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驱后油藏井网调整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具体就是关于陆相低渗透油藏和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网格粗化、计算算法、拟合精度、水驱、三采、两相、三相等方面。
主要的研究机构、领军人物、具体研究或公关方向,使用软件的优缺点等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数学和油藏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广泛应用。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搞清油藏中流体的流动规律、驱油机理及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研究合理的开发方案,选择最佳的开采参数,以最少的投资,最科学的开采方式而获得最高采收率及最大经济效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 油藏数值模拟发展历史油藏数值模拟从30年代开始,展开理论研究。
40年代主要以解析解为主,研究“液体驱替机理”、“理论物理学中的松弛方法”、“孔隙介质中均质液体流动”、“油层流动问题中拉普拉斯转换”等零维物质平衡法。
50年代期间开展数值模拟。
60年代致力于对气、水两相和三相黑油油藏问题的求解。
70年代发展了由模拟常规递减和保持压力以外的新方法。
到80年代,由于高速大容量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硬件系统突飞猛进发展,油藏模拟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技术,油藏模拟进入商品阶段,用于衡量油田开发好坏、预测投资效应、提高采收率、对比开发方案,大到一个油公司,小到一个企业普遍使用。
在模型上,形成一系列可以处理各种各样复杂问题的模型,如常规油气田——黑油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凝析气田——组分模型,稠油油藏——热采注蒸汽模型,还有各种三次采油用的化学驱模型、注C02模型等,在此阶段,突出的是注蒸汽和化学驱模型得到实际应用;组分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方法上有重大改进。
模型朝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型一体化方向发展。
数值模拟发展重要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2 国内外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进入90年代以后,数值模拟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由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突飞猛进地增长,使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改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模型技术近年来,油藏模型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多孔介质中全隐式热采、多相流线、黑油与组分混合以及非达西渗流等模型,为稠油蒸汽驱精确模拟、同一油藏不同开采方式的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对传统模型适应矿场应用方面的重大技术改进。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比较研究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比较研究摘要:油田开发中,采油技术的选择对于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水驱、气驱和聚驱是常用的技术,它们各自具有特点和适用性。
本文将比较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性,以帮助油田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采油方法。
关键词:油田采油;水驱;气驱;聚驱;比较一、原理与适用性水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水来增加油藏中的压力,从而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
这种技术适用于具有一定渗透率和较高孔隙度的油藏。
水驱技术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单,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缺点是水驱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高温油藏或含有高盐度水的油藏中效果不佳。
气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通常是天然气)来增加油藏中的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
这种技术适用于低渗透率和较高黏度的油藏。
气驱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提高采收率,减少水的使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天然气资源。
缺点是成本较高,操作复杂,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聚驱技术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来改变油藏的流动特性,从而增加原油的采收率。
聚驱技术适用于低渗透率和高黏度的油藏。
聚驱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改善油藏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投产。
缺点是成本较高,而且在一些油藏中可能会出现聚合物降解和沉积的问题。
二、驱替效率与采收率驱替效率是指驱替剂(水、气体或聚合物)与原油的接触面积,以及驱替剂能够将原油从孔隙中排出的能力。
水驱技术的驱替效率较高,因为水与原油的相溶性较好,可以迅速与原油接触并推动其移动。
气驱技术的驱替效率相对较低,因为气体与原油的相溶性较差,使得驱替剂与原油接触面积较小,难以完全将原油驱出。
聚驱技术的驱替效率介于水驱和气驱之间,因为聚合物可以改变油藏的流动性,增加原油与驱替剂的接触面积。
采收率是指从油藏中采出的有效原油量与总原油量之间的比例。
水驱技术通常能够实现较高的采收率,因为水作为驱替剂可以有效地将原油驱出,并且在水驱过程中还会发生油水混流和相渗现象,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注采参数优化——以河南双河油田北块为例

[ 者 简 介 ] 李 玉梅 ( 8一 ,女 ,1 9 作 16 ) 9 9 1年西 北大 学 毕 业 ,高 级 工 程 师 ,博 士 生 ,现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研 究 工 作 。
.
