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古典文献的形态

第一章古典文献形态学文献是一定的物质属性(即具体形态)和一定的知识内容(即抽象形态)的统一体。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集中讨论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和抽象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基本特征。
1.1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文献的知识内容必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才能得以存在和体现,也就是说,物质形态是文献的具体可见的存在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主要由图文符号、载体材料、装订形式、版式装帧等四个部分组成。
1.1.1图文符号中国古代文献的图文符号,包括文字字体和其他符号。
(1)古代文献的字体中国古代文献是由多种文字文献组成的,包括汉文、西夏文、藏文、满文、蒙文等等。
汉文文献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体。
汉文文献的图文符号,首先是指汉字的字体。
汉字的字体,以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论,有甲骨文、金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在现存各种古籍中,最常见的字体是楷书,因为楷书具有易写、易刻、易认、整齐、美观等优点,所以多用于古籍正文的抄写和刊刻。
至于其他字体,隶书多用于书衣和内封的书名题签,行书多用于序跋的撰写,小篆多用于书牌、木记的文字说明及各种藏书印章的印文。
因此,要阅读古籍,尤其是要鉴定古籍,不能不熟悉各种字体。
从明代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整齐方正的字体,称为“宋体字”。
这是我国古代印刷工匠根据楷书创制的一种印刷字体,所以又称“匠体字”;这种字体相对于手写楷书而言,笔画转折生硬,棱角分明,所以也常称为“硬体字”,而称楷书为“软体字”。
明清两代刻书大多采用宋体字。
(2)古代图书的符号中国古代文献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些符号。
在古代图书正文中常用的符号,有墨钉、空围、墨围、阴文、标点符号等。
“墨钉”,又叫“黑钉”。
古代刻本图书正文中,偶有一二字阙文,常刻成四方形或长方形的黑块(■、▋)表示,这可以便于以后补刻。
“空围”,即□,一般用于古书正文中阙字、脱文的标识,一□代表一字。
古书正文中为醒目起见,常将一些需要强调的字如“注”、“疏”、“重言”、“重意”等,用墨线圈起,叫做“墨围”,如注、疏等。
《古典文献学》部分书籍简介

1.总集介绍:(一)选集举要1.《昭明文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兰陵人。
梁武帝长子,卒后谥昭明,故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位知名作者或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赋、诗、文三部分。
诗歌类四百三十余篇,辞赋类九十九篇,杂文类二百一十九篇。
始于先秦,终于萧梁。
(选入篇数最多的是陆机113篇。
谢灵运41篇,江淹38篇,曹植32篇。
)《文选》最有名的注本:李善注本:唐李善为《文选》作注。
五臣注本:唐开元年间,相继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五人为《文选》作注。
六臣注本:后来把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是为《六臣注文选》。
2.《玉台新咏》编者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陈时人。
初仕梁,历任东宫学士、尚书吏部郎、秘书监等职。
后入陈。
后主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录太子少傅。
内容:《玉台新咏》十卷。
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六百六十余首。
卷一至卷八大体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来编排,都是五言诗。
卷九收杂言诗,卷十收五言短诗。
多为艳歌。
注本:清吴兆宜注本。
3.《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等奉敕编4.《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
5.《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6.《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7.《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此仿金元好问《中州集》而作,收明人诗集2000余家,分甲、乙、丙、丁四集。
)8.《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此集共收元杂剧十集100种。
9.《元曲选补编》,隋树森编。
(隋氏此集收《元曲选》未收杂剧62种)10.《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本集除一种元杂剧《西厢记》外,均明代传奇。
明崇祯间至清初毛氏汲古阁刊,分六帙,每帙十种。
为历史上最早、最丰富的传奇剧本总集。
)(二)全集举要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代严可均编。
2.《全唐诗》此集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所以仅用一年半即刻成。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讲教师: 陈会明
导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导论
一、文献 二、文献学
一、文献
1、定义 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 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 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 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 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 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
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4)辨伪学 (5)辑佚 (6)标点古书 (7)为古籍作注释 (8)古籍今译 (9)文献检索 (10)出土文献的整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献学的功用 (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 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 至造成严重后果。 (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 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 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 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 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 (3)写毕业论文。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 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 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 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 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 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 《墨子· 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 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 战。 3、兵器。“鸣金收兵”4、农器。5、度量衡。6、 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 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 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文献版本

