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王寨金矿成因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证据(刘显凡,吴冉,肖继雄,楚亚婷

合集下载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白云鄂博矿床为例一.前言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LREE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运输能力,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和地核及地幔脱气作用[1]。

地幔流体活动及其地质意义是当前地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地幔流体不仅对地幔的交代作用、幔源碱性岩浆的形成、大陆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地幔流体活动是岩浆作用、大地构造、变质作用、热液作用和热沉积作用产生的根本控制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幔流体在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非金属、油气矿床和矿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4]。

二.成矿意义刘伟等在评述超临界流体的金属矿床成矿意义中指出,超临界流体在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5],主要表现在:1.超临界流体具有高溶解性和高扩散系数,在流经矿源层时高效萃取成矿元素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

Loucks的实验表明,金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比估计值高出许多,最高可达1180×10-6.。

2.超临界流体有利于成矿元素以有机配合物形式发生迁移并影响流体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

一般认为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中的迁移是以无机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形式发生迁移,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金属元素可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发生迁移。

3.成矿元素巨量堆积可能与超临界水体系临界点附近温、压变化引起的流体体系“失衡”有关。

有研究证实:在临界点附近,当T或P稍微变化时,物质的密度、粘度、扩散系数和极性等物理性质由接近于气态向接近于液态发生连续变化。

在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经过漫长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富含成矿元素的流体从元素在流体中的稳定迁移状态转向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状态必然要经过一个临界点。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许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临界点与超临界水体系流体的临界点具有耦合性。

超临界流体临界点附近T、P变化使流体体系失去平衡,导致成矿元素迁移方式的变化,从而发生大规模金属沉淀于富集,不同成矿元素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而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岩性中形成不同期次的矿床。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陈莉;王立全;王保弟;刘函【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摘要】The Guanfang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part of Yunxian-Jinggu volcanic arc. Disseminated Cu ores and veinlets are hosted in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almond-shaped basalt, basaltic breccia and associated fractures. We first report a precise zircon U-Pb age of 234. 3 ± 0. 8Ma of the basalt from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This age indicates that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is Middle Triassic, different with previously accepted of Late Triassic. Petrography, microthermometry and Laster Raman spectra studies on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and calcite indicate that at least two mineralizing episodes occurred in the Guanfang Cu deposit; the volcanic-subvolcanic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during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 possibly genozoic) overprint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Yunxian-jinggu volcanic arc, we conclude that the Middle Triassic Xiaodingxi basalt and Manghuai rhyolite formed bimodal volcanic rock assemblage. The Guanfang Cu deposit occurs in the mafic volcanic rocks in rift basin with marine-continent-alternating sedimentary conditions. It has VHMS features in the early mineralization stage. Due to lack "brine pool" , theplace that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fluids accumulation, the Guangfang Cu deposit only occurs veinlet, networks and breccia bodies in volcanic path at the deposit bottom but no massive stratiformed ore bodies at the surface. The deposit overprinted by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fluids at the late mineralization stage.%官房铜矿位于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北段,矿体主要呈浸染状、网脉状赋存于小定西组杏仁状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及其断裂破碎带中.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获得小定西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34.3±0.8Ma,表明赋矿地层小定西组形成于中三叠世,而不是前人一直认为的晚三叠世.通过矿石中石英、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形貌特征、均一温度和成分的研究,并结合矿区矿石矿物特征,认为官房铜矿至少存在两期不同的成矿作用,即中三叠世火山-次火山热液成矿和后期(可能为新生代)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结合云县-景谷火山弧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区域中三叠统小定西组玄武岩和芒怀组流纹岩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官房铜矿产于中三叠世裂谷盆地的基性火山岩中,受海陆交互相的古地理环境制约,早期成矿具有VHMS型成矿特征,由于缺乏火山热液成矿流体聚集的“卤水池”,仅发育典型VHMS矿床下部火山通道相中的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体,缺少上部厚大的层状矿体,并经历了后期地下水热液的叠加改造.【总页数】11页(P1279-1289)【作者】陈莉;王立全;王保弟;刘函【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P618.41【相关文献】1.滇西南澜沧江带官房铜矿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探讨 [J], 张彩华;刘继顺;刘德利2.滇西马登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组合及年代学:火山岩锆石U-Pb定年证据[J], 唐靓;薛传东;杨天南;梁明娟;向坤;廖程;姜丽莉;信迪3.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矿床成因讨论 [J], 王承洋;李文昌;王可勇;周向斌;尹光侯;余海军;薛顺荣4.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大中河晚志留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毛晓长;王立全;李冰;王保弟;王冬兵;尹福光;孙志明5.滇西南澜沧江带官房地区三叠纪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J], 张彩华;刘继顺;刘德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平阿德博铜镍矿区王家寨矿段矿床成因探讨

