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金矿床之一。

该金矿床地质特征独特,找矿标志明显,其开发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处阿拉善盆地西部,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断裂-岩浆活动矿床。

区内构造地貌特征鲜明,主要构造有罗布泊断裂带和额济纳花海—罗布泊地区的南北向走向大断裂带。

这些断裂构造在区内发育有较为复杂的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及成矿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质岩性该矿床主要富集在地层接触带,矿石呈脉状产出。

矿脉产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岩和构造岩组成的岩浆热液脉。

金矿床以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为主,伴生有斑岩矿、辉钼矿、碳酸盐化物矿和硫化物矿。

矿体多以细颗粒与粒状为主,呈网状、块状和簇状分布。

3.地质构造变形矿区地层结构复杂,存在明显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地层产状弯曲,断裂变形严重。

由于区内地质构造变形较为明显,金矿床产出在断裂带、褶皱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地质环境,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成矿作用古硐井金矿为典型的花岗质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主要成矿作用是岩浆热液和断裂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区内大规模的花岗岩中释放的金属元素和深沉积层中复合流体的混合作用,通过断裂构造和岩浆热液的作用,形成了金矿床。

二、找矿标志1.构造找矿标志断裂和褶皱构造是金矿床形成的最主要构造因素。

在矿区周边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在地质调查和勘探中,需要重点关注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带特征、构造作用类型等,以确定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及产状特征。

2.地质岩性找矿标志岩性是决定金矿床成矿作用和矿体类型的重要标志。

在地质勘探中,需要通过岩性的分析和鉴定,找出区内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较为发育的地段,以确定矿床产出的位置和规模。

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刘扩龙,孙晓飞,季 春(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摘 要:我国是铅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铅锌储量1亿多吨,位列世界排名的亚军。

对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矿床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国内铅锌矿产的持续开发利用。

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的铅锌矿床分布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了国内铅锌矿产成矿的优势和特点,对现有矿产的类型进行了说明。

之后对铅锌矿产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区域铅锌矿床的主要分布规律和特点。

最后以国内铅锌矿床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流体特征的具体状态特点。

关键词: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0-0074-2Characteristics of ore-forming fluid in Pb-Zn deposit and analysis of its genesisLIU Kuo-long, SUN Xiao-fei, JI Chun(Shaanxi Geology and Mi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Xianyang 712000,China)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rich reserves of lead and zinc mineral resources. The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fluid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ead-zinc deposits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 studi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 and explains the types of existing minerals. After that,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lead-zinc deposits is studied, and the main distribution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origin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specific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characteristics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lead zinc deposit; mineralization; fluid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analysis铅锌资源是世界资源领域比较丰富的种类,地球5大洲的50多个国家都蕴含丰富的铅锌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6T07:49:55.87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7期作者:刘月吉周乃强[导读] 五龙金矿属于大中型高中温岩浆热液金矿床,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呈脉状产出于大面积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中,矿体严格受北西与北北东两组断裂组成的菱形格状构造控制,矿体定位于近南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中,与细粒闪长岩伴生。

刘月吉周乃强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丹东市 118003摘要:五龙金矿属于大中型高中温岩浆热液金矿床,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呈脉状产出于大面积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中,矿体严格受北西与北北东两组断裂组成的菱形格状构造控制,矿体定位于近南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中,与细粒闪长岩伴生。

关键词:五龙金矿;菱形格状构造;断裂绪言矿区附近地层为古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层状岩系,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华北板块(Ⅲ),华北陆块(Ⅲ-5),辽东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带(Ⅲ-5-7),辽东古元古代裂谷(Ⅲ-5-7-3),处于鸭绿江金多金属矿成矿带上。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具有优越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

岩浆岩极为发育,主要分为中生代晚侏罗世侵入岩五龙岩体是五龙金矿床的成矿围岩。

1 区域地质特征1.1 地层矿床附近地层为古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层状岩系,分别由里尔峪岩组二段、高家峪岩组、大石桥岩组、盖县岩组组成。

岩石类型有:浅粒岩、变粒岩、二云片岩、绢云片岩、大理岩等。

在区域上构成了基底构造格架,其变质程度为中压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

空间上区内各金矿床(点)均与之紧密相伴,且其参与了印支期、燕山期构造活动。

因此古元古界地层是本区金矿产可能存在的间接指示标志。

1.2 构造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华北板块(Ⅲ),华北陆块(Ⅲ-5),辽东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带(Ⅲ-5-7),辽东古元古代裂谷(Ⅲ-5-7 3)。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2 包裹体研究方法

