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蓝藻水处理的研究

合集下载

除蓝藻方法

除蓝藻方法

除蓝藻方法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生长在水体中,给水质和水生生物带来了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除蓝藻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除蓝藻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物理除蓝藻法物理除蓝藻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蓝藻从水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除蓝藻方法有:机械除藻、光照除藻和超声波除藻。

1. 机械除藻机械除藻是利用机械设备将蓝藻从水体中剥离出来的方法。

常见的机械除藻设备有网箱、网兜等。

这种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将蓝藻从水体中去除,但仅适用于小面积的水域,而且需要人工操作,成本较高。

2. 光照除藻光照除藻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蓝藻,以达到杀灭或抑制蓝藻生长的目的。

常见的光照除藻方法有紫外线照射和激光照射。

这种方法对蓝藻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但对水体中其他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3. 超声波除藻超声波除藻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破坏蓝藻细胞结构,以达到除藻效果的方法。

超声波除藻设备可以将超声波直接传输到水体中,对蓝藻进行杀灭。

这种方法对蓝藻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但需要长时间的超声波作用,且设备成本较高。

二、化学除蓝藻法化学除蓝藻法是指通过添加化学剂来杀灭或抑制蓝藻的生长。

常见的化学除蓝藻方法有氯化铜、过氧化氢和硫酸铜等。

1. 氯化铜氯化铜是一种常用的除蓝藻化学剂,它可以杀灭蓝藻,阻止其生长繁殖。

但使用氯化铜需要控制剂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氧化剂,可以杀灭蓝藻和有机物,改善水体环境。

但过氧化氢的使用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否则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硫酸铜硫酸铜也是一种常用的除蓝藻化学剂,它可以杀灭蓝藻,改善水质。

但硫酸铜使用过量可能导致铜离子超标,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生物除蓝藻法生物除蓝藻法是指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蓝藻的生长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除蓝藻方法有鱼类控制、微生物控制和植物控制等。

1. 鱼类控制一些鱼类可以食用蓝藻,通过引入这些鱼类到水体中,可以有效控制蓝藻的生长。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

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

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

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藻类产生的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

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5.5米,最低时水深仅为0.7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

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

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

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藻类的特性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

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Highlights•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持续挑战。

•细菌毒素被认为是一组天然毒素,被发现对陆生哺乳动物比对水生生物群有害。

•由蓝藻引起的细菌毒素通过暴露或摄入受污染的水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细菌毒素可以通过膜从水中去除,在活性炭上吸附和臭氧化。

•QEERI的一项研究将调查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对去除蓝藻毒素的影响。

Abstract调查水源水质是选择处理某些水污染物的技术的关键因素。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饮用水系统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

制定应急计划对供水系统是必要的,拥有多重屏障系统是一种开始熟悉的方法,以避免任何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公众暴露于水污染的可能性。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处理这种挑战的某些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它们对水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基于臭氧和臭氧的高级氧化工艺(AOP)的成功应用对缓解与蓝藻毒素相关的挑战产生了重大的兴趣。

Keywords臭氧高级氧化工艺藻毒素藻华1.Introduction过去几十年来,水系统工程师,主管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面临着与有害藻华(HAB)有关的问题[1]。

