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前言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

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科学管理,以适应煤炭生产进展的需要。

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煤矿防治水规定》,规定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规定第十二条要求各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形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肯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综合治理办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本次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依据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借鉴《松树镇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矿井水害评价报告》及其它有关图纸资料。

按照核实的资料和矿井的实际情形,编制了《江源区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一章矿井概述及井田概况第一节矿井自然概况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松树镇火车站约,行政区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所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42°07′58″,东经126°30′01″。

第二节矿井概况及邻井关系一、矿井概况井田平均走向长约,平均倾斜长,面积,企业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

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万吨/年,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地质储量243万吨,煤质牌号为无烟煤、瘦煤。

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

二、矿井开拓方式、主井提升方式、采煤方式、通风方式、供电方式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片盘式开拓。

主提升为串车提升,现生产标高为+413m,有两个掘进面,和一个回采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式,各井口地面标高:主井+738m,副井。

采煤方式为壁式炮采落煤方式。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供电电源主线由松树镇变电所沿青松线引入高压10kV,备用线沿青桦线高压10kV进入变电所,经地面变电所供给井下双回路供电。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昭通市昭阳区希望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昭阳区希望煤矿二0一二年二月摘要云南省昭阳区希望煤矿是“六证”齐全的合法矿井。

于2007年6月重新获得了新的采矿许可证。

采矿许可证基本情况:矿山名称:昭通市昭阳区希望煤矿;证号:C5300002011071140116342;生产规模:6.00万t/a;面积0.7524km2;开采标高:2900m~2380m;有效期:20011年9月~2016年7月。

希望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东北20°方位,直线距离10km处。

隶属于昭阳区靖安乡管辖。

矿权区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约0.75km,面积0.7524km2。

距昆明市381km,有昭阳区至大关县城的公路在矿区北部经过,矿区距昭通市约40km,距昭通火车站约50㎞,交通较方便。

本区构造位置处于白沙背斜的东翼,五寨向斜的西翼南段。

总体为一个单斜构造,地层倾向95°~150°,倾角10°~48°,一般为15°~25°。

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型;区内褶曲不明显,断层稀少,对本区煤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本区构造的断层主要是F1、F4断层。

矿区构造类型确定为中等类型。

据调查该区煤层未发生过自燃现象、爆炸现象。

且矿区煤层不易自燃、煤尘不易发生爆炸,瓦斯含量为低瓦斯矿区,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应属简单类。

一概况1.1 目的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井涌水量。

确定水文地质类型,为矿井水患防治提供依据。

1.2 位置和交通1、位置希望煤矿位于昭通市昭阳区20°方向,直线距离10km处。

隶属于昭阳区靖安乡管辖。

矿区范围呈东西向展布,矿权区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约0.75km,面积0.7524km2。

地理坐标:东经103°47′47″~103°48′28″北纬 27°32′17″~27°32′45″希望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2-1。

确定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确定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钟山区钟山一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钟山一矿2012年钟山区钟山一矿文件矿发安字(2012)37号关于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认定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钟山区钟山一矿安全专篇》和《钟山一矿矿井水文地质报告》,给合我矿实际,经矿委会研究,特作出以下认定:一、该井田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水源,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0.1升/秒.m,但井田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介于一类至二类之间,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至中等的矿床,本矿暂定为中等。

二、理由1、地表水体:根据钟山一矿历经多年来的开采,系统的矿井水文资料反映,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充水途径多沿开采后形成的塌陷裂隙下渗,钟山一矿凡采空区上覆岩层均产生塌陷裂隙,该矿未作全面调查,其塌陷规模、面积、高度不详。

井田内河流属乌江水系的三岔河流域,三岔河由北向南流经本矿井煤系露头,长达12Km,虽水流终年不断,但无通航可能。

根据地质报告资料,洪峰多出现在每年6—8月。

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可达790m3/s,旱季流量为1.27-2.64m3/s之间。

