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探讨

合集下载

蛛网膜囊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蛛网膜囊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蛛网膜囊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蛛网膜囊肿是由于发育过程中蛛网膜分裂异常引起的,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

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和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

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和脑池,不累及脑本质。

大部分是单发,但也有少数多发。

这种疾病多无症状。

体积大的人可以同时压迫脑组织和颅骨,产生神经症状和颅骨发育变化。

这种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见,男性更多,左侧更常见,右侧更常见。

蜘蛛网膜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创伤和感染后)两类。

先天性蜘蛛网膜囊肿是由蜘蛛网膜周围的脑脊液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蜘蛛网膜下腔相连。

由于蜘蛛网膜粘连,继发性患者在蜘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包括脑脊液。

颅内型和脊髓型可分为颅内型和脊髓型。

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相关脑池。

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症状和体征。

1.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常见类型,其病因尚不清楚,有以下推测:①这种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小块蜘蛛网膜落入蜘蛛网膜的下腔。

也就是说,囊肿位于蜘蛛网膜中。

在镜子下,蜘蛛网膜在囊肿周围分为两层。

外层形成囊肿表面,内层形成囊底,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蛛网膜下腔。

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

③由于这种疾病通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中的异位脉络丛、局部脑镰刀缺乏和眶板、颞叶和颈动脉缺乏,这些都证实了这种疾病的基本原因是由大脑发育不全引起的。

蜘蛛网膜囊肿增加的原因没有统一的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上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连。

从那时起,脑脊液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到活瓣的作用。

由于颅底动脉搏动,囊肿逐渐增大。

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导致小孔堵塞,导致颅内压升高。

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脑脊液分泌过多,无法吸收。

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连,囊液中蛋白质增多,囊内外渗透压差导致囊肿逐渐增大。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部囊肿,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其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本文将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颅内蛛网膜囊肿做一个详细的阐述。

一、病因关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病因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前有以下几种假说:1.先天性遗传因素一些学者认为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过程涉及到多个遗传基因的变化。

2.正常发育畸形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正常发育畸形,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受到干扰所致。

3.炎症或创伤后产生的反应性增生还有一些学者考虑到颅内蛛网膜囊肿与炎症或创伤后产生的反应性增生有关,即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由于颅内炎症或创伤后产生的组织反应所致。

二、发病机制颅内蛛网膜囊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我们主要通过其组织学和病理学的特点来了解其发病机制。

1.组织学特点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囊肿,主要由内层和外层两个部分组成。

内层是网膜上皮细胞,外层是蛛网膜纤维组织,两层之间充满着蛛网膜间质和液体。

囊肿上皮细胞和蛛网膜纤维组织的细胞核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其结构也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异型性等变化。

另外,囊肿上皮细胞中还可以观察到VTN和MVP表达,不过其意义尚待深入研究探究。

2.病理学特点颅内蛛网膜囊肿中,囊液质地清亮,透明无色,且内部没有明显的囊实质结构,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可见。

在电镜下可以看到囊肿上皮细胞呈鳞状,位于很多泡状结构中,囊肿间隙为蛛网膜纤维组织所板卷,并被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其来源于蛛网膜的间叶组织。

三、临床表现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病症较为微弱,通常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颅内蛛网膜囊肿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但神经系统体征一般不明显。

此外,颅内蛛网膜囊肿与眼科疾病关系密切,如有男性导致的盲视、视野缺损、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等视神经损害表现,应引起注意。

四、诊断因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病症比较轻微,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通常要通过一些影像检查才能发现问题。

显微手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2例

显微手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2例

显微手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2例
方志敏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4(27)3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显微手术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方法: 回顾我院32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 结果: 经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结论:只要掌握儿童IAC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显微外科可以改善症状,控制癫痫,是治疗儿童IAC的理想方法.
【总页数】2页(P38-38,39)
【作者】方志敏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福建,莆田,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
【相关文献】
1.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 [J], 单春格;牛光明;张鹏远;张少伟;王凤伟;李茂;杨炳男
2.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分析 [J], 冯中华;何任;何伋
3.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显微手术治疗 [J], 喻孟强;蒋宇钢;尹畅
4.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J], 马宝林;李均平
5.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显微手术治疗 [J], 谢贤生;黄建斌;叶志其;廖驭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蛛网膜囊肿34例