公众开始担心没有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

HABs是微观藻类的增殖,可能通过产生积累在某些物种如鱼类中的毒素来危害生态系统。

生物量积累可能对其他生物和食物网有负面影响[2]。

在直接食用或间接接触环境中的有毒贝类或毒素后,潜在的人类疾病和死亡率可能会导致人类患病或死亡。

另一个严重的影响是海岸线社区的经济福利和商业生存。

旅游业和当地的海鲜产业是一些直接可见的影响。

水处理外文翻译---不同水处理工艺对蓝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研究

水处理外文翻译---不同水处理工艺对蓝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研究

2.英语论文翻译Elimination of microcystins by water treatmentprocesses—examples from Sulejow Reservoir, Poland 4. DiscussionThe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using preoxidation,coagulation, sand filtration, ozonation andchlorination in the Sulejow-Lodz waterworks system,and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sand filtration, ozonationand chlorination in the Tomaszow-Lodz waterworkssystem were effective in the elimination ofextracellular and cell-bound microcystins. These twowaterworks had similar, rather simple treatmentprocesses. The health hazard caused by microcystinsin the water used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was higher in the Sulejow-Lodz waterworks systemdue to the localization of water intake in the narrowbay of Sulejow Reservoir where mass occurrencesof cyanobacteria were found. The water intake of theTomaszow-Lodz waterworks system, localized inPilica River, was less prone for cyanobacterial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ed an efficient removal of microcystinsin water during treatment processes in the Sulejow-Lodzand in the Tomaszow-Lodz waterworks. Similarefficienci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wo Australian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reported by Hoegeret al. (2004).Cyanobacterial toxins can enter a water treatment plantin two forms, either as intracellular toxins (bound withinthe cyanobacterial cells) or as extracellular (dissolved)toxins. An elevated level of extracellular toxins wasobserved in Sulejow Reservoir in 2002 (Table 3a—e.g.13 August 2002).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free toxin inraw water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collapsing cyanobacterialbloom and a lysis of cyanobacterial cells. Althoughthe studied water utilities could eliminate extracellularmicrocystins in an efficient manner, high extracellulartoxin may jeopardize the efficiency of some simplertreatment plants in the elimination of microcystins.In this study, the most effective step of the treatmentprocess in the removal of microcystins was the filtrationprocess, which reduced microcystins by 75.4% comparedto the concent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precedingstep (Fig. 4). Rapid filtration, a method usuallyemployed after coagulation to remove the flocculants,does not effectively remove cyanobacterial cells (Lepistoet al., 1994; Steffensen and Nicholson, 1994). Theefficiency of sand filtration, reported by Hoeger et al.(2004) in the removal of M. aeruginosa, was 84.8%. Intheir studies an efficiency of 99.9% for flocculationcombined with sand filtra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theelimination of cyanobacterial cells.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can be effectivelyreduced also by activated carbon filtration. From watertreatment studies conducted at the laboratory and pilotplant scale it was concluded that granular activatedcarbon (GAC) filtration is effective in removingcyanobacterial toxins from drinking water (Hoffman,1976; Falconer et al., 1983; Keijola et al., 1988; Falconeret al., 1989; Himberg et al., 1989; Mereish and Solow,1989; Donati et al., 1994; Lambert et al., 1996).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 was shown to removetoxins but at doses higher than generally used at watertreatment facilities (Wheeler et al., 1942; Hoffman, 1976;Falconer et al., 1983; Keijola et al., 1988; Himberg et al.,1989).The use of chlorine dioxide in this study for a preoxidationprocess (1.6–2.8 mg l_1 for a contact time of30 min) caused a reduction of total microcystin concentrationby 40.4% (78.2% reduction for cell-boundmicrocystins and 17.2% increase for dissolved forms) (Fig. 4). These finding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resultspresented by Nicholson et al. (1994). Tsuji et al. (1997)showed that a chlorine dose of 2.8 mg l_1 for a contacttime of 30 min was sufficient for a 99% destruction ofMC-LR. Pre-oxidation by ozone, chlorine and permanganatefollowed by coagulation process has been widelyused, especially in the removal of some algae andcyanobacteria. Effective removal of algal cells wasachieved especially with chlorine and permanganate.However, pre-oxidation leads to cell lysis and toxinrelease into water which should be avoided (Bonne´lyeet al., 1995; Hrudey et al., 1999; Pietsch et al., 2002).This situation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present study(Table 3a).Therefore, 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carryout preoxidation if toxin removal is a priority. Onlywhen the total toxin concentration (both intra- andextracellular) is so low that lysing is irrelevant,preoxid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cceptable (Houseet al. (2004)).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are defined as a processin which suspended particles are aggregated through theaddition of a chemical coagulant. Coagulants used forthis purpose (especially aluminium sulphate dosed at100–160mg l_1 in 2002 and also polyaluminium chlorideused in 2003 dosed at 120–150 mg l_1) caused areduction of microcystins, mainly cell-bound microcystins,by 37.9% in 2002 compared to the preceding step.This process is ineffective in the removal of extracellularcyanotoxins (Keijola et al., 1988; Himberg et al., 1989;Lambert et al., 1996; Chow et al., 1998). However, it canbe effective in removing intracellular cyanotoxinsthrough the removal of intact cyanobacterial cells.Coagulation is considered an efficient method forelimination of cyanobacterial cells from water, whereassoluble cyanotoxins are not very efficiently removed bythis method (James and Fawell, 1991; Rositano andNicholson, 1994). The efficiency of the cyanobacterialcell removal is dependent on the optimisation of thedosing of chemicals and adjusting the coagulation pH(Mouchet and Bonne´lye, 1998). However, coagulationmay cause additional problems such as lysis ofcyanobacterial cells leading to a release of toxins (Jamesand Fawell, 1991).In the studies presented here chlorine and ozone wereonly used as disinfectants and for colour and/or odourremoval in the last steps of the water treatmentprocesses. The efficiency of chlorination seems todepend largely on the chlorine compounds and theconcentration used. Aqueous chlorine and calciumhypochlorite with contact time of over 30 min at aconcentration of 1mg l_1 removed more than 95% ofmicrocystins (Himberg et al., 1989; Nicholson et al.,1993; Nicholson et al., 1994; Rositano and Nicholson,1994; Carlile, 1994).Ozonation can be effective for the destruction ofmicrocystins since i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oxidant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oxinremoval is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concentrationof ozone (Hart and Scott, 1993; Fawell et al., 1993;Carlile, 1994; Rositano, 1996; Croll and Hart, 1996;Hart et al., 1997; Rositano et al., 2001). Keijola et al.(1988) showed that ozonation process at dose of 1mg l_1was sufficient to completely remove microcystins.Further studies by Himberg et al. (1989) revealed that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dependent on the ozoneconcentration.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water utilitiesincludes mixing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from 7 deep wells located near Sulejow Reservoir(Table 3). The use of ground water reduces problems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toxic cyanobacterial bloomsin surface water. The increased use of groundwaterby the Sulejow-Lodz waterworks reduced microcystinsin water on entry and during treatment process. TheSulejow-Lodz 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effectivein the elimination of intracellular as well as cellboundmicrocystins from water in 2002 and 2003. TheSulejow Reservoir serves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of drinking water and first of all indirectly as a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the Tomaszow-Lodzwaterworks supply system located below the reservoir.The reservoir is also important for recreationalactivities. A further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SulejowReservoir, based on the ecohydrology strategy forthe reduction of cyanobacteria by limiting nutrientinflow to the reservoir, is therefore still necessary(Zalewski, 1997).汉语翻译:不同水处理工艺对蓝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研究—以波兰苏尔水库为例4讨论Sulejow-Lodz水处理厂采用传统的水处理方法经过预氧化混凝沙虑氧化氯消毒,Tomaszow-Lodz水处理系统采用混凝沉淀氧化消毒也可以有效去除胞内与胞外的蓝藻毒素,这两做水厂采用相似的水处理流程,由蓝藻毒素一起的健康问题在Sulejow-Lodz水处理系统中更为严重,因为该水厂的取水口位于苏尔水库狭窄的港湾处,浮游生物在此大量出现。

