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猪瘟的现状与免疫要点
浅谈生猪饲养过程中猪瘟的防控问题

免疫无 需再接种) 这几种疫 苗免疫好 即可 ,不 要接种过 多
的疫 苗造 成免疫 麻痹 。蓝耳 苗根据 实际情 况接种 ,并 要 防止对猪瘟 疫苗 的干 扰 。 ( )除猪瘟 以外 ,很 多病 毒性 5 疾 病 都是 可 以通 过饮 水 或 饲 料加 药 来 达 到预 防 的 目的 的。通 常使用 的药物有 板蓝 根 、溶 菌酶 、黄芪 多糖 、泰
的仔 猪发 生先天 性感染 ,出现免疫 耐受 ,对猪 瘟疫 苗的
月 内完 成免疫 ,不 要在接 近发 情期免 疫 ,因为疫苗 反应 有 可 能 影 响 发情 , 比如推 迟 发 情 期 。生 产 母 猪 :产 后 1 — 0 免疫 1 ,每头肌 注脾淋 苗2 0 2d 次 头份 。妊 娠母猪 :不 清 楚疫 苗是否对 胎 儿产生 影响 。如果用 疫苗 ,最好 先作 试 验 ,无不 良反后再 大群应 用 。种 公猪 :每年 春 、秋各
的猪 肺疫 比较 严重 ,发 病率和死 亡率都较 高) 、弓形虫 、
附红细胞 体和 大肠杆 菌病 等 。这 些疾病 都 能造 成机 体 的
季 度检测 1 次猪瘟 免疫抗 体 ,每半年 监测 1 次猪 瘟病 毒抗
原,检 出 阳性 猪 ,立 即淘 汰 ,采 取综 合防控措 施净 化猪
免 疫抑制 ,干 扰猪瘟 疫苗 的免疫应 答 ,导致 免疫失 败 。 ( )越 来越 多 规模 化猪 场 免疫 猪群 产下 的 仔猪 发 生猪 3 瘟 。当母猪 免疫 水平低 下 时,感 染强毒 能引起 亚 临床感
及其继 发的细菌 感染。
病猪 舍未表 现 出临床症 状 的猪只 ,对其进 行 高倍量 的猪 瘟疫 苗接种 ,仔猪 每头 1ml细胞苗) 2 ( ,中猪每 头 1m ( 6 l细 胞苗) ,大 猪每头2 rl 胞苗) O ( a 细 ,同时可注 射转移 因子提 高疫苗 的免疫效果 。 ( )隔离病猪 ,病 死猪及其粪 便和 2 污染杂物一律无害化处理 ,严禁倒卖病死猪只。
猪瘟疫苗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的有效手段

猪瘟疫苗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的有效手段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群的生产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和减少经济损失,猪瘟疫苗的接种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猪瘟疫苗接种对提高猪群免疫力的有效性。
一、猪瘟病毒及其传播途径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可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饮食、使用污染工具等途径进行传播。
猪瘟病毒感染后,猪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会导致高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猪瘟疫苗接种的意义1. 提高猪群免疫力猪瘟疫苗接种可以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使其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控制疫情扩散通过大规模的猪瘟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染,降低疫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保障猪群健康。
3. 减少经济损失猪瘟疫苗接种可以帮助农户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保护猪群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维护农村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常见的猪瘟疫苗目前,常见的猪瘟疫苗主要分为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
1.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由猪瘟病毒经过体外培养、复制和灭活处理后制成的。
这种疫苗能够激发猪体的免疫反应,但不能复制和传播病毒。
该疫苗具有较长的免疫期,但需要定期接种以维持免疫力。
2. 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将猪瘟病毒经过减毒处理后制成的。
这种疫苗在猪体内产生轻微的感染,能够激发免疫反应,并提供长期免疫保护。
四、猪瘟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疫苗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免疫需求,选择合适的猪瘟疫苗进行接种。
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疫情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疫苗。
2. 正确接种方式和时间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采用正确的接种方式和时间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猪瘟疫苗应在猪群幼崽期接种,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3. 做好免疫管理除了疫苗接种,还应做好免疫管理工作。
包括定期检查猪群的免疫效果,及时补种疫苗,合理调整疫苗接种策略。
猪瘟治疗方案

猪瘟治疗方案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治疗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一、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猪瘟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猪瘟治疗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包含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
口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方便易行,可尽快投喂给受感染的猪,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常见的猪瘟防控方法。
猪瘟疫苗可用来建立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猪瘟疫苗,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三、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猪瘟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有猪瘟病例,养殖场应立即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隔离管理包括将患病猪隔离在专门的某个区域,并采取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隔离期间,需要给予患猪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饲养,以促进其康复。
