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基本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条汉江,一条国道,2条铁路,3条高速,2条城际快速路,助推襄宜一体化。

随着襄阳城市空间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扩张,襄阳的外环距宜城市区不到10公里,从宜城王集跨越汉江{宜城把南环高速大桥定位为宜城汉江二桥}到达小河与西环高速对接,这里目前已经有襄城经济开发区,欧庙小河两个卫星镇。

必然成为襄宜融城的节点,襄阳外环建成之日便是襄宜融城之时。

襄宜快速通道
襄阳市在“十二五”时期将打造东津新区,其中东津新区南至鹿门山,与宜城毗邻。

为了使宜城尽快与东津新区结合,宜城拟建设襄宜快速通道。

该快速通道起点位于规划中的宜城汉江二桥东岸南营办事处龚垴村,经南营老街以西,在五连村穿越王万路和拟建的麻竹高速公路,沿王集镇以东郝家冲水库的联合村布线,沿襄阳鹿门寺规划区,与襄阳内环东线延长互通对接。

该快速通道全长约23KM,按一级公路设计,路基宽度24.5M,路面宽度21M,设计时速80KM/H,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

想以快速通道是宜城市向北扩伸与襄阳结合的便捷交通要道,是方便宜城市百姓行路的有一通道,具有里程碑意义。

日前,笔者从襄樊市交通部门获悉,207国道湖北襄樊市宜城(县级市)段即将改道。

据了解,207国道宜城段改线工程中的绕城公路北起宜城市小河镇联盟村,西至宜城市的鄢城办事处周岗村,全长17公里,工程造价2亿元,预计今年5月份开工。

据悉,207国道宜城段原为襄(襄樊市)沙(荆州市)路,穿越宜城市城区中心,1991年改为207国道。

207国道宜城段改线可使宜城市城区框架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至40平方公里,不仅可以缓解城区过境车辆压力,而且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输成本。

宜城市:城市品牌形象定位构想
作者:杨明生来源:杨明生博客添加日期:10年04月08日
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内可以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对外可以使城市具有更强的个性感知识别性,有利于提高名度、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湖北省宜城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市域面积2115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市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3万。

最近几年,是宜城城市发展史上投资额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管理最为有序、市容市貌变化最为显著的几年,不但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而且为宜城市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特色不够突出,个性不够鲜明。

当务之急就是塑造城市品牌,展示宜城个性。

城市形象定位所涉及要素及相互关系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城市特色首先反映城市功能与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其次表现于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协调的
独特性。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鲜明的城市特色同时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印象,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

城市特色表现在城市空间、形象、格局与生活内涵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稳定性,并获得一定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公认。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城市形象定位离不开城市性质。

它以城市性质为基础,但城市性质又不能代替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性质是主要职能的反映,而城市形象定位主要是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主要是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认同。

所以说形象定位不能完全将城市性质罗列其中,而是主要优势的反映。

其次,城市特色强调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魁力。

如海南的热带滨海城市、深圳的经济特区区别于其它城市而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但城市的个性特征可能不只一种。

所以城市形象定位既要把握城市的优势,又要抓住城市的个性所在,城市特色是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础。

由此可见,城市形象是对城市的一个综合印象,这个综合印象既包含了城市特色的内容,同时也涵盖了城市性质的主要部分。

因此,城市形象定位既要遵循于城市自身实体的潜力,不能脱离本市实际的准确性原则,又要遵循抓住城市主流,体现城市主要特征的唯一性原则。

宜城市城市形象定位:“水乡+园林+楚文化”
城市形象定位是否准确是形象塑造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准确的定位有赖于对城市个性的把握,有赖于对城市的深层次理解。

把宜城城市特色定位为“水乡+园林+楚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可能性。

把城市特色定位为“水乡+园林+楚文化”,宜城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一是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宜城是湖北省14个文物大县(市)之一,是楚文化的中兴地,上至原始社会,下到建国以前的历史遗迹遗物共有275处,历史名人有宋玉、王逸、马良等数十人之多,爱国名将张自忠与日寇血战殉国于此。