洪峰水位标高在矿井井口工业场地附近尚无测定参数。

据大湾井田地形地质图,在距井口约1500m的上游洪35点其水位标高是+1774.42m。

矿井附近具有供水能力的水源较为丰富,有三岔河河水、三岔河谷冲击层潜水,井下排水,黄泥坡泉水及大湾镇正在筹建的由十二湾引取的供水工程等。

断层含水性:根据原勘探报告资料矿区断层破碎带由紫红色角砾岩组成,单位涌水量为0.00219升/秒.m。

由于断层两侧均为粉砂岩、砂质泥岩,破碎带也为上速岩性,故透水性、富水性均弱。

2、含水层:含煤地层含水性弱,上覆地层为隔水层,下覆地层为隔含水层。

并为孔、裂隙充水矿床含水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只有当采矿裂隙、断层裂隙相互沟通时对开采煤层影响增加,但不构成水患威协。

3、地质构造:本井田位于向斜北东南端,地质构造中等偏简单。

本井田内查明的断层有五条,其中落差大于30m的有F2, F10,F11,F17等四条,落差在20~30m的为F8一条,现叙述如下:F2断层发育于向斜的南西翼,延伸长度约11km,为本井田与大湾井田的深部边界,断层走向北20o~70o,基本上平行于向斜轴,倾向为北东,倾角65o~75o,为一走向正断层。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提纲:一、引言1.研究背景和目的2.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重要性二、水文地质类型概述1.水文地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3.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主要分类方法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1.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2.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3.岩性和地层特征4.水文地质特征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1.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2.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3.地下水位观测和监测4.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五、具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1.地区A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a.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b.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2.地区B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a.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b.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六、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应用与意义1.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2.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3.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七、总结与展望1.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进展与不足2.未来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一、引言引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背景和目的,解释其重要性,指出研究意义。

二、水文地质类型概述简要介绍水文地质概念,解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描述常用的分类方法。

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详细讨论影响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因素,包括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岩性和地层特征以及水文地质特征。

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描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与技术,包括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地下水位观测和监测以及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

五、具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选取两个具体地区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详细介绍案例中的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过程。

六、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应用与意义具体描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以及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七、总结与展望总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进一步深化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二〇一〇年九月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单位: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单位负责人:邰彦海总工程师:任立君编制人:刘文军参加编制人员:孙林忠、刘文军、裴丽岩、李在春、陈浩报告提交单位: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编制时间: 2010年9月目录前言 (11)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22)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22)第二节位置、交通 (22)第三节地形地貌 (44)第四节气象、水文 (44)第五节地震 (55)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66)第二章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77)第一节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77第二节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88)第三节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 (1010)第三章地质概况 (1313)第一节地层 (1313)第二节构造 (1818)第三节岩浆岩 (2626)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 (2727)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 (3030)第一节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3030)第二节含水层 (3030)第三节隔水层 (3232)第四节矿井充水条件 (3232)第五节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3636)第六节矿井充水状况 (3636)第六章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3838)第一节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3838)第二节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3838)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3939)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3939)第二节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4040)结束语 (4141)前言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9]233号)的指示精神,按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编写提纲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与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结合生产实际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编写了《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屯留县2005-2009年大气降水一览表表1-2
年份
年降雨量(mm)
7月降雨量(mm)
8月降雨量(mm)
9月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
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
2005
567.5
51.2
132.6
225.4
409.2
72.1
2006
552.8
101.4
139.3
56.4
297.1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水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煤炭安全生产。在煤矿特大事故中,水害事故仅次于瓦斯事故,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二大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余年,我国有近250对矿井被水淹没,死亡近9000人,经济损失高达350多亿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矿区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基本中止,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严重滞后及研究程度的相对较低,与日益提高的煤炭能源需求和快速发展的煤炭工业形势形成巨大反差,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煤炭开发及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部分矿区,煤炭能否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井煤层受水害威胁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是进行矿井防治水的基本依据。
4、本类型划分所考虑的各种因素(指标)具有同等地位,并且为了煤矿安全,类型划分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二、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的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依据如下:
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其中包括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和单位涌水量)。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也就是矿井的主要含水层。
在陕北侏罗系煤田,煤层直接上覆浅层松散含水层,煤炭开采面临“溃水、溃砂”危险。
在东部的山东省、两淮煤矿区煤系地层上覆巨厚的新近系松散地层,含水丰富,为保障煤炭生产安全,不得不留设足够的安全煤柱,从而滞留大量的资源储量。仅淮南矿区30m风氧化带以下留设的防水煤柱储量达5亿吨。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标准模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标准模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标准模板(一)、总体要求1.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