金平阿德博铜镍矿区王家寨矿段矿床成因探讨
1 2 岩浆岩 .
阿得博 矿 区总体 处在 以二 叠 纪 、 白垩 纪 为 主 ,少 量 元 古代 中酸 性 复 式 花 岗岩一 闪长 岩 岩基 上 。 而 C u

N 矿 则赋 存在 贯人 于二 叠 纪超基 性一 基 性一 中性 岩浆 岩 中。 i 依 据侵 入 时代 、岩性 组合 以及 相互 关 系 ,复式岩 基 可分 为三 大序 列 7个单 元 :
铜 镍 化探异 常 多沿超 基性 —— 基 性岩 带分 布 ,二 者套 合有 序 ,有 较 强 的浓集 中心 。其 中金竹林 异 常浓 集 中心 较 大值 N 为 25×1 -,c i 8 0 ¨ u为 67×1 一,并 与地磁 异 常 叠 加 ;熊家 寨 12万 N 化 探 异 常处 于超 0 0 : i 基 性岩 体上 ,相 变带 有黄 铁矿 化 ,极 值达 179×1 ~,反 映可 能存 在 在 C N 隐伏 矿化体 。 0. 0 u— i
表 1 云 南金 平地 区超 基性一 基性 岩 带划分 及 典型 铜镍 矿床
Ta . Ul a a i b1 t bs r c—B s c o e Diiin a d Ty ia a i Ro k Z n vso n p c lCu —NiDe oi ip n e c p sti Jn ig Ar a。Yu n n n n a
2 1 第3卷 第3 8 2 页 0年 0 1 期2 8 5 8
云 南 地 质
C 3 11 S 14 15 N —0/ IN 0— 8 5 4 P S 0 8
金 平 阿德 博 铜 镍 矿 区王家 寨 矿 段 矿 床 成 因探讨
韦文 彪 , 肖元 元 ,沈 良
(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公司勘查院 ,昆明 60 1 ) 5 26

滇西老王寨金矿床黄铁矿形貌特征与化学组成

滇西老王寨金矿床黄铁矿形貌特征与化学组成

滇西老王寨金矿床黄铁矿形貌特征与化学组成赵凯;杨立强;李坡;熊伊曲【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11【摘要】老王寨金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已探明规模最大的造山型金矿床,黄铁矿是其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依据矿(化)脉切割关系、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该矿床成岩-成矿期共发育5个世代黄铁矿.沉积-成岩期草莓状黄铁矿合Pb、Zn、Mn、Co、Ni和Bi.热液金成矿期可划分为: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Ⅲ方解石-石英-毒砂-黄铁矿和Ⅳ方解石-石英-辉锑矿-黄铁矿四个阶段,其黄铁矿分别以粗粒他形、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和立方体为主,总体继承了沉积-成岩期黄铁矿含Pb、Zn、Mn、Co、Ni和Bi的特征,Au、As、Sb和Cu也有不同程度富集,显示成矿流体成分复杂.Ⅲ阶段为金的主成矿阶段,以发育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为特征,富集Au、As、Sb、Pb、Zn、Cu、Co、Ni和Bi,其中,Au与As构成[Au,As]2-和[Au(As,S3)]“等络合物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替代[S2]2-而进入到黄铁矿中,两者呈正相关,成矿系统处于中-低温、流体过饱和度(硫逸度)高,且缓慢冷却,矿质来源充足的环境.【总页数】12页(P3937-3948)【作者】赵凯;杨立强;李坡;熊伊曲【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8.292;P618.51【相关文献】1.云南老王寨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包裹体与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 [J], 邓碧平;刘显凡;张民;赵甫峰;徐窑窑;田晓敏;李慧;胡琳2.滇西哀牢山老王寨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 [J], 张闯;杨立强;赵凯;刘江涛;李坡3.壳幔混染成矿机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以滇西老王寨金矿为例 [J], 邓碧平;刘万顺;曾东;唐东渤;武继雷;缪榆辉4.滇西哀牢山老王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J], 李光勋5.老王寨金矿的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J], 薛传东;谈树成;黄义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老王寨金矿床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

