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合集下载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孙洪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由于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语文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影响着学生的进步成长。

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步学习。

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承载着人们思维、口语交流所需要的词汇和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成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较法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一、比较法与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地位比较法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比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根据,做到有依据的对事物进行比较。

这样的比较才是有效的比较,能够从比较中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另外,比较的过程中,还需要客观的事物进行评价。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很好加强学生对文章等知识的一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中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作者:涂桂珍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12期[摘要]语文教师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语文教研工作中去,可以显著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研和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研活动;比较法;提高效率比较法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方法之一。

教师通过比较,可以求同,可以求异,比较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新的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同教材异教法的比较在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而且各种不同的教法又有长短之异、优劣之分。

为了寻求最佳的教法,扬长避短,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同教材异教法”为专题的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

同年级的几位教师各自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研究教法。

组织教师逐一听课,然后集体评课,评课的重点是比较教学方法的异同点及其效果。

例如,初一年级教《卖炭翁》这篇叙事诗,一位教师以“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基本教法。

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

接着指导学生将全诗分为两部分,并分别指导两名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虽然“衣正单”,却又“愿天寒”,这样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境遇。

“夜来”“晓驾”“辗冰辙”“日已高”,既反映了卖炭翁为了赶车卖炭,冒着严寒,一夜未睡的情况,又反映了驾车时间之久,路途之长之艰。

“牛困人饥”,写出了人畜俱已疲惫不堪的情景。

“泥中歇”,更显示了卖炭翁歇不择地的困态。

另一位教师则以利用板书和插图,用对比手法来理解课文。

一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鲜明的外貌对比;二是“可怜身上衣正单”与“心忧炭贱愿天寒”构成心理对比,三是“晓驾炭车辗冰辙”与“翩翩两骑来是谁”构成生活贫富对比;四是卖炭翁的“一车炭,千余斤”与宦官的“半匹红绡一丈绫”的轻重对比。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初探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初探

毕,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而每册教材的教学单元也是经过精心 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过程。< 自传>虽是客观地叙述,但也仍然蕴藉
睢选编排设计的 , 只要我们认真注意 , 就会发现许 多文章都是可 以用比 着鲁迅先生饱满的爱国思想和他 为人民大众上下求索的艰苦奋斗 的思想 ;的方法进行教学 的。例如从过去的初 中语文第一册来 看 , 交 四十篇课 文 感情。< >则从 另一角度反映 出鲁迅勤奋学 习的精神 ,起 到了广大青 早
本单元中选编的五篇课文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 < ‘ ( 。 一 助。< 信任>一文则完整地记叙 了鲁迅先生替方志敏烈士转交信件和文
面>( 累 ) 同志 的信任 >< 阿 、< 鲁迅 自传 >和 < >( 早 吴伯 箫 ) 。在体 裁 稿 的全过程 , 使一个共产 党人 最可信任的 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 自传 > < 上, < 除 早>为游记性散文外 ,其余 四篇都是记叙 文。此外 ,五篇课 文 因为是人物传记 , 就要求在选材上 力求精 当, 既要高 度概括 , 又要突 出
鳊排方法组织教学单元, 为我们在短期内集中学习多篇课文提供了方便 中枯燥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一面>的
条件 , 最好的选择就是运 用比较法教学 。 下面仅 以本册 第二单元的五篇 作者只记叙 了自己与鲁 迅先生生前在 书店邂逅一面 的故 事 , 以赠书这 仅 澡文为例来阐释这 一方法。 样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 就足以表现出他对进步青年 的热情关怀和 无私帮
时的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首先规定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这些重点往往又 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断的串联;< 一面》和 < 信任>则是各要
是这一 单元 中几篇课 文所共 有的特 点。 这就为我们在教学 中经过 比较 而 素都较为完整 的记叙 文 ; 自传 >是典范 的传记 文 ; 早 >是一篇游记散 < < ” 求同” 指出了研 究的重点和方向。 另外 ,具体 到每篇课文 ,它们 又都 文 ,而与 < 百草 园>又不尽相 同。通过文体 的比较 ,学生就会对记叙文 有一 两个学 习重 点 ,还有 的恰 巧是这 篇课文在 某一具体 方面的 写作 特 这个概念的 内涵有 比较 全面深刻的认识 , 这对他 在以后的阅读和 写作 中 点,也 就是 共性 中的个性 。尽管一个单元 中每 篇课文的学 习重点不 一 , 匣它们 却是 紧密联 系, 相互补充 的 把这些学 习重 点—— 即知识 点串联 把握各种文体 的特点很 有好处。 4 从文章 的选材 角度来看 。虽然几篇 课文的题 材基本相 同 。但 由 .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

