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精矿标准样品研制
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钼的改进

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钼的改进【摘要】试样以过氧化钠熔融,水浸取,铁、锰等成氢氧化物沉淀而与钼分离。
在硫酸溶液中将六价的钼,用硫脲的还原性和铜离子催化的双重作用,还原为成五价。
钼(V)与过量的硫氰酸盐形成橙色络合物,借以进行光度法测定。
采用硫脲的还原性和铜离子催化作用,从而获得稳定的络合物,提高了精密度和准确度。
本方法适用于低含量、大批量钼矿样品的测定。
【关键词】钼光度法改进双重作用硫脲铜离子催化作用钼在地壳中的平均量为3X10-6。
目前自然界中已知的钼约有三十种,多数呈硫化物形态存在,其余多以氧化物形态存在。
其中分布最广且具有工业意义的矿物是辉钼矿(MoS2),含钼量达60%,常与铜或钨伴生。
钼的主要氧化矿物有:钼铅矿(PbMoO4),含钼量达25.1%; 钼华矿Ca (Mo,W)O4 (钨与钼成异质同晶),含钼量达23.8%等。
矿石中钼的含量一般均很底,约为千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钼精矿含钼可达50%。
目前测定钼的方法有:(1)钼酸铅重量法,适用于钼含量大于5%的钼矿石测定。
(2)EDTA容量法,可用直接滴定或间接滴定,适用于钼含量大于10%的钼矿石测定。
(3)极谱法,适用于钼含量大于0.2%的底含量和微量钼矿石测定。
(4)光度法,适用于钼含量大于0.002%的钼矿石测定光度法在钼的分析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硫氰酸盐光度法是最经典的方法,简便快速稳定。
根据所使用的还原剂不同,分为(1)硝酸一氯化亚锡法,适用于不含或含少量的铜的试样;(2)乙酸乙酯萃取光度法,灵敏度高,溶液稳定,适用于钼矿精选后的尾矿及铜矿中微量钼的测定。
(3)罗丹明B —硫氰酸盐一聚乙烯醇法,是采用硫氰酸盐作配位体,再与罗丹明类染料形成三元配位体系,从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4)硫酸一硫脲法。
(5)此外硫氰酸盐光度法,在硫酸介质中,钼也可以用铜离子为催化剂,在不引入还原剂的情况下,铜离子催化硫氰酸根,将六价的钼还原为成五价,而钨不被还原。
钼酸铅重量法测定钼精矿中钼的方法改进

钼酸铅重量法测定钼精矿中钼的方法改进苏丹;刘向东;周春阳【摘要】试样经硝酸-氯酸钾饱和溶液分解,以氨水沉淀过滤分离杂质,滤液在乙酸-乙酸铵缓冲介质中,用乙酸铅沉淀溶液中的钼酸根生成钼酸铅,沉淀通过灼烧,直至恒重.氨水分离后残渣中的钼经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分解后,使用ICP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予以补正.【期刊名称】《湖南有色金属》【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钼酸铅重量法;钼精矿;方法改进【作者】苏丹;刘向东;周春阳【作者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61+2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稀有金属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
钼作为工业添加剂、催化剂、着色剂等,广泛应用于冶金、钢铁、机械、医疗、电子等行业。
尤其是在1994年以后国内钼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巨涨,一些中小型矿山也纷纷建立,使钼产品市场空前繁荣。
而钼精矿作为钼产品的原材料,交易过程中就需要测定钼含量,所以如何对其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国家标准方法[1]在样品补正部分采用的瓷坩埚灰化、碳酸钠-氧化锌碱熔、硫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流程长、步骤繁琐,虽然校正部分含量不是很高,但是它可以验证样品是否溶解完全、分离杂质时是否夹带钼离子。
钼酸铅重量法将样品补正部分经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分解,ICP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对分析结果给予补正,方法简单、快捷,试样结果与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的数据吻合良好。
1 试剂与仪器条件1.1 试剂盐酸;氨水;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氯酸钾饱和溶液;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称取250 g乙酸铵于1 000 mL烧杯中,加入500 mL水溶解后,加入150 mL乙酸,用水稀释至1 000 mL,混匀;乙酸铅溶液(18 g/L):称取18 g乙酸铅于1 000 mL烧杯中,加入15 mL冰乙酸、80 mL水溶解过滤后用水稀释至1 000 mL;甲基橙溶液(1 g/L);单宁溶液(10 g/L,作外指示剂用);钼标准储备液1 000 μg/mL,按照所需浓度的逐级稀释;滤纸浆:将定量滤纸撕成碎片,放入500 mL烧杯中,加水煮成絮状。
土壤中钼的比色测定

土壤中钼的比色测定杨升【摘要】土壤中的钼,常伴有钨、锡、铜、铅、锌、银、铼、锰、铁、钒、铋等多金属,尤其是钨、铁、锰、铅对钼的测定带来干扰.本文采用碳酸钠-氧化锌熔融后硫氰酸盐比色法测定多金属矿石中钼.实验研究确定了各试剂最佳加入量,熔矿和显色的温度、时间,显色酸度和干扰消除等因素,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试样在0.00-500.00ug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相对误差小于3%,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n=9)值小于4.0%.实验采用平行样实验、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重复实验、空白实验进行实验质量控制和验证.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测定值与推荐值相符.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能准确、快速、大批量分析样品,满足了地质普查和实验测试工作的需要.【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土壤;多金属;钼;硫氰酸盐;比色法【作者】杨升【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安徽池州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15.32;P618.65钼是重要的稀有金属,钼矿床中常含有钨、锡、铜、铅、锌、银、铼、锰、铁、钒、铋等多金属。
在金属冶炼、探测、航天、医学、农业等领域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作为微量元素参与人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地质调查中,钼是经常要测定的微量元素之一。
矿石中钼的含量均很低,约为千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钼精矿含量可达50%。
目前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中测定钼含量的分析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1~2],极谱法,分光光度法、EDTA容量法、钼酸铅重量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3]等,极谱法只适合测高含量钼且仪器测定中用贡,污染环境,EDTA容量法和钼酸铅重量法适合测定高含量的钼,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操作方便,较为常用。
大量的多金属干扰测定,而且钼是多变价元素,易形成同多酸、杂多酸等多种形态,反应体系复查而不稳定,若采用大型分析仪器,不仅费时、成本高。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 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矿石质量研究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矿床开采技术研究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工作探矿工程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类依据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体的圈定和连接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铜精矿质量标准铅精矿质量标准锌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镍精矿质量标准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编制1981~1983年颁发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和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91年1月发布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H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勘查总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本标准起草人:潘龙驹、杨建功、甘先平、卫红星、杨兵、陈梦熊;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 000~1∶50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研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50 000~1∶10 000甚至1∶2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4.1.3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1∶25 000~1∶2 000甚至1∶1 000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4.1.4 