4 )局 部 构造 高点 受局部 构造 的影 响 ,构造高 点 注水 波及程 度差 ,形 成剩余 油 富集 区 。 受层 间 、层 内非 均质 性及 射孔 完善 程 度 等 因素 控 制 ,吸水 、产 液 剖 面不 均匀 ,各 油 层 动用差 异 较 大¨ 。纵 向上剩余 储 量 主要 集 中在 Ⅱ4 、 Ⅱ4 、 Ⅱ5 、 Ⅱ5 3 ] 。 和 Ⅱ5 小 层 ,5个 小层 的剩余 储 量 占总剩 余 。
学兔兔学兔兔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第6期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jjpidec2010vo132no6465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注采参数优化以诃南双河油田北块为例李玉梅陈开远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杨兆臣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作业区油研所新疆克拉玛依843000马骥孟凡宾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依据双河油田北块45层系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典型的数学模型研究聚合物驱后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上倾尖灭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压力平衡区和局部构造高部位
[ 键 词 ] 数 值 模 拟 ;后 续 水 驱 ;剩 余 油 ;注 采 参 数 ;优 化 ;双 河 油 田 关
[ 中图分 类号]TE 2 37
[ 文献标 识码 ]A
絮凝封堵技术提高聚驱后采收率试验研究

d c d ys digte oc l t e ig f c eea db l at ls(o i o )w t t s ul o — u t .B u y cue a n f t gn rt ys i p rc e t n hf l n sl e e s e od i e sdu si m l i er i a p l hh ed y me, ocln i et nprme r sc s net no p r n y ot a i e t o me i e t nseda dS t f eue tn c o aa ts u ha jc o p o u i , pi l n c dvl , n c o p e n l j i e i i t t m j e u j i O
注 絮 凝 剂 ,与 地 层 中 的 残 留 聚 合 物 产 生 絮 凝
体 J ,来 封堵 高渗 透层 ,从 而 控制 高 渗 透 层水 的
窜流 ,使 中低渗透 层得 到有效 动用 ,达 到利用 残 留 聚合物 提高 聚驱后 采收率 的 目的 。
ijcini ieetpros net df rn eid o n
Ke o d :rs ul o m r l cua o ;a e o m r odn ;e hn e ircvr ( O yw r s ei a pl e ;f c l i d y o t n f r l e oig n ac dol eoe E R) t p y l f y
聚合物 驱油是 油 田进 入高含 水期 提高采 收率最 重要 的手段 ,喇 嘛甸 油 田于 19 开 始 了聚 合物 96年
18 1. 6 :2 1 .8 7 9 l .8
g o n . I d i o ,at o g o d ci g fl w— p wae r e g mo n f oy rs l t n i si man d r u d n a dt n l u h c n u t l u trd v ,al ea u t lme o u i t l e ie i h n oo i r a op o s lr
聚合物驱后转后续水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降低1%的情况下 ,阶段采收率可达:9 3 继续降低注水速度 ,阶段 0 g . %;  ̄ l6 采收率增幅变化不大。后续水驱阶段合理的注入速度应适 当降低 ,降幅 控制在1%左右 ,注采 比保持在0 — . 0 . 0 的水平上。 8 9
33 后 续水 驱 阶段 堵 水 方 式 优 化 .
2 不 同模型 的驱 油效果 平面渗透率呈 “ 河道型”变化 的非均质模型 ,由于采油井和一对注 入井正好部署在高渗透条带上 ,这就加剧了注入流体沿 “ 河道”主流线 突进的趋势 ,使波及体积减小 , 水驱和聚合物驱油效果 都随着渗透率级
差 的增大 ,最终采收率 降低 。不 同级差聚驱增油幅度接 近 ( 1 表 )聚驱 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带上 。 平面渗透率呈 “ 渐变型”分布的非均质模型 ,其开发效果好 于 “ 河 道型”非均质模 型 ( 表2)不同渗透率级差水驱采收率 比 “ 河道型”非 均质地层高1 4~21个百分点 ;聚驱采收率 比 “ . 1 . 7 河道型”非均质地层高 16 2 3 . ~ . 个百允 。聚驱采收率增值增幅也相对较高。聚驱后剩余油主 7 6 要分布在低渗透带 的边角部位。 表1 “ 河道型”平面非均质模型效果对比 分类 水驱采收率 ( %) 聚驱采收率 ( %) 采 收率增值
选用纵 向渗透率级差为5 倍的典型地质模型 ,对聚合物驱后转后续 水驱阶段 的注采参数进行优化。
31 后 续 水 驱 阶段 合 理 采 液 速 度 优 化 .