关于太湖蓝藻的防治措施

关于太湖蓝藻的防治措施
关键 词 : 太湖蓝藻; 危害; 防 治措 施
1太湖蓝藻爆发 的现状 当前 , 水 污染 已成为我 国面临 的最重要 的水环境 问题 , 由于排 入水体的氮 , 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 , 使水体 富营养化进程加快 , 尤 I 是湖 、 库型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更为严重 。太湖是我 国著名的淡水 f 6 玎 泊, 藻类爆发基本年年发生 。在太湖 的西部和南部 已经发现了大 积的蓝藻 , 使得水 体恶臭 , 居 民用水 困难。 太湖的主要水质指标见

l 0 2 ・
科 技 论 坛

关于太湖蓝藻 的防治措施
王春燕
( 盐城 市环 境 监 测 中心站 , 江 苏 盐城 2 2 4 0 0 0 )
摘 要: 根据近年 太湖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 , 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 势和 区域 污染物入 湖状 况, 探讨今年蓝藻爆发原 因。本文从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工程等方面探 讨分析 了蓝藻的发生, 并提 出了控制方法 。
表 1 。
表 1太湖水主要水质指标
2 太 湖 蓝 藻 爆 发 的成 因
近年 , 来太湖周 围三产行业快 速发展 , 然而污水处理设 施未配 套 到位 。 含磷洗涤剂 的大量使用及农业 面源磷肥的施用过程 中产生 "含磷污水直接排向湖体是太湖 中磷含量上升的重要因素 , 加速 了 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湖体 中营养物增多 , 湖泊 富营养化程度 剧是 藻类爆发 的主要原 因。6 0年代初 , 太湖 的营养水平 还很 低 , 、 ‘ j 时 浮游 植物 总 数 为 1 1 9万个 / L ; 1 9 8 1年浮 游植 物 迅速 上 升 到 4 - 3 生物方法 。 ( 1 ) 引进生物直接食用水体 中的蓝藻。 蓝藻是某些 t i ) l 1 1 6万个 /L ; 1 9 8 8年总数达 3 8 1 7万个 / L ; 1 9 9 0 年, 太湖藻类 大 鱼类和食藻生物 的食物源 , 可以放养一定 数量 的滤食性鱼类( 白鲢 , 琳发, 水体浮游植物总数高达 1 3 l 2亿个 / L , 生物量为 1 0 8 1 2 m g / L 。 花鲢 、 白鲭等) , 也可以引入食 藻生物( 纤毛虫 、 鞭 毛虫类 生物等) 以蓝 3 太湖蓝藻爆发的危害 藻 为食物 , 直接消耗 。 ( 2 1 种植净水植物净化水质 。 维管束植物和漂浮 3 . 1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 干扰人民生活。 富营养对水质中的某 水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体 的营养盐类 , 较好地净 化水质。可以种植 藻类 能够分泌 、 释放有毒性的物质 , 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 , 能沿着 芦苇 , 水辣蓼 和浮萍等植物净化水质 , 调整水体 的氮磷 比, 抑制蓝藻 食物链 危害人体健康 。 同时 , 部分藻类会散发 出腥臭味 , 向湖泊四周 生长。 ( 3 ) 引进或培养优 良藻类。 某些对蓝藻有拮抗作用 的优 良藻类 的空气扩散 , 直接影响 , 烦扰人们 的正常生活。 能抑制蓝藻生长 。 3 . 2影响供水 水质 , 增加制水成本 。首先 , 水体中 N、 P浓度的增 4 . 4工程性措施 。( 1 ) 禁止 围网养鱼和拖 网捕捞 , 采取措施施种草 加, 使得制水工艺要求 不断提高 , 直接增 加了水质处理 费用 。其次 , 育蚬 , 放养以浮游植物为诱饵的鱼种 , 种植大 型水生植 物 , 恢复和改 富营养水体 由于缺 氧产生硫化氢 , 甲烷和氨等有毒有 害气 体 , 及藻 善湖? 白 生态环境 。 ( 2 ) 在主要入湖河道河 口和饮用水 源地 附近实施清 类产生 的某些 有毒的物质 ,更增加 了在制 水过程水处理 的技术难 淤工程 , 进行水体深层瀑气 , 注水 冲稀 以及 在底 泥表面敷设 塑料凳 度。 等方法 , 减少底泥的二次污染 。 ( 3 ) 建立水源保 护区, 实行 区域污染物 3 . 3对水生生态构成影 响 , 降低水体经 济价值。水体受到污染 总量控制 , 开展城 乡水环境综合整治 。( 4 ) 利用独 山水利工程和某些 Ⅲ呈 现富营养状态时 , 水体正常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扰 乱 , 某些种类 河道人湖 口改道 和拦污工程 , 控制太湖周 围的污水直接入湖或将直 的生物明显减少 , 而另外一些生物 的稳定性 和多样性 降低 , 破坏 了 湖港等上游污水 引至太湖下游 。 湖泊生态平衡。 成功治理太湖蓝藻有利于水生生态环境平衡 , 对改善太湖水 质 4 太湖蓝藻爆发的控制及其治理措施 及周边环境有显著作用 , 为人们 营造一个 良好的生活环境 。 目前 , 常见用于控制及治理太湖蓝藻爆发 的措施可分 为物理方 参 考 文献 法、 化学方法 、 生物方法和工程措施 四大类。 【 1 】 金 岚. 环境生态学[ M1 . 北京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 9 9 2 , 5 . 4 . 1 物理方法 。( 1 )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可有效杀灭蓝藻 , 压低基 【 2 】 全 为民 , 彦 力蛟. 农 业面源 污染对水体富 营养化 的影响及 其防治 数, 减少大规模发生的可能 。 ( 2 ) 定期调换鲜水 。 蓝藻较多 的地 区通过 措施『 J 1 . 生 态 学报 , 2 0 0 2 , 2 2 ( 3 ) : 2 9 1 — 2 9 9 . 经常 、 大量地调换新鲜水 , 可稀 释蓝 藻的浓度及其分泌 的毒物浓度 , [ 3 】 杨风辉 , 马涛 , 陈家宽等. 上海黄浦 江凤眼莲 灾害的发 生机 理及控 埘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显著作用 。 ( 3 ) 人工收割。人工定 制对策初探[ J 】 . 复旦 学报(自然科 学版 ) , 2 0 0 2 , 4 1 ( 6 ) : 5 9 9 — 6 0 3 . 期捞取水体 中的蓝 藻进行综合利用 , 不但提高了水质 , 而且产 生经 【 4 】 邵林 广 , 游映玖. 洗涤剂禁磷是 防治水体 富营养化 的关键[ J ] . 化学 济效益。 清洗 , 1 9 9 9 , 1 5 ( 1 ) : 3 5 — 3 7 . 4 . 2 化学方法。( 1 ) 铜制剂。蓝藻 比其他 藻类对铜离子更敏感 , 因 【 5 】 史丹. 我 国湖 泊富 营养化 问题 及 防治对 策【 J 】 . 资源开发 与 市场 , 此可用铜制剂作为抑藻 、 杀藻剂 。由于 , 高浓度的铜离子毒性大 , 会 2 0 0 5 , 2 1 ( 1 ) : 1 7 — 2 7 . 造成浮游植物 的大量死亡引起水体严重缺氧 , 过多过量 的使用还会 【 6 】 濮培民, 李正魁, 王国祥. 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控制湖泊富营养化f J 1 . 引起鱼类的蓄积性 中毒 , 造成肝 , 肾组织 的损害影 响鱼体的成 长 , 因 生态学报 , 2 0 0 5 , 2 5 ( 1 0 ) : 2 7 5 7 — 2 7 6 3 . 此, 常使用铜基化物 , 使铜离子缓慢 释放到水体中并维持一 定浓度 【 7 】 郭培章, 宋群. 中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案例研究【 M 1 . 北京: 中国计划 连续作用 , 抑制蓝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 2 ) 除草剂。目 前, 可供选 的 出版 社 . 2 0 0 3 . 除草剂主要有西玛 三嗪、 敌草隆 、 扑草净等 , 它们作用 的主要特点是 [ 8 】 高爱环 , 李红缨 , 郭海福. 水体 富营养化的成 因 , 危 害及 防治措施 抑制蓝藻光合作用 。 ( 3 ) 大麦杆 。 大麦杆在水 中经过分解 , 产生 多种藻 町 肇 庆学院学报 , 2 0 0 5 , 2 6 ( 5 ) : 4 l 一 4 4 . 类抑制 因子来抑制 藻类 的生长 ,降低藻类与水生植物的竞争能力。 ( 4 ) 减 少内源性营养物质 负荷 。可采用挖掘底泥沉积物 、 水体深层曝 气、 注水 冲稀 和在底 泥表面敷设塑料凳等方法来减 少 、 抑 制湖底 内 源性营养物质的释放。

