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合集下载

2018年香日德一次典型大雨天气成因分析

2018年香日德一次典型大雨天气成因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2018年香日徳一次典型大雨天气成因分析严继云,王敏,陈晶青海省黄南州气象台,青海黄南州811399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2018年香H 德典型大雨 过程成因进行分析。

得出预报此次单点大雨着眼点:东移入境的藏北低涡切变线为此次过程 主要够响系统;地面上来自新疆的冷锋未形成锢囚锋、槽笛移动和冷锋后期无强冷空气支持 给具体大雨落区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但冷空气在爬坡消耗时维持在雨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叠置区及地面至中高层湿区与水汽通量散度汇合区域对大雨落区有较好指示;气团在山 脉迎风坡前堆积抬升对较大降水有利,单点降水需更多着眼于地形和中小尺度分析。

关键词 单点大雨;中尺度;自动站;地形;香日德中图分类号:P45& 12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1-0033-03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 北部,地形复杂,全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叫受下垫面、地理位置和高原地形影响,强对流天气出现频率^常高[2]o 针 对暴雨和强降水成因及形成机制已有大 量分析和研究W 不管是从冷空气方面入手,还是从中尺度开始分析,暴雨成因都值得气象工作者反复仔细推敲叫2018年6月7—8日青海省受低涡切变系 统影响,普遍有一次降水降温过程,其中,海西西部、海南大部、黄南南部出现 较大量级降水,同时,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出现34.9 mm 单点大雨,各家模式预报对此次单点大雨均出现空报。

针对此 表1 2018年6月7日07:00—8 0 07:00降水量统计站号所属地区站名降水量/mm52838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农场34.9X5009黄南州同仁市加吾乡30.7X2029海西州都兰县夏日哈镇30.2X5006黄南州河南县宁木特乡29.6X5070黄南州河南县宁秀乡赛日庆村27.652957海南州同德县同德27.6X3085海南州同德县唐谷镇尤龙村27.5X5041黄南州同仁市唯哇村27.352942海南州兴海县河卡镇27.0X5046黄南州同仁市多哇村26.8X5030黄南州泽库县麦秀林场26.6X3055海南州兴海县子科滩镇赛宗滩25.7X5061黄南州泽库县特克崔尔山坯口25.2次大降水过程,尤其是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出现的大雨天气,利用高空、地面、物 理量场、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单点大雨预报着眼点,以便提高此类天气预报水平。

2018年6月22—23日暴雨过程分析

2018年6月22—23日暴雨过程分析

2018年6月22—23日暴雨过程分析作者:黄亿格王刘铭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11期作者簡介黄亿格(1996—),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中短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9-10Analysis of Rainstorm Process on June 22, 2018Huang Yi-ge et al(Nanch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Nanchang, Jiangxi 330008)Abstract From June 22 to 23, 2016, rainstorm and heavy rainstorm occurred in Nanchang,causing serious overwork and waterlogging.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of the heavy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anchang on June 22 were diagnos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weather reality, regional automatic station data and NCEP 1°×1° reanalysis data, focusing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rocess, 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1) This proces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high trough, the southwest airflow in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s, and the shear in the low levels; (2) Sufficient water vapor conditions, energy condition and vertical motion conditions were conducive to triggering the rainstorm; (3)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rcu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high altitude trough, southwest airflow, and shear line, the overall humidity in the Nanchang area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ground convergence line and inverted trough were located near Nanchang, which was conducive to Nanchang becoming a center of heavy precipitation.Key words Rainstorm; Diagnostic analysis; Mesoscale analysis; Warm region precipitation;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 Conceptual model摘要 2016年6月22—23日南昌市出现了全市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积涝、内涝。

崇州2018年6月一次副高西侧大暴雨过程分析

崇州2018年6月一次副高西侧大暴雨过程分析

崇州2018年6月一次副高西侧大暴雨过程分析2018年6月24-30日,我市出现了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其中25日08时至27日08时,我市大部分乡镇出现大到暴雨,部分乡镇大暴雨,24、28、29日夜间我市主要以分散对流产生的单点暴雨为主,过程最大雨量为凤栖山古寺343.5毫米。

