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经典战例研究

经典战例研究

经典战例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经典战例研究是一种深入探讨历史上重要战役或战争的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和评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揭示其中的智慧和教训。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战略思考和决策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取三个经典战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战例的详细分析,探讨其战略意义、指导意义和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战例的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我们今天的决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三个经典战例,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各个战例的关键点,提炼出重要的洞察和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将以逻辑严谨的结构向读者呈现经典战例研究的精华内容。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经典战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和教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例背后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通过对经典战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企业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的应对之道,以及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为我们今后的实践和决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对经典战例的分析,也可以促进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和行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

2.正文文章2.1 经典战例1:经典战例1是指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次重大战役或战斗事件。

这种战例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举个例子,古代著名的经典战例之一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斗中,三国时期的蜀汉军队成功击败了东吴和曹魏联军,展现出了运用地形、兵力部署、策略等方面的智慧和勇气。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格局,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战术和军事思想。

经典战例论文

经典战例论文

经典战例解析课结业论文-----诺门罕战争简析日俄矛盾自甲午战争后日益凸显,双方都将中国东北地区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排挤。

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战败,丢失东北竞争能力,并被迫割让库页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正式实际掌控东三省,扶持成立了伪满州国并派出驻军。

而1921年独立的外蒙古驻有苏联军队,被苏联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此蒙古伪满国两国边界纠纷不断。

摩擦不断加剧,最终升级为一场大战。

1939年5月,“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

诺门罕战争正式爆发,进入战争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中,日军在对华战场上连连取胜战果斐然,军队中骄傲自满情绪成为主流,对经过“大肃反”的远东苏联军队不以为意,认为自己“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三个师。

”因此在战争开始后便立刻派遣骑兵装甲兵混成部队进行快速迂回包抄战术,企图依靠速度优势歼灭防守部队。

虽然初期在苏军未介入战争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由于日军过分低估苏军战斗实力,加之自己的坦克装甲部队以轻型薄装甲为主,无法抵抗苏军火力,导致了这次鲁莽的快速迂回包抄作战失败,日军疯狂逃蹿退回伪满国境内。

察觉到日军远东动向的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第57军特别军军长,指挥苏蒙联军抗击伪满联合部队。

与此同时,不甘失利的日军派出号称“王牌”的第七师团,第一坦克师团和关东军主力航空部队于6月20日再次进攻。

这一次日军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坦克部队正面强攻吸引敌人火力,派出主力步兵迂回包抄。

然而,由于日军坦克部队装甲较薄,火力差,正面与苏军僵持不下。

使得苏军一方面正面狙击日军坦克部队,另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包围歼灭了迂回的日军部队,最后成功击退了来犯日军。

同时,日军的航空部队也遭受重创,丧失了制空权,被迫退回边界构筑工事进入战略防御状态。

经典战例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

经典战例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

经典战例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六):贝卡谷地空‎战新时代的揭‎幕之战——贝卡谷地空‎战发生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和黎‎巴嫩战争是‎现代战争史‎上的分水岭‎,标志着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时代。

在阿以黎巴‎嫩战争中,尤以贝卡谷‎地空战最受‎兵家注目,它是空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著名战例‎,此战充分显‎示了电子战‎在空战中的‎巨大作用。

1982年‎6月9日上‎午,以色列空军‎放出了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的无人‎驾驶飞机;贝卡谷地叙‎军的雷达捕‎捉到以色列‎空军“飞机”后,随着指挥员‎的命令,萨姆-6导弹一次‎次射向以空‎军“飞机”。

此时,以色列空军‎的90架F‎-15、F-16战斗机‎和F-4、A-4轰炸机对‎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阵‎地进行了猛‎烈攻击,顷刻间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导弹‎阵地变成了‎一片废墟。

得知贝卡谷‎地的导弹阵‎地遭到攻击‎,叙利亚立即‎起飞62架‎米格-23和米格‎-21战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军‎攻击编队进‎行反扑。

然而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

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将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它‎资料迅速通‎知给自己的‎伙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地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磁‎干扰。

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尾后用“尖顶”寻热空空导‎弹对敌尾喷‎管发射;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以色列自制‎的红外寻的‎导弹飞速地‎飞来,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

经典海战

经典海战

1、萨拉米海战(波斯V希腊)战争情况:萨拉米海战是波希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船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

波斯陆军迅速占领北希腊,攻克温泉关,直取雅典城。

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海军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海湾内。

波斯舰队通过海湾的普西塔利亚岛,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

波斯战船体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运转困难,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

经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

历史意义:在这次海战中,希腊舰队仅以损失40艘战船的代价,取得了击沉波斯战船200余艘的辉煌战绩,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欧洲希腊文明得以保存。

历史影响力:8经典度评分:92、阿克提姆海战(罗马V埃及)战争情况:阿克提姆海战,发生在公元前32年,也是古代世界发生在地中海最重要的海战。

罗马皇帝屋大维,利用著名海军统帅阿格里帕的卓越指挥,率领8万步兵,1.2万骑兵,400艘战舰在希腊阿克提姆与安东尼对决,罗马战船采用“钳子”战术,击溃了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联合舰队(480艘战舰)。