颅内蛛网膜囊肿34例

颅内蛛网膜囊肿34例
简介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它是脑脊液在蛛网膜的小囊中滞留形成的。

虽然它不常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本篇文档将介绍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治疗方案。

患者特征
在本研究中,共有34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17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

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5岁。

其中,头痛是所有患者的常见主诉,其他常
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癫痫。

诊断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诊断颅内蛛网膜囊肿。

首先,我们使用了MRI或CT扫描来确定是否存在颅内蛛网膜囊肿。

接着,我们进行了蛛网膜穿刺术,以确定囊肿内的脑脊液与外部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压等。

治疗方案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案来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

其中,手
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囊肿切除和硬膜下引流术。

此外,颅内蛛网膜囊肿亦可通过神经内科治疗,如应用脑室内导管引流等。

结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虽然很少见,但它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

治疗颅内蛛
网膜囊肿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

手术治疗和神经内科治疗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方法。

对于每个病例,应根据其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蛛网膜囊肿是一种颅内肿瘤,常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通常包括传统显微手术和新兴的内窥镜手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手术方法。

传统显微手术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手术需要开颅进行,从头皮切口到骨抬开,然后以显微镜的帮助找到蛛网膜囊肿的位置。

接下来,医生会将囊肿缩小并分离,然后取出。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地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将骨抬回原位,缝合伤口。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在操纵和视野方面更为直观,能更准确地操作,但其缺点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术后易出现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相对于传统显微手术,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治疗蛛网膜囊肿的方法。

内窥镜手术通过一个小切口或鼻内镜或经口鼻镜来进入体内,医生可以用显微镜实时观察到蛛网膜囊肿的情况,进行操作。

内窥镜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且内窥镜灵活度高,可以观察到一些传统手术中无法观察到的结构。

然而,内窥镜手术也有一些限制,如操作空间较窄,视野相对受限制,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

除了手术方法外,手术前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体内无其他疾病,并确定囊肿的位置和性质。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术前教育,了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和术后护理等。

手术后的康复也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配合。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和饮食调整,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用力,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同时,患者需要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定期复查。

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术后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显微手术和内窥镜手术。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选择何种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囊肿的位置、性质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来决定。

同时,手术前的充分准备和术后的合理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术后的康复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积极配合,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29例临床分析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29例临床分析

定期作头颅 C T跟踪观察 ,一旦 出现手术指征 ,应立即采取积极手术治疗。 瞄 床儿科杂志,∞9 2 ) 10 1 1 2 ,7 :8- 81
文献标志码 : B
Cii lc aatr t s o 9 ci rn w t nrca ilaah od c s l c h rceii f2 hl e i itarna rc n i yt na sc d h s
( eatetfP d tc,Sa dn og i epesH sil og n 24 0 ,Sad n ,C ia Dp r n o ei rs hn ogD nmn ol o t ,D nmi m ai gP pa g 75 0 hn og hn )
ci ia h r ce it s l c l aa tr i ; n c sc
例 。7例 手术 中 ,单 纯囊 肿切 除术 2例 ,囊 肿 切 除
并 脑池开 放术 5例 。
侧 视 力 、视 野 改 变 1 ,新 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例
1 , 治 疗 4
2 9例 I C 中 ,男 2 A 0例 ,女 9例 ;年 龄 9d~
l 5岁 ,其 中 <1岁 2例 , 一4岁 6例 , ~8岁 l 0
例 ,>8岁 1 1例 。I C发 生 部 位 :侧 裂 池 1 A 5例 , ( 中左侧 1 例 、右侧 4例 ) 其 1 ,枕 大池 6例 ,鞍 上
颅 内蛛 网膜囊 肿 (A 是小 儿 颅 内常见 的 良性 I C) 占位 病 变 ,临床 表 现 各 异 ,易 误诊 , 目前 对 其 治 疗 方法 存在 较大 争议 。 自 1 9 9 9年 1月 一2 0 0 6年 6 月 我 院共 收治 小儿 颅 内蛛 网膜囊 肿 2 9例 ,现 就其 临床 资 料 进行 分 析 总 结 ,以探 讨 I C的 临床 特 点 A

