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河北省推行义务教育评述(1929-1937)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河北省推行义务教育评述(1929-1937)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河北省推行义务教育评述(1929-1937)摘要:中国近代义务教育自清末到民国,推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时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从1929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义务教育有了一定发展。

在此过程中,河北省通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义务教育委员会,推广短期义务教育,使本省义务教育普及事业艰难中缓慢推进。

然而,由于经费和师资等问题,河北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底下,普及效果并不理想。

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北义务教育事业彻底废止。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河北省;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其重要性渐为国人所认知,“义务教育对于民族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关系很大。

”中国义务教育的思想萌发于太平天国运动。

清末,学制改革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制度推行的发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决意在全国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

1912年,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后又发布《壬子癸丑学制》),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以留心儿童身心之发展,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以生活所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四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就此确立。

此后,由于袁世凯文化复辟政策的倒行逆施及北洋军阀之间的连年混战,义务教育的推广严重受阻,效果甚微。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也为基础教育推广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厉行全国义务教育》案,对普及义务教育做了详细说明。

1930年,民国教育部又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改进全国教育方案》,拟定了更为具体的义务教育实施计划。

自此,推进义务教育由宣传提倡,渐入实践阶段。

在全国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成为了当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极其重要而基础的一项工作。

自清末以来,直隶省作为畿辅重地,受新思想的影响,以保定、天津为中心,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在创办新式教育上走在前列。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迁。国民政府利用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重启西北高等教育 达省份其他省立学院相较。可见西北各省经济、社会的落后,
发展历程,一方面战前全国高等教育的畸形布局得到了改善, 也能映衬出国民政府对西北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全国高等
另一方面随着西北联大的不断分组与调整,西北五校的成立 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一目了然。
178
甘肃社会科学 2019年第 3期
奇迹。
看,此时西北地区共有大学 2所,独立学院 5所,专科学校 7
此时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 所。从地域分布情况看,陕西省(包括西安市)共 8所,其中,
计,1944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 145所,其中西北地区共有 大学 1所,独立学院 2所,专科学校 5所。甘肃省共 4所,其
北农林专科学校、省立甘肃学院、省立新疆学院三所,这三所 此,全国战区高校相继内迁,众多高校涌入西北,通过不断改
高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京 组、合并,创造新形式开展联合办学,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获
津沪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根据 1931年全国各省独立学 得了新生,并取得了较大发展。这实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
看,陕西省共 6所,其中,大学 1所,独立学院 2所,专科学校 3 科学校成立,改变了宁夏省没有高校设立的尴尬局面,标志着
所。甘肃省共 4所,其中,独立学院 2所,专科学校 2所。新疆 该省高等教育的起步。
省共 2所,均为独立学院。从所属性质看,西北地区共有国立
总体上看,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高等教育发
学校、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私立西北药学专科学校、陕西 一时期西北高等教育具体情况而言,高校数量基本与战时持 省立商业专科学校[1]767-778。从办学层次看,此时西北地区共 平。学校层次有所提升,综合性大学由一所增加为两所,办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警察教育探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警察教育探析
系, 分别展开 以培养 高级警察人才为主 的警 与必要 。 根据 1 9 2 9年颁布的《 警士教练所章 得 由所在地警察机关轮流调训管理之” 的相 官教育 , 和 以培养低级警察人 才为 主的长警 程》 规定 , 全 国先后共建 立了 1 9 9个警士教 关规定 ” 四 ,但 因驻卫警察常驻 于各机 关服 教育 , 警察教育更趋完善。1 9 3 6年中央警官 练所 , 警士培训渐趋规范 。1 9 3 6年修正后 的 勤 , 受过警察专业培训 的寥寥可数 。随着驻
近代警察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 人 教育亦包括在内; 以前仅注意对警 士的基本 局派遣教官赴各驻卫警察所服务 的机关施
数众 多的长 警不仅是国家政令 的直接贯彻 教育 , 修正规程则将常年教育亦包括在 内。 者与执行者 , 他们的作用也渗透在近代社会
训, 既达到提高驻卫警察整体 素质及技能的
针对警官、 警长、 警士等不 同层次 、 不同 目 的, 又兼顾 了驻卫警察的业务需要。针对
的方方面面。因此 , 当局在进行 中央警察教 级别 的警察人员 , 各地警察教育机构制订了 女性的生理特点和主要业务 , 警察训育机构
育的同时 , 也积极地同步推进地方警察教育 相应的训育计划 , 开设 了不同的班次 , 实施 在遵照通行的警察教育法规训练的同时, 在 建设 , 以提升警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各省 了具有层次特点 的教育培训 ,对提升中、 低 课程设置上以调查户 口、 调查罪犯防谍 等项
档 案 博
伴 随着近代警察制度 的出现 , 中国近代 作极为繁复重要。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 , 警察 自行招募 , 尽 管警察机构一直有将驻卫警察 警 察教育也随之形成 。至南京 国民政府时 受教育程度虽较以往有提高 , 然而总体水平 纳入 体制 内统一管训的想法 ,内政部也有 期 ,已形成 了中央与地方两大警察教 育体 仍十分低下 , 加强长警 的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 凡各机关及各公私团体 , 自行招募之警卫 ,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过程和基本情况。

(2)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现象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的态度。

(2)使学生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2)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2、难点(1)对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学习。

4、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引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局势将会如何发展?”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2、知识讲解(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①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军阀混战,社会矛盾激化。

②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过程①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②同年 7 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第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时间、性质。

