也就是对“出身时刻”必须保密的观念,是一种原始的对“生、死”的惶惑的遗风。还可举一个例子。许多民族中都忌讳“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词语,人们不能随便从口中说出,因为人类对死亡现象不理解,产生了恐怖。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死亡”时便有许多委婉的说法。如,皇帝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不禄”,平民死才叫“死”。这就是原始宗教影响在文学作品中的痕迹。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和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之上的。原始宗教的各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上述的思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殊体现,上面举出的“语言崇拜”的例子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原始崇拜的对象,原始宗教观念表现在民间文学上的实体。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天体崇拜。天、地、日、月、星辰等都是崇拜的对象。《国语・鲁语》中云:“……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动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之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很清楚地表现这些对象对于人们有很大用处,实际上反映出人类对于天体的崇敬和依赖的心理。彝文《献酒经》中对天、地、日、月、星、云等十二种的崇拜,《白蝙蝠取经记》(纳西族)、《北斗星的故事》(藏族)、《找太阳的故事》(彝族)、《后弈射日的故事》《嫦娥故事》(汉族),都是这一类民间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第二类,自然物崇拜。自然界的山、石、河流、飞禽、走兽、水、火、风、雨、雷、电等等,原始人类都把这些看成有灵性的精怪,赋于神格,加以膜拜,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古歌,它是宗教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的最丰富的园地。今举普遍流传的洪水故事为例:洪水是原始人类最畏怖的灾难之一。所谓“洪水猛兽”,把它与猛兽等量齐观,因为它能伤害人畜、生民。在《圣经》里有一则著名的“诺亚的方舟”的故事。《旧约・创世纪》故事说,因为世人犯罪,上帝要用洪水毁灭世界,只有诺亚在上帝面前是个好人,因此上帝让他造一只方舟,洪水上来的时候,可以避难,他带了家人和各种动物且动物都是一对一对的,这样在方舟上得以生存。后来水势渐退,诺亚放出一只鸽子,要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因为水还未退,鸽子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就又飞回方舟。又过了几天,诺亚再把鸽子放出去,到了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片新长出的橄榄叶飞回方舟,表明大灾难已经过去,人类重享和平幸福,这是个大好消息,因此鸽子和橄榄枝就成为和平、幸福的象征。同样的故事题材,在苗族地区流传的又是另外的格局:雷公与人的祖先姜央原是兄弟,两个人相争,结下了仇。雷公发洪水淹没了大地,最后只剩下一对兄妹,就由这对兄妹结婚,传下了后代。这一故事突出地表现了古代苗族人民征服洪水、征服自然的坚强信念与斗争精神。虽然洪水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人类并没有吓倒,而是不断地战胜自然,最后控制自然。可以看出在洪水面前是产生宗教崇拜和民间文学作品的共同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分野。我们还可以举出“火的故事”。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把火种传到人间,而他自己却永远戴着铁环,被锁在山头受苦。这既表明人取得了“火”的胜利,同时也表现了这个斗争的艰巨历程和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普罗米修斯则作为伟大的为人类牺牲者的英雄形象流传人间。这一形象被马克思称为:“哲学史上的最崇高的圣哲和殉道者”。尽管随着文明时代的开始,神话和传说时代告终,但留在民间口头的作品却是宗教家和作家们汲取营养和原料的源泉。第三类,祖先和鬼魂崇拜。包括图腾崇拜在内,可能先有了灵魂观念,再有鬼魂观念,然后产生对祖先的崇拜。从半坡原始社会遗址的瓮棺葬中,可以看到在瓮上留有孔洞,
这反映某种程度的灵魂观念。原始人对于人的死亡感到迷惑,总以为有一种类似梦境的一种附在人的肉体上的东西,
就是灵魂;人死了以后,成为鬼魂而存在,而活着的人与鬼魂有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希望它能保护活着的人,就有了鬼魂崇拜,这种思想成为宗教观念中最发达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形成,逐步被系统化成为天堂、地狱和各种各样的鬼魂与神道,完全“按人间的样子重新安排了天堂和地狱”,鬼魂———祖先就在这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祖先崇拜追溯到早期,还有把动植物和自然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的现象。往往把某一事物与自己的祖先、部落有最密切的关系联系起来,加以崇拜,在许多民族中都残留图腾的遗迹,也有表现图腾崇拜的神话和传说,这一类文学作品与宗教观念完全和谐地混为一体。如,某些民族对于狗、虎、鹰、白石等等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普列汉诺夫认为:“原始人接触一些自然现象,而他们所知的主要是所谓有灵性的动物界。”“最初人是按照动物的样子创造神的,人形的神是后来产生的。”这样我们也可以认为,最早的神是动物神,而动物教是宗教最彻底的形态。除了以上三大崇拜之外,还有一些灵物崇拜值得注意。如,语言崇拜就是一种。因为人类动物界分出来,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对语言的功能产生惊异的感情,而且又乞求于语言来对其他崇拜对象讨好,想用语言去打动其他神灵,
于是就有关于语言的故事传说。已如上述,不再列举。总之,原始宗教观念是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这一类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直到人类进入新的时期,才产生宗教观念与民间文学作品的平行的渠道,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所以,之后的宗教思想与民间文学作品必然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前所述,神话之与宗教,屈原的《九歌》之与民间祭祀。假如我们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只是贬抑、排斥、禁锢、歪曲、篡改,未免过于简单了。我国优秀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有不少章节和词句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如果将其中的宗教的东西完全去掉,则史诗也就不成为史诗了,格萨尔等英雄形象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艺术光彩了。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宗教观念、思想是删不胜删的,除非将它从文学作品中删掉或把它从人民的心灵中抹掉。恩格斯认为,对于自然界的崇拜,便是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因而,出自原始社会的神话、诗歌以及传说故事等,必然是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这类反映又怎么能离开原始宗教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