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中文摘要:孔子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礼”为表现形式,“大同”为远大理想的完整思想体系。“仁”不仅指对人,还有世间万物和自己本身。本文以《论语》为主要参考依据、围绕“仁”系统阐述孔子思想。

关键词:孔子、仁、礼、道德提倡、政治主张、教育主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本人出身寒微,但祖上非常荣耀,是宋国的大贵族。他的学生中,很多都是穷孩子,但他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以把他们培养成君子为目标。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何为“仁”呢?就是拿人当人,自己爱自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在《论语》中,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各有针对性,很多不是定义。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他很讨厌花言巧语的人,喜欢沉默寡言的人,司马牛问仁,孔子嫌他多嘴,就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仁者不随便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针对不同的人,孔子对于仁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比如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是强调个人与礼的关系。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强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则是把仁分解成三种德。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慧”(《阳货》),则是把仁分成五种德,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仁的一个方面。真正的仁,是孔子在回答颜渊的提问时解释道“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爱人,这是提倡人与人的平等。在这个前提下,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一切按照礼的准则。所以,孔子回答颜渊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一切按照礼的规范。也就是说,人人都自觉地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循礼,这就会使人类社会达到仁爱,达到和谐。就个人来说,也可立足社会。

如果把“仁”的思想贯彻到治理国家上,就是施仁政。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拥戴。而“仁政”的具体措施则是爱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授能等等。为此,孔子反对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和严刑杀戮,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矣。”(《子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认为,以仁治国,不仅可以调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觉意识。施仁政,讲德治,实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秩序。那么孔子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理想就得到了统一。

而孔子所提倡的“仁”,统摄了“恭、宽、信、敏、惠、敬、勇”等一切道德观念。其中,宽,是宽容、宽恕,容纳别人,原谅别人之意。他要求人们“无怨”、“不忧”,所以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这里包含着孝悌内容,孝为仁之本,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孔子要人们贫者安贫,富者乐道。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念中还有“义”、“直”。子夏问“知”,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的愿望中,正直可以战胜邪恶,因此要选拔正直的人才。孔子把公认的几种美德统摄到“仁”的范畴中,根本的原则还是“克己”,所有的道德形式,都在礼“的约束下,通过“克己”来完成。从孔子的主观愿望来看,孔子为了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一切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孔子修行,是纳德于理,用礼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跟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一语道出礼的重要性。“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緦(上面是王,下面是思),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也就是说一切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符合礼的规范,他都不推崇。孔子教学生,也有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之》)。孔子提倡礼,是为了和,不是为了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合,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这很符合孔子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讲和谐,小人讲平等。而礼的目标是和谐不是平等。所谓和谐,不是为和而合,让穷人和富人一起乐和,而是靠礼来节制和维持不平等。这就是礼的实质。孔子向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天下大同是他的伟大理想。仁与礼的关系则是,仁是礼的前提,没有仁,礼也就失去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单立人加八下面加月》),但仁又离不开礼,“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他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草字头加上位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不仅礼与仁有此关系。在孔子的思想里,礼与孝、忠、乐、政、刑等都密不可分。

而我们说孔子生在“礼坏乐崩”的时代,也是出在《论语》。宰予反对三年之孝,说一年也就够了。他有一句名言,“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阳货》)。一个时代好不好,孔子说,要看礼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久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而春秋是礼坏乐崩。孔子对于他的时代的批评就两个字——“非礼”。所以,孔子终其一生,也未能将自己的理想实现,这也就是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所说的,“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他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犹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家中的——然而,他却没有家。

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出自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追求的理想是“圣人”,但他却绝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说过,“若圣与贤,则吾岂敢”(《述而》),反而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史记·孔子世家》)。

仁爱之心和严于律己的原则可以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而《论语》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有待我继续发掘。

参考书目:【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版【2】刘琦评议《论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版

【4】白川静《孔子传》,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

【5】于淮仁《论语通解》,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