宁汉合流。

蒋介石镇压革命。

李大到在北京遇害。

国民政府北伐的时间和对象。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张学良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要求学生认识:①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②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⑧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表明了日本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

④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讲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日本的侵华活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讲东北易帜和新军阀混战,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同学们好!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学期。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完了《中国历史》第三册,讲到了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我提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以后,简要回答:①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结局怎样?(学生回答)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2.导入新课北伐战争打垮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军队,把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成立了武汉国民政府。

不久之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中国革命的形势急转直下。

这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内容。

那么,接下来事态如何发展,中国又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这就是本学期我们将要讲述的内容。

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

今天我们讲第 l 课。

(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 l页,把方框内的文字看一遍。

板书: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板书:1.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加紧了夺权活动。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部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有:1、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2、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3、制定民国教育方针4、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一、整肃封建教育教育部建立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并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

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二、制定教育宗旨1912年9月2日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意义:(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2)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的封建教育宗旨。

(3)体现了资产阶级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在1912年7月10日的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了学制改革的问题。

会议决定改革旧学制,并拟定了一个《学制系统案》。

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

到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实业学校令》等法令,形成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摘要1927年到1949年是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短短的22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学教育趋于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我国现代中学教育的基础。

国民政府在继续调整和完善正规化中学教育的同时,不断对中学教育进行频繁的修订和调整,并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对中学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试验,实现了我国中学教育的中国化。

本论文即以这段历史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为主线,在全面搜集资料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梳理和总结,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了纵向的描述,并对每一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中学学制、课程、师资、经费等作了重点介绍,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发展的利弊得失都作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这个时期的中学教育有更深刻和全面地认识。

关键词:国民政府;中学教育;中国化AbstractIt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1927 to 1949s. In the only 22 years, National Government pass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enabled our secondary education tends to the laws and the regulations, the institut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ntinued to adjust and consummate the standardize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o carry on frequent revision and the adjustment unceasingly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 combining with the education reality, carrying on the bold reform and the experiments, which made secondary education realiz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ion and failure will hold in our mind forever.With t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and on the basic of collec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roundly ,this dissertation is namely to systematically hackle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of this period ,do the longitudinal description o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ath, make the key introduction to 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olicy,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and the fund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of each time, generalize the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 and try to gain more profound and a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 of the general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is section of time.Key words: National government ; Secondary education ; Chinese characteristic目录前 言 (1)第1章 抗战前十年的中学教育 (5)1.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内容 (5)1.2抗战前中学学制的调整 (6)1.2.1“戊辰学制”中关于中学学制的规定 (6)1.2.2综合中学的废止及中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7)1.3抗战前中学学制的讨论 (8)1.3.1蒋梦麟等的提案——《修正中小学教育制度案》 (9)1.3.2教育部关于中等教育改革的计划 (10)1.3.3孙科等提缩短学年案 (11)1.4抗战前国民政府对中学的管理 (11)1.4.1中学会考的力行 (12)1.4.2普通中学升学与职业指导的开展 (15)1.5抗战前课程的订定和中学教科书的编写 (23)1.5.1中学课程的历次订定 (23)1.5.2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26)第2章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 (28)2.1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 (28)2.2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制度 (30)2.2.1五年与六年一贯制中学的试验 (30)2.2.2广西国民中学的创立 (34)2.2.3中学修业年限的回顾与启示 (36)2.2.4中学分区制的施行 (39)2.2.5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建制 (41)2.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中学的管理 (43)2.3.1抗战时期对中学生的管理 (43)2.3.2中学教师的待遇及进修 (44)2.4抗战时期的中学课程与教科书 (46)2.4.1抗战时期的中学课程 (46)2.4.2抗战时期的中学教科书 (47)2.5贷金与奖学金制度 (50)第3章 战后的中学教育 (53)3.1战后教育的紧急处理 (53)3.2战后的中学教育政策 (54)3.2.1国立中等学校的复员 (54)3.3战后对中学的管理 (55)3.3.1教职员的聘任与待遇 (55)3.3.2对收复区的学生进行甄审 (56)3.4战后中学课程的修订 (56)3.5中学教育经费的变化 (57)参考文献 (60)前 言一、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中学教育和中等教育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过程和基本情况。

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变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国民革命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国民革命的结果以及后续的政治发展。

提问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步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介绍国民革命的发展情况,包括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等。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讲解国共合作的破裂以及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过程讲述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描述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的经过。

(3)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指出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讲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独裁统治和政治手段。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

3、课堂小结回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过程、性质、特点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7 月31 日,中国童子 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 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 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23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 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
19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11
•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 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人, 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 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12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1928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 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21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8
•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既 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 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 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 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9
第二节 教育制度改革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10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17
三、高等教育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 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 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 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18
四、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 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 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使抗战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呈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 前有较大增长。
5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通过的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说明书》,解释三民主义教 育:“就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就是 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施,各种教育机关的设备 和各种教学科目,都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 教育”。
6
• 1929年 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 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 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 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 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7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15
一、初等教育
• 三个阶段: • 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
育建设实行法制化; • 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 • 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16
二、中等教育
• 三个发展阶段: • 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
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 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
13
•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 • 第一部分提出了七项原则: • (1)根据本国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3)
增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 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 伸缩之可能。 • 第二部分为学校系统。
14
第三节 学校教育发展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 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 涵义。
4
• 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 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 “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 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 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 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1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2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3
一、“党化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炮轰济南,制造了“ 五卅”惨案。激于民族义愤,大学院下令全国专 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
24
• 1929年 1月,教育部颁发《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 事教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 三学分,两年共六学分。
• 1927 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 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观全国 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 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 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组 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 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