勘探阶段4.1.4.1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4.1.4.2 矿区地质:通过1∶5 000~1∶1 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4.1.4.3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之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4.2.2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4.2.4 勘探阶段4.2.4.1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4.2.4.2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通过矿石质量研究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求;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3.1 预查阶段对发现的矿体可以通过少量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4.3.2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对组分复杂、粒度较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4.3.3 详查阶段应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4.3.4 勘探阶段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如矿石物质组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又较高,或为新类型矿石,必要时还需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床难选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做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艺流程提供依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搜集资料,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4.4.2 普查阶段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初步了解环境地质状况,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4.4.3 详查阶段4.4.3.1 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一般应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4.4.3.2 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层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4.3.3 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搜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编写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4.4.4 勘探阶段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溶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含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和公式,估算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4.4.4.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研究其稳定性能;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查明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种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窿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4.4.4.3 环境地质研究:详细调查矿区内的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矿床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和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及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等,并提出预防建议;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根据上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筒单、中等,复杂等三类,做出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综合勘查、综合评价4.5.1 预查阶段预查工作中,如发现工业矿体,应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4.5.2 普查阶段普查工作中如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井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4.5.3 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工业回收利用的可能性;4.5.4 勘探阶段4.5.4.1应对矿床中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包括同体和异体共生矿产的赋存部位、分布、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厚度变化及与主元素矿产之关系等进行勘查研究,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2 对矿床中伴生有用组分,要查明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和分布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回收途径;4.5.4.3伴生有用组分在选冶过程中能回收利用者,勘探时应系统采组合样,了解含量与分布,并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4 共伴生组分资源/储量类型视其勘探研究程度而定,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共生矿产,伴生组分的样品均应做内外检查;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件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见附录G;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5.1.1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各因素的条件和类型系数值详见附录D;5.1.2 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a 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b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c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各矿种勘查类型实例见附录E;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2.1 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5.2.2 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勘查工程极少,只能大致了解矿体情况,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5.2.3 普查阶段勘查工程是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的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1条~3条剖面稀疏控制矿体;5.2.4 详查阶段是在普查时对矿体初步查明之后,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加以控制,能满足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工程间距是根据勘查类型来确定的,该工程间距是进行勘查工作的基本网度,也是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5勘探阶段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间距是对详查中系统取样工程间距加密后的工程间距,能满足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也是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6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床勘查类型有关,亦即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有关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试验确定最佳工程间距;5.2.7不同矿种、不同矿床勘查类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矿产资源/储量按类比法确定的工程间距见附录F;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而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乎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5.2.8 