所以,运用比较能够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说明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

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比较法能使抽象细致的要领和规律具体形象化,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比较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上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做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

3.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比较法教学的运用1.字、词、句、段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采取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词义句意,那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用遣词造句的用意,并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则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比较法。

初中语文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常见的语文说明方法。

通过将大量的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和概括,从中归纳出普遍规律和特点。

这种说明方法主要用于总结、归纳和概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内容。

通过归纳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 比较法比较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说明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来揭示它们的特点和本质。

比较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3. 举例法举例法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或例子,来说明和证明某种观点或道理。

使用举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同时,举例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新能力。

4. 比喻法比喻法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说明方法。

通过运用生动的比喻语言,将一个事物的特点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和理解。

比喻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并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5. 丛书法丛书法是一种通过综合多个文本或文章,来说明和探讨某个问题或主题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内容进行搜集和比较,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分析一个问题,拓宽视野,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丛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述能力。

6. 故事法故事法是一种通过讲述故事,来说明和传递某种信息或道理的方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某一种观念或道德。

故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通过使用上述常见的说明方法,可以帮助初中语文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这些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比较阅读的优势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听、说、读、写四个大的方面,学生还需要掌握丰富的读音、字词、标点等知识,一些学生对语文常常感觉枯燥、繁琐,进而生出厌恶之情。

尤其是阅读理解,由于存在过于应试化的弊端,更让许多同学疲于应试,而丧失了原有的阅读兴趣。

而比较阅读法通过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比较,抓住“比较点”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时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是抓住文章深度挖掘、条分缕析,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而掌握比较阅读法后,它可以以一篇带多篇,使语文复习系统化。

同时,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知识点能够形成体系,把厚书读薄,而在复习过程中,他们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学生,从而做到厚积而薄发。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鉴别涉及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并对其给予正确的赏析、抽象和概括。

这除了与学生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有关外,在技巧方面,还离不开学生对文学作品经常进行比较联系。

这是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孰优孰劣,知道孰优孰劣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品位。

二、比较阅读的训练过程1.正确选取比较点笔者认为,比较点的选择体现我们进行比较的意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来筛选确定比较点。

至于比较点的内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主要有主题思想、题材选择、创作意图、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等)和写作技巧(结构特点、详略安排等)。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较就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在比较中,我们应当按比较的标准进行,注意在不同事物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在差异里发现类似之处,在类似里发现相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积极有创造性的,是培养活跃且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客观事物;阅读分析;共性与差异初中是学生们思维开始健全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其灵活地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发现所学知识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发展。

一、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我们会明白作者由于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状态可以得知作者身后的成长经历及背景,了解到由于时代变迁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现在拿李清照的词做例子,当李清照年少时,生活无忧无虑,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训练,几乎在同时,李清照边创作,边评判他人的思想,不断研究文艺的理论。

李清照不但能享受美,而且能驾驭美,她一下跃上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时她采是一个待嫁闺中的柔弱少女。

就在这期间,李清照创作出《如梦令》这样欢快的词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当她出嫁后,由于刚刚陷入爱情的美好意境中,和赵明诚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使得她情志高昂,在这时她写出了《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而当李清照步入晚年,由于丈夫的死去,自己报国无门,只剩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求不到知己时,她有写出《声声慢》这样忧愁的词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说明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运用比较法进展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我们教学说明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中心,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要让学生掌握好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古人在谈到读与写的关系时,有一个很恰切的比喻:“读是熔金,写是铸器。

”读在为写打根底,写在读的根底上提高。

作文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作文教材的写作知识短文《抓住重点,多种说明──说明一件物品》和两篇优秀范文──《我的圆珠笔》、《伞》。

读后要求学生想一想:把《我的圆珠笔》与《伞》这两个题目进展比较,从取材范围上来考虑有什么不同?如果拿《伞》与《自动尼珑伞》这两个题目比较,取材上又有什么不同?再拿《我的圆珠笔》与《伞》这两篇文章进展比较,它们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何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展比较,既领略了写作说明文的有关理论,又受到了写作实践的启迪。

运用这种方法,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阅读效果,为学生写好说明文打下了根底。

作文写得好坏,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

只有对说明对象观察仔细,分析研究得透彻,才能把握得正确。

学生作文前,出示本堂课的作文题目,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这一步是万万省不得的。

