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柴胡、丹参、黄芩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中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 土壤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 90%以上,土壤有机质约占固体总 重量的1~10%,一般在可耕性土壤 中约占5%,且绝大部分在土壤表层。
-
24
土壤微生物 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 生动物等。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土壤中的微生 物:一是分解植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 料,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二是分解矿物质,以利植物吸 收利用;三是土壤中的固氮菌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 的氮素,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或使土壤 中的养分受到损失,或使植物得病。
-
8
• 黄芪 • 产地 正北芪产地有浑源、应县、广灵、繁峙、宁武 • 等; 绵黄芪产地有绵县、方山)。 •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主治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
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 热消渴
-
9
• 党参
• 产地 (潞党参产地有平顺、陵川、黎城、武乡、壶关、 襄垣、长治;台党产地有五台、五寨、代县、应县、天镇 等)。
-
25
土壤水分是土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物生长最主要的水源。北方人常称为土壤墒情。
农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降水、灌溉或方缺水的旱地约占52%。
-
26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中气体的总称,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 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土壤空气存在于无 水的土壤孔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 量,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相似,具有二氧化碳含量高、 氧气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 于变化中。 对植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 极大的影响。生产上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等措 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
24
土壤微生物 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 生动物等。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土壤中的微生 物:一是分解植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 料,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二是分解矿物质,以利植物吸 收利用;三是土壤中的固氮菌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 的氮素,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或使土壤 中的养分受到损失,或使植物得病。
-
8
• 黄芪 • 产地 正北芪产地有浑源、应县、广灵、繁峙、宁武 • 等; 绵黄芪产地有绵县、方山)。 •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主治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
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 热消渴
-
9
• 党参
• 产地 (潞党参产地有平顺、陵川、黎城、武乡、壶关、 襄垣、长治;台党产地有五台、五寨、代县、应县、天镇 等)。
-
25
土壤水分是土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物生长最主要的水源。北方人常称为土壤墒情。
农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降水、灌溉或方缺水的旱地约占52%。
-
26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中气体的总称,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 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土壤空气存在于无 水的土壤孔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 量,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相似,具有二氧化碳含量高、 氧气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 于变化中。 对植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 极大的影响。生产上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等措 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小柴胡汤课件

咳
小柴胡汤
【 药理研究 】
1、免疫调节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保肝作用
小柴胡汤
【 现代运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 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 石、胸膜炎、中耳炎、急性乳腺炎、 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 属于少阳病者,可用本主治之。
小柴胡汤
人参
?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 脾、心经。
? 应用: 1 、湿痰,寒痰证 2 、呕吐 3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 、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
蛇咬伤
黄芩
? 药性:苦,寒。归肺、胆、 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
热痞满,黄疸泻痢 ?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 3 、血热吐衄 ? 4 、痈肿疮毒 ? 5 、胎动不安
?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气, 生津,安神益气。
? 应用: 1 、元气虚脱症 2 、肺脾心肾气虚症 3 、热气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症
大枣
? 药性:甘,温。 归脾、胃经。
? 功效: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 应用: 1 、脾虚证 2 、脏躁,失眠证
半夏
? 药性:酸、甘温。有毒。归 脾、胃、肺经
?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 呕,消痞散结,外 用消肿止痛
甘草
?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经。 ?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
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 药 ?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 毒 6、调和药性
柴胡