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5.3.1预查对发现的矿体或异常矿化区,可根据极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5.3.2 普查除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由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推断的矿产资源量333可以作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5.3.3 详查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一般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由投资者决定;5.3.4勘探时矿床地质研究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加以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边界;对在主矿体顶板附近的次要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由上述加密后的工程圈定的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矿床勘查深度根据投资者需要来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 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边远地区的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地质调查6.2.1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精度要求按相应规范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区域1∶50 000~1∶100 000,矿区1∶5 000~1∶25 000,矿床1∶500~1∶2 000;6.2.2 矿床大比例尺精测地形地质图,应以质量达标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重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质观测点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实测;勘探与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没有质量达标的地形底图或简测地质图,预查阶段可以简测地质图或草测地质图;6.2.3 在条件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矿化蚀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物探、化探工作。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 Z/T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21I hope tomorrow will definitely be better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矿石质量研究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矿床开采技术研究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工作探矿工程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类依据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体的圈定和连接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铜精矿质量标准铅精矿质量标准锌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镍精矿质量标准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编制1981~1983年颁发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和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91年1月发布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H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勘查总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本标准起草人:潘龙驹、杨建功、甘先平、卫红星、杨兵、陈梦熊;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 000~1∶50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研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50 000~1∶10 000甚至1∶2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4.1.3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1∶25 000~1∶2 000甚至1∶1 000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4.1.4 勘探阶段4.1.4.1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4.1.4.2 矿区地质:通过1∶5 000~1∶1 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4.1.4.3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之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4.2.2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4.2.4 勘探阶段4.2.4.1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4.2.4.2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通过矿石质量研究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求;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3.1 预查阶段对发现的矿体可以通过少量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4.3.2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对组分复杂、粒度较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4.3.3 详查阶段应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4.3.4 勘探阶段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如矿石物质组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又较高,或为新类型矿石,必要时还需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床难选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做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艺流程提供依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搜集资料,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4.4.2 普查阶段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初步了解环境地质状况,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4.4.3 详查阶段4.4.3.1 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一般应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4.4.3.2 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层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4.3.3 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搜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编写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4.4.4 勘探阶段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溶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含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和公式,估算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4.4.4.