颅内珠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珠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珠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徐建荣
【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01(022)005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2年1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4例囊肿-脑室分流,9例囊肿-腹腔引流术,3例显微外科(包括使用内窥镜)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并尽可能切除囊壁,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徐建荣
【作者单位】322000,浙江省义乌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MR诊断 [J], 李志红;张辉;苏晋生;吴伟
2.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大型蛛网膜囊肿的长期疗效分析 [J], 叶玉勤;贾颜锋;李泽;刘卫平;蒋晓帆;李兵;费舟;贺晓生
3.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DWI鉴别诊断 [J], 郝大鹏;徐文坚;解桂花;王燕;王丽萍
4.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MR诊断 [J], 李志红; 张辉; 苏晋生; 吴伟
5.神经内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1例 [J], 屈晓东;张晟豪;马文龙;蔡志标;荔志云;周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42例报告

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42例报告

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42例报告史航宇;张刚;苏建云;李楠【摘要】目的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MFAC)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其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及方法仍有很大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意在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经验及文献复习对这些争议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行神经内镜辅助囊肿-基底池造瘘术(39例)及囊肿-腹腔分流术(3例)的42例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儿童MFAC的外科治疗指征,手术方式,临床及神经影像学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 ~36月(平均随访18月),39例(92.8%)临床有效(至少有一种症状改善或完全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为30例(71.4%).临床症状中高颅压表现缓解最为明显(治愈率达81.25%;有效率100%).造瘘术后囊肿缩小及消失37例(95.0%),无一例患儿死亡及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相较于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神经内镜囊肿-脑池造瘘术同样安全有效,但创伤小.所以对于儿童MFAC的治疗,建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治疗方法首选神经内辅助囊肿-脑池造瘘术,但对于每个个体病例需行严格评估,选择最优的治疗方式.%Objective Middle fossa arachniod cyst (MFAC) in child is a common benign space-occupying intracranial lesion.Its optimal strategy and indication to surgical treatment has been controversial.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combining with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literature review.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2 pediatric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surgeries to treat MFAC (endoscopic cyst fenestration were performed in 39 cases and cystperitoneal shunt were performed in 3 cases) from September 2011 to Sept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surgical treatment,indication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MFAV in child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literature review.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36 months (mean 18 months).Thirty-nine patients (92.8%) had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ed completely in 30 cases (71.4%).Among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fter surgery (cure rate:81.25%;effective rate:100%).After cyst fenestration,the cyst was reduced in size or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37 patients (95.0%).There was no death or significant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procedure.Conclusion Compared to cystperitonealshunting,endoscopic fenestration is also effective with more safety and less injury.For MFAC in child,endoscopic fenestration is the first recommendation,but the optimal surgical strategy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4页(P338-341)【关键词】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神经外科手术【作者】史航宇;张刚;苏建云;李楠【作者单位】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3;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3;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3;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1蛛网膜囊肿(arachaniod cyst, AC)是包裹脑脊液样液体的蛛网膜囊袋样结构,多为先天性,很少一部分因外伤,炎症或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粘连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年4月第14卷第4期●经验介绍●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囊肿切除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39例。结果随访6个月到8年,影像学结果显示囊肿切除术组中,11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19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3.75%;2例患者囊肿复发,分别在9个月和14个月后再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组中,15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23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7.44%;1

例患者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1年后手术探查示分流管被大网膜包埋,调整分流管位置后囊肿体积体积缩小。癫痫治疗的有效率囊肿切除术为80%(8/10),分流手术组为33.3%(3/9),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囊肿切除加局部皮层热灼术应为外科治疗首选;但对于其他该囊肿患者由于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应为首选。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囊肿切除术;囊肿-腹腔分流术【文章编号】1009-153X(2009)04-0245-03【文献标识码】B【中图分类号】R742.8+9;R651.1+1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arachnoidcyst,I-