2 包裹体研究方法
10 μm
FN2-3-10,2124m,长4+5,油层
FN2-3-8(荧光), 2124m,长4+5,油层
早期油气包裹体(峰2井,水层)
10 μm
35 μm
FN2-4-8,2129m,长4+5,水层
10 μm
FN2-4-7(偏光), 2129m,长4+5,水层
35 μm
FN2-4-3,2129m,长4+5,水层
椭圆型, 随机分布, 串珠状分 布
油气有机质含量 高,早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高
晚期
椭圆型, 不规则状, 串珠状分 布,加大 边。
油气有机质含量 低,晚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低
五、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聚集成藏期次
6. 油、水井(层)的油气包裹体特征
油/ 水层 包体 类型 GOI (%) 荧光 产状 包裹类型组合
包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分析 含油气包体脉体年代分析 包 体 测 试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
油气包裹体油气成分、成熟度、油源、 运移、期次等研究
冰点温 度
共结点温度
包裹体形成时流体环境条件 (温度\深度\盐度)
包 裹 体 显 微 镜 研 究 流 体 包 裹 体 分 类:



1. 按相态分类: (1) 固体包裹体 (2) 液态包裹体 (3) 气态包裹体 (4) 多相包裹体 2. 按照形成时间分类: (1) 原生包裹体 : 与主矿物同时形成; (2) 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填 分布,裂隙切穿矿物边缘和多个矿物边界; (3) 假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 填分布, 裂隙限在矿物内部, 没有穿透矿物边缘,是 早期裂隙,之后矿物又生长裂隙愈合。 3. 按照包裹体形态特征分类

地质学知识:多孔介质地质学中的孔隙结构与物理特性分析

地质学知识:多孔介质地质学中的孔隙结构与物理特性分析

地质学知识:多孔介质地质学中的孔隙结构与物理特性分析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质由于经受了多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在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孔隙,例如岩石裂隙、介质间隙、微小的孔洞等等。

这些孔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多孔介质,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与运动时,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和物理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多孔介质中孔隙结构的主要指标是孔径、孔隙率、孔隙分布、孔隙类型等,其中孔径是指孔隙的大小。

孔径一般越大,孔隙间流通性越好,即液体或气体在孔隙中可自由流动。

孔隙率则是指孔隙在整个介质中所占的比例。

孔隙率越大,介质的吸水性和通透性就越强。

孔隙分布则指孔隙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同样会影响流体的运动和介质的物理特性。

孔隙类型则是指孔隙的种类和形态,不同的孔隙类型会影响流体的过程和转化。

在多孔介质中,常见的流体运动模型有三种,即均质介质模型、非均质介质模型和复合介质模型。

均质介质模型是指孔隙分布比较均匀,孔径大小相近的介质,其流体运动过程符合达西定律。

非均质介质模型则是指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大小和形状不同的介质,其中流体运动过程要经历一个由不同阻力区组成的级差体积,这个体积被称为流动各向异性。

复合介质模型则是指多种不同的介质组成的复杂多孔介质,其中每一种介质有着不同的孔隙结构和物理特性,其流体运动过程要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多孔介质在地质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油气资源开发中,多孔介质的物理特性可以用来预测储层孔隙的大小、分布和渗透性,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和通透性可以用来预测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为水资源开发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避免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和污染。

总结来说,多孔介质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对象之一,孔隙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和介质的流动规律。

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2010年12月21日油藏分类方法概述刘峰1(地质创新08 2008041117)摘要:对油藏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对油藏进行管理,提高对油气田的开发。

目前对油藏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如粘度、密度、孔渗性等根据原有物性的分类,也有断块、背斜、不整合等根据圈闭构造的分类,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实现了油藏的聚类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应不同的需求,本文将会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油藏分类问题进行综合的归纳。

关键字:粘度、密度、聚类分析、岩性、构造分类、圈闭、储集层正文:油藏的分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类别。

但是油藏分类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3]: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 )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 )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流效率等。

4 )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在遵循了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油藏的分类仍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粘度、挥发性、以及储集层物性等。

按原油的性质分为: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 mPa .s,相对密度>0.920.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大级,见下表[3]。