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研究其稳定性能;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查明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种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窿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4.4.4.3 环境地质研究:详细调查矿区内的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矿床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和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及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等,并提出预防建议;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根据上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筒单、中等,复杂等三类,做出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综合勘查、综合评价4.5.1 预查阶段预查工作中,如发现工业矿体,应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4.5.2 普查阶段普查工作中如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井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4.5.3 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工业回收利用的可能性;4.5.4 勘探阶段4.5.4.1应对矿床中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包括同体和异体共生矿产的赋存部位、分布、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厚度变化及与主元素矿产之关系等进行勘查研究,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2 对矿床中伴生有用组分,要查明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和分布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回收途径;4.5.4.3伴生有用组分在选冶过程中能回收利用者,勘探时应系统采组合样,了解含量与分布,并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4 共伴生组分资源/储量类型视其勘探研究程度而定,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共生矿产,伴生组分的样品均应做内外检查;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件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见附录G;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5.1.1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各因素的条件和类型系数值详见附录D;5.1.2 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a 第l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b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c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各矿种勘查类型实例见附录E;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2.1 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5.2.2 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勘查工程极少,只能大致了解矿体情况,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5.2.3普查阶段勘查工程是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的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1条~3条剖面稀疏控制矿体;5.2.4详查阶段是在普查时对矿体初步查明之后,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加以控制,能满足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工程间距是根据勘查类型来确定的,该工程间距是进行勘查工作的基本网度,也是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5勘探阶段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间距是对详查中系统取样工程间距加密后的工程间距,能满足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也是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6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床勘查类型有关,亦即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有关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试验确定最佳工程间距;5.2.7不同矿种、不同矿床勘查类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矿产资源/储量按类比法确定的工程间距见附录F;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而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乎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5.2.8 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5.3.1预查对发现的矿体或异常矿化区,可根据极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5.3.2 普查除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由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推断的矿产资源量333可以作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5.3.3 详查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一般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由投资者决定;5.3.4勘探时矿床地质研究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加以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边界;对在主矿体顶板附近的次要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由上述加密后的工程圈定的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矿床勘查深度根据投资者需要来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 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边远地区的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地质调查6.2.1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精度要求按相应规范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区域1∶50 000~1∶100 000,矿区1∶5 000~1∶25 000,矿床1∶500~1∶2 000;6.2.2 矿床大比例尺精测地形地质图,应以质量达标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重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质观测点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实测;勘探与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没有质量达标的地形底图或简测地质图,预查阶段可以简测地质图或草测地质图;6.2.3 在条件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矿化蚀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物探、化探工作。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鹿鸣矿业钼精矿中铜

Abstract:Powder tabletting sample of legal system, the use of lumimg mining of molybdenum concentrate standard sample to establish working cur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molybdenum concentrat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ample particle size, pressure pressure effect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prototype; Choose the right excitation conditions; Correction
参考文献 [1]孙淑媛,孙龄高,殷齐西,符斌.极谱法测定铜[J].矿山及有色金属分析手册,1990,12(1)255-256. [2]YS/T 555.6-2009 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法. [3]武映梅,石仕平,宋武元.X 射线荧光光谱粉末压片法检测合金铸铁中 13 种成分[J].冶金分析, 2012, 32(7): 32-37. [4]杨登峰,张晓蒲,田文辉.能量色散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钼精矿中钼、 铁、 铅、 铜、 二氧化硅、 氧化钙[J]. 冶金分析, 2006, 26(6): 1-1. [5]张敏, 李小莉. 能量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在钼矿选矿流程中的应用[J].冶金分析, 2016, 36(3): 54-58.