AC)是一种脑实质外非肿瘤性良性病变,

多见于儿

童。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8年3月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儿童IAC71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1例,男47例,女24例;年龄2~13岁,平均6.5岁,其中<4岁15例;病程2周~4年,平均5个月。5例有产伤史,6例在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时偶然发现,7例有头部外伤史,3例有脑膜炎病史,外伤、脑膜炎至发病时间2个月~5年。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以癫痫为主要症状者19例;头痛、头晕或伴呕吐25例;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11例;发现头颅增大2例;颅骨局部隆起3例;视力下降3例;共济运动障碍7例;肢体轻瘫2例;8例无临床症状,在体检或轻微头部外伤后行CT检查时发现,囊肿直径大于3.0cm,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但患者局部颅骨有明显的受压变薄表现。1.3辅助检查71例均行颅脑CT扫描,表现为与脑脊液等密度、边界清楚的占位病变。24例存在脑组织受压、移位等占位表现;10例做头颅CT增强扫描,未见囊肿有增强反应。合并脑发育不全7例,脑积水2例。14例行MRI检查,T1和T2加权像都表现为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的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无脑组织水肿。26例行脑电图检查,正常7例,局限性棘慢波16例,广泛性慢波3例。1.4囊肿部位及大小囊肿位于外侧裂22例,额部、颞部27例,顶部6例,鞍区2例,桥脑小脑角3例,枕大池9例(其中1例伴有脊髓空洞),脑室内2例;

合并脑穿通畸形3例,合并脑积水2例。囊肿大小3.0cm×2.5cm×2.0cm~7.0cm×7.0cm×8.0cm。

1.5手术方法囊肿切除术组患者32例(其中10例以癫痫为主要症状),均于显微镜下尽可能多的切除囊肿外侧壁,如囊肿壁与血管等重要结构粘连不很紧密则争取全切囊肿;同时尽可能广泛地打通囊腔与周围大的脑池或脑室之间的交通,合并癫痫的患者以低电流行局部皮层热灼术。囊肿-腹腔分流术组患者39例(其中9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均选择超低压分流管;35例囊肿位于颅内浅表部位,手术时依据颅脑CT或MRI定位,颅锥细孔钻颅,电灼后以克氏针刺破硬膜,分流管置入囊内约2cm,固定于骨孔,经皮下40~50cm导入腹腔;4例位于深部的蛛网膜囊肿,利用立体定向仪,在CT下精确定位,将分流管头端放于所选位置。

2结果32例囊肿切除术患者中,7例囊肿被完全切除,

另25例行囊肿-脑池交通术。2例术后CT提示硬膜下积液,术后1年随访囊肿消失,硬膜下积液自行吸

作者单位: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聊城,25200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南,250012)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探讨李学元房宝军张连群杨凤海马翔宇*李新钢*

245--ChinJClinNeurosurg,Apr2009,Vol14,No4收;10例术后早期出现较重的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持续10~18d,腰穿显示颅内压低于490Pa,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39例囊肿-腹腔分流术组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腰穿显示颅内压低于490Pa,保守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8年,25例以头痛、头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22例治愈,其余3例明显减轻;19例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中,11例癫痫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其中囊肿切除术组8例,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组3例),8例无明显变化;两种手术方对ICA儿童伴发的癫痫的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0.05)。头颅CT复查显示囊肿切除术组中,11例囊肿完全消失,19例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3.75%;2例患者囊肿复发,分别在9和14个月后再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囊肿明显缩小。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组中,15例囊肿完全消失,23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7.44%;1例患者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1年后手术探查示分流管被大网膜包埋,调整分流管位置后囊肿体积体积缩小。3讨论根据病因ICA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囊壁全部为薄层的蛛网膜,囊内含脑脊液,与周围蛛网膜下腔不相通,称为“真性”或者“特发性”IAC;此类囊肿多位于额部、颞部、外侧裂或中颅窝底;早期由于囊肿体积小而无症状,其后因囊内高渗、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活瓣形成及囊壁分泌液体致囊肿体积增大,造成颅骨及周围脑组织受压,影响儿童的脑发育并导致临床症状。另一类为继发性,由于炎症、外伤等原因导致蛛网膜粘连、脑脊液积聚包裹而成,通过活瓣与周围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不断进入而使囊腔逐渐扩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并产生临床症状。儿童IAC的症状及体征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囊肿位置及其对脑脊液流动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1]。常见症状有:①头痛、恶心、呕吐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②对于体积较大的IAC,尤其是鞍上、后颅窝的囊肿,往往会引起脑积水;③智力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学龄儿童学习成绩差等;④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如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瘫及视力下降等;⑤头围增大或颅骨不对称畸形;另有5%~9%的IAC没有症状[2],由于体检或者外伤后检查意外发现。一般认为,儿童IAC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需手术治疗,而对于一些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IAC,是否手术仍有争议。Ucar等[3]认为IAC有自然消失的可能,且手术并非都有效,术后并发症或复发也不少见,主张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IAC保守治疗;但周培杰等[4]指出,无症状IAC有进行性扩大及出血、