在天然气藏中,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凝析温度时,由于开采时地层的压力降低,形成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密度小于0.8.当地层流体位于气液过渡区时,由于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挥发性,称为挥发油藏。

除了原有本身的性质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圈闭的类型,不同的圈闭的封闭机理是不一样的,也就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油藏,一般的圈闭主要有背斜、断层、不整合、刺穿和岩性尖灭等。

背斜油藏,油气运移到背斜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的油藏;断层油藏,油气运移到由断层和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和背斜一翼构成的圈闭时形成的油藏;不整合油藏,油气运移到由不整合圈闭中形成的油藏,不整合分为削截和上超(必须配有盖层);刺穿油藏,由于岩体刺穿,形成了地层上倾和封堵,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由于岩性的上倾尖灭形成圈闭,一起聚集其中形成的油藏。

地层分布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层分布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层分布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层分布规律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历史,为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分布规律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关系,通过分析地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揭示地壳运动、地质演化等重要地质过程。

本文将探讨地层形成过程、地层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规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地质知识和研究进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地层分布规律这一主题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地层形成过程、地层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规律。

在结论部分,将对地层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地层分布的因素,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深入探讨地层分布规律这一重要课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层形成过程、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的规律性,揭示地层在地质构造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地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地层形成过程地层形成过程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地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层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三个阶段。

首先是沉积作用阶段,沉积作用是指岩石碎屑、生物遗体或矿物颗粒从原来位置迁移并在水或风等流体的作用下沉积到周围地表的地层过程。

这些沉积物在地球表面进行沉积后,逐渐压实、固结,形成各类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煤等。

接下来是堆积作用阶段,堆积作用是指沉积岩在其所处地层中接受物理化学作用,经过长期的压力、温度和化学物质的影响,出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最终形成新的岩石。