城南宋玉故居腊树村人文荟萃;城中张自忠烈士纪念馆浩气长存;南郊郑集楚皇城遗址古迹犹在,孔湾马良、马谡等三国人物遗迹宛然;望江亭、紫阳观、鲤鱼桥等人文古迹,无不溢散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孕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文脉和内涵。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

宜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地肥沃,平均无霜期达248天,年降雨量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适宜生长的树木多达54科150多种,其中园林观赏树种43种,竹子6种,适宜生长的草本植物40多种,花卉16种,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做到花开四季、常青常绿并不困难。

三是自然资源丰厚。

距城区东西20公里的地带均为丘陵山脉,汉江从城区东侧临城而过,城区南北为广阔的汉江冲积平原。

水面开阔、水质清澈的鲤鱼湖、邬家冲水库和姿态婀娜、清香亮丽的邬家冲水库犹如三颗明珠镶嵌在城区,城区水域面积超过100公顷。

山水之秀,田园之美,近在咫尺,只要稍作挖掘,就能融天然景观于城市之中,为人们营造一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楼榭与绿树相映成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宜城市自然风光独特、楚文化底蕴深厚,建设个性鲜明的特色城市,理应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打好“水乡+园林+楚文化”牌。

必要性。

宜城处在一个庞大的城市群体包围之中,与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均在300公里以内,其中最近的仅有40 公里,与这些城市相比,宜城既缺乏高效率的物质流转系统,又缺乏高效益的物质转换系统,相对于周边城市产业突出、
功能完备、知名度高、居民群体素质好、建设资金较易筹集等等而言,一切都显得滞后。

在207 国道湖北省境内沿线城市中,宜城既无其它城市的名气、规模、经济实力,又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宜城的发展很多方面客观上还会受到这些城市的制约。

目前宜城周边城市很少有打“水乡+园林+楚文化”牌的,宜城如果先行一步,定能在汉江沿线城市带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的文化韵味和底蕴,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否则,宜城只能步人后尘,在这些大中城市的“夹击”之中,很难有一个“出头”之日。

可行性。

把宜城城市特色定位为“水乡+园林+楚文化”,是塑造宜城城市品牌,展示宜城个性投入少、见效快的一条最佳途径。

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城市中,宜城市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都还偏小,这就决定了宜城市的城市建设绝不能“贪大”,只能在城市的审美性和功能性上做文章,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市格调,着力营造舒适、惬意、宜人、便捷的生活空间和氛围,把城市建设放在最能烘托城市的精、气、神等环节上来。

把宜城城市特色定位为“水乡+园林+楚文化”,对宜城市而言,这是塑造城市品牌最经济的途径。

塑造城市形象的几点构想
宜城市打造“水乡+园林+楚文化”的城市品牌,应按照“不求其大、但求其佳,不求其洋、但求其雅”的原则,有别于大城市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追求别具一格的特色。

第一,完善城市规划。

基于对市情的把握,宜城市应尽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水体保护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和《分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修编后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总体框架是:依托临江含水的独特优势,形成“两线”、“一心”、“一圈”、“四廊”的生态环境体系。

“两线”,第一条从楚都风景区,经过中华路,到燕京花苑,再到滨江公园,形成东西向景观轴线;第二条从滨江公园,经沿江大道(沿堤设绿带)到汉江大桥(桥头公园),形成南北向景观轴线。

“一心”,即将楚都风景区建成城市绿化中心。

“一圈”,即将城市规划区的水体、大环境绿化建成城市生态圈。

“四廊”,即以襄沙大道绿化带、燕京大道绿化带、中华路绿化带、沿滨江公园群为主体构成两条城市空间景观生态走廊。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中期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建设特色城市奠定基础
第二,营造城市景观。

围绕“城、田、湖、河”等自然生态特征,重点做好治水、育林、辟园、造景四篇文章,着力营造水绕城流、城在林中、园随水傍、无处不景的园林城市景观。

一是要规划建设好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楚都风景区。

以“以人为本”、“亲水亲民”为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布置远景、中景、近景,与湖水相映,形成人在景中,景在水中的“人间仙境”,把楚都风景区规划建设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精品工程。