f1 长英 , 国松 , 江等. 南油 田聚合 物驱后 进一 步提高采 收率 技术对 策 4庞 徐 王志 河
Il l J 国外油 田工程,0 21 ( : — 6 20 , 52 2 6 )4
以聚驱结束时实际的采液速度为基础 ,设计提液幅度为一 0 2%、0 、 1%、2%、3 %、4 %、5 %等7 0 0 0 0 0 个方案 ,对后续水驱阶段的采液速度
萨北油田北二区东部西块注聚末期调整方法

期切 实可行 的调整挖潜手段 , 区块含水回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使 油层动用程度得以提高。
关键 词 : 聚合 物 驱
1聚 驱后剩 余油 潜 力分析及 分 布特 点 . 1 剩余油潜力分析 . 1 () 闭取芯 井 资料 表 明聚 驱后 仍 有 1密 剩余 油 潜 力 。 统计 某 厂 聚驱 后 4口取 芯 井 资料 水 洗 厚度 比例 为 8 . 驱 油 效 率 为 39 %, 4 .%, 3 7 未水洗厚度 比例为 1 . 说明聚 61 %, 驱后存在一定 比例的剩余油。 主要分布在 葡 I、 I、 1+ 单 元 , 、 1葡 4 葡 5 6 弱 未水 洗 厚度 比例 分别 为 7 . 2 . 10 66 O8 0 %。 %、 %、 () 驱 后葡 I 2聚 组各 沉 积 单 元 剩余 油 饱和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表 明, 剩 余 油 主 要 分 布 在 葡 I、 I、 1+ 、 1葡 2 葡 5 6 葡 I 元 ,平 均 含 油 饱 和 度 均 在 4 .% 7单 2O
以上 。
层 的综 合 含 水 高 于 低 渗透 层 : I、 I 葡 1葡 3 和 葡 I 等 3 沉 积 单 元 。低 渗 透 层 的 油 4 个 层 厚度 小 , 透 率 低 , 渗 由于物 性 较 差 , 驱 聚 不 很 充分 , 余 油饱 和 度 较 高 。 剩 () 6 油藏 数 值模 拟 研 究 成果 表 明聚驱 后 存在 大 量 剩 余油 。 区块 的 剩余 油 主 要有 九种类型: ①相带边界处注采关系不完善
的 动态 反 映 及 时进 行相 应 的 方案 调 整 。
水淹程度提高 1 6 已达到 9 . %, . %, 2 02 其 6 中 高水 淹 占 1.6 9 %, 中 水淹 占 3 . % , 9 78 5 低水 淹 占 3 .5 未水 淹 占 97 %。层 内 2 %, 4 .4 水淹 状 况与 层 间 水淹 状 况相 似 , 内水淹 层 以 中高 水淹 为 主 , 水淹 比例 占 1. 。 低 3% 7 () 态 监测 资料 表 明 葡 I 不 同类 5动 组 型油 层 动用 差异 较 大 。在 聚 驱 过 程 中 , 有
聚合物驱后整体调剖参数优化设计

个 网格 , y方 向 1 个 网格 。纵 向 1 0 m, 细分 为 1 O模
0 n ” O 螂
1 0
m 、 1 2 0 0 X1 0~ m 、 1 5 00×1 0’ ’ m , 1 8 0 0
1 0~ m 、 6 0 0 ×1 0一 。I x m 8 0 0 X 1 0一 I x m 、 1 0 0 0 X
、
着重要的作用¨ J 。聚合物驱后 , 其仍然是油藏进一
步提 高 采收 率 的重 要 技术 l 2 J 。但 是 聚 合 物 驱后 , 油 层采 出程 度高 , 含水差异小 , 井 井 高 含水 , 层 层 高 含
轮次等 工艺参数进行分析 , 优 选 出合理的参数值。运用油 藏数值模 拟 的技 术手 段, 对调 剖深度 、 调 剖 时机 以及调 剖轮次工 艺 参数设计进行 了概 念模 型分析。初步 的研究结果表 明, 调剖深度为 1 倍 强水淹半 径 , 调 剖 时机在含 水漏斗谷底 时 , 效果 最好 ; 而且一轮次 的整体调剖 结束之后, 在适 当的时机 开展 第Z - 轮、 第 三轮整体调剖 , 仍然能够取得不错 的效果。