16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分光光度法测定钼精矿焙烧样中铼

分光光度法测定钼精矿焙烧样中铼王毅梦;樊雪梅;牟小卫【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8(054)002【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钼精矿焙烧样中铼的含量.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①测定波长为426 nm;②在盐酸(1+1)溶液中显色;③350 g·L-1硫氰酸钾溶液的用量为1.0 mL;④20 g·L-1氯化亚锡溶液的用量为1.0 mL;⑤硫酸的用量为3 mL;⑥加热温度为85℃;⑦加热时间为1.5h;⑧铼试剂的用量为1.0 mL;⑨样品溶液的pH为9左右.铼的质量浓度在3.0~3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k)为1.0mg·L-1.方法应用于钼精矿焙烧样的分析,测定值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结果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1.1%~2.2%.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94.0%~106%.%Spectrophotometry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rhenium in roasted sample of molybdenum concentrate.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found were as follows:① wavelength of determination was 426 nm;② coloration in HC1 (1+1) solution;③ amount of 350 g · L-1 potassium rhodanate solution was 1.0 mL;④ amount of 20 g · L-1 stannous chloride solu tion was 1.0 mL;⑤ amount of H2SO4 was 3 mL;⑥ heating temperature was 85 ℃;⑦ heating time was 1.5 h;⑧ amount of rhenium reagent was 1.0 mL;⑨ pH of the sample solution was about 9.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of absorbance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rhenium was obtained in the range of 3.0-30.0 mg · L-1,with detection limit (3s/k) of 1.0 mg · L-1.The proposed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roasted sample of molybdenum concentrate,giving result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values obtained by ICP-AES with RSD's (n=7) in the range of 1.1%-2.2%.Test for recovery was performed by standard addition method,giving values of recovery in the range of 94.0%-106%.【总页数】4页(P157-160)【作者】王毅梦;樊雪梅;牟小卫【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商洛726000;商洛学院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商洛726000;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商洛726000;商洛学院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商洛726000;陕西炼石矿业有限公司,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2【相关文献】1.含铼钼精矿的焙烧及烟灰中铼的回收工艺研究2.钼精矿焙烧烟尘中回收铼和钼的研究3.自热式回转窑钼精矿焙烧系统中铼走向研究4.钼精矿多膛炉焙烧系统中铼走向分布的研究5.钼精矿焙烧烟气淋洗液中回收铼的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永宏(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监测中心 ,陕西714102)摘 要:阐述了钼精矿标准样品制备的整个过程 ,包括成分设计、选材、配制、均匀性检验、定值分析、分析数据汇总、元素含量确定、标样发布及推广应用等,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和测量数据的考证 准样品。