云南老王寨金矿床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
维普资讯
卷 ( l me 2 , ( mb r 3 总 ( t 1 8 Vo u ) 2 期 Nu e ) . To a ) 9 页 ( gs1 Pa e ) O一 1 2 2, ( e . 00 6, 00 9, S pt 2 2)




JM 老 王 寨 金 矿 床 主 要 矿 物 的 标 型 特 征
薛 传 东 , 刘 星 , 谈 树 成 。 秦 德 先 ,
f . 明 理 工 大 学地 球 科 学 系 , 南 昆 明 6 0 9 ; 1昆 云 503 ]
J 2 南 京 大 学地 球 科 学 系 , 苏 南 京 2 0 9 ; J . 江 1 0 3
其 中 , 明 具 一 定 储 量 规 模 的 金 矿 床 ( ) 0余 处 , 探 点 2
铜 厂 、 坪 、 厂 、 王寨 等 金 矿 床 均 已达 大 型 规 模 。 大 金 老
的煌 斑岩脉 和 中酸性斑 岩等 产 出于断 裂破碎 带 中。
收 稿 日期 : 0 1 1 - 2 ; 改 回 日期 :0 1 1 — 0 2 0 — 0 0 20 — 2 4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7 3M ) 云 9 D0 2 作 者 简 介 : 传 东 , , 1岁 , 士 , 师 , 床 矿 物 学 专 业 , 究 方 向 : 矿 预 测 薛 男 3 博 讲 矿 研 成
板 岩 、 云 板 岩 、 英 杂 砂 岩 等 浅 变 质 岩 以 及 未 变 质 绢 石
的 中生 界 上 三 叠 统 ( ) 红 色 泥 岩 、 砂 岩 、 砾 T。 紫 粉 砂 岩 , 体 构 成 轴 向为 北 西 西 的 刘 大 山背 斜 。 造 以断 总 构 裂 为 主 , 体 分 为 北 西 向 的 一 级 断 裂 ( 甲一 江 断 大 九 墨 裂 ) 北 西 ~ 西 西 向 的 二 级 断 裂 ( 甲一 江 断 裂 上 、 北 九 墨 盘 次 级 控 矿 断 裂 ) 北 东 向的 三 级 破 矿 断 裂 。 浆 岩 及 岩 以 超 基 性 ~ 性 岩 为 主 , 深 大 断 裂 分 布 , 有 大 量 基 沿 并

云南省永德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究

云南省永德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究

云南省永德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究文章叙述了云南永德县某金矿地质概况,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等。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广泛分布于云南省永德县,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并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标签:云南省永德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1成矿地质背景本区大地构造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带,也是我国两大构造域即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地壳演化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区内众多的深大断裂长期控制着地壳的演化和发展。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广泛,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

区内褶皱由三叠世砂泥岩为主的地层构造,形成较陡尖窄,局部呈波状起伏。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为主,从矿区范围看,以北西向为主,也是主要控矿构造。