? 药性: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 功效:解表退热,舒肝解郁, 升举阳气。
小柴胡汤
【 药理研究 】
1、免疫调节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保肝作用
小柴胡汤
【 现代运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 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 石、胸膜炎、中耳炎、急性乳腺炎、 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 属于少阳病者,可用本主治之。
小柴胡汤
人参
?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 脾、心经。
? 应用: 1 、湿痰,寒痰证 2 、呕吐 3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 、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
蛇咬伤
黄芩
? 药性:苦,寒。归肺、胆、 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
热痞满,黄疸泻痢 ?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 3 、血热吐衄 ? 4 、痈肿疮毒 ? 5 、胎动不安
?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气, 生津,安神益气。
? 应用: 1 、元气虚脱症 2 、肺脾心肾气虚症 3 、热气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症
大枣
? 药性:甘,温。 归脾、胃经。
? 功效: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 应用: 1 、脾虚证 2 、脏躁,失眠证
半夏
? 药性:酸、甘温。有毒。归 脾、胃、肺经
?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 呕,消痞散结,外 用消肿止痛
甘草
?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经。 ?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
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 药 ?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 毒 6、调和药性
柴胡
? 药性: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 功效:解表退热,舒肝解郁, 升举阳气。
小柴胡汤ppt课件

方解
君:柴胡半斤(24g)—— 和解少阳,但偏于外散
臣:黄芩三两(9g)
——
清里热,在柴胡作用下, 入少阳,清少阳之热,
其力偏于清里
扶正达邪 佐:人参三两(9g) —— 扶助正气 御邪内传
半夏半升(9g) —— 降逆和胃止呕
见群龙无首----吉
人 参 升脾 脾 气
半 夏 胃降 胃 气
气机升降之枢纽
往来寒热
恶 寒
发 热
发
恶
热
寒
发
恶
热
寒
方解
君:柴胡半斤(24g)—— 和解少阳,但偏于外散
柴 胡少阳Fra bibliotek 方解君:柴胡半斤(24g)—— 和解少阳,但偏于外散 臣:黄芩三两(9g) —— 清里热 ,在 柴胡作用 下 ,
入少阳,清少阳之热, 其力偏于清里
黄芩
柴黄 胡芩
二药配伍,恰入少阳, 以和解少阳之邪
小柴胡汤衍化
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 头痛及热嗽。 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 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辨 证施药
佐:人参三两(9g) —— 扶助正气
扶正达邪 御邪内传
半夏半升(9g) —— 降逆和胃止呕
使:甘草三两(9g) —— 调和药性
方解
君:柴胡半斤(24g)—— 和解少阳,但偏于外散
臣:黄芩三两(9g) —— 清里热 ,在 柴胡作用 下 , 入少阳,清少阳之热, 其力偏于清里
佐:人参三两(9g) —— 扶助正气
小柴胡汤
《伤寒论》
是和剂之祖
《生药学基础》PPT课件

表91生药的化学成分分类表化学成分药物举例含蒽苷类的生药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含黄酮类的生药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红花蒲黄石韦淫羊霍皂苷类的生药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远志桔梗山药土茯苓知母酸枣仁菟丝子含强心苷类的生药香加皮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含香豆素类的生药白芷防风南沙参北沙参菊花蛇床子秦皮青蒿茵陈含环烯醚萜类的生药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生药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含挥发油类成分的生药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荷细辛紫苏广藿香藿香荆芥海金沙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生药麻黄益母草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白鲜皮黄连防己延胡索黄柏钩藤吴茱萸马钱子洋金花颠茄草川贝浙贝川乌附子百部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生药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含有机酸成分的生药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表92生药的中药功效分类表功效药物举例解表药麻黄白芷防风辛夷荆芥薄荷葛根柴胡升麻菊花蝉蜕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夏枯草决明子生地黄赤芍紫草白头翁牡丹皮黄芩等祛暑药藿香广藿香祛风湿药虎杖秦艽苍术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天仙藤木瓜温里祛寒药川乌附子姜肉桂吴茱萸丁香小茴香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巴豆蜜蜂利水渗湿药茯苓防己薏苡仁车前子猪苓关木通海金沙滑石茵陈安神药牡蛎朱砂琥珀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灵芝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僵蚕全蝎开窍药石菖蒲冰片麝香牛黄苏合香止咳化痰药桔梗桑白皮枇杷叶百部洋金花苦杏仁马兜铃川贝浙贝海藻昆布等理气药沉香厚朴陈皮青皮砂仁青木香枳壳川楝子白豆蔻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莪术郁金姜黄牛膝延胡索红花鸡血藤番红花槐米等补气药甘草黄芪人参党参大枣山药白术太子参西洋参扁豆壮阳药杜仲蛇床子菟丝子肉苁蓉冬虫夏草补血药白芍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滋阴药麦冬北沙参南沙参玄参枸杞子龟甲天冬玉竹百合黄精收敛药五味子桑螵蛸诃子石榴皮莲子乌贼骨金樱子乌梅消导药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莱菔子驱虫药槟榔雷丸使君子鹤草芽苦棟皮二生药的拉丁名生药的拉丁名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具有国际意义便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柴胡类经方的临床应用精品PPT课件

,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3)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 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 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 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 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 主之。(107)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8)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 之。(393)