历史意义:罗马得到了统一,也逐渐由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变成专制的帝国,并开始了对周边国家的征服。

历史影响力:8经典度评分:63、白江口海战(中国、新罗V百济、******、日本)战争情况:公元663年,倭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战船120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历史意义: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后一千年日本都未敢向朝鲜用兵。

历史影响力:8经典度评分:104、雷班托海战(基督教联盟V土耳其)战争情况:发生在公元1571年的希腊雷班托湾海战,参战的双方分别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基督教联盟(教皇、西班牙、威尼斯等),在这场海战中,双方已经开始使用火炮,也开始有了比较专业的水兵。

经典战例海湾战 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 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海湾战争,是一场在现代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冲突。

其中的地面战,更是以其高效、精确和强大的作战力量展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海湾战争的背景复杂而严峻。

伊拉克在 1990 年 8 月入侵科威特,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经济制裁。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迅速集结,准备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

在地面战展开之前,多国部队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空中打击。

这一阶段对伊拉克的军事设施、通信系统、指挥中心等造成了严重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军队的作战能力。

1991 年 2 月 24 日,地面战正式打响。

多国部队的作战策略极为精妙。

他们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情报优势,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战术。

在装备方面,多国部队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美军的 M1A1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防护和出色的机动性,成为战场上的霸主。

而伊拉克军队所装备的坦克,在性能上明显处于劣势。

在战术运用上,多国部队采取了空地协同作战的方式。

空中力量不断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支持和火力掩护,使得地面部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战场态势,迅速推进。

同时,地面部队也善于利用地形和伪装,有效地减少了自身的伤亡。

多国部队还采用了“左勾拳”战术。

一支主力部队从沙特阿拉伯出发,向伊拉克军队的侧翼进行迂回包抄,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种战术的成功运用,打乱了伊拉克军队的防御部署,使其陷入混乱。

在战斗过程中,多国部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卫星通信、电子侦察等手段,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指挥决策的快速下达。

相比之下,伊拉克军队的通信系统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几乎瘫痪,指挥陷入混乱。

海湾战争地面战的进程非常迅速。

多国部队在短短 100 小时内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伊拉克军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被摧毁,士兵伤亡惨重。

这场地面战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它充分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武器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经典战例 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  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军刀”出鞘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仅用10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由此引爆了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

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

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颗”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38天的战略轰炸和战术空袭,出动飞机112000架次,发射巡航导弹288枚,投弹量达20万吨以上,造成伊拉克的军事机器严重瘫痪,并摧毁了伊军前线部队50%以上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心发起地面决战来彻底打垮毁萨达姆的军队,将伊军赶出科威特,以解美国心头之恨。

至2月中旬,多国部队共集结了地面部队约60万人,坦克3700辆(其中美军2000辆)、装甲车3000辆(美军2000辆),大中口径火炮、火箭炮1600门(美军1200门)。

直接参加地面作战的攻击部队约45万人,他们来自于美、英、法、埃及、叙利亚、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

主力自然是美国,其他国家除英、法各派了一个多师外,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主要是作为象征性力量来参战的。

多国部队总指挥为美国中央总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

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计划是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空地一体战”构想和亲自指挥巴拿马登陆作战的经验拟定的。

其主要内容是:以大规模的登陆佯动和部分兵力从沙科边界正面突破,牵制伊军主力,并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队主力,与快速突击部队配合,从伊军防御的侧翼向巴士拉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与正面推进的部队呈两面夹击之势,包围并歼灭伊军主力。

为实施“沙漠军刀”计划,多国部队沿沙伊、沙科边界从左至右(由西向东)部署了3个进攻集团。

左翼为西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中段。

编成内有勒克中将指挥的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3装甲骑兵团及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

经典战例海湾战 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 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海湾战争,这场发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军事冲突,以其现代化的作战理念、高科技的武器装备和高效的作战方式,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其中的地面战,更是展现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和战略决策。

海湾战争的背景源于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伊拉克的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经济制裁,但萨达姆政权并未因此退缩。

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以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地面战开始之前,多国部队进行了长时间的空中打击。

这一阶段对伊拉克的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削弱,包括摧毁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防空设施等。

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得其军队在后续的地面作战中陷入了混乱。

地面战正式打响后,多国部队展现出了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

其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

在作战过程中,美军的 M1A1 主战坦克表现出色。

这种坦克装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在与伊拉克的 T-72 坦克的对抗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M1A1 坦克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而自身则能够抵御伊拉克坦克炮弹的攻击。

同时,多国部队还充分利用了信息化作战手段。

通过卫星通信、战场侦察和情报分析等手段,指挥官能够实时掌握战场态势,做出准确的决策。

这种信息化优势使得多国部队能够迅速发现伊拉克军队的防御弱点,并实施有效的打击。

在战术运用方面,多国部队采取了迂回包抄、分割包围等策略。

例如,在进攻过程中,部分部队佯装正面进攻,吸引伊拉克军队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从侧翼或后方进行迂回,迅速突破伊拉克军队的防线,并对其进行分割包围。

