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8272ef7fd5360cba1adbc7.png)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二)古籍的外形结构
这包括书衣、书签、书 名页、书首、书根、书 脑、书脊等名称。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护 封等。现在叫“封面”(古籍中的封面另有所指)。 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 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 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 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 签。
2、古籍数量的估计:
1)历代出版书籍的数量。1946年,杨家骆教
授根据历代各种目录整理出我国古代出版的书
籍数量。
朝代
公元 出版书籍量 累计出版量
西汉及以前 ?-25 1033 1033
东汉
25-220 1100 2133
三国
220-280 1722 3255
晋
280-420 2438 5693
2、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用黑色 或朱色,黑色栏线称乌丝栏,红色栏线叫朱丝栏。 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 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 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乌丝栏
卍字栏
3、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 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 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 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3)“版本”的含义变化。“版”、“本”二字合为一 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 于写本。最早出现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 《宋史·李觉传》云:“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 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可见,版本一词的 本义是用雕刻好文字的木版印制而成的图书本子,与写 本、拓本等相区别。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 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 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 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 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四 川图书馆学报》1978年12期)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 与写本书的合称了。后来著录书目者在著录印本的同时, 也著录印本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图书,于是版本的范围就 逐渐扩大,包括了雕版印刷通行前的简策、帛与纸的写 本和雕版印刷通行后的刻本,以及拓本、石印本、影印 本、活字版等形式的一切书籍。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 版本,意为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实物形态。
文献的版本版本的鉴定优秀课件

(3)查避讳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实质就 是不能直呼或直书神灵、君主、尊长的名字。 其中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 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另外,作者祖、 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称私讳。实行 这种制度,使得流传下来的古籍版本带有许 多时代特征,因避讳而形成的文字,造成了 阅读的困难,又为我们鉴定版本留下了一定 的依据,为确定版刻的下限提供了一定的参 考。
12
宗光
桐 城 方 宗
诚 《
读 史
杂 记
》 牌
记
诚绪 述刻 ,本 光: 绪读 四史 年杂 六记 月一 开卷 雕,
桐 城 方
13
(2)看序跋
古籍多有序跋,序(叙)有自序、他序两种。 跋(跋尾)约始于唐,为置于篇后或卷后之 文字,为序言之补充。跋置后则序居首,渐 成惯例。一般年代最晚的序跋与该书刊刻时 间较近,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版本的参考。但 要注意序跋是否完整,是否覆刻,是否伪造 序跋。
18
(4)考刻工
考刻工对辨别伪书也是很有好处的。就目前 而论,我国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 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为曹元忠雕刻观 世菩萨像,末署“匠人雷延美”。
现存的宋版书主要是南宋刻本,故我们所知 的刻工大多为南宋人,北宋的不多。
9
年毛皇
汲 古 阁 刻 本
之氏明 交鐫崇 (”禎 屠,改 維乃元 大是歲
荒刻在
落于屠
为崇維
崇祯大
祯元荒
二年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与古
)二虞
10
(三)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牌记
11
牌桐 记城
方 宗
诚 《 读 诸
子 诸 儒 书
杂 记 》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
古典文献的版本

今文经与古文经。 (一)今文经与古文经。
古文经的来历。 1. 今、古文经的来历。 ◎今文经:师徒口耳相传、著之竹帛。 今文经:师徒口耳相传、著之竹帛。 ◎古文经:汉代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 古文经:汉代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
2.