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时段集中、分布范围广,小时雨强大,累计雨量多。

25日08时至26日08时降雨主要集中在我市沿山地区,26日08时至27日08时降雨主要集中在平坝区。

降水主要集中在25日午后到傍晚和26日0时-05时,最大24小时降雨量出现在凤栖山古寺为204.5mm,最大1小时雨强在26日02时~03时的凤栖山古寺,为87.7mm。

2环流形式及影响系统24日20时,中高纬为三槽两脊的不稳定环流形势,500hPa川西高原有一低槽,至24日20时,受584线阻挡,高原低槽稳定维持,成都位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

至25日08时,高原低槽仍稳定维持,之后开始逐渐东移,带来正涡度平流,为25日午后开始的降雨天气过程带来动力触发条件。

25日20时,高原低槽转为横向,成都受到低槽尾部影响。

因此,25日白天和夜间的降水主要受到青藏高原上低槽过境影响。

26日08时,高原低槽已东移过境,副高加强西伸,588线明显西伸至重庆东部,成都转为588线外围西南气流控制,至26日20时,588线继续西伸至盆地东部,成都处于副高外围高能高湿的不稳定状态。

因此26日08时-27日07时的暴雨主要受到副高外围偏西南起来影响。

27日08时逐渐调整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副28日08时,副高减弱东退,28日20时,副高东退入海,盆地转为高脊控制。

700hPa西南低空急流于25日08时建立,风速大值区位于盆地东部,盆地南部存在涡旋环流,成都转为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较24日08时相比更加有利于降水,甘肃南部有一切边线;850hPa有一低涡,盆地东部为一致的偏南气流。

气象年度工作总结5篇

气象年度工作总结5篇

气象年度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气象部门全体员工紧密团结,积极响应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号召,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

本报告将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未来工作计划。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气象监测体系建设本年度,我们加强了气象监测体系建设,优化了监测站点布局,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同时,引入了先进的气象探测技术,如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提高了气象监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2. 天气预报与服务能力提升我们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加强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

通过改进预报模型、提高数据分析水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高了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3. 气候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深入开展气候研究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4. 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各类气象灾害方面,我们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经验教训1. 加强队伍建设过去一年,我们在人才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需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深化科技创新虽然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和改进预报模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化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攻关,提高气象工作的科技含量。

3. 优化服务方式在提供气象服务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需求。

四、未来工作计划1. 完善气象监测体系继续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优化站点布局,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数据质量。

2. 提升天气预报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优化服务方式,提高公众满意度。

3. 加强气候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开展气候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2018年5月初,孝感市遭遇了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这场暴雨给孝感市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让人们对暴雨过程的成因和预警机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其中的主要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暴雨过程的气象背景在2018年5月初,孝感市受到了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的影响。

在暴雨发生之前,孝感市及周边地区的气象环境特点为:高温多雨,湿度偏大,天气多变。

近期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频繁,且降水量较大。

这种高温多雨的气象环境为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1.天气系统的影响孝感市暴雨过程的形成与一个深厚的低压系统南下和青藏高原东移的冷空气活动有关。

在这种大气环境下,暖湿气流不断向孝感市积聚,导致了暴雨的形成。

2.地形地势的影响孝感市所处地势较低,地形复杂,易发生洪涝灾害。

当暴雨过程开始时,孝感市的地形地势限制了雨水的排流,导致雨水不能迅速排除,最终形成了洪涝。

3.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孝感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增多,土地面积减少,城市内部的绿地减少,土地的透水性下降。

这些因素在暴雨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加剧了洪涝的程度。

三、暴雨过程的应对措施1.强化气象预警机制对于如此罕见的暴雨过程,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损失。

2.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城市需要加大对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增加城市的绿地和透水面积,减缓城市的雨水排放速度。

3.加强公众教育和应急演练在面对暴雨过程时,居民需要加强应急意识,学会正确的应对措施,做好自我保护,同时需要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整体的应对水平。

四、结语上述分析了2018年5月初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的气象背景、成因及应对措施。

通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暴雨过程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意识到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和气象预警机制的紧迫性。

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对强对流天气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天气过程观测资料,介绍了强对流天气预警机制,进行了强对流天气过程模拟与验证,并提出了强对流天气人员防护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未来针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防护建议,以及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总结。