蓝藻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蓝藻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摘 要 蓝 藻 的 大面积 暴发 性繁 殖 , 重影 响 了水体 的结 构 与功 能 , 生态环 境 和人 畜健 康 造 成危 害 。 严 给 通过 对其 综合 利 用的 研 究 , 变废 为 宝. 为水体 处 理带 来新 的 思路 与 方 法。 将 系统介 绍 了蓝 藻在 能 源化 利 用 、 取 天 然 色素 、 取 藻胆 蛋 白、 取 多糖 、 物 固氮及 其他 方面 提 提 提 生
剧。 大量 的工 业废 水 和 生 活污 水 排 入 河 流 、 泊 和 水 库 中 , 湖
类都 高 , 中微 囊 藻及 鱼腥 藻 中均 以亮 氨酸 含 量最 高 。 藻 其 蓝 中含 有丰富 的植 物 蛋 白 、 多糖等 营养 成分 。
2 蓝 藻 的综 合利用
目前 . 国内 外对 藻类 的 研究 利用 主要 集 中在 螺 旋 藻 、 小 球 藻 和杜 氏藻 等 , 主要 是从 生 物 学 、 生命 保 健学 、 品 工 程 食 学 等 学 科 的角 度 对 蓝 藻 进 行 研 究 和 开 发 。 外 , 导 致 湖 另 对 泊、 水库 等 水 体 富 营养 化 的 蓝 藻 、 藻 治 理 的研 究 较 多 , 绿 但 对 其 综合 利 用 的 研究 较 少 。 藻是 一种 极 具 开发 潜 力 的 资 蓝 源 , 蓝 藻进 行 无害化 处 理和 资 源化 利 用 , 为水 处理 带 来 对 可 循环 经 济 发 展 模式 。 藻 的 用途 主 要 有 : 蓝 能源 化 利 用 , 提取 天然 色 素 、 藻胆 蛋 白 、 多糖 , 生物 固氮 及 其他 用途 。
a dUt iain o o s e g Prvnca yLa o ao yo o n rya d En io n i z to fBima sEn ry, o i i Ke b r tr Bie e g n vrnme tlBitc n lg Prv n i yL b rt r r l l f n a oe h oo y, o i ca Ke a o aoyo Ru a l f l