根据田东幅的1:20万区域化探资料,该矿区异常面积32km2,异常元素以Au、As、Sb为主,伴有Hg、Sr异常。

Au以5.00×10-9为异常下限圈定面积约为10.0km2,峰值8.40×10-9;As以50.00×10-6为异常下限圈定面积约12km2,峰值145.50×10-6。

且Au、As异常重合较好,经普查并已发现两处具工业价值的金矿床。

2矿床地质特征在云南省永德县附近发现有两处微细粒金矿床,产于中三叠统地层中的金矿已有工程控制,研究比较深入,其矿床地质性如下:2.1赋矿围岩特征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以中三叠统百逢组(T2b)中上部为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页岩及粉砂岩,底部页岩夹泥灰岩。

产门氏门策贝,分布矿区西南部,厚3093m。

河口组(T2h)为主中上部为中层状黄褐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中部夹青灰薄层泥岩。

下部灰白色粉砂岩夹少量泥岩、细砂岩,厚1135m。

第三系泥岩上部为灰绿色泥岩、暗褐色炭质泥岩组成,夹褐煤及煤线;下部为砖红色钙质粉砂岩及灰绿色泥岩,底部为砾岩。

产Yranlasp等。

与下覆地层角度整合接触,分布于矿区北西和南西。

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1刘家铎,张成江,阳正熙,刘显凡,李佑国,吴德超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Email :ljd@摘 要:本文分析了扬子地台西南缘基底演化、裂谷叠加、峨眉火成岩省以及喜山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等与成矿有关的重大地质事件,提出了区内主要成矿系统:元古宇与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Fe 、Cu 成矿系统;与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成矿系统;与层状镁铁-超镁铁杂岩体有关的岩浆成矿系统;与喜山期碱性浅成侵入体有关的成矿系统。

关键词:成矿系统;成矿规律;扬子地台西南缘中图分类号:P51. 引言扬子地台西南缘包括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部,大体沿个旧西-大理(金沙江-红河断裂)、丽江-木里-石棉(小金河断裂)、邛来-昭通-六盘水-安顺西(宝兴-宜宾-紫云断裂)和兴义-开远(狮宗-弥勒断裂)为界的菱形区。

北西与松潘-甘孜褶皱带接壤,西南侧以西南三江褶皱带为界,东南侧与华南褶皱带紧邻(图1)。

该区曾发生过多次泛大陆解体、离移、拼接和镶嵌,同时,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变形作用,为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成矿有关的重大地质事件2.1 基底演化与成矿关系本区具典型的双层地壳结构,其基底由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褶皱基底组成。

晚太古—早元古界康定群为一套古老变质岩系,其下部为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中部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上部为复理石建造,垂向上表现出一个巨大的火山—沉积旋回,与加拿大阿比提比绿岩带层序一致。

早元古界(也有人认为属中元古早期)大红山群(河口群)主要为细碧角斑岩建造。

中元古代地层在东西部有一定的差异,1本课题得到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玉龙玄武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峨眉火成岩省成矿效应及找矿方向研究的资助。

图1 扬子地台西南缘大地构造位置图 Fig1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西部盐边群存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蛇绿岩套,中东部昆阳群、会理群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含钠质火山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

试论地幔柱对于我国两大金矿集中区的控制意义

试论地幔柱对于我国两大金矿集中区的控制意义

地 球 学 报第20卷 第2期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1.20No.2 1999年5月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May1999试论地幔柱对于我国两大金矿集中区的控制意义王登红 林文蔚 杨建民 阎升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摘 要 胶东和滇黔桂是我国两个典型的金矿集中区,它们在成矿特征和矿床成因上各不相同,但作为金矿集中区,它们可能都受到地幔柱构造的制约或影响,金可能都主要来自于深部或者来自于地幔柱头部,而容矿围岩的差别只是一个金的“捕集器”的不同而已。

另外,胶东地幔柱演化较成熟,地壳物质剥蚀更强烈,因而大型金矿出露较多;而滇黔桂地区剥蚀相当弱,深部可能存在更大规模的金矿。

关键词 地幔柱 胶东金矿集中区 滇黔桂金矿集中区胶东和滇黔桂两个金矿集中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金矿产地,关于其中单个矿床的成因已经作过许多较深入的研究并发表、出版了大量的文献和专著。