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古文经学的区别。 经书写本不同: (1)经书写本不同: 字体不同。 (a) 字体不同。 篇章不同。 (b) 篇章不同。 彼此有异文。 (c) 彼此有异文。 学派宗旨不同。 (2)学派宗旨不同。 对经书的说解不同。 (3)对经书的说解不同。
◎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出土秦律竹 1989年 湖北云梦龙岗6 简。 1993年 江苏连云港尹湾6 ◎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6号西汉墓出土竹 神乌傅( 博局占》 简《神乌傅(赋)》、《博局占》等。 1993年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战国中 期偏晚)出土800支竹简,有《老子》、《太 期偏晚)出土800支竹简, 老子》 800支竹简 一生水》 缁衣》 鲁穆公问子思》 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 五行》 语丛》 《五行》、《语丛》等。 1998年 ◎1998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出于荆门 一带的1200多支战国竹简。 1200多支战国竹简 一带的1200多支战国竹简。有大量前所未见 的佚书。 的佚书。
反驳意见
(a)秦末战乱,秦宫为项羽焚毁,书籍自然不存。 秦末战乱,秦宫为项羽焚毁,书籍自然不存。 (b)《史记》所著之时,古文经尚无地位,故罕言之(并 史记》所著之时,古文经尚无地位,故罕言之( 非全未言及, 太史公自序》 非全未言及,如《太史公自序》即言司马迁曾向孔安国 问故”);《汉书》所著之时,古文经风行学界, “问故”);《汉书》所著之时,古文经风行学界,故汲 汲言之。且班书有家学渊源,并非专袭刘歆,即使《 汲言之。且班书有家学渊源,并非专袭刘歆,即使《艺文 七略》 然而其它篇章言古文经者亦随处可见, 志》袭《七略》,然而其它篇章言古文经者亦随处可见, 不可一概视为刘歆观点。 不可一概视为刘歆观点。 (c)大量甲骨金石钟鼎文献出土之后,证实古文经很多说 大量甲骨金石钟鼎文献出土之后, 法正确,此类出土文物绝非刘歆预先埋入地下,不言自明。 法正确,此类出土文物绝非刘歆预先埋入地下,不言自明。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一)讹,文字错误(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 (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
三、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理校法 :定其是非
陈垣“校勘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
四、校勘记的写法
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2.“善本” 的含义
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 近原稿的书。
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 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 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 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 旧本(旧刻、旧抄)。
善本述要
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史籍目录学与版本目录学(三)

线。 版框有很多种,以栏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 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四周边栏只有 一条围线的,叫四周单边;左右边栏各有两 条线组成的,叫左右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 条围线的,叫四周双边,四周双边又叫文武 栏。
以栏线的图案分,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等。 卍,本来是古代符咒或宗教的标志。佛教认为,它 是“万德吉祥”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 规定它的读音作“万”。用卍字组成的栏线,叫卍 字栏,例如明金陵富春堂刻《绨袍记》用的就是这 种栏线;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叫竹节栏,例如 有一种清刻本《陶渊明集》用的就是这种栏线;用 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叫博古栏,例如清内府 五色抄本《金刚经》用的就是这种栏线。
二、古籍版本的类别
古籍版本的种类非常复杂,现按照刻书时间、
刻书地点、刻书单位、装订形式、制版工艺、 写本种类、字体、行款、纸张、颜色、版式、 刻印质量、内容、用途、价值等类别择要介 绍如下:
(一)以刻印时间区分 就刻印朝代先后而言,有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 清刻本、三朝本、递修本、旧刻本等;就同书异本 的刻印先后而言,有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 刻本、初印小、后印本等。 1、宋刻本——宋朝刻的书,其中又可分为北宋本 和南宋本。 2、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2、目录——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它包括了全书的所有篇 名。 3、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 流的文字(详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题跋”者,简编之后 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 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 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具体地说,跋与 序有三点不同:第一,就位置而言,跋在正文之后,即“缀 于末简”;而序一般是在正文之前(后序除外)。第二,就 写作时间而言,跋为“后览者”所写,一般是在图书流传过 程中写的,成书时没有;而序则是成书时固有的。第三,就 详略而言,跋略而序详,跋的篇幅一般没有序长。书跋大约 始于唐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籍的外形结构
这包括书衣、书签、书 名页、书首、书根、书 脑、书脊等名称。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护 封等。现在叫“封面”(古籍中的封面另有所指)。
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 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 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 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 签。 2、书签。又称活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 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3、书名页。就是古籍的“封面”,指护纸后的 第一页,即现代图书的题名页,也叫“内封页”或 “内封大题”。其上题有书名,常为名家手笔。封 面页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 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 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3)“版本”的含义变化。“版”、“本”二字合为一
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 于写本。最早出现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 《宋史· 李觉传》云:“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 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可见,版本一词的 本义是用雕刻好文字的木版印制而成的图书本子,与写 本、拓本等相区别。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 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 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 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 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四 川图书馆学报》1978年12期)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 与写本书的合称了。后来著录书目者在著录印本的同时, 也著录印本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图书,于是版本的范围就 逐渐扩大,包括了雕版印刷通行前的简策、帛与纸的写 本和雕版印刷通行后的刻本,以及拓本、石印本、影印 本、活字版等形式的一切书籍。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 版本,意为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实物形态。
二、古籍的结构
(一)古籍的单页版式 古籍单页版式包括版框、界行、行格、版心、
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等名称。
天头
象鼻(鱼尾)
边栏(栏线、 版框)
版 面 ( 匡 郭)
界 行 ( 边 准)
地脚
版心
1、版框是指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 “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 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 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单栏为一粗 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 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 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2、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