(二)【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 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 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 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 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 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 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 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与98条条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 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 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 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 之。(99)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 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 也,食谷者哕。(100)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的主方
柯韵伯:“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3)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 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 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 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 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 主之。(107)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8)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 之。(393)
(二)【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 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 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 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 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 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 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 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与98条条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 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 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 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 之。(99)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 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 也,食谷者哕。(100)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的主方
柯韵伯:“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从少阳病及柴胡汤类ppt课件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中,
二、正确理解少阳病及病变部位是辨 治少阳病的前提
1、六经病的概念
“六经”实质学说很多,但是探讨六经病,
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六经既有经络脏腑, 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活动(气化), 又有病程、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阴阳消 长的病变规律。在这个大前提下,每经病的 概念就很清楚了,即:每经病的生理发生了 病理改变才能称某某经病。
仲景何以单在少阳病证治中提“但见一证便
是”呢,正如前所述少阳病病位特殊,外连 太阳,内涉阳明,为“游部”、“主枢机”, 所枢之气无所不到,见证不是正邪交争在表 的表证,也不是正邪亢争在里的阳明证,少 阳病病面涉广,临症复杂多变,故仲景在96 条中除论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论七个或然证, 并又论及了太少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兼阳 明里热的柴胡加芒硝汤证,兼热结气分的大 柴胡汤证,兼夹有水饮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兼邪火内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论中少阳
病提纲三症和小柴胡汤四症(除外心烦) 均为多见症状,说明历代医家是遵从仲 师原旨辨证施治的,验之病案,如此应 用确是丝丝入扣,行之有效的。此七症 作为多见症状且有本方证症状诊断指标 意义,反映了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 机不利、疏泄失调、胆火上炎、脾胃失 和的病理机制。
a、首见于《内经》:太阳——开 阳明——合 少阳——枢
b、人体的阴阳升降出入靠开合把 持,开合的作用由枢机来维系调节, 调节枢机便能调节开合,调节开合 便能调节升降出入,所以枢机对整 体来说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历史 上有许多善用柴胡剂的医家,人称 “柴胡派”,善用一个方即成一派, 多不简单。为什么柴胡剂化裁能治 那么多的疾病?根本的一个原因就 在于它对枢机的特殊作用。
小柴胡汤PPT参考幻灯片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慢性直结肠炎、慢 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均以大 便次数增加,大便脓血黏液、腹痛、腹胀为主要 临床表现,肠镜下有明确可鉴别的病例改变。病 因与发病机制亦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因 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 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21
开发思路
小柴胡汤方乃治少阳证之主剂,加减变化多,应 用范围广。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循 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 科疾病等,这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 证论治思想。
9
现代临床应用
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等,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者, 皆可使用,但不一定诸症都须具备,只要有小柴 胡汤证的病机在即可,如“但见一证便是”为 依据便能使用。我们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 病时要抓主症、抓本质,以达到治疗目的。
22
关联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 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 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 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 和肠胃之方。
23
完 望指正批评
谢谢!