四、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因此环境消毒是防治猪瘟的重要一环。
养殖场应定期对猪舍、饲料槽等物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如喷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对于消灭病毒起到关键作用。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猪瘟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应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可以减少猪的感染率和疾病发生率。
总结:猪瘟是一种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损失风险。
口服药物治疗、疫苗预防、隔离管理、环境消毒和健康管理是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的病理与防治 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 养猪技术

猪瘟的病理与防治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养猪技术猪瘟又名烂肠瘟,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
急性猪瘟由强病毒所致,多为急性败血症经过,慢性猪瘟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
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
下面一起来看看猪瘟的病理与防治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我国养猪业正处于转型期,而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疾病控制,首先是外来品种的由于经人工培育,提高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而对疾病的抵抗力却在下降;其次大规模的集中养殖增加了猪群密度,使猪病传染更迅速,难以控制,而且猪病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1、猪瘟的病理与防治1.1 病理变化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原是猪瘟病毒(RNA病毒)。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高热稽留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者一般症状不明显,后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受到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该病的急性特征是初期表现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寒颤,体温升高,一般在41℃左右,便秘,排出球状带有黏液脓血的粪快,最后出现腹泻[1]。
慢性型多见于疾病流行的后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大多数耐过仔猪后期发育不良形成僵猪。
猪瘟的病理变化是以出血为主,一般是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状出血,主要部位是皮肤、黏膜、喉头、膀胱、胆囊、心外膜、肾脏等处。
1.2 防治猪瘟虽然发现比较早,但是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实践中还是以预防为主。
预防主要是注射猪瘟疫苗,具体方法是在仔猪出生20日龄是首免,由于此时仔猪正在哺乳期,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建议一次注射4~5头份疫苗,在仔猪00~60日龄时二免,一般无猪瘟疫情发生时可以至出栏不用免疫,母猪一般建议在仔猪首免时一同免疫[8],也就是所谓的跟胎免疫。
猪瘟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到环境整洁,通风良好,经常消毒,还要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来猪源携带病原进场的机会,引种是要做好隔离观察和疫苗接种工作。
我国猪瘟的预防与控制

发病急 , 高热稽 留和细小 血管壁变性 , 引起 全身广泛 性小点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预防易感猪群感染 , 主要采取 以下 预防策
略。
出血 , 脾梗死。急性猪瘟 由强毒引起 , 发病率 和死亡率 高; 而
弱毒感 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 不同年龄 、 品种 、 性别的猪均 可发 生 , 国 日前 的养猪 业养殖方式 复杂 , 我 导致 流行方式各异 。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 无季节性 。 1 传染 源 猪是猪瘟 病毒的唯一 自然宿 主 ,患病 猪和感 . 1
均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降低 , 导致与其他 一些疾病混 合感染 ,
使 病情 复杂 , 增加 了临床上 的 诊断 困难 , 响 防治效果 , 影 造
成 不必要 的损失。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 , 才能正确及 时
确 诊疾病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年来 , 我国主要采取免疫接种 的方法预 防猪瘟 , 加之 猪
强弱相关 。 此外 , 外界环境条件如环境 、 气候 、
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如饲料质量 、 畜舍卫 生 、 粪 便处理 、 养殖密度 、 及隔离检疫等 因素都可直
接影响 到畜群的易感性 和病原体 的传播 。任 何年龄 、 品种 、 性别的猪和野猪均可感染。
2 发 病 原 因分 析
近 年来 , 由于 交通便 利 , 活猪及 猪 肉在
弓形虫体病 、 附红细胞体病 的混合感染等 。继发感染后的猪
成功 , 满足了全面预防注射 的要求 。 17 9 0年 以后 , 国多 我
现 非典型 /温和型猪瘟 ,9 4年 中同兽药监察 所研制 成功 19 的猪瘟单克 隆抗 体试剂盒 , 以区分猪瘟强毒 、 可 弱毒 以及 牛 病 毒性腹泻病毒 和羊边界病病 毒 。该诊断 试剂盒 的研制成 功, 为我 同对猪瘟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近年来对 非典型猪瘟诊 断 、 防和控制技术也进 行 了系统 研究 , 预 提高
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hme) S i n和用其经 家兔致弱 的 中国猪瘟兔化 弱毒 株( C V. H L 简
称 c株 , 同 )以及 美 国 的 A D 株 等 属 于 此 亚 群 。B 群 包 括 下 , L
生 ,气候 多变 等应 激因 素导致 发病增加 ,0日龄 内及断奶 前 1 后 发病最 多 。 3月龄 以上者发病 减少 . 免疫过 的猪群仍有 发 经 病 , 市场购入 的猪苗发病率 明显 高于 自綮 白养 。 从
三 、 因 分 析 病
的难题 。笔 者根据猪瘟在我 国的流行现状 提出 了相 关诊断方
维普资讯
20. 06 6
w c ss z c 3 w.y c n・啪