这篇文章系统性地分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为未来针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春末、滁州地区、过程分析、形成原因、观测资料、预警机制、模拟验证、人员防护措施、预警、防护建议、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频繁发生强对流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强对流天气的频繁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范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必要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是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背景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过去的天气记录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气象条件、环境变化等因素,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为今后的天气预警和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的深度分析不仅有助于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理解,也能为未来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和防范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2018年春末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深入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为今后更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当时的天气过程观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增强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目的还包括建立健全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机制,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预报服务个人工作总结6篇

气象预报服务个人工作总结6篇

气象预报服务个人工作总结6篇篇1================引言--在本年度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中,我本着敬业、专注和求实的态度,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在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同时,我也不断提高自我专业技能和深化服务意识,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积累,更好地为广大公众和用户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以下是本年度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总结。

一、工作内容概述--------1. 天气预报分析:对每日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以及特殊天气现象等。

2. 气象数据整理:整理和归档各类气象数据资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预警信息发布: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包括恶劣天气预警、极端气候预报等。

4. 客户反馈处理:积极与用户沟通,处理反馈问题,改善服务质量。

5. 知识更新与培训:参加各类气象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库,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水平。

二、重点成果------1. 精准预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天气预报的精准度,特别是在复杂天气情况下的预报能力。

2. 预警信息发布:成功发布多次重要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3. 客户满意度提升:通过与客户积极沟通,解决了许多服务中的问题,客户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4. 知识库更新:成功更新了个人知识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三、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 问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在某些复杂天气情况下仍有待提高。

解决方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文献和与同事交流讨论,提高了对复杂天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问题:与用户沟通时存在误解和沟通不畅的情况。

解决方案:加强沟通技巧培训,积极听取用户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服务质量。

3. 问题:气象数据整理过程中存在数据误差和数据缺失问题。

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数据审查制度,定期进行数据自查和互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自我评估/反思--------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敬业和专注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2025年气象台天气预报个人技术工作总结(3篇)

2025年气象台天气预报个人技术工作总结(3篇)

2025年气象台天气预报个人技术工作总结____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成长的一年,作为气象台的一名天气预报员,我在技术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分享我在个人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一、技术工作成果在____年,我主要负责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工作。

在我的努力下,我实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成果:1.提高了准确性: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我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我深入研究了气象模型、气象数据分析和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天气预报中。

这使得我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受到了用户和同事的认可。

2.改进了预报方法:在过去一年中,我与同事们合作,改进了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我们引入了新的数据源和预测模型,并对原有的方法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这些改进使得我们的天气预报更加可靠和准确。

3.开发了天气预报软件:通过与技术团队的合作,我参与了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软件的开发工作。

我负责提供相关的需求和建议,并进行软件的测试和优化。

这个软件在提高天气预报效率和准确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个人技术进步在技术工作中,我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在____年,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和提升:1.知识积累:我积极学习气象学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我阅读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关注了国内外的气象研究动态。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对天气预报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数据分析能力:在过去一年中,我深入研究了气象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我学会了使用Python等编程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这使得我的天气预报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3.团队合作能力:作为天气预报员,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____年,我加强了与同事们的沟通和协作。

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我也对团队管理和项目协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录取论文清单 地区、单位 序号 论文名 作者 分会场专家报告 分会场报告 墙报 交流

北京 北京市气象台 1 弱天气尺度强迫下北京局地强降水过程分类及相关个例研究 郭金兰 √ 北京市气象台 2 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的相态模拟研究 秦庆昌 √ 北京市气象台 3 北京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及平台介绍与思考 荀璐 √ 北京市气象台 4 2015年、2016年北京初冬雨雪相态分析 荆浩 √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5 北京地区重污染日天气分型及个例分析 马小会 √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6 Cause and predictability for the severe haze pollution in downtown Beijing in November-December 2015 张自银 √

天津 天津市气象台 7 天津一次漏报的高架对流暴雨成因分析 尉英华 √ 天津市气象台 8 低涡外围暴雨的倾斜发展机制及短期预报思考 张楠 √ 天津市气象台 9 冷涡背景下局地强降水的中尺度分析和预报偏差分析与思考 何群英 √ 天津市气象台 10 同一冷涡影响连续三天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 卢焕珍 √ 天津市气象台 1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渤海海风预报方法研究 杨晓君 √ 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 12 “6.10”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和边界层特征分析 许长义 √