最后是变质作用阶段,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化学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一 地质流体 地质流体(geofluid)是指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表作用等)而形成的天然流体。从地质流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地质流体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因此,不同特征的地质流体记录了其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并代表了特定的地质作用事件和过程。所以,地质流体在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中都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实际上,地质流体是地质作用中不可缺少的介质,它几乎参与所有的地质作用。地质流体的成因与来源十分复杂,其运移和聚集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条件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肖荣阁等,2001;陶于祥等,1994)。通过研究地质流体特征,可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事件及其地质环境特征。 二 地质流体分类及其特征 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地质流体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根据来源、成因、成分和分布等对地质流体进行分类(J. Parnel,1994;肖荣阁等,2001;陶于祥等,1994)。综合前人对地质流体的各种分类可以看出,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即依据地质流体来源和天然产出特征分类和地质流体构造分类。 1. 地质流体来源和天然产出特征分类: 一般地,根据流体来源和其天然产出地质特征,将地质流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气降水:地表水蒸发再降落于地面的水,它直接参与了表层岩石的风化剥蚀、搬运及元素的分散、富集成矿等作用。 (2)海水:咸化度较高的卤水体系,聚集了自然界所有的元素; (3)成岩流体:沉积物在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流体,包括地层水、沉积岩中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层水包括渗入地层的地表水和建造水及其混合水,建造水是在封闭于沉积物中的沉积水并与沉积物发生反应。由于沉积盆地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建造水的成分类型有较大的差异。内陆盆地环境建造水是地表大气降水集中封闭于沉积物中并经过一定的水岩反应,滨海盆地环境建造水是封闭在沉积物中的海水。 (4)岩浆流体:来源于地球内部不同部位的岩浆流体以及岩浆上升过程中因分异或结晶释放的流体,前者地质表现形式为各种岩浆岩和火山岩,后者地质表现形式为各种脉岩和脉体等;根据来源深度不同,岩浆流体又可以分为地壳流体和地幔流体等类型。 (5)变质流体:变质过程中脱水-脱挥发份产生的流体。 (6)成矿流体: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流体,是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经过特定地质演化形成的具有特殊成分的地质流体,一般富含挥发份、卤索及不相容碱金属、碱上金属元索。 (7)热液流体:来自于特殊构造环境、温度较高的地质流体,热液流体温度一般介于180-400℃,热流体来源有其特殊的构造背景,正常沉积盆地中的成岩热液流体温度一般低于180℃,大洋中脊裂谷构造环境中的热液沉积物温度在200℃以上,陆缘海槽,弧后盆地裂谷环境中的热液沉积物多为中低温组合,温度在200℃以下。 热液流体是近年来成矿作用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地质流体,根据不同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流体溶质成分及温度特征,成矿热液流体分为:高温硅钾卤水(卤水指盐度超过5%的液态流体)、中温碳酸盐型卤水及低温硫酸盐型卤水,不同温度热液流体对应地富有特殊的化学成分特征。 ①高温硅钾卤水:由于中高温型热液交代或热水沉积矿化和硅钾元素的特殊性质,使高温卤水中SiO2和K2O丰度较高。因此热水沉积成矿呈现富硅钾岩建造。 ②中温碳酸盐卤水:以碳酸盐型流体为主,富含Fe2+、Mn2+、Mg2+的碳酸盐化合物为特征,起源于建造水系统、天水淋滤及海源流体系统。因此在中低温或热水沉积中常伴有铁白云石、菱铁矿和石膏。 ③硫酸盐卤水:主要是Ba2+、Sr2+、Ca2+的硫酸盐化合物,在海陆相各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沉积物是硬石膏、石膏、天青石和重晶石。 2. 地质流体构造分类: 根据地质流体形成和赋存的构造环境,地质流体对应地分为(1)沉积流体和(2)构造流体两大类。 (1)沉积流体 沉积流体是指储存并运移在沉积盆地孔隙空间中的流体,沉积流体又可分为盆地内部流体和外部流体两类,内部流体指源自沉积盆地内部、且经过一定水岩相互作用的流体,主要有沉积水、石油与天然气。外部流体则主要指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外的流体,主要有大气降水和地下深处甚至源于地幔的流体。 (2)构造流体 构造流体是指与构造背景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有关的流体,包括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岩浆流体、变质流体和热液流体等等。构造流体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流体活动与构造作用具有时空耦合关系。 根据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及流体活动地质效应,构造流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与大陆地壳中-酸性岩浆热事件有关的热液流体:深部炽热岩浆上升形成诸多地热异常区,浅层循环地表水从围岩中淋滤出成矿组分并受热环流,如地表热泉型和浅成热液型矿床。 ②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喷流流体:在海底扩张中心,由于下渗冷海水的热对流循环,使得具有高热量的洋脊内部热流量分布不均匀,如洋脊扩展翼和扩展中心轴线。 ③与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盆地流体:盆地流体贯穿于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并参与了沉积物的各种成岩-后生变化,主要包括来自盆地内部沉积物压实和相变释放出来的流体以及盆地边缘大陆区补给的大气降水。