我 国猪瘟流行现 状
张 家峥 张 爱 萍 韩会 丽 郑 亚敏 河 南
猪瘟 , 又称 猪霍乱 ( gC oea ) 曾称 为古典 型猪瘟 H0 hlr; , HC
猪 瘟 病 毒 属 于 黄 病 毒 科 llv id e ' ai r a )中 的 瘟 病 毒属 F vi (et i ) P svms成员 , i 同属 中还有 牛腹泻病毒(V V  ̄ 羊 的边界病 B D ). 9
毒 。 瘟 病 毒 的 抗 原 性 至 今 虽 只 有 一 个 血 清 型 . 它 的 毒 力有 猪 但
( l s a S ieF vr S ) 它 是 由 猪 瘟 病 毒 ( o hlr Ca i l wn ee; F , s c C H gcoea
本病 仅对猪有易感 性 . 各不同 品种 、 年龄 和性别 的猪均 可 感染 。 近些年来 。 流行 形式 已从频 发的大流行转 变为多地 区 其 散 发性 流行 , 时表现 为波 浪形 、 有 周期 性 , 尤其 是大 多表现 为 非典 型的温和性 ,其症状 显著减轻 ,死亡 率低或呈亚 临床感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属动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
因该病致死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大,所以把此种疾病确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它属于重大动物传染性疫病。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技术要点现如今,国内生猪养殖业在发展不均衡,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隐患,搞好非洲猪瘟疫情的整体防控工作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制约着养猪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猪养殖中,许多养殖户缺乏科学防控知识及措施,防控技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思想麻痹大意,这样对该病发生机率很难做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知,探索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技术要点对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非洲猪瘟有关介绍(一)病原从病原学层面而言,非洲猪瘟病是一种具有较强变异性的病毒性疾病,能够在网状皮内细胞与病猪巨噬细胞中实施大量病毒繁殖,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的体液、内脏、肌肉组织及其他排泄物中检查出来,在适宜的环境下病毒可生存1-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甚至于数月,鉴于非洲猪瘟病毒的耐热性弱,加热至82℃十分钟,可彻底杀灭,许多消毒剂也可以将其破坏。
(二)易感动物本病目前仅发现猪属动物为易感动物,包扣家猪与各种野猪,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具有高度易感性。
倘若养猪场不幸发生非洲猪瘟病时,将会导致全军覆没,该病死亡率高达l00%,该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针对性药物与预防疫苗,所以加强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是养猪场唯一可行之道。
(三)传染源及传播方式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以野猪与家猪为主,如果携带该病毒的猪及其粪便、唾液、尿液及其猪产品都存在一定病毒,经过接触能够感染给身体健康的猪;夏天时,接触过病猪的蜱虫、飞蚊、苍蝇等也会传播扩算该病毒;另外,携带病毒的猪及其所接触槽具、饲料、垫草、饮水头等,如果未通过强力高温消杀状况下,都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1]。
其猪肉制品在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状况下也能成为此病的重要传染源。
二、非洲猪瘟防控的重点与制约因素(一)非洲猪瘟基础研究技术储备欠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已经出现许久,但国内发生此病的时间过短。
国内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一)

国 内猪 瘟 流 行 现状 及 防 治 I ) l = 一
徐 国栋 , 智红 李 ( 天津市 动物疫 病预 防控制 中心 天 津 300 ) 04 2
猪瘟 ( l s a S ieF vrC F 又称 猪霍乱 或 Ca i l wn ee, S ) sc
种迹 象表 明 ,该 病 仍 是威 胁 我 国养猪 业 的主要 疫 病, 笔者 认 为有 必 要 回顾 该病 的发 生历 程 , 其 流 对 行 史及 以疫苗 免 疫为 主 的防控路 线进 行 审视 , 以进
一
烂 肠瘟 , 是猪 的一 种 急性 、 度 接触 性 、 热性 、 高 发 出 血性 和致 死性传 染 病 。欧洲 为 区别 “ 欧猪 瘟 ”非 非 (
洲猪瘟 ) 而将其统称为“ 古典猪瘟 ”。 Ⅲ 该病 由黄病毒
科瘟 病毒 属猪瘟 病毒 ( l s a S ieFvr i s Ca i l wn ee r , s c V u C F 引起 。世界 动 物卫生 组 织 ( I ) 其列 为 必 S V) OE将 须报 告 的动物疫 病 , 国将 其 列为 一类 动物 疫病闭 我 。
为 13 3- 有人 认为 12 8 3年1 - 。但 8 2年在法 国 、8 3年 13
近 几年 呈 局 部 、 区域 性 发生 , 猪繁 殖 与 呼 吸综 合 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圆环病毒病感染的危害 更多的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 R SP V 2 P R 、C 一
感染 的猪 群 由于免疫 功能 的损 害 , 易引 起一些 细 菌 性疾病 的继发感 染 ,因此 建议 在妊 娠母 猪产 前 、 产 后 阶段 , 哺乳 仔猪 断 奶 前后 、 群 等 阶段 适 当在饲 转 料 中添加抗 菌药 物 , 如泰 妙菌 素 、 苯尼考 、 氟 北里霉 素、 阿莫 西林 及 头孢 类 抗 菌药 物 , 以防止 猪 群 的 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猪瘟的现状与免疫要点
作者:朱世蝶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
猪瘟的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性。
中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也是HC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死亡的猪数量占饲养量的3%—5%,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近十多年来,随着猪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以及猪的调运和流通,猪瘟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性流行,规模变小,强度变轻,导致诊断错误,延误最佳诊断时机,使猪瘟疫情的发生增多,成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当前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新趋势