矿井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拓、生产和补充勘探,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对井田地质构造、煤层稳定程度、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主要地质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全面整理分析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时编制或修编《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是指导下一步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

矿分管防治水工作的副总工程师、地质(技术)科长必须全程参与报告的编制工作。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

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1年内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重大突水事故是指突水量首次达到300m3/h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突水事故)。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二)、技术要求1.认真收集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是编制或修编高质量《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关键,通过对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在报告中重点阐明:目的、任务;矿井建设、开采情况及本次工作情况;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矿井突水情况,矿井涌水量变化,矿井生产中的水害隐患及防治水措施;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

2.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3.报告中的单位涌水量等参数,应按《煤矿防治水规定》统一换算使用。

4.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及编写具体要求1.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矿山名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在报告名称下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2.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引言二、研究区概况三、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根据矿井地质特征和煤层分布情况,将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煤层出露区:主要由露天煤矿和近露天煤矿构成,煤层呈现较为开放的状况,方便采掘和开采。

露天煤矿以山体露天开采为主,近露天煤矿采用坡口开采方式。

2.煤层埋藏区:煤层埋藏区分为深埋煤层埋藏区和浅埋煤层埋藏区。

深埋煤层埋藏区位于山脉内部,煤层埋藏较深,需要进行井下开采。

浅埋煤层埋藏区位于山脚附近,煤层较浅,可以进行露天开采或坡口开采。

3.高风险煤层区:高风险煤层区分为地质风险区和瓦斯风险区。

地质风险区主要指存在地质构造不稳定、地表塌陷、断层和岩层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瓦斯风险区主要指瓦斯含量较高,煤与岩石之间存在瓦斯突出和煤与煤之间存在瓦斯涌出的区域。

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根据水源、水位和水文地质条件,将柴家沟煤矿水文地质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山脉地下水补给区:山脉降水经过土壤渗透和地下渗流,形成山脉地下水补给区。

该区域地下水丰富,适合作为矿区的水源。

2.山脚地下水补给区:山脚地下水补给区主要是山脚地表水和山脉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的。

地下水位较高,对矿区的水文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3.山体地下水流域:山体地下水流域主要是位于柴家沟煤矿山脉中央的地下水流域。

地下水流速度较快,具有较好的自净能力。

4.矿井底水层:矿井底水层是指矿井井下的地下水层。

地下水位较高,需要进行排水抽水处理,以维持矿井的正常运营。

五、结论根据对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柴家沟煤矿主要由煤炭资源地质和水文地质两个部分组成。

2.根据煤层出露情况和埋藏深度,矿井地质可划分为煤层出露区、煤层埋藏区和高风险煤层区。

3.根据水源、水位和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可划分为山脉地下水补给区、山脚地下水补给区、山体地下水流域和矿井底水层。

本报告的划分结果对柴家沟煤矿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有助于矿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1.1.1 一水平生产建设概况矿井由原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7年12月破土兴建,原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施工,1959年8月简易投产,1964年进行了调整配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生产期26年。

一对立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开采范围,北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以43勘探线东470m平行线人为划界与五矿相接。

主要开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四3、四2(戊8、戊9-10)两个煤层,开采标高-50m,开采深度55m~240m。

该水平于1985年3月全部回采结束。

1.1.2二水平生产建设情况1972年由原平顶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

1973年11月10日动工,在一水平井筒延伸的基础上,新开一立井,井底标高-160m。

仍以主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1978年进行环节改造,井下主要运输系统由矿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增加600t井底缓冲煤仓及上仓皮带巷和集中皮带运输巷,1980年7月15日竣工。

