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伤科

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单纯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本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全身骨折的

13.7%,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一、诊断

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具有外伤史。

2、症状体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局部可及骨擦感、异

常活动,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诊断分型

我院采用AO(Muller 1990)骨折分类,将胫腓骨骨干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每一种分型之下又包括三个亚型。

A型=简单骨折

A1:简单骨折,螺旋形

A2:简单骨折,斜形(>30°)

A3:简单骨折,横断(<30°)

B型=蝶型骨折

B1:蝶形骨折,螺旋蝶形

B2:蝶形骨折,弯曲蝶形

B3:蝶形骨折,粉碎蝶形

C型=复杂骨折

C1:复杂骨折,螺旋形

C2:复杂骨折,多段

C3:复杂骨折,无规律

(三)证候分类

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四)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

中期:伤后3—4周左右。

晚期:伤后4周以上。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对线及负重功能。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除儿童病例患肢与对侧健肢等长可稍放宽外,成人应注意恢复患肢与对侧健肢的长度和生理弧度,患者短缩不多于1cm,畸形弧度不超过10°,两骨折端对位至少应在2/3以上。

(二)治疗方案

1、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应症:稳定的横型或短斜行骨折,或经手法整复后予以夹板或石膏固定,对不稳定的长斜行或螺旋形骨折可行跟骨牵引,对位对线满意,4-6周后拔出跟骨牵引,更换石膏固定。

2、现代中医手术治疗

适应症:1)闭合性骨折手法整复失败;2)合并神经血管损伤;3)开放性骨折;4)骨缺损;5)胫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及胫骨多段骨折;6)筋膜间隙综合症,须做减压;7)伴有肢体多处骨折;8)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或骨折不连接。

(三)治疗方法

1、闭合性骨折的治疗

(1)手法复位

1)平卧复位法:局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300-400,一助手站于患肢外上方,用肘关节套住患膝腘窝部,另一助手站在患肢足部远侧,一手握住前足,一手把持踝部,沿胫骨长轴作对抗牵引3-5分钟,

矫正重叠及成角畸形。若近端向前内移位,则术者两手拇指放在远端前侧,其余四指环抱小腿后侧,在维持牵引下,近端牵引之助手将近端向后按压,术者两手四指端提远端向前,使之对位;如仍有左右侧移位,可同时推近端向外,拉远端向内,一般即可复位。螺旋、斜形骨折时,远端易向外侧移位,术者可用拇指置于远侧端前外方,挤压胫腓骨间隙,将远端向内侧推挤,其余四指置于近端内侧,向外用力提位,并嘱把持足部牵引的助手,将远端稍稍内旋,可使完全对位,然后,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手握骨折处,嘱助手徐徐摇摆骨折远端,使骨折端紧密相插,最后以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嵴及内侧面来回触摸骨折部,检查对线位情况。

2)小腿下垂复位法:患者仰卧长条桌上,利用桌缘与一助手之牵引进行骨折复位,术者两手于骨折处,先矫正前后移位然后再矫正侧方移位,诸手法同上法。

(2)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胫腓骨骨折采用五块夹板固定。外、后、内侧各1块,前侧板2块,并根据骨折端复位前移位的方向及其倾向性而放置适当的固定垫。斜形骨折在骨折远端的前外侧(相当于胫腓骨之间)放置分骨垫,分骨垫的上缘平骨折线,然后在骨折部位的内侧及小腿外侧的上下端各放一纸垫,横断骨折达到解剖复位的,不用分骨垫;如未达到解剖对位,一般近端易向内,远端易向外,故可将内侧纸垫放在向内移位的骨折近断端,分骨垫放在远端的前外侧。放好纸垫后,用胶布贴好,再放置夹板。

上1/3骨折时,膝关节置于屈曲400-800位,夹板下达内、外踝上4厘米,内、外侧夹板上超膝关节10厘米;胫骨嵴两侧放置两块前侧板,外前侧板正压在分骨垫上。两块前侧板上端平胫骨内、外两髁;后侧板的上端超过腘窝部,

在股骨下端作超膝关节固定。

中1/3骨折时,外侧板下平外踝,上达胫骨外髁上缘;内侧板下平内踝,上达胫骨内髁上缘;后侧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上缘,上达腘窝下2厘米,以不妨碍膝关节屈曲900为宜。两前侧板下达踝关节上缘,上平胫骨结节。

下1/3骨折时,内外侧板上达胫骨内、外髁平面,下平齐足底,后侧板上达腘窝下2厘米,下抵踝跟骨结节上缘,两前侧板与中1/3相同。

将夹板放好后,用布带先扎好中间2道,后捆前端。抬高患肢以利消肿,可搁在枕头上或搁腿架上。下1/3骨折的内、外侧板的足跟下方作超踝关节结扎固定。作夹板固定时,腓骨小头处应以棉垫保护,避免夹板直接压迫腓骨小头引进腓总神经麻痹。并注意松紧度适当,既要防止消肿后外固定松动而致骨折重新移位,也要防止夹板过紧而妨碍患肢血运或造成压疮。并应抬高患肢于中立位,膝关节屈曲200-300。每天注意调整布带的松紧度,检查夹板、固定垫有无移位,加垫处或骨突处有无受压而产生持续性疼痛。

2)持续牵引:对于患肢严重肿胀或有皮肤挫伤不宜立即作夹板固定,或粉碎、斜形及螺旋骨折等不稳定骨折,可在局部麻醉或无菌操作下,行跟骨牵引。穿克氏针或斯氏针时,跟骨外侧比内侧高1厘米(约150斜角),因垂直牵引时,150斜角变为平行,使足跟轻度内翻的力量向上传导集中在骨折部,骨折对位更稳定,并可恢复小腿的生理弧度。牵引重量一般为3-5kg。牵引后48小时内折X线照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适当减少牵引重量,以防过牵,尤其是中、下1/3及粉碎骨折者。若患肢严重肿胀,或大量水泡、广泛皮肤擦伤及开放骨折伤口较大者,则不宜夹板固定,以免造成压疮或感染,可暂时采用跟骨牵引,待消肿后再加或单独用夹板固定;或先用石膏托固定,待肿消或伤口愈合后改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通过调整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