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成岩压实和矿物相变都释放出大量的水,并由于离子过滤效应、有机质排烃作用、地热增温、相变等过程过使残留孔隙水的盐度、酸度及温度增高,使其在随后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成矿流体。 ④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流体:区域变质热事件中活跃于变质流体的总和,从浅变质—深变质,变质流体中所含各成份不同,直接影响了变质成岩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最终成岩物质。 ⑤与地幔排气过程有关的深部流体:研究表明,地幔流体主要成分为CO2、H2、CH4、C2H6、H2O、CO、S、N2及碱金属等不互溶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的软流层,如无机成因天然气。 ⑥与大型断裂带活动有关的流体:大型断裂构造带常常是地壳高度活动带、能量汇聚带、高渗透区和流体汇集区,从深部到浅部流体成分、来源各异,幔源富CO2流体、深源流体参与下的区域变质流体、花岗质岩浆上侵形成流体,以及以上三种流体与浅层地表、大气降水混合的流体。这些流体对热液蚀变和矿化富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来源的流体在话动、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力主要有:①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压力差、重力梯度及流体密度差导致成矿流体运移;②地壳热结构的改变或沉积压实作用促使流体循环,}i=造成ICI岩一流体反应;③因造山期间的构造挤压和地热抬升,驱动深部流体大规模的运移;④地质过程中产生出新流体引起的流动作用。地质自然流体在不同驱动力作用卜发生运移,与源岩或ICI岩发生相互作用,使成矿金属元索话化、溶解、组合,形成富含矿质的成矿流体。 三、地质流体活动特征 1. 地质流体驱动力 不同来源的地质流体,在排泄、运移过程中的驱动力各不相同,综合分析认为,地质流体驱动力包括作用于流体的构造应力、流体动力学、流体热力学等三个方面的动力。 从区域上分析,地质流体的驱动力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流体动力学联合控制,其中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力差、流体承载的压力差、重力梯度及流体密度差等都可以导致流体排泄和运移。 而区域地质增热作用或沉积盆地中埋藏增温作用促使流体循环,导致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流体迁移。地质过程中产生的新流体引起的流动作用,流体-岩石作用以及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也是导致热力作用的一种类型。如沉积盆地成矿流体。 区域构造挤压和热增压联合驱动深部流体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如海底大洋深处热液流体上升,断裂带中大规模流体活动,导致不同构造层次和环境的地质流体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是最主要的成矿流体(谭文娟等,2005)。 2. 前陆构造地质流体活动特征 (1)运移方式 在前陆构造流体的运移方式存在差别,在褶皱冲断带地区,流体以穿层的垂向运移为主;深部的幔源或变质流体在构造挤压的作用力下自下而上运移(Trave et al.,1997a;2000b),而在部分活动的逆冲断层处,由于断裂裂隙大,容易造成大气水自上而下运移。在前渊凹陷和前缘隆起区,地质流体以侧向运移为主,流体主要来自于断裂相关的沉积水、褶皱冲断带深部的流体及地表的大气水。 (2)运移通道 地质流体运移的通道,主要有断裂、不整合面与具有渗透能力的地质体(如砂岩层)。 无论是造山带还是沉积盆地,断裂带系统(包括裂缝)为很好的流体运移通道,这从理论上还是野外都可印证,断裂带常常存在的各种脉体、岩脉、蚀变现象甚至成矿作用等就是流体运移的产物。具有渗透能力的地质体(如砂岩层)赋存油气流体或者地下水等说明它们不但是流体运移通道,而且也是流体储存的主体。不整合面是流体发生大规模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在西加拿大盆地前渊带岩性油藏、东委内瑞拉盆地的 Amarilis 油藏等渊坳陷带,进积层序顶部的海岸相河流相砂岩和砾岩是主要的储集砂体,而油气运移以多沿砂体输导层或不整合面向前缘隆起运移。库车前陆盆地中断层、不整合面、裂缝、高孔渗砂体都是潜在的流体运移通道。 但是,在不同的构造和沉积环境中,并不一定所有以上三中运移通道都起作用,其中某一种或某两种运移通道发育,对流体的运移显得更重要。 (3)运移动力 根据国内外对前陆构造流体驱动力的分析,目前研究认为主要存在构造作用、重力、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及热液作用四种。 ①构造作用 构造作用:如冲断裂作用或构造挤压作用,它们一方面导致构造应力增大,另一方面导致构造变形、孔隙体积缩小、引起了流体势场和流体压力系统的变化、从而驱动地质流体的运动。另外,许多学者根据地球化学、地热、构造地质和异常压力等资料认识到(Trave et al.,2000),构造应力可以驱动盆地内地质流体的运动,特别是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前陆盆地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对于构造作用驱动地质流体的运动机制,还存在许多讨论。 ②重力 区域地下水重力:当大气降水进入沉积盆地周围地形较高的山区时,由于山区和沉积盆地的地势高差,导致地下水产生较大的重力作用,从而驱动盆地中的地质流体运动。重力作用驱动下的地质流体运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前陆盆地中 (Muchez et al.,1999;Toth,1978;杨绪允,1993; 曾溅辉等,1996;Sherkati et al. ,2004)。 ③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可使沉积物的体积密度不断增加、孔隙度不断减少、孔隙流体不断排出,可以引起地质流体的垂向和侧向运动。压实作用驱动下的地质流体运动主要位于埋藏深度大的前陆坳陷中。压实作用驱动下前陆盆地中地质流体的运动表现为离心流的特点,流动方向由前陆坳陷沉降中心的较深部位流向盆地的边缘和浅部。地质流体主要为沉积水及烃类,地质流体的势差大、势差来源于不均衡压实、流体势的分布具有坳陷中心和深部大于盆地边缘和浅部的特征 (E.B.bekele,2000;Toth,1978;杨绪允,1993; 曾溅辉等,1996;Sherkati et al. ,2004 ;Bachu,1995)。 ④盆地中的热流:当热流体进入沉积盆地后,由于温差的作用,导致盆地中的流体发生热对流,从而驱动地质流体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