关键 词 聚合 物驱 后
整体 调剖
调剖深度
调剖 时机
调剖 轮次
优 化设计
中图法 分类号 T E 3 5 7 . 4 6 ;
文献标志码
B
堵 水 调 剖 技 术 在 油 田 的 不 同 开 发 阶段 都 发 挥
型 。模 型平 面 网格步 长均 为 2 0× 2 0 m, X方 向有 1 3 拟层 , 渗 透率 按正 韵律 赋值 , 从 上 到 下分 别 为 5 0 0 X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行 了配套优化 , 形成 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 术 , 文对此进行 了详尽地介 绍, 本 很值 的借鉴 。
【 关键词 】 聚合物驱 ; ; 索 试验 探
聚合 物驱技术涉及 到注入参 数和注入方式 的优 化、油藏数值 模 拟、 聚合物的配制 、 聚合物溶液 的注入 、 生产方式 的改进 、 出液 的处 采 理 以及动态监测等多个环节 . 仅仅实现单项技术 的突破 . 不形成 配套 技 术就无法实现科研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 化以及工业化 的推 广应 用。 为此 。 地面工艺和油藏工程等各 方面协 同攻关 , 从 形成 了具有最新 特点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1建立完善的配套工艺 .
2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研究 .
1 优化 聚合物配制站和注入站 的布局 . 1 大量的室内实验 和矿场研究表 明. 聚合物驱 的层 内和层 间调剖作 三次采油开发方式具有集中配制和分散注入 的特 点 . 聚合物配制 用是显著 的 . 层内调剖好 于层 间调剖 . 且 这就是单 层注聚效果好 于多 站必须在空间和时 间上对几个 区块提供共享服务 . 由此 . 带来 了聚合 层注聚效果的主要原 因。当一套开发层系油层较 多、 问渗透率差异 层 物配制站 、 注入站的优化布局问题。从数学 规划和系统工程的角度 出 较大时 . 聚合物驱就难 以发挥其调剖 的优势 。 因此 , 要改善多层聚合物 发, 应用网络流规划方法优化布局模型 , 以投资最省为 目的 , 化选 出配 驱 的效果 . 注采层 系进行 简化 . 对 减小层 间差异就显得 十分 重要 。目 制站个数、 规模 和位置 。 前 . 注采 研究大多是 注人工艺 的研究 . 此种方法一方 面 由于剪 分层 但 1 . 2全过程 动态分析 ・ 切严重 . 注入的聚合物 溶液粘度大 幅度下降 . 造成 另一方 面大大地增 聚合物驱阶段性强 , 与水驱相 比开采时间短 , 调整余地小 , 调整难 加 了设备 的投资 。 使经 济效 益下降 。本文 利用室 内实验 、 值模拟结 数 度大 。针对聚合 物驱特有 的动态反映特点 , 把整个注聚 区调整管理分 果 , 对分层注聚采油进行了研究 。 为注聚前调 整、 注聚前和后续注水 2 阶段 , 个 对注入井 和油井开展单 21 内实验 .室 井动态分析 、 组动态分析和 区块 动态趋 势分析 . 井 确定各 个阶段存在 211 验 条 件 .. 实 的主要矛盾 . 逐一提 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 , 并落实解 决。 实验模型是用石英砂制作的均质管式 模型 . 采用双管模型 以模拟 1 - 3分层注入法 油层 的多层情况 。模型 尺寸为 2 x Om,渗透率分别为 30 l- . 3e 5 0 x0 、 3 0 0。z 。 根据聚合物 驱吸水剖面显示 . 在笼统注入方式下 。 高渗透层 的相 15 0x1 Im。 对吸入量远高 于中 、 低渗透层 . 