河北 河北省气象台 13 微物理和边界层方案在区域暴雨过程中的对比试验 张南 √ 河北邢台市气象局 14 河北“16.7”特大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分析 王丛梅 √ 河北邢台市气象局 15 基于地基气象台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耿飞 √ 山西 山西省气象台 16 春季一次易漏报冰雹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雷达特征 赵海英 √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17 2017年8月8日高影响天气预报能力分析 孟雪峰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18 基于探空资料判别呼和浩特地区强对流天气类别 袁慧敏 √ 内蒙古赤峰市气象局 19 2017年内蒙古赤峰“811”龙卷环境场及雷达特征分析 晋亮亮 √ 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 20 2017年8月3日通辽破历史极值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祁雁文 √

辽宁 辽宁省气象台 21 双台风作用下的辽宁“803”不同尺度极端暴雨分析 孙欣 √ 沈阳中心气象台 22 基于气象条件的沈阳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 陆忠艳 √ 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23 辽宁长历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陈传雷 √ 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24 2017年7月14日沈阳市区局地强对流个例特征分析 杨磊 √ 沈阳市气象局 25 2017年8月3日沈阳局地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分析 李典 √ 大连市气象台 26 两例相似路径台风对辽东半岛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梁军 √ 葫芦岛市气象局 27 葫芦岛2017年秋冬过度季最低气温预报方法初探 于亚薇 √

吉林 吉林省气象台 28 2017年吉林省两次副高后部极端降水成因的综合对比分析 王宁 √ 吉林省气象台 29 湿急流下MCS致灾暴雨分析 胡中明 √ 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台 30 两次台风触发的吉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刘娜 √ 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局 31 吉林省两次重度污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刘娜 √

黑龙江 黑龙江省气象台 32 台风残涡北上引发东北地区北部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任丽 √ 黑龙江省气象台 33 一次伴有龙卷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徐玥 √

上海 上海中心气象台 34 ECMWF模式降水预报及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在暴雨预报中的评估和应用 季晓东 √ 上海中心气象台 35 2017年初夏一次强风雹的系列超级单体过程分析 戴建华 √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36 区域空气质量预报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 黄蕊珠 √

江苏 江苏省气象台 37 凝结潜热非均匀分布对江淮气旋发生发展的影响 沈阳 √ 江苏省气象台 38 2017年初夏江苏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张静 √ 江苏省气象台 39 2017年春季一次浮尘天气过程对江苏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曹璐 √ 江苏省南京市气象台 40 南京地区主汛期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及短临预警应用 姜有山 √ 江苏省镇江市气象局 41 一次暖区极端强降水形势异常及重力波特征分析 冯佳玮 √ 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 42 苏北四个龙卷风暴特征分析 吴芳芳 √ 浙江 浙江省气象台 43 一次“梅中返春”稳定性持续暴雨过程的预报失误分析 陆琛莉 √ 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台 44 临安一次山地短时强对流过程的C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诊断分析 勾亚彬 √ 浙江省舟山市气象台 45 浙东冬季和夏季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陈淑琴 √

安徽 安徽省气象台 46 基于RRI水文模型的滁河流域洪水淹没及径流模拟研究 郝莹 √ 安徽省气象台 47 安徽省暖切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朱红芳 √ 安徽省气象台 48 安徽飑线的WRF预报检验 周昆 √

福建 福建省气象台 49 福建省南移类与北抬类飑线中尺度模态与环境场条件特征分析 黄美金 √ 福建省气象台 50 台风路径确定性预报的实时偏差订正技术研究 危国飞 √ 福建省气象台 51 1709号和1710号台风登陆后快速减弱和长久维持成因对比 林小红 √ 福建省气象台 52 1617超强台风“鲇鱼”大风成因和预报分析 邵颖斌 √ 厦门市气象台 53 对流参数在闽南地区锋区与暖区强降水的差异特征分析 张玲 √

江西 江西省气象台 54 三小时负变压异常指数及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意义 肖安 √ 江西省南昌市气象台 55 江西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唐传师 √ 江西省赣州市气象局 56 地基GPS水汽资料在1709“纳沙”台风暴雨过程的应用分析 陈颖 √

山东 山东省气象台 57 2017年6月20日山东南部强对流天气的观测和预报分析 杨晓霞 √ 山东淄博市气象局 58 山东连续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多普勒雷达分析 张琴 √ 山东滨州市气象局 59 滨州市气象局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王培涛 √ 山东临沂市气象局 60 双冷涡背景下弱冷空气触发的剧烈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高安春 √