1.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得到了控制,但仍普遍存在,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性流行。
1956年我国制定了消灭猪瘟等重要动物疫病计划,猪瘟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然没有实现消灭猪瘟的目标,每年各地仍有猪瘟发生。
2.由典型猪瘟向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转变
非典型猪瘟主要表现为发病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等特点,在临床上不易和其他猪病区分。
猪瘟病毒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感染母猪,这样造成猪瘟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使猪瘟屡防不止。
3. 由单一猪瘟病毒感染转向多病毒混合感染综合征
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传染病在蓝耳病毒、猪瘟病毒协同参与下不断发生,而且症状十分复杂,猪瘟与副伤寒或弓形体并发、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等情况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4.猪瘟的长期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形成恶性循环
带毒猪是猪瘟长期存在和发病的根源,特别是种猪群和后备种猪中的隐性感染造成的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和仔猪先天带毒,是猪瘟在我国长期存在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
二、猪瘟免疫要点
1.猪瘟疫苗的种类
目前我国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常用猪瘟疫苗有:猪瘟活疫苗(Ⅰ)(指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和猪瘟活疫苗(Ⅱ)(指猪瘟兔化细胞苗)。
2.接种
以上三种疫苗的接种部位均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标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1毫升。
此类疫苗宜在—15℃以下避光保存,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冰,如气温在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
注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如注苗后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免疫剂量的基本原则是无猪瘟污染的场接种剂量可小,猪瘟污染的场使用剂量要大;淋脾苗使用剂量可小细胞苗剂量大。
3.免疫程序
3.1种猪的免疫程序
公猪为春秋两防,即每年两次;母猪为春秋两次或一年三次或每产前25~30天一次或每产后25~30天一次。
3.2仔猪的免疫程序
仔猪的免疫程序有三种参考,第一种免疫程序为20~60程序,即20日龄一免,60日龄二免;第二种为0~70程序,即乳前一免,70日龄二免;第三种免疫程序为0~35~70程序,即乳前一免,35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
在实际生产中超前免疫即乳前免疫的实施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所以大部分猪场都采取第一种免疫程序。
3.3后备种猪的免疫程序
按仔猪的免疫程序,至八月龄配种前加一次免疫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
4.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4.1影响因素
4.1.1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时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
4.1.2低病毒株引起猪瘟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4.1.3仔猪先天耐受。
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这种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后不产生免疫应答。
4.1.4多病原混合感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PPV、PRV、PRRSV单独感染或三种病毒混合感染均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4.1.5免疫力低下的影响。
营养不良、霉菌毒素、免疫抑制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地塞米松等)、环境污染等因素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力下降,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
4.1.6疫苗的保存、运输和使用不当。
4.1.7饲养管理不善。
如消毒不彻底,没有做到全进全出。
4.2 防控措施及对策
4.2.1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群体免疫力。
有的猪场不顾本场的实际情况及猪只的个体差异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导致疫苗效果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猪瘟免疫检测,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4.2.2正确采用超前免疫。
超前免疫在猪瘟流行地区是控制猪瘟的有效措施,母猪在怀孕70天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已经发育成熟,因此对刚出生的仔猪肌肉注射猪瘟疫苗,2小时后再吃初乳,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值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
4.2.3及时淘汰带毒猪,实施猪瘟净化方案,慎重引种。
及时淘汰带毒猪是净化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的最有效措施,建立不带毒的种猪群也是一个猪场净化猪瘟的关键所在。
4.2.4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对生产区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
4.2.5采用全进全出制,防止交叉感染,坚持自繁自养。
4.2.6加强对其他一并的协同防制。
4.2.7选择性地使用对免疫有促进作用的药物或添加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