笔者认为,用比较法审题效果最正确。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我的××笔》与《笔》两个题目比较一下,然后集中讨论,得出如下板书:通过比较,被说明的对象重点突出,特点清楚,读者或用户读了小作者笔下的说明文之后,对所说明的对象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掌握它,使用它,或者获得有关知识。

题目审好了,为写好作文迈出了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写《我的水笔》这一作文时,都对自己的笔发现得准确,认识得清楚,所写的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

说明文中的重点,就是最能表达被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部分。

题目审好后,如果写作重点不突出,词语用得再好再准确,也不是一篇好的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地运用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创造。

下面笔者就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比较阅读为例)谈下自己的见解。

语文总复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阅读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

相同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章、段之间,只要具备“新知点”,就应进行比较“启悟”。

学生阅读后,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新知”的获取可多可少,哪怕“一丁点”也行,最忌无意义地让学生被动的阅读。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获取新知呢?现就鲁迅作品的不同肖像片段,作一下例析。

片段之一:“……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藤野先生》
片段之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之三:“……却见一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片段之四:“……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
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片段之五:“……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以上五个肖像描写片段,课前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

启悟之一:学生比较阅读之前,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一把开启新知的钥匙。

学生平时的作文一定写过肖像,运用过这一塑造人物的方法。

然而,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人物,大家很快记住了,而自己所写的人物为何又会很快忘记了呢?现把鲁迅不同作品的不同人物肖像描
写放到一起阅读,供学生探讨。

新知之一:说说这五个人物肖像的异同点。

鲁迅写的这五个人物全是“瘦子”,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书塾先生的“高而瘦”“须发都白了”;杨二嫂颧骨的“凸”,能想像出她的脸部的“瘦削”。

“细脚伶仃的圆规”“五十岁上下的豆腐西施”,妙喻了她身体的“瘦”;“豆腐西施”的美貌已属“昨日黄花”;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变作“灰黄”,还有“很深的皱纹”,这里的“灰黄”离紫铜色似的“健康色”差了很远,定然是“消瘦”的;孔乙己“青白脸色”“花白胡子”,也足以肯定他的“瘦”。

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特征时,有的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就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略写的人物;有时精雕细刻人物的外貌,杨二嫂和孔乙己便采用细节描写手法详写的;有的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写的,闰土便是这一方法的典型。

写人物肖像都能为人物的个性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管作者在写生活中的“真人”,还是塑造虚构的“假人”,描写的“形”都极“似”。

虽然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都戴着眼睛,但我还是区别了他们;藤野这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人,由于他深专细研,不修边幅,穿得很“模糊”,别人误认他是“扒手”。

这让人记忆深刻。

至于书塾先生则是太严肃了,可“我”还是敬重他的。

作者写他们肖像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回忆一下全文的背景及主题就知道了。

新知之二:教师以总结式向纵深导引。

这五个人物的肖像描写,都写出了人物自身的“个性”,即写出了“这一个”。

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我认为同学们忽略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同学们在这方面,应再仔细分析分析。

新知之三:以概括形式表述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新知”。

杨二嫂:“薄嘴唇”的“薄”,“两手搭在髀间”的“搭”,从可以看出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既能“说”又够“烈”。

联系全文,她的尖酸刁泼无不与其的“嘴”有关。

当时的社会生活把“豆腐西施”磨砺成了这个样子。

闰土:从他的身材、脸、眼睛、服饰、手等方面看,给我们的总
体感受:他变化太大了。

说明闰土饱受着庄家收成不好,苛捐杂税繁多,社会不稳定,子女又多的痛苦生活的煎熬。

他的神情已经麻木了,是一个封建等级思想观念束缚很深的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说到闰土“尚未觉醒”时,学生讨论得就更加激烈了。

有的说,这个片段看不出来,只能看出他生活艰辛,饱受生活磨难;有的却从“闰土要香炉和烛台”一些细节中找到了闰土没觉醒的证据。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为何脸上“时常夹些伤痕”?“穿的长衫”又为何既“脏”又“破”?一联系全文,就想到他可悲的命运了。

有位同学语惊四座:范进是中上“举人”疯的,而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混上,却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了。

这样,学生就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知识分子的罪恶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师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启悟”,让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基础好的学生,展开的知识面能广些,发散思维会合理些;反之,差生能达到哪种程度,就算哪种程度。

“启悟新知”时,可这样因材施教,以期达到训练思维之能力,强化记忆之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