随着间渗透率级 差的增大 以及低 并且 聚合物 为法 国 S F 司生产 的 3 3 S 注入量 为 4 0 V m4 N 公 50 . 5P . v L 实验用 水矿化度为 5 2 mg C 2 Mg 含量 为 1 8 / 模拟油 77 / a+  ̄ L. + 0 mgL 渗透油层所 占厚度 比例的增加 . 注聚合物 的开采效果变差 。在高 渗透 层 聚合物深 液低 效注入 . 在低渗 透层聚合物驱 的动用 程度低 . 约了 粘度为 2 ~0 P 制 0 3m a 聚合物 的整体开发效果。应用分层注入技术 . 较好地解决 了层 间吸聚 2 .驱油实验及结果分析 .2 1 差异 较大的问题 . 提高 了较 差层 段的注入强度 . 制较好层段 的注入 控 驱替 实 验 中 .首 先水 驱 油 至含 水率 9 % .然后 注 入 浓 度 为 5 量, 进一步扩大 了波及体积 , 控制注聚后期综合含水 的回升速度 。 改善 1 0 m / 50 g L的聚合 物溶 液段塞 . 转注水 .直至产 出液含水 率 9 %以 再 8 了区块最终开发效果 上。 1“ . 一井一制” 4 注入法 聚合 物溶液 的注入采用合注和分注 。 合注是通过单泵控制双管注 针对注聚井的注入能力和地层 的不 同特点 . 取不 同的单井 注入 入 。 采 注入速度 为 O 6 Lm n: . m / i 分注是单 泵控制单 管 , 4 控制 两个模 型的 浓度 ( 括加 交联剂 ) 包 和段塞 注入量 , 及时进行调 整 , 由于每 1井 的注 注人量 . : 3 注入速度为 0 3 L i .m/n 2 m 入段塞均不相 同. 故把它称 为“ 一井一制 ” 注入法 。“ 一井一制 ” 注入法 实验结果表 明 . 分注效果好 于合 注分注时 . 在双 管注入量相 同情 不仅解决 了部分注人压力迅速上升 的矛盾 . 而且低 压井 高浓度 注入有 况下 , 提高采 收率 幅度最大 。 也就是说 , 分注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渗透 效地封堵 了高渗透带 , 减少 了聚全 物窜流 . 高了驱替效率。同时 . 提 对 率层 的注入量 ; 注时, 而合 主要 吸水的是高渗透层 , 低渗 透层几 乎不吸 不能正常混 注的高压井实施间歇注聚 . 保证 了高压井的正常注入 . 取 水 , 虽然高渗透层的分层提高采收率幅度较高 , 但低渗 透层没 有动用 , 得了很好 的效果 因此提高采收率幅度也 就低 15添加 交 联 剂 . 2 数值模拟研究 . 2 交联聚合物驱油是 在聚合物驱油 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 的新 型驱油 221 型 建 立 .. 模 技术 。 它是采用接 近聚合 物驱的聚合物深 液 . 加入少量缓 交联型交联 平面模型选用了四个 反五点井 网, 共有油井 四 口. 九 口. 水井 井距 剂 , 之在地层 内产生缓慢 、 使 轻度交联 , 提高地层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 2 0 纵 向上分两个小层 , 8m; 每小层的砂岩厚 度为 8 有 效厚度 5 上 m, m, 系数 , 改善油藏 的非 均质状况 . 在大量交联 聚合物深液 注入过程 中以 层为低渗透层 , 下层为高渗透层 , 共设计模型七个。 及弱交联和交联后溶液被后续注入液体 推动时 . 会产生像聚合物驱一 模型垂 向渗透率为平 面渗透率 的 1 初 始含油饱和度均为 O 5 %: . : 6 样的驱油效果 . 从而起到调剖和驱油的综 合作用 。随着聚合物驱油技 其他 如高 压物性 、 相对渗透 率曲线 、 岩石及 流体性质等数据都借 用了 术的 日趋成熟和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加大 . 