河南 河南省气象台 61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王新敏 √ 河南省气象台 62 河南“7.19”罕见特大暴雨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作用 吕林宜 √ 河南省气象台 63 2016-2017年河南三次重污染天气诊断及传输影响对比分析 冯丽莎 √ 河南省气象台 64 “0706”周口龙卷现场调查和可预警性综合分析 张一平 √ 河南省气象台 65 2016年河南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环境参数和风暴追踪产品对比分析 崔丽曼 √ 河南省气候中心 66 河南省2017年秋季连阴雨成因分析及预测检验 史恒斌 √ 湖北 武汉中心气象台 67 2016年6月30-7月1日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牛奔 √ 武汉中心气象台 68 一次极端强降雨的气象因子异常特征分析 张萍萍 √ 武汉中心气象台 69 风云卫星监测预报暴雨业务系统(SMFHS) 徐双柱 √ 武汉中心气象台 70 湖北一次“列车效应”致灾大暴雨过程观测分析 苟阿宁 √ 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台 71 三峡大坝周边蓄水前后短时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孟芳 √ 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台 72 2016年鄂西复杂地形下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范元月 √ 湖北荆州市气象局 73 湖北-谭江红-2016年7月6日鄂东短时大暴雨的再分析 谭江红 √

湖南 湖南省气象台 74 2016年6月湖南株洲暖区极端降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刘红武 √ 湖南省气象台 75 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许霖 √ 湖南省气象台 76 2017年湖南2次典型低层暖平流强迫类飑线对比分析 徐靖宇 √ 湖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77 湖南20170511强对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张中波 √

广东 广东省气象台 78 广州2017.“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 伍志芳 √ 广东生态中心 79 应用多源卫星资料分析“5.7”广州特大暴雨 钟儒祥 √ 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 80 海陆风和地形对一次弱天气强迫暖区特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叶朗明 √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81 广西“2016.4.20”暖区飑线的形成环境及其运动 翟丽萍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气象台 82 2017年3月30日河池西部强冰雹天气分析 赖晟 √

海南 海南省气象台 83 比较分析台风“杜苏芮”(2017)近海加强的主要原因 冯箫 √ 海南省气象台 84 ECMWF和华南区域模式在海南岛预报检验评估 杨仁勇 √ 海南省气象台 85 海南岛暖季午后雷雨天气特征及ECMWF降水极端指数预报性能初析 李勋 √

重庆 重庆市气象台 86 2017年重庆两次雷雨大风成因及加强机制 张焱 √ 重庆市气象台 87 2016年1月重庆市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李晶 √ 重庆市气候中心 88 重庆2017年秋季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唐红玉 √

四川 四川省气象台 89 2017年川东北首场暴雨过程水汽条件分析 张恒 √ 四川省气象台 90 “20130731”线状雷暴下山增强的成因初探 师锐 √ 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 91 2016年2月川西高原极端暴雪过程研究 孙俊 √ 贵州 贵州省气象台 92 2018年1月底至2月初贵州低温雨雪天气成因 杜小玲 √ 贵州省气象台 93 2015年华南区域模式贵州区域2m气温预报偏差分析 朱文达 √ 云南 云南文山州气象局 94 MJO背景下云南省三次台风强天气对比分析 冯德花 √

陕西 陕西省气象台 95 基于高分辨率模式的短时强降水客观概率预报方法 李明 √ 陕西省气象台 96 基于MICAPS4平台框架的格点预报智能编辑系统设计与应用 胡皓 √ 陕西省气象台 97 2017年陕西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评估 支会茹 √ 陕西省宝鸡市气象局 98 宝鸡陇县冰雹新型预警指标研究 孟妙志 √ 陕西省咸阳市气象局 99 陕西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高萌 √ 榆林市气象局 100 基于最优Z-I关系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动态订正方法检验 康磊 √

甘肃 兰州中心气象台 101 ECWMF集合预报成员的即时分析-以陇东一次暴雨过程的预警为例 傅朝 √ 兰州中心气象台 102 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对比分析 刘新伟 √ 兰州中心气象台 103 副高区降水可预报性思考 狄潇泓 √

青海 青海省气象台 104 一次寒潮过程中青海湖锢囚锋系统的生消演变分析 王振海 √ 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台 105 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螺旋度等在青海强降水业务预报中的应用 裴尕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