24
13
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14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 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 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夏泻心汤。
15
伤寒论原文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甘草炙,三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21
开发思路
小柴胡汤方乃治少阳证之主剂,加减变化多,应 用范围广。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循 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 科疾病等,这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 证论治思想。
9
现代临床应用
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等,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者, 皆可使用,但不一定诸症都须具备,只要有小柴 胡汤证的病机在即可,如“但见一证便是”为 依据便能使用。我们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 病时要抓主症、抓本质,以达到治疗目的。
22
关联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 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 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 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 和肠胃之方。
23
完 望指正批评
谢谢!
24
13
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14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 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 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夏泻心汤。
15
伤寒论原文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甘草炙,三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方证分析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儿科病
➢ 百日咳
▪ 皮肤科病:
➢ 湿性湿疹
▪ 五官科病
➢ 角膜实质炎,虹膜炎,结膜炎,急性泪囊炎, 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 药物过敏
辨证与辨病
▪ 本方以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频作、时时咳出 白色泡沫样痰、喘鸣、呼吸困难等痰饮证, 或胁下有水饮(悬饮),或水饮溢于四肢, 作为辨证要点。
功效
性微寒、味苦 疏散退热、疏肝解热、升阳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胀痛、月经不调
伪品:大叶柴胡
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 的根茎。有毒。 • 根茎圆柱形,表面密生环节,断面有髓。
质坚硬。有特异香气。 • 加95%乙醇-浓硫酸显色部位为整个横
切面。
大叶柴胡
银柴胡:石竹科,清虚热药 柴胡:伞形科,解表和里, 疏肝开郁
组成与用法
▪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细辛三两 干 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 升。
适应病证
▪ 内科病
➢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小叶性肺炎,创伤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病窦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 染,关节炎。
银柴胡
第八章 重要生药
丹参
什么 颜色 呢?
丹参
【来源】
唇形科植物 丹参 的干燥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性状特征】
1 根圆柱形有分枝。 表 面棕红或紫棕色,粗糙, 有纵沟或纵皱纹,老根外 皮常呈鳞片状剥落。 2 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 皮部暗红棕至紫褐色,木 部导管束黄白色,放射状 排列。 3 气微,味微苦涩。
南柴胡
性状鉴别特征 形状 表面 分枝 质地 气味
北柴胡 圆柱形或长圆 锥形 黑褐色或浅棕 色 分枝多
质硬而韧,不 易折断 气微香,味微 苦
南柴胡 较细,圆锥形
红棕色或黑棕 色 不分枝或分枝 少 质稍软,易折 断 败油气
化学成分
• 柴胡皂苷、挥发油 • 理化鉴别:柴胡水溶液,用力振摇,有持
久性泡沫产生
柴胡、丹参、黄芩
• 黄芪是什么科?味道?作用?
• 豆科,嚼之有豆腥味。补气升阳,固表止 汗,生津
• 人参是什么科?播种山林野生状态自然生 长的是?自然野生的是?
• 五加科,林下山参,野山参
人参的根茎?不定根?须根上小 疣状突起叫?