聚合物驱油技术 已成为保 孤东油 田的数值 ;网格 为 2 x 5 2 5 2 x 的均匀直角网格 系统 , 、 x Y方 向的 持持续稳产及高含水后期油 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网格步长均 为 2 m 动态模型 的聚合物特性参数是 孤东八 区聚合物驱 9 1 . 6研究方向 跟踪拟合后得到 的参数 。根据研究 目的的不同 , 建立了多个动态数据 实施多层系同时注入可明显降低单层注人风险 . 防止 管外窜 流造 模型 . 但是所 有模 型的总注入速 度基本都保 持在 01V a注 入聚合 . /. P 成 的低效注入 。 提高药剂利用率 , 同时可实现分层 、 单层 、 选层 、 多层注 物浓度为 20 m / , 聚合物溶液 0 5 V 0 0 g 注入 L .P。 2 入. 对进一 步拓展聚合物驱 发展 空间 , 提高孤东 油 田采收率具有 重要 2 .层 间渗透率差异对驱油效果 的影 响 .2 2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 了合 注合 采过程 中层 间渗透 率的差异对 聚合物 驱效果 对工业化 聚合物驱 的高含 水、 高采 出程度 和高渗透率 区块 , 宜采 的影响。根据胜利 油区开发的实际情况 , 数模过程 中首先水驱至含水 用 6 0 V. g 0P m / L以上高浓度注入段塞 . 当最大注入量 达到 7 0 V m L 率 9 %, 0P ・ d 5 然后注入聚合物段塞 , 最后水驱 至含水率 9 %。 8 时可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此外 , 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注入 , 根据注 驱油效果表 明, 提高采收率 的幅度 最大 , 也就是 ( 下转第 3 7 ) 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储 层 时变 模型 建 立 研究中, 通 过 建 立 不 同开发 阶段 的储 层模 型来 反 映储层 物性 的 时变效 应 。由于储层 渗透 率和油 水 相 对渗 透率 曲线 有 明显 变 化 , 且 会 造成 波 及 系数 和 驱油 效率变 化 , 直接 影 响油 藏采 收率 、 开发动 态特征 和剩 余 油分 布 等 , 因此 选 取 渗透 率 和油 水 相对 渗透 率作 为时变 参数 。 建 立 开发 初期 、 注聚 前和 注聚后等
三个阶段渗透率模型 ( 图1 ) , 并在模拟计算时 , 分别 在 注 聚前 和注 聚后 的两个 阶段使 用不 同 的典 型油水
数模 模型 范 围 , 平 面减 少一 个井 排 , 生 产井 和注水 井 采用 劈分 后 的动态 数据 , 以水井 排 为边界 , 建立较 小 范围、 较 细精 度 的数模模 型 , 重 新开展 历史拟 合 。经 过 3级模 型调 整应 用 ( 表1 ) , 平 面 网格尺 寸从 2 5 m× 2 5 m 缩 小为 1 0 mX1 0 m, 纵 向 网格厚 度 由 3 . 0 m 逐 步 细 化成 0 . 5 m, 模 型 规模 由 l 1 . 3万增 加到 4 2 . 2 万, 对 油 藏 的认 识 逐步深 入 , 工作 难度 与工 作量 逐渐加 大 , 精度 逐步 提 高 。 逐 渐减 少 纵 向模 拟层 位 、 逐渐缩小模 拟 面积 , 将 大 范 围粗 精 度 模 型逐 步 细 化为 小 范 围细 精 度模 型 , 可 最 大 限度 地 降 低 了动 态 数据 劈 产对 拟 合精 度 的影 响 , 保证 了动态 模型 可靠 、 剩余 油分 布精 确。
模 型应 用 方法 , 有 效 解 决 了静 态 法 劈 产 准 确 度 较低 的 问题 。扩 大模 型 范围 , 将 平 面范 围外 扩 两个 井排 , 纵 向范 围扩 至 Ng 3 -Ng 6层 , 以水 井 排 为边 界 , 建立