二是打造两条城市绿化景观轴线。

一条从楚都风景区,经过中华路,到市府广场,再到滨江公园,形成东西向景观轴线。

另一条从滨江公园,经沿江大道(沿堤设绿带)到汉江大桥(桥头公园),形成南北向景观轴线。

三是抓好景区和居民区绿化。

以城区汉江两岸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广场建设为重点,开园辟绿、沿河布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适地增绿,做到黄土不见天、见缝就插绿、边坡无创面。

同时,不断提高绿化档次,绿地和公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在展现高低起伏、衔接流畅的自然地形变化的同时,辅之以大口径乡土树种,以树为主,花草果相结合,形成绿树成荫、移步换景、错落有致的绿化效果,使
绿色之城、生态之城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是注意挖掘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修复宋玉故里等历史遗迹,建成一批既富于时代气息又渗透历史文化内涵,兼具游览、观光、健身、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绿色生态走廊,使城市生态系统点、线、面有机结合,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和谐统一。

第三,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规划建设好三个工业园区。

在城西南规划楚都民营工业园区,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项目;在燕京大道以南规划燕京食品工业园区,依托燕京啤酒集团,发展以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项目;在城西北规划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突出发展以高科技的轻纺工业项目;逐步将现有工业企业按生产性质迁入相应的工业园区,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二是调整工业项目用地。

将电石厂、鑫府公司、麻袋厂区调整为公共绿地,将化纤厂、眼镜厂等厂区调整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三是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整治。

督促污染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履行污染治理达标承诺。

对重点污染企业责令停产治理,并逐步将主要污染源迁出市区。

同时,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对可能影响环境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防止引进项目的同时又引进了污染的现象发生。

第四,提高聚集质量。

要把握好几点:一是住宅建设集约化。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以新区建设为主,禁止单位、私人零星建设; 在住宅区规划建设中,加强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沿江可视建筑轮廓线进行宏观审视、整体安排和细心处理,形成高低错落、节奏鲜明的轮廓线。

二是园林文化地域化。

在园艺设计中,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进行提炼加工、赋予神韵,把握本土文化主题,注重强化与旅游相配套的观赏休闲服务功能,通过规划改造建筑立面、沿河绿化、休闲小品、历史群雕、夜景工程等手段,赋予城市、建筑以楚文化的灵气。

三是是园林材料本土化。

在城市小品、景观节点的设计施工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特有的材料和资源,如在园艺设计施工中可利用鹅卵石,鹅卵石既具有山的属性,又蕴含水的灵性,充分体现了本地区城市的特点;从而体现别具一格的精品特色。

四是园林特色田园化。

充分借鉴、运用本地区的田园风光特色,如在园艺设计中可引入水环境,修建用鹅卵石砌边的小池塘,种些荷类植物,辅以鸳鸯、野鸭等石雕;引入水车、水磨坊等农家景观,水环境周边建筑小品可用原木修建等,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返朴归真、亲近自然的田园式园林景观。

五建设管理规范化。

围绕“显山、露水、增绿、现蓝”的目标,通过“治违”、“治脏”、“治乱”,还绿于民,还岸于民,还净于民,使宜城成为生态家园、创业乐土。

2000年,宜城市辖3个街道、10个镇、4个乡:鄢城街道、龙头街道、雷河街道
、小河镇、朱市镇、刘猴镇、上大堰镇、孔湾镇、璞河镇、郑集镇、流水镇、板桥店镇、王集镇、李垱乡、新街乡、讴乐乡、南营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2283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鄢城街道53464 龙头街道60341 雷河街道34628
郑集镇38403 小河镇31520 朱市镇24428 刘猴镇22624 孔湾镇18842 璞河镇37914 流水镇31173 板桥店镇22160 王集镇37476 上大堰镇16204 李当乡13593 讴乐乡19581 南营乡40185 新街乡14389 原种场虚拟乡5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