钼精矿中钼含量为 47 %〜57 %的不同等级, 主要用于工业氧化钼、钼铁、以及钼化工和钼金属 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钼精矿含Mo 和SO 2、Pb 、Cu 、 CaO 、K 、Bi 等杂质元素,其化学成分分析按GB / T 15079. 1〜15079. 11 — 94进行,即钼精矿中钼含量 测定采用钼酸铅重量法 ,杂质元素 Pb 、Cu 、CaO 、K采用 原子吸收光度法,SO 2测定采用硅钼蓝光 度法。
1标准样品的制作过程标准样品制备的整个过程包括成分设计、选 材、配制、均匀性检验、定值分析、分析数据汇总、元 素含量确定、标样发布及推广应用。
配制工作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它包括从成分设计到均匀度检验,配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样样的质含量分别能为。
52 %和57 %左右,对Mo 、Pb 、Cu 、SO 2、CaO 、K 定值。
1. 2标准样品选材、配制高品位和低品位钼精矿直接从卅亩地选矿厂 成品库房采取,对采取的样品进行粗加工(包括烘干、粗混、粗磨)后初步对钼元素测定 ,根据测定值 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取舍。
所有满足设计要求的样品进行彻底烘干、研 磨,混匀,样品的粒度研磨到 -200目以下。
样品,确立了两种不同含量的钼精矿标制成5公斤左右。
1. 3均匀性检验均匀性检验采用 t 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根据 均匀性检验的要求,采取每个标样以钼元素含量为 主线进行均匀性检验,每个标样抽取25个单元,并 且对其中一个单元重复测定16次,采用t 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联合进行统计处理 。
1. 3. 1 t 检验法 取样数量为 m ,随机抽取一个样品重复测量 n 次(一般n >10 ),平均值为X1,标 准偏差为 S ;其余m - 1个样品各测量一次,平均 值为X2,标准偏差为S 2。
由于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测量,故两列数据测量精度相等。
值为:X 1 - X 2式中,S d 为两平均值X !与X 2之差的标准偏差s 为并和标准偏差,f 1、、2、为自由度,f 1 = n - 1 f 2 = (m - 1) - 1,f = f 1 + f 2 °根据选定的显著性水平 a 口自由度f ,应用 分布,可查的a ,f ,如t < a ,f ,则认 为样品是均匀的,否则判断样品是不均匀的。
1. 3. 2方差分析法取样数量为m ,随机抽取一个样品重复测量 n 次(一般n > 10 ),标准偏差为S 2 ;其余m - 1个样品各测量一次,标准偏差为S; 则F统计量为:3作者简介:赵永宏,男,1969年生,化学分析工程师,通讯地址:陕西华县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监测中心2 2F = S i /S2 F (a f i, f2 ),如果 F < F (a f i , f2 ),则样品均匀,否在选定的显著性水平%自由度分别为f i [ f i = 则样品不均匀。
(m - 1) - i ]和f2 ( f2 = n - i)的F临界值记为i. 3. 3均匀性检验过程及结果详见表i, 2。
表i 咼品位钼精矿均匀性检验表24点测定结果,% 单点重复测定结果,%56 72 57. 30 57. 68 57. 89 57. 38 57. 60 57. 42 57. 62 57. 74 57. 38 57 4857. 76 57. 66 57. 30 56 92 57. 24 57. 39 57. 07 57. 30 57. 37 57. 42 57 4557. 39 57. 39 57. 78 57. 76 57. 27 57. 40 57. 27 57. 46 57. 27 57. 46 57 5657. 50 57. 45 57. 58 57. 45 57. 52 57. 53 57. 54平均值,% X2 = 57. 453 X’ = 57. 426标准偏差t S = Q 2636i S’ = 0 i5697检验法方差t = 0 37 □ 95, 38= i684 t<95, 38分析法 F = 2 82 F ( 0 99,23, i5) = 3 29 F < F ( 0. 99, 23 , i5 ) -检验结论样品均匀x \ 曲■% 1表2低品位钼精矿均匀性检验表24点测定结果,% 单点重复测定结果,%53 07 53. i2 53 32 53 39 53 23 53 2i 52 86 52. 90 53. 09 52 86 53 2i53 29 53. 24 52 76 52 83 52. 70 53 20 53 38 53 32 53. ii 52 97 52 8553 24 53. 00 52 86 53 00 53 3i 53 24 53 46 53 59 53. i8 53. i5 53 2952 83 53. 00 53 65 53 07 53 40 53 33 53. 4平均值,% X2 = 53. i73 X’ = 53 i64标准偏差t S = 0 23i82 S’ = 0 23286检验法方差t = 0 36 □ 95, 38 = i684 t<95, 38分析法 F = 0 99 F ( 0 95,23, i5) = 2 29 F < F ( 0. 99, 23 , i5 )检验结论样品均匀i. 4稳定性检验稳定性是指在规定储存和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使其描述的特性量值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能力。