较大范围、 较粗精度的数模模型 ; 根据压力和含水拟 合 结 果 调整 边 角 井 的 劈 注 系 数 ; 基 本 完 成 历 史拟 合 后, 根据拟合结果劈去各井其他层的产量 ; 然后减小
表 1 孤岛 中一区 N g 3 各级数模模型基本参数统计表
序 号 薹 蓉 罔 格 规 模 罔 格 大 小 墨 菩
验, 1 9 9 7 年结束注聚进入后续水驱阶段 , 2 0 0 6 年1 2 月结 束注 聚见 效进 入 水 驱开 发 阶段 。
2 多级 别模 型应 用 孤 岛 中 一 区 Ng 3数 模 模 型 成 功 采 用 了多 级 别
胜 利 油 田大部 分 注 聚 区块 现 已陆 续 进 入后 续 水驱 , 如 何在 聚合 物 驱后 进 一 步大 幅度 提 高采 收率 , 成 为油 田持 续稳 定发 展 的 紧迫 任务 。 室 内试 验证 明 : 采 用非 均 相 复合 驱 油 体 系 , 结 合 非 均 质 油 藏 井 网优 化 调整 改 变 液流 方 向 的方 法 , 可 在 聚 合 物 驱 后 油 藏 大 幅度提 高 原油 采 收率 。本 文 从 孤岛 油 田 中一 区先 导 试 验 区油 藏 模 型 建 立 、 历 史拟合 、 方 案 优 化 等 方 面, 阐述 了如 何 准确 劈分 模 型动 态 数据 , 建立精 确 可 靠储 层 时变模 型 , 高 效 开展 历史 拟 合 , 验证 模 型可 靠 性、 方案 优化 等各 项 技术 方 法 , 对 同类 型 油藏数 值模 拟具 有指 导 意义 。 1 区块 概 况 先导 试 验 区含 油 面 积 1 . 5 k m。 , 地质储量 3 9 6 X 1 0 ‘ t , 目前 综 合 含水 9 8 . 4 , 采 出程 度 5 2 . 1 。Ng 3 砂 层组 埋 藏 深 度 1 1 7 3 ~1 2 3 0 m, 构 造 自南 西 向北 东 倾没 , 地 层平 缓 。试 验 区属 于典 型 曲流 河 沉积 , 位 于 主河 道 边 滩 较 发育 部 位 , 砂 体 厚度 大 、 分布广 , 为 高 渗、 高饱 、 中 高粘 度 、 河 流相 沉 积 的疏 松 砂 岩 亲 水 油 藏。 先导 试验 区于 1 9 7 1年 9月投 入 开 发 , 1 9 9 2 年 在 Ng 3开展 注 聚 先 导试 验 , 1 9 9 4年 1 2月 开 始 扩 大 试
注入 参数 , 现 场 实施后 取 得 了 良好 效果 。 关键词: 非均 相 ; 数值 模 拟 ; 多级 别 模 型 ; 分 时段 历 史拟合 中 图分类 号 : TE3 2 十 .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O 一0 1 3 7 一O 2
2 0 1 3 年第 1 0 期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1 3 7
聚驱后 油藏井 网调整数值模拟研究
牛 霜 杰
( 中 国 石 化 股 份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西 部 新 区研 究 中心 , 山东 东营 2 5 7 0 0 0 )
摘 要: 文 章 对 先导 试 验 区不封 闭 的特 点 , 采用 多级 别 油藏模 型 应 用 、 逐 准确度 较 低 的 问题 。基 于不 同时期取 心 井分析 资料 , 建 立 了储 层 物性 时变 模型 , 精 确描 述 了不 同开发 阶段 的油水 运动 规律 。根 据不 同阶段 的开发 特征 , 制 定 了分 时段 历 史拟合 方 法, 高效 准确 地拟 合 了试 验 区各 项 开发 指标 。在 高精 度数 模模 型基 础上 , 优 化 了井 网调整 方式 和化 学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