但是,将胶东金矿和滇黔桂金矿分别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工作还不多,胶东和滇黔桂两个金矿集中区在成因上是否具有共性也少有人考虑。

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两个金矿集中区的形成与地幔柱有什么直接联系,至少不象美国本土的卡林型金矿与黄石热点的关系那么一目了然[1],但本质上仍然受到深部地质作用的控制,这一深部地质作用可能与未出露的地幔柱作用有关。

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1 胶东金矿集中区胶东是我国现今最重要的金矿产地,拥有玲珑、焦家、三山岛、新城等一系列大型、特大型金矿。

关于这些金矿的成因,已经提出了很多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是:绝大多数金矿产于胶东群或胶东群与玲珑花岗岩的接触带,基底建造尤其是胶东群可能是胶东金矿的矿源层[2]Ο;金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构造控矿作用明显,主干断裂中赋存有蚀变岩型金矿,派生断裂特别是张扭性断裂中赋存有石英脉型金矿;钾化、红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是最重要的蚀变,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76矿床地

2010 年
究, 鉴定结果由图2所示。 (1)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图中表现为不同微晶矿物的熔离交生(或出熔)关系,如碳酸盐(白云石)中出熔金红石, 金红石中出熔白钨矿(图2A);硅酸盐中出熔毒砂(图2B),镜铁矿(磁铁矿)中出熔金红石,金红石中再出熔白钨矿(图 2D),以及黄铁矿与硬石膏的特殊伴生关系。据此判定该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是一种由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不 均匀混熔或分熔并富含Fe、Ti、W成分的微晶固体。 (2)岩相学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表明,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与硅化蚀变和碱交代关系密切,暗示该黑 色不透明物质是一种推动和引发成矿作用蚀变的原始流体。
图 2
老王寨金矿蚀变煌斑岩(DGL-02)中黑色不透明物质组成的扫描电镜照片和能谱鉴定结果
A 金红石(测点1)、含钨金红石(测点2)、白钨矿(测点3)和白云石(测点4)之间的熔离交生关系;B 毒砂(测点5)与微斜长石(测点6)之 间的熔离交生关系;C 黄铁矿(测点7)与硬石膏(测点8)的特殊伴生关系;D 镜铁矿(测点9)与金红石(测点10)之间的熔离交生关系;其中 金红石中又含白钨矿的出熔
那么该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代表的是什么性质的特征原始流体呢? (1)该物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隐晶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呈超微晶(晶质)固体,可排除碳质、黑色玻璃、有机质和纯金 属矿物固体的性质。 (2)从成分上看,为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和氧化物的混熔物,不是热卤水。 (3)热液流体作用于晶质矿物,表现为在原矿物基础上通过固-固转化的方式直接交代生成新的晶质矿物,不出现隐晶或 非晶质固相。 (4)隐晶、超显微或非晶质固相一般出现在熔浆流体快速过冷凝条件下。 (5)图2A,B,D显示硫化物、金红石、白钨矿和镜铁矿(磁铁矿)与硅酸盐和碳酸盐之间不同层次关系的熔离交生结 构,这种现象类似于Bea等(2001)研究认为的碱性熔浆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熔离(出熔),或上地幔中由硅酸盐-硫化物碳酸盐构成的地幔流体由原始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均匀混溶到不均匀熔离(Andersen and Neumann,2001)。 因此,该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固体应为熔浆流体在参与蚀变成矿过程中过冷凝形成。Coltorti 等(2004)认为这种微 晶玻璃质是一种具碱性硅酸盐熔浆性质的交代媒介。 类似性质的地幔流体在该区富碱斑岩和深源包体及相关矿床中也有发育 (刘显凡等,2009,2010)。 (6)在这一地幔流体交代作用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降低原流体中还原性矿物的溶解度而促使其沉淀晶出(梁华英等, 2004),也可以是流体作用的直接效应,如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固体物质中的碱质硅酸盐、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可直接 表现为岩(矿)石中的长英质硅化(图1I)、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的相互叠加;另一方面,也可导致相对氧化的矿物与典型 还原矿物叠加共存的现象,如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固体物质中出现硬石膏与黄铁矿共存(图2C),白钨矿、金红石与白 云石共存(图2A),以及磁铁矿向镜铁矿转化等。 由此可见, 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不透明的超显微隐晶固体物质是参与成矿作用的地幔流体现实存在的一种微观踪迹, 也 是引发壳幔混染叠加,促进老王寨金矿形成的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动力源。 参 考 文 献(略)
云南老王寨金矿即位于哀牢山断裂带北段,金成矿带中段,总体表现出地层控矿、构造控矿、岩浆岩控矿和古火山控矿 的特点;老王寨矿段的主要矿石类型为蚀变超基性岩型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型,冬瓜林矿段的主要矿石类型为蚀变煌斑岩型; 其它矿石类型有:蚀变板岩(千枚岩)型和变质石英杂砂岩型及蚀变斑岩型和褐铁矿型等。主要岩(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如 图1所示:在蚀变石英砂岩中,可见金属矿化既可叠加于碳酸盐化之上(图1B),也见叠加于微晶和细粒硅化石英脉部位(图 1H);蚀变石英斑岩的基质中表现较均匀的细粒硅化和绢云母化基础上,可见细脉碳酸盐化穿切其中,并叠加细粒黄铁矿 化和细针状辉锑矿化; 辉橄岩和橄辉岩中的橄榄石或辉石先发生蛇纹石化, 而后发生碳酸盐化, 如果蚀变温度较高 (>300℃) , 则可出现硅灰石化,碳酸盐则分布于原矿物裂隙或边缘,如果蚀变温度较低,则分泌出石英(或叠加硅化),表现为硅化石 英含于碳酸盐脉中。
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3031)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4-08-3)和成 都理工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07)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刘显凡,男,1957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ail:liuxianfan@
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冬瓜林矿段的蚀变煌斑岩中,其蚀变作用表现为生成呈放射状排列的长英质矿物和呈针粒 状的碱性角闪石,同时在碱性角闪石晶体中叠加产出不均匀的团斑状黑色不透明物质(图1I);在蚀变绢云板岩~千枚岩中 的蚀变作用表现为发育硅化石英脉并叠加呈细脉状和团斑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图1J);这里所见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在 反光下无反光特征,表明其不是一般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的超微晶或隐晶物质。 对于这种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过去均将其作为碳质、铁质、黑色玻璃、有机质或一般金属矿物(如硫化物)浸 染而未予重视。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重点对蚀变煌斑岩中这一光学显微镜下无光性的物质展开了初步研
图 1
老王寨金矿蚀变围岩显微特征
(图 B、H 和 I 均为透光下的正交偏光,图 J 为透光下的单偏光) B 图—弱矿化蚀变长石石英砂岩:伴随碳酸盐化叠加硫化物金属矿化; (冬瓜林矿段) ;H 图—矿化蚀变硅质石英砂岩:金属矿化主要叠加于微晶和 细粒硅化部位中。 (老王寨矿段) ;I 图— 蚀变煌斑岩:交代成因的微斜长石(放射状,蓝灰~白色)与碱性角闪石(柱针状,暗绿)以及主要附着于 角闪石晶体,呈不均匀团斑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 (冬瓜林矿段) ;J 图— 蚀变绢云板岩~千枚岩:发育硅化脉,以及呈细脉状和团斑 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物质(冬瓜林矿段)

2010 年



第 29 卷 增刊
MINERAL DEPOSITS
云南老王寨金矿成因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证据
刘显凡 1 2,吴

冉 1,肖继雄 1,楚亚婷 1,赵甫峰 1,蔡飞跃 1,李春辉 1
610059;2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3)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