1)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
门学科。 2)要而言之,古籍版本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古籍版本学理论。古籍版本学理论是对古籍版本学这一学 科的宏观把握。它要求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古籍版本学的一些基本 课题,如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 法、研究目的和任务,以及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等,总结古籍版本学的基本原理。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中国历代的版本研 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 对于继承和发扬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善古籍 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教学目标: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古籍的各种形 式的版本,即各种古代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而以 写本和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历代的 版本研究史与古籍在形式、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图书版本的发生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 录情况,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情况。本章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古籍版 本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籍发展的概况 以及掌握古籍版本的基本常识。
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 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 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4、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 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 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 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5、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 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 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教学重点:1、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2、
古籍版本源流;古籍的装帧形式及其演变 3、我国古籍的版本结构与类别。 教学难点:1、古籍版本术语太多;2、古 籍版本的类别比较复杂。
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 理论
(一)古籍及其数量
1、“古籍”的定义: 一般是指1911年以前抄 写和出版的图书。但是 也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 古人线装图书。
除了木质之物外,版还可用金质、玉质、石
质。如《逸周书· 大聚》“铭之金版”,《黄帝 内经· 素问》“著之玉版”等等,都是指将文字 铭刻或书写于版状的金石材料上。可见版是 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版”字 作为图籍解,始于先秦。《论语· 乡党》云: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魏何晏注云: “负版,持邦国图籍者”。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1、“版本”含义的变化。 1)“版”。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 改,今正。”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为片, 名之为版。”这就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称为“版”。因版 多系木质,遂派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所 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可见“版”、“板”二字为古今字。版作为书 写材料,早在先秦时已经应用。《仪礼· 聘礼》说:“百名以 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即字;“方”,郑玄 注说: “版也”,是一尺见方的版。行文超过百字,一块板 写不下,就写在若干根竹简上,编成简策。古人写信时一般 用一块板,所以书信又叫“尺牍”。《说文解字》释“牍”: “书版也”。秦汉时,奏议也多用版,王充《论衡· 量知篇》 说:“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2、古籍数量的估计: 1)历代出版书籍的数量。1946年,杨家骆教 授根据历代各种目录整理出我国古代出版的书 籍数量。
朝代 公元 出版书籍量 累计出版量 西汉及以前 ?-25 1033 1033 东汉 25-220 1100 2133 三国 220-280 1722 3255 晋 280-420 2438 5693 南北朝 420-589 7094 12787 隋唐 589-907 10034 22821 五代 907-960 920 23591 宋 960-1279 11519 35110 西夏、辽、金、元 1279-1368 5970 41080 明 1368-1644 14024 55104 清 1677-1911 126649 181553
4、牌记 。又称刊记、大记,俗称“书牌子”。指 在书名页的背面刻印上刊行年月、地点和刊行人的 姓名、堂号等事项。也有的书把此内容刻在序目之 后或卷末。 5、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打眼的地方。今天精装图 书也这样称呼,因打眼穿线是装订的关键性工序, 故称之。 6、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也称书背。 7、书口。与书脊相对应的一端。也就是有鱼尾的 一端。 8、书首。古籍的上端的切口,又叫书头。 9、书根。古籍的下端的切口。因为线装书在架上 是平放的,为方便检索,往往在书根上题写书名、 卷数、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 如“<凡大>”、“<大止>”等。
2)现存古籍数量估计
(1)《四库全书总目》,除著录收入《四库全书 》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外,还有存目六千七百 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 (2)《中国丛书综录》,计收现存历代丛书两千 七百九十七部。子目七万多条,除去重复,实收古 籍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 (3)《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共著录《四库全书》 编成以后的古籍近两万种(1.6万)。 (4)《书目答问》著录古籍两千二百多种,后范 希曾又作《补证》,除订正—些讹误,还补收了— 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二者共约三千种。
(5)《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方志八千二
百余部。 (6)《清史稿· 艺文志》及其补编,著录清人著作近两 万种,其中部分著作与《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 》、《书目答问》重出。 (7)《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目》等著录 小说两千多种。《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 《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著录杂剧传奇三 千五百种。《子弟书总目》著录子弟书四百多种。《京 剧剧目初探》等著录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约六千种。《 宝卷综录》著录宝卷七百七十四种。《弹词宝卷书目》 著录弹词二百七十种。以上共约一万三千种。 (8)《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著录年谱三千零一十五种。 加上族谱,总约一万种。
(9)《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中医图书联合目 录》著录古医书八千多种。
(10)《中华大藏经》、《佛教典籍分类之研究》
等,著录佛教典籍四千一百多种。加上道教典籍 (1500种)和其他宗教书,共约七千种。 (11)又据《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的估计,碑帖 舆图约有一万种,兄弟民族语文古籍约有一万种。 以上,除去重复,总计十五万种左右。
2)“本”。书称“本”,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 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 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文
选· 魏都赋》李善注引,又见《太平御览》卷618引) 所谓“持本”,即持书本之意。但此处所言之 “本”,历来解释不同,或说是指简策的版本(余 嘉锡《目录学发微》),或说是指缣帛的书籍(叶 德辉《书林清话》),二者都不甚准确。就内容与 形式合而观之,“书”之所以称本,既有原本、定 本之意,也有以本计量之意。南北朝时,北齐颜之 推在《颜氏家训》卷6《书证》中,就提到河北本、 河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江南书本、俗本等 名目,说明写本已有各种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