1984年10月,矿井又进行了扩建,新增采区一个,自此,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由90万t提高到120万,1987年底建成投产,先期主要开发二(己)煤段煤层;2002年5月开始开发一(庚)煤段煤层,2003年7月,完成庚二采区上山石门、轨道与运输上山及运输和通风系统,2003年11月首采工作面(庚20-22110)回采,开采一5(庚20)煤层。

截止2009年底,二2、二1(己15、己16-17)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主采区集中开采一5(庚20)煤层。

开采范围,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部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人为边界与五矿相接。

二叠系山西组二2和二(己15和己16-17)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开采深度165~530m。

1.2位置及交通1.2.1位置矿井位于平顶山矿区西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3°13′31.5″至113°16′56.5″,北纬33°44′30″至33°45′25″。

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为自然边界与三矿、六矿相接,南部和东部至一(庚)煤段煤层露头,西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为界与五矿相连。

东西走向长5.2km,南北倾向宽1.5Km,面积约8.17km2。

确切边界以2006年8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发放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为准,见表1-1.需要说明的是,采矿许可证办理后,部分地方小煤矿在换证时边界进行了调整,其井田范围内实际需扣除的范围,见表1-21.2.2交通矿井位于平顶山市西郊西市场西南侧,距市中心3.5km,有1、7、8、33和39路等公交车经矿口经过。

连接矿区各矿的专用铁路,在平顶山东站(距七矿10Km)与孟(庙)宝(丰)线相接,东至漯河站与京广线相连,西经宝丰站连接焦枝线。

以市区为中心,分别有高速与高等级公路通往洛阳、南阳、许昌、漯河等市,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3地形地貌矿井地处由平顶山-马朋山等低山构成的近东西向山岭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为一向南东南倾斜的岗地。

最高点位于西北部,标高+150m,最低处位于东南部,标高+84m,相对高差66m左右。

矿井南缘有湛河流过,流向北西~南东,标高+84~+91m,在南风井附近与白龟山水库北干渠沟通。

北干渠是白龟山水库分洪和灌溉两用渠,开闸放水最大流量167m3/s,经湛河泄洪,大气降水经南北向稻田沟流入湛河,水流畅通,历年最高洪水位87.57m。

1.4气象、水文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平顶山气象站历年资料:气温:最高气温42.6℃(1966年7月19日),最低气温-18.8℃(1955年1月30日),历年平均气温为14℃。

霜冻期为11月底至翌年3月初,冻土最大深度22cm。

降水量:年最大降雨量1221.9 mm(2000年),最小降雨量434.1 mm(1966年),年平均降雨量742.6 mm,月最大降雨量481.3 mm(2000年7月)。

最大连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

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

最大积雪厚度0.16m。

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2825 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90.5 mm(1964年)。

月最大蒸发量408.9 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 mm(1957年1月)。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度和风速:平均绝对湿度13.5 mm,平均相对湿度67%。

冰冻期一般是12月到来年3月。

冻土最大深度22 cm。

最大风速24 m/s,平均风速2.8 m/s。

风向北西、北北西和北东,以北东向为主。

1.5地震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19年到公元1942年的2461年间,区域内共发生地震84次,河南省发生的八次大震中,七次对区内有较大破坏,其中,发生于1552年1月28日与2月17日,1524年2月4日与2月14日,1809年、1820年8月4日的地震,有民舍倾覆,伤人无数的记载。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裂度区划图,平顶山矿区地震裂度为六度。

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矿井现主要排水设施,见表1-3。

矿井正常涌水量2000m3/h左右,历年最大涌水量为4750m3/h(2000年7月),矿井现有排水设施的实际最大排水能力为6550m3/h,可以满足矿井的排水需要。

为确保水泵、排水管路的正常运行及水仓容积的蓄水量,加强了对排水设施的维修、维护及水仓淤泥的清理,具备了抗灾能力,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表1-3 七矿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表82、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评述2.1勘探工作简况2.1.1以往地质勘探工作平顶山煤田虽早在四百年前已开采,解放前后多人作过地质调查,但实质性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3年,由地质部中南地质局401勘探队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探,1955年结束平落、龙山庙两矿区精查勘探工作。