死亡的可能,应积极手术治疗。所谓无症状的IAC实质上并非无任何症状,而是指症状较轻或间断出现,

持续时间已很长,或者对生活、学习影响不大,患儿家属已经习惯。我们认为对于偶然发现的囊肿,如果直径大于3.0cm,随访过程中无缩小且局部颅骨有受压变薄的表现,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及时手术,因这类患者外伤后发生囊内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的机率较高,手术的同时也解除了囊肿的压迫,可促进邻近脑组织发育。

对于儿童ICA的手术方法,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Wester[5]

认为囊肿切除术应为首选,术中宜充分疏

通、开放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对合并癫痫的患者可于术中行癫痫灶切除或多处软脑膜下横切与皮层热灼术[6],以根治囊肿引起的癫痫发作。而Murakami等[7]

认为囊肿切除术虽然切除了大部分蛛网膜囊壁,但由于脑组织长期受压,短时间内很难膨胀复位,原有的空间仍然被脑脊液充盈,残余的囊壁有较充分的时间再生长,囊肿容易复发。Hamid等[8]指出IAC的形成在于蛛网膜的发育异常,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囊肿,其囊内压高于脑的搏动压和蛛网膜下腔的压力,造成相邻脑组织受压,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给囊液在颅外寻找一个空间,以逐渐减小囊内压力,使受压的脑组织逐渐膨胀,最终将IAC的脏层和壁层压在一起,使囊腔消失。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应为儿童IAC手术治疗的首选。为解决术后可能出现的过度分流问题,有人[8]认为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效果良好。

但我们认为IAC与蛛网膜下腔相对独立,分流术后出现低颅内压并非由于选择的分流管限压低,而在于手术时将囊肿与蛛网膜下腔打通,或者分流管的部分小孔位于蛛网膜下腔,造成分流到腹腔的液体不仅有囊肿液,还包括脑脊液。为此,我们术前精确定位,术中采用颅锥细孔钻颅(直径在3mm左右),

以克氏针刺破硬膜,分流管细孔全部置入囊腔,尽量不打破蛛网膜下腔。尽管我们选用超低内压分流管,

术后患者头痛、头晕等低颅内压症状的发生并不多见,且多为短暂性;而囊肿切除术由于术后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沟通,部分囊肿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短暂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反而多见。

本结果显示,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对

246--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年4月第14卷第4期作者单位:通江县人民医院外科(四川通江,636700)

【关键词】矢状窦;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治疗【文章编号】1009-153X(2009)04-0247-01【文献标识码】B【中图分类号】R739.41

矢状窦旁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张晓荣

●个案报告●

1临床资料男性,50岁,主因头痛、头昏6年,加重伴呕吐1月入院。查体:神清,血压140/70mmHg,右侧下肢肌力Ⅳ级,痛觉减退,巴氏征(+),颈软,眼底轻度水肿。头颅CT示左侧额叶矢状窦旁占位,大小约3cm×4cm,边界清楚,强化极明显,呈均匀强化。术前诊断为左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准备红细胞悬液6U,血浆200ml,在全麻下行左额跨中线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额叶表面。矢状窦旁,呈紫红色,质软,边界清楚,实性,约3cm×4cm大,有3条粗大引流静脉附于矢状窦及肿瘤表面,血供极丰富。术中考虑为血管瘤,即先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逐一分离,电凝切断肿瘤深部供应动脉,再电凝切断表面引流静脉,完整分离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术中输红细胞悬液4U,血浆200ml,术后10d痊愈出院。术后病检示左侧额叶血管网状细胞瘤。2讨论血管网状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多位于幕下小脑半球,囊性多见,病程约数月;实体肿瘤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术前定性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脑膜瘤。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全切可治愈,不能全切者辅以γ刀治疗。术中要沿肿瘤外边的正常脑组织切开分离,尽量避免直接触及肿瘤表面,寻找到肿瘤供血动脉后予以电凝切断,再处理引流静脉。实质性肿瘤不能随意穿刺活检或分块切除,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