芦头,珍珠疙瘩
第八章 重要生药
柴胡
始载于《本经》上品。 《本草纲目》“北地产者……谓之北柴胡……南土产 者……正如蒿根” 据考古代柴胡种类多,多为柴胡属,也有其他植物
痕、皮孔。 • 质硬韧,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
棕,木部黄白 •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红柴胡,软柴胡)
• 根较细,圆锥形,少分枝。 • 根头部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 •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近根头
处有细密环纹。 • 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 具败油气。
【性状特征】色?分枝?质地
北柴胡
柴胡(北柴胡)
狭叶柴胡 柴胡
“北柴胡” “南柴胡”干燥根。
多年生、单叶互生、伞形花序、 花鲜黄色、双悬果
性状鉴别
●北柴胡
• 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 • 根头部膨大,常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
维状的叶基,下部有分枝。 •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纹、支根
丹参表面为 • A.红色、橙黄色 • B.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 C.黄褐色、灰棕色 • D.黄棕色 • E.浅黄色
小 青龙汤
陈宝田教授
原文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之。(41)
用于 心绞痛
•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功效及主治】
• 味苦,性寒。 • 祛瘀止痛、 活血调经、清心除烦 •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
瘕、产后瘀阻、胸腹或肢体瘀血 疼痛、痈肿疮毒、心烦失眠 • 用于 心绞痛
【常见中成药】
• 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冰片,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 复方丹参滴丸(同上) • 双丹口服液(丹参+牡丹皮,活血化瘀,通
栽 培 丹 参
丹 参 饮 片
【化学成分】
• 脂溶性成分 约1.1%,丹参酮Ⅰ、Ⅱ A、ⅡB、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 , 及少量的醌类色素等
• 水溶性成分:丹参酸甲,乙,丙等
【药理作用】
• 扩张冠状动脉
• 增加冠脉血流量 • 改善微循环
请结合药理你说能用于 什么病呢
•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 抗心肌缺血,镇静
▪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 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 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金匮 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 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
络止痛,用于心血瘀阻所致胸痹心痛 )
第八章 重要生药
黄芩
【来源】
唇形科植物 黄芩
的干燥根。
黄芩
【植物形态】
【性状特征】
• 圆锥形,扭曲。 • 表面棕黄或深黄色;上部粗糙,有扭曲
纵皱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纹。 • 商品有条芩(又称枝芩,子芩,系充实 不空心的新根), • 枯芩:老根中间暗棕或棕黑色,枯朽状 或空洞。 • 气微,味苦。
【功效与主治】
• 性寒,味苦。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
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 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 不安。
【常见中成药】
• 黄芩片(消炎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等)
• 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清热 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老根
【化学成分】
• 主含黄酮类:黄芩苷3.6-6.2%,汉黄 芩苷,元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理化鉴别】
1盐酸-镁粉反应 取1ml黄芩乙醇提取 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2 另取1ml,加醋酸铅溶液2~3滴,即发 生橘黄色沉淀。
• 炮制:酒黄芩善清上焦热及安胎,且无苦寒 伤中之虑,为临床常用饮片。
➢ 百日咳
▪ 皮肤科病:
➢ 湿性湿疹
▪ 五官科病
➢ 角膜实质炎,虹膜炎,结膜炎,急性泪囊炎, 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 药物过敏
辨证与辨病
▪ 本方以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频作、时时咳出 白色泡沫样痰、喘鸣、呼吸困难等痰饮证, 或胁下有水饮(悬饮),或水饮溢于四肢, 作为辨证要点。
功效
性微寒、味苦 疏散退热、疏肝解热、升阳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胀痛、月经不调
伪品:大叶柴胡
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 的根茎。有毒。 • 根茎圆柱形,表面密生环节,断面有髓。
质坚硬。有特异香气。 • 加95%乙醇-浓硫酸显色部位为整个横
切面。
大叶柴胡
银柴胡:石竹科,清虚热药 柴胡:伞形科,解表和里, 疏肝开郁
组成与用法
▪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细辛三两 干 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 升。
适应病证
▪ 内科病
➢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小叶性肺炎,创伤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病窦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 染,关节炎。
银柴胡
第八章 重要生药
丹参
什么 颜色 呢?