这种战术的成功运用,使得伊拉克军队在短时间内陷入了被动局面。

此外,多国部队的后勤保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足的燃料、弹药和物资供应,确保了部队能够持续作战。

高效的医疗救援体系,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相比之下,伊拉克军队在地面战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航母经典战例点评之四:空袭东京

航母经典战例点评之四:空袭东京

为了起降灵活不宜加大载重,其油箱
后,美太平洋舰队派出航母舰载机对
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威克岛、
港更为严厉的、战略性报复。
当时美军飞机在太平洋的陆上基
容积和飞行航程不足。在飞机最短起
飞距离上航母与日本靠得过近,而旦
马尔 E 斯岛进行了一系列海空反击
地都远离日本本土,岸基飞机的续航
其挂弹能力和攻击力受限、用于空袭
加强对空防御。
他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堪称专家的
山本五十六,一直担心美国人可能就
--Ef
飞行员. 1922 年成为完成横跨全美
飞行的第一人,因此获得美国国会荣
一 战」 一 件…
一 动二
- -去唱… ·
珍珠港事件采取报复-一空袭日本首
都东京。鉴于日本举国对天皇宗教性
誉勋章;后因飞行负伤而退役,出任
"大 美孚公司的航空经理;第二次世界大
的任务。自从美太平洋舰队航母舰载
岸的旧金山出发,驶入了横跨太平洋 的进攻航线。 4 月 14 日,在中途岛 附近海域, "大黄蜂"号航母编队与
炸机被选中参加这次空袭作战。为了
适合执行这次特殊任务临时在航母上 搭载、起飞,对参战的 8-25 式轰炸 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一批从陆基轰
机从 1942 年 2 月开始对马绍尔群岛、
队最高指挥员哈尔西中将在综合各种
战场态势权衡利弊后,果敢决策,将
本应在 4 月 19 日深夜至 20 日凌晨
到中途岛至阿留申群岛西部一线。由 此,埋下了中途岛海战的伏笔。
求的岸基飞机经过改装后临时部署、搭 载到航母上,而且因地制宣地制定了飞
机单程穿越式攻击、投弹轰炸后前往第 三方机场降落的作战方案,巧妙地克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典战例分析
——第一次海湾战争摘要: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

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

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

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

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而他的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

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总的来说,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

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

因此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

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

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在美军可以直捣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时候,布什宣布停止进攻性军事行动,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为战后海湾格局计,只打算通过海湾战争严重削弱伊拉克的军事进攻能力,阻止其东山再起,威胁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利益,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但是,美国并不希望打垮甚至肢解伊拉克,为伊朗的崛起和填补势力真空创造条件。

而且,美国领导人看到,伊拉克国内反对派活动频繁,大有倾覆萨达姆政权之势。

美国这时收兵,可以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如果能假伊拉克内部反对派势力之手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就可以既不冒政治上的风险,又坐收渔利之利。

其次,从军事上讲,美军在沙漠气候条件下深入伊拉克的腹地与伊军决战,必将陷入消耗战的泥潭。

这不但会使美军伤亡巨大,增加美国内对侵伊战争的疑虑和反感,而且可能动摇美国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颇为得不偿失。

再次,美国领导的多国反伊联盟是在联合国授权下进行海湾战争的。

联合国规定的战争目标是把萨达姆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合法政府。

到27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在这个时候停火,既不影响美军大获全胜的形象,又能在政治上和国际舆论上赢得主动。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
果。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

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

可以将此次战争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作如下比较。

其一,1991年美国出兵伊拉克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联合国安理会1990年11月30日通过的678号决议,授权联合国成员国“运用一切必要的手段”解放科威特。

美国在道义上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其二,正因为美国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1991年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有30多个国家的军队参加,甚至连阿拉伯国家,包括叙利亚和埃及,都派出了军队,总兵力达到50万人。

而在此次新的战争中,虽然布什宣称35个以上的国家给予了美国关键的支持,从提供海军和空军基地,提供情报和后勤援助,到部署战斗兵力,但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实际只有英国和澳大利亚参加,美国本身投入了20万兵力,英国派出了4.5万人的军队,澳大利亚只有2000名士兵参战。

总兵力大大少于第一次海湾战争。

其三,1991年美国的战争目标是有限的,即解放科威特,恢复科威特政府,确保沙特阿拉伯和整个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但这一次美国的目标要更为庞大,根据布什的说法,美国的目标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解放伊拉克人民,保卫世界免受严重危险”,其核心是推翻萨达姆的政权。

这一目标必定迫使萨达姆不得不背水一战,下定拼死作战的决心。

其四,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在发起地面攻击之前,对伊拉克和科威特进行了长达39天的大规模的轰炸,目的是摧毁一些关键的目标,如指挥和控制系统、电力网、非常规武器生产设施以及飞机和坦克。

而从美国发起地面进攻到战争结束,一共只持续了100个小时,这就保证了伤亡较小。

而此次战争,美国的地面进攻在紧接着第一轮空中打击之后就开始了。

—— 2011.1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