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2细节渗透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回味杜甫笔下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顿感喜悦,它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

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品格。

德育渗透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渗透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 选取适合德育渗透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那些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教材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人生道理,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作文、诗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创作,感受人生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正面品质。

3. 通过文本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组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撰写社论、参与演讲比赛、举办文学朗诵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真谛。

1.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德育教育。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 整合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实施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将德育的内容和目标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来介绍德育渗透与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渗透进去。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取富有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通过阅读、欣赏和解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世界,进而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感。

在阅读中学习了一位勇敢、善良并有正义感的主人公,学生就可以通过思考、讨论、分享等方式,增加对勇敢、善良和正义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通过知识的交流和探究来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和思辨性的话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价值观去审视这些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理解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探究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为什么有的人会背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了解到忠诚的重要性和背叛的后果,从而培养和加深自己的道德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通过行为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

在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境,让学生模拟人物的行为并进行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道德行为中,如关爱他人、帮助弱者等,从而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中语文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德育教育则是学生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下面就是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精心选题,培养深刻的思想语文教学是一种深刻的思维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语文作品了解作者的观点、思想、理念等。

在语文作品的选取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那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文学作品。

比如,《红楼梦》中对清朝的贵族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一些家庭教育问题也给出了启示;《西游记》中对于友情、勇气和冒险等方面的描写,也能给年轻学生以启示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深刻的思想。

二、推进文学阅读,提升审美素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关键。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可以对其中反映出的人际关系及女性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借鉴其中的数学思想、哲学思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感知和表现文学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加强写作训练,锤炼文化素养写作是口语发展、思维形成、人格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写作训练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尝试用语言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的含义,挖掘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程设计上下功夫,促进品德培养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制定富有实效的课程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领悟其中的道理。

比如,在阅读《小草》这样的小品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述小草的成长历程,领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不懈,如何勇于拼搏,这些教育信息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我们将从课外读物引导、课内阅读材料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课外读物引导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

课外读物是学生课余时间接触的主要语文载体之一,而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学生课外的阅读、思考、体悟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触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积极人生态度的课外读物,如《红楼梦》、《西游记》、《茶馆》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人生的苦乐与追求,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讨论、演讲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讨道德。

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文章相关的人生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品味和思考。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特定的人生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可以让学生完整地呈现自己对人生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心灵感悟。

PS:由于输入字数限制,只能编写2000字的短文草稿,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无法提供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如果需要更加详细的文章,请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4.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

难点: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悟生活和人生的道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通过语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富有文化内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入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话题。

步骤三:阅读文学作品(20分钟)选择一篇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来感悟生活和人生的道理。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步骤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文学作品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加深他们对德育的理解。

步骤六:反思和展望(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和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并展望下一次学习德育渗透的机会。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收集学生的讨论记录和写作作品,评价其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

五、教学延伸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1.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分享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的道德启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深入备课,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之所在。

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外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内外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意义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91-01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

”“解惑”就是传授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

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

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

对初中学生而言,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逐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通用11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通用11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通用11篇)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篇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落实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

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一粗浅探讨。

1.在汉字的深奥理解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从汉字的造字原理上与学生进行推敲。

这里有时就蕴含一定的德育因素。

例如:如“爱”字,它的繁体字是“愛”。

字的顶端是“放在盘子里的一颗心;中间的心表示发自内心地对待朋友(也包括亲人),这就是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诸如此类,我们通过解说汉字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对汉字与汉语言作为母语产生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们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等课文,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陈涉世家》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2、求实教育。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明晰要正确的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

让学生在体味、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考与把握。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只有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

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机会。

比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作业:首先,写一篇调查报告。

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党在我心中的巨大变化。

二是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如果可能的话,尝试用柴火做饭,用蜡烛过夜,感受祖国的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渗透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台湾的着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

……”——《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

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

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

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

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

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

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

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

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
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

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

"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为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正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
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

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9.18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

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实现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他们的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的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郎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得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

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

就应该明白我和祖国的关系。

"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到:“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的感受这种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呵护,所以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一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但是每次讲授都让我潸然泪下。

文章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此处,我深情的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的描述出来。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本已伤感的儿子怎能不落泪呢?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他和你们抱怨过么父母带病送你上
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和你们诉说过辛苦么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

学会感恩,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懂得去回报别人。

上完这节课,学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的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

”“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今天中午给我答疑。

”“我要感谢同学,今天借给我美术用具!”……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人多了,相互帮助的人多了,能体谅家长和老师的人多了,孩子们的思想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

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