此次勘探,井田范围内共施工钻孔20个,完成钻探进尺5528.31m。

1955年11月~1956年7月,401勘探队对郝堂矿区(矿井40勘探线以东部分)进行勘探,施工钻孔23个,完成钻探进尺5592.91m,于1956年9月15日提交了《河南省宝、叶、襄、郏煤田郝堂勘探区地质报告》。

至此,矿井范围内,先后共施工钻孔43个,累计钻探工作量11121.22m;完成1/5000水文地质测量8km2,施工水文钻孔5个,进行6次专门性抽水试验,其中,第四系与寒武系及二(己)煤段和断层各1次、一(庚)煤段2次。

电测井24孔,取煤芯与化验样158个,瓦斯样3个,顶底板样176块,铝土样13块。

中南煤田地质局第六测绘分队,1956年5~7月,完成1/5000地形测量6.5km2。

按原储量分类标准,查明储量共计8484.2万t,其中A级1704.5万t,B级2520.2万t,C级4259.5万t。

2.1.2生产期间补充地质勘探工作随着建井、生产、开拓所获地质资料的逐渐增多,对矿井地质条件的认识逐步深入,又由于井田内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因此,在矿井生产的近五十年间,为适应矿井采、掘生产及改建、扩建的需要,原平顶山勘探队和平顶山矿务局地测处勘探队,相继共施工钻孔284个,累计钻探工程量达58147.29m,对进一步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与变化规律;断层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及确切位置、落差;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补给与径流条件、充水因素,以及影响采掘生产的其它地质问题,确保井巷设计、施工,矿井开拓延伸,矿井生产正常接替及资源/储量开发与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

2.2矿井地质工作1、地质编录与说明书的编制依据《矿井生产地质规程》及实际生产需要,编制了各采区设计说明书、掘进巷道和回采工作面说明书,并随生产进度,对巷道、回采工作面进行测量、编录,做到及时上图与建立台帐,此项工作,为指导矿井建设和生产、地质条件的分析及制定各项措施奠定了基础。

2、地质图件编制除按《矿井生产地质工程》编制了:地形地质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与资源/储量估算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巷道剖面图等,还依据生产实际需要,编制了构造纲要图、煤厚等值线图、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曲线图,此项工作,不仅为指导矿井生产布局、采区与采面设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为矿井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井下探测为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准确确定断层位置,采用了井下巷探、物探、钻探等方法和手段,该项工作,对正确指导生产布局、采掘生产,避免采掘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及矿井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效果。

4、1978年8月,武汉设计院提交了《平顶山矿务局七矿第二水平初步设计》。

5、1994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四队与地质科共同修编了《平顶山矿务局七矿矿井地质报告》。

通过此项工作,不仅对含煤地层赋存特征、煤层厚度与结构、煤层顶底板工程性质、瓦斯等开采技术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储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而且使各类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及附表进一步得以完善。

6、2004年12月,配合企业改制,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并经国土资源部储委评审认证,此项工作,为查明井田范围内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以及矿井后续生产及生产能力的核定奠定了基础。

7、矿井地质管理建立与完善了图件、文字、报表和台帐等文献资料及资源/储量的规范化管理,为指导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煤矿稳产、高产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8、针对井田内二(己)煤段各煤层,煤厚变化大、构造复杂,运用钻探与采掘生产揭露的资料,加强了对区内,煤厚、构造发育规律的分析研究,对原精查报告中,小山北正断层、小山南正断层、小山中正断层和锅底山正断层的位置进行了重新确定,自此,增加储量约300万t。

2.3矿区地震勘探工作区内勘探工程主要分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施工钻孔,主要由原中南地质局401勘探队,并于1956年9月15日提交了《河南宝、叶、襄、郏煤田郝堂矿区地质报告》;矿井建设与生产阶段补勘钻孔主要由平顶山矿务局钻探队与平顶山矿务局地质测量处施工。

2.3.1勘探方法与手段1、勘探类型矿井位于锅底山正断层的西南侧,受该断层影响,派生与伴生的褶皱与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属复杂构造。

主采煤层二2、二1和一5(己15、己16-17和庚20)煤,厚度大,变化亦大,但大面积可采,按分类标准应属不稳定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