稳定性检验的要求i. 4. i t检验法n次;也可以是抽取一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X i ,标准偏差为S i ; 一定时间间隔后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X,标准偏差为S2。
计算t值为:_ —_____ K L_-—X22 2S + S2 f i + f2稳定性检验采用t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根据,采取每个标样以钼元素含量为取样数量可以是i个,重复测量m个样品,每个样品测量一次。
第式中,n i是第一次测量的次数,n2是一定时间间隔后的测量次数,f i、、2、、为自由度,f i = n i - i, f2 = n2 -i, f = f i + f2。
根据选定的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f,应用t分布,可查的a,f,如t < a,f,则认为该样品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样品是稳定的,否则认为该样品发生显著性变化,判断样品是不稳定的。
i. 4. 2方差分析法取样数量m个二每个样品测量一次。
第一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X i,标准偏差为S i ;一定时间间隔后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X2,标准偏差为S2。
则F统计量为:2 2F = S i /S2在选定的显著性水平④自由度分别为f i [ f i = n i - i ]和f2 ( f2 = n2 - i)的F 临界值记为F(a f i,),如果F < F (a f i,f2),则认为该样品没有发生1. 5样品定值依据国家计 量技术规范(JJG1006 - 94 ) 一级 标准物质中标准物质的定值要求,对数据进行了统 计分析及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估算。
1. 5 1异常值的剔除格拉布斯法(Grubb s 法)将各单位报出的全部原始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并记为X ! , X 2 , X 3 ? X h X n ,分别计算统计量 G i 。
计 算公式如下:_匹=(X i - X ) / s其中:X 为全部数据的平均值;s 为标准偏差。
根据检测数据的数量n,查表得到1 %水平和5 %水平的临界值。
若X 1和X n 的统计量 G 和G n 小 于或等于5%临界值,则认为该数值为正确值 ,予以保留;若X 1和X n 的统计量G 和G n 大于5 %临 界值,但小于或等于 1 %临界值,则认为该数值为 歧离值,一般仍予以保留;若X1和X n 的统计量G 1和G 大于1%临界值,则认为该数值为离群值,予直到无数据被剔除为止 。
1. 5. 2正态性检验(偏态和峰态系数法)将剔 除异常值后的全部数据用偏态和峰态系数法进行 正态性检验 算下列各值m 2 = m 3 = m 4 =其中:X 为全部数据的平均值。
A | m 3 | /(m 2 ) 3称为偏态系数,用以检验不对称性;2B = | m 4| / (m 2 )称为峰态系数,用于检验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 ,A 应小于相应的临 界值A 1,B 应落于临界值区间B 1〜B 1。
A 1和B 1〜56. 72 57. 30 57. 68 57. 89 57. 38 57. 27 57. 53 57. 52 57. 32 57 40 57. 60 57. 76 57. 66 57. 30 56 92 57. 39 57. 78 57. 30 57. 42 57 89 57. 24 57. 39 57. 39 57. 39 57. 78 57. 16 57. 20 56. 93 56 67 57 02 57. 7657. 2757. 4057. 5057. 4557. 4157. 0757. 42 57. 1257 08 平均值,% X 2 = 57. 453X 1 = 57. 314标准偏差tS, = 0 26361 S 1 = 0 . 28174检验法方差 t = 1. 61£ 95, 48 = 1. 677t< 95,48分析法F = 1. 14F ( 0 95 , 24, 24 )= i i.\勺 \ l弋1. 98F < F (0. 95, 24, 24 ) ―检验结论样品稳定表4低品位钼精矿稳定性检验表53 07 53. 12 53 32 53 39 53 23 53 33 53 48 53. 48 53 07 53 40 53 21 53. 29 53 24 52 76 52 83 53 11 53 32 53. 21 53 30 53 14 52. 70 53. 20 53 24 53 00 52 86 53 41 53 28 53. 16 53 32 53 34 53 00 53. 31 53 24 52 83 53 00 53 24 53 41 53. 60 53. 13 53 39 53 65 53. 07 53 40 53 33 53. 14 53 24 53 20 53. 1653 0853 17平均值 ,% X 2 = 53 137X1 : =53 279标准偏差t S , = Q 63182S1 = =0 53887检验法方差 t = Q 86L 95, 48 - 1. 677t <£ 95, 48析F = 1. 14F ( 0 95 , 24, 24 )= 1. 98F < F (0. 95, 24, 24 )第一次25点测定结果,%六个月后第二次 25点测定结果,%样品稳定检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