版本学的功用与意义
读书宜选择善本。 读书宜搜求众本。 购书或藏书宜鉴别异本。 学术研究更应注意版本真伪优劣。张之洞: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 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书 目答问》) 文献学上,版本学为校勘学之起点(基 础)。
版本载体
甲骨 金石 竹木 帛 纸 磁带、光盘、磁盘等
2,刻本(雕印本):板上刻字印刷而成之书籍。 分类标准多样。 按时代:唐本,五代本,辽· 金· 元本,明本,清 本,民国本 按地域:浙本,蜀本,闽本(建本:因闽本多刻 于建宁府),平水本(山西)等 按刻书主体(单位):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按刻印先后:初刻本(原刻本、祖本),重刻本 (翻刻本),影刻本(覆刻本),百衲本(配本) 等 另有按版式、字体、墨色、流通情况等不同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纸书的装式
蝴蝶装之优劣: 蝴蝶装适应了一版一叶的特点,并且文字 朝里,版心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 内的文字。上下左三边朝外,则均是框外 余幅,磨损了也不致于伤害框内文字。故 蝴蝶装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 时期。 但因当时印书只印一面,翻阅时,有时翻 到无字书页,颇有不便。因此蝴蝶装也有 缺陷。
纸质版本类别
1,写本(手写本),含: 手稿本:作者亲笔抄写,多有增删修改。 多有署名、序跋。价值最高 稿本(清稿本):他人代抄,而经作者校 改、删补。多有作者署名或印鉴。价值次 之。 抄(钞)本:稿本之外,他人转抄者,无 作者笔迹。或过录于稿本,或转抄于他本。 价值又次。
纸质版本类别
纸书的装式
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 书牌子,即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 今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始于宋代。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的定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据汉代郑玄、宋代朱熹的研究,这里的文指典籍,献指贤人或贤人的议论。
也就是说,文献最早指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
在《文献通考》中,马端林言凡顶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
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阐述为“文献: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籍散失的原因统治阶级的禁毁。
这是古典文献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统治思想的尊严、地位,对各种不同的思想,所谓“异端邪说”都要严加禁止,禁毁不利于统治的各种文献典籍,以愚弄百姓,实现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
如诸侯焚书、秦始皇焚书、隋炀帝焚纬书、明清的文字狱、《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文献禁毁、文革破四旧等。
战乱。
站长四起,社会动荡,生民顾命不暇,无数典籍毁于一旦。
东汉董卓迁都之际,典策文籍,荡扫一时;汉之后有永嘉之乱、梁末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变、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直接毁掉大批典籍。
如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毁掉了浙东宁波天一阁,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大量的珍本、善本被毁。
水、火、虫等自然灾害。
由于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毁掉的书籍不计其数。
水灾——据史籍记载,隋炀帝聚书,号称73万卷,唐兴,运其书到长安,中途覆舟,十不存二。
宋代藏书家刘韶美分三船运回蜀地,途中出事,损失惨重。
火灾——宋真宗,崇文院失火,三万多卷文献被毁;南宋藏书家叶梦得藏书逾10万卷,终毁于大火;清人钱谦益的绛云楼、马里赞的道古楼俱为大火所吞。
虫害之腐烂——这是慢性摧毁,虫吃鼠咬,难以抵挡。
藏书家的过错。
(清季藏书四大家:聊城杨氏杨以增“海源阁”、常熟瞿氏瞿绍基“铁琴铜剑楼”、归安陆心源“皕宋楼”、杭州丁氏丁申与丁丙“八千卷楼”。
)藏书家摧残古籍。
有的将书视为奇物,秘不示人,古书成为古董:范氏“天一阁”,拒绝他人登阁,即使是自家人也不得随意开门,典籍束之高阁,自己不睹,以饱书蠹;愈视为秘籍愈易散失,一旦楼毁人亡,珍本秘籍便会绝迹与尘世:钱谦益的绛云楼;更有不肖子孙,难以守护祖业,珍本秘籍散失,沦为废纸:宋人贺铸藏书万余卷,卒后,子孙卖书于路旁;明毛晋有孙,用书当柴煮茶等。
古诗教学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参考文献古诗教学参考文献篇一: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22. 朱智贤,林祟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1.23.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18.24.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优思录[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2.025. 阮华钦.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7.226. 周兴建.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欣赏[J] 四川教学研究,1992.4-527. 李玉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28. 袁行霈.中国文学的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29.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30.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年31. 杨小亮.国学经典·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2. 屈小平.高中古诗鉴赏教学的典型缺失[J].语文教学之友,2007,333. 文小宏.高中古代诗歌整体教学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3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3一14.35. 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036.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8.37. 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38.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8.39. 姜亮夫.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79.40. 巨才.诗词曲赋文集·唐诗三百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09.41. 赵温浪. 语文阅读教学要找准切入点[J]. 贵州教育, 2006,(13)42. 陈俊荣. 寻找切入点分析出结果[J]. 初中生辅导, 2005,(28)43. 钟时珍. 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略[J]. 学语文, 2008,(03)44. 郗卫华, 张辉. 找准切入点轻松读文本[J]. 中国教师, 2010,(08)45. 都小东. 生活式地鉴赏诗歌[J]. 成才之路, 2010,(12)46. 王广清. 意象·意境·意趣——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新动向[J]. 高中生之友, 2004,(11)47. 王广清. 意象·意境·意趣——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新动向[J].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2004,(12)48. 章云标. 选好作文的最佳切入点[J]. 语文天地, 2002,(07)49. 黎惠梅. 找准切入点,让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J]. 广东教育, 2005,(17)50. 于树泉. 诗歌鉴赏常见病因分析[J].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6,(04)古诗教学参考文献篇二: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典文献的类型完整PPT

▪ 综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 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或以事分,或以字分, 或以韵分,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
16
33
第三十三页
▪ 《永乐大典》
▪ (明)解缙、 姚广孝等编。
22877卷,分 装11095册,目 录60卷,约
37000万字。
16
34
第三十四页
▪ 《古今图书集 成》
▪ [清]陈梦雷编。 800 册,1万卷。 16000万字。。 清代官修的最 大类书。
16
35
第三十五页
第四节 丛书
▪ 丛书的概念 ▪ 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汇刻
16
24
第二十四页
▪ 二、类书举要
▪ 《艺文类聚》
▪ 《艺文类聚》是唐欧阳询主编。此书分46部, 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大量
保存 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
16
25
第二十五页
▪ 《北堂书钞》
▪ (唐)虞世南撰。
160卷本。全书分
帝王、后妃、政术、 刑法、封爵、设官、 礼仪、艺文、乐、 武功、衣冠、仪饰、 服饰、舟、车、酒 食、天、岁时、地
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编的《文章流别集》。
▪ 关于此书,《隋书·经籍志》云:“总集
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 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 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 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 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 而取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