丹参
【来源】
唇形科植物 丹参 的干燥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性状特征】
1 根圆柱形有分枝。 表 面棕红或紫棕色,粗糙, 有纵沟或纵皱纹,老根外 皮常呈鳞片状剥落。 2 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 皮部暗红棕至紫褐色,木 部导管束黄白色,放射状 排列。 3 气微,味微苦涩。
南柴胡
性状鉴别特征 形状 表面 分枝 质地 气味
北柴胡 圆柱形或长圆 锥形 黑褐色或浅棕 色 分枝多
质硬而韧,不 易折断 气微香,味微 苦
南柴胡 较细,圆锥形
红棕色或黑棕 色 不分枝或分枝 少 质稍软,易折 断 败油气
化学成分
• 柴胡皂苷、挥发油 • 理化鉴别:柴胡水溶液,用力振摇,有持
久性泡沫产生
柴胡、丹参、黄芩
• 黄芪是什么科?味道?作用?
• 豆科,嚼之有豆腥味。补气升阳,固表止 汗,生津
• 人参是什么科?播种山林野生状态自然生 长的是?自然野生的是?
• 五加科,林下山参,野山参
人参的根茎?不定根?须根上小 疣状突起叫?
芦头,珍珠疙瘩
第八章 重要生药
柴胡
始载于《本经》上品。 《本草纲目》“北地产者……谓之北柴胡……南土产 者……正如蒿根” 据考古代柴胡种类多,多为柴胡属,也有其他植物
痕、皮孔。 • 质硬韧,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
棕,木部黄白 •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红柴胡,软柴胡)
• 根较细,圆锥形,少分枝。 • 根头部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 •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近根头
处有细密环纹。 • 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 具败油气。
【性状特征】色?分枝?质地
北柴胡
柴胡(北柴胡)
狭叶柴胡 柴胡
“北柴胡” “南柴胡”干燥根。
多年生、单叶互生、伞形花序、 花鲜黄色、双悬果
性状鉴别
●北柴胡
• 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 • 根头部膨大,常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
维状的叶基,下部有分枝。 •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纹、支根
丹参表面为 • A.红色、橙黄色 • B.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 C.黄褐色、灰棕色 • D.黄棕色 • E.浅黄色
小 青龙汤
陈宝田教授
原文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之。(41)
用于 心绞痛
•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功效及主治】
• 味苦,性寒。 • 祛瘀止痛、 活血调经、清心除烦 •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
瘕、产后瘀阻、胸腹或肢体瘀血 疼痛、痈肿疮毒、心烦失眠 • 用于 心绞痛
【常见中成药】
• 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冰片,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 复方丹参滴丸(同上) • 双丹口服液(丹参+牡丹皮,活血化瘀,通
栽 培 丹 参
丹 参 饮 片
【化学成分】
• 脂溶性成分 约1.1%,丹参酮Ⅰ、Ⅱ A、ⅡB、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 , 及少量的醌类色素等
• 水溶性成分:丹参酸甲,乙,丙等
【药理作用】
• 扩张冠状动脉
• 增加冠脉血流量 • 改善微循环
请结合药理你说能用于 什么病呢
•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 抗心肌缺血,镇静
▪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 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 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金匮 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 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
络止痛,用于心血瘀阻所致胸痹心痛 )
第八章 重要生药
黄芩
【来源】
唇形科植物 黄芩
的干燥根。
黄芩
【植物形态】
【性状特征】
• 圆锥形,扭曲。 • 表面棕黄或深黄色;上部粗糙,有扭曲
纵皱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纹。 • 商品有条芩(又称枝芩,子芩,系充实 不空心的新根), • 枯芩:老根中间暗棕或棕黑色,枯朽状 或空洞。 • 气微,味苦。
【功效与主治】
• 性寒,味苦。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
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 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 不安。
【常见中成药】
• 黄芩片(消炎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等)
• 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清热 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老根
【化学成分】
• 主含黄酮类:黄芩苷3.6-6.2%,汉黄 芩苷,元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理化鉴别】
1盐酸-镁粉反应 取1ml黄芩乙醇提取 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2 另取1ml,加醋酸铅溶液2~3滴,即发 生橘黄色沉淀。
• 炮制:酒黄芩善清上焦热及安胎,且无苦寒 伤中之虑,为临床常用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