预氧化处理湖泊含藻水研究

预氧化处理湖泊含藻水研究

现 有机 物 ,它们 产生 嗅 、味 ,使水难 于
维普资讯
厚奔谚 营掌
幸第 婀


TCN L G NO M T EH OO Y IFR A i A t 0 7  ̄ p 20
|露 簿
高 锰酸 钾在 与水 中 各种物 质反 应后 ,能 产 生 一 新 的 固 相 一 一 水 合 二 氧 化 锰 , 水 合 二氧 化锰 能提 高絮凝 粒子 浓 度 ,与 单 独 投加混 凝剂 相 比 ,投加 高锰 酸钾 使单 位体 积水 中的 絮凝 体增加 ,从 而有 利于 絮凝 沉淀 。 它还有 吸附 作 用 ,可吸 附于 藻 类表 面 ,明显 改 变 了藻 类表 面 特 性 , 增加 藻 类 比 重 ,改 善 藻 类 的沉 降 性 能 , 从 而 有 利 于 沉 淀 和 过 滤 去 除 I。 I 2)投加 高锰酸钾前 后效果 比较 该水厂平时 投加的混凝 剂为聚合 铝 , 投药量 为 5— 1 mg L,该水厂有一期 、 O / 二 期 两 套 系统 ,但 它 们工 艺 流程 相 同 , 故 可做 平行 比较 。 实验期 间 ,在一 期 系 统混合池中投加高锰酸钾3 /  ̄ 聚合铝 mg L N 1 mg L,在二期 系统混 合池 中只投加聚 / O
早地堵塞 ,缩短 了滤池运行周期 ,造成滤 池频繁冲洗 。
冲洗水 量 ,还 给 操 作管理 者带 来极 大不
便 ,即 使 如 此 ,出厂 水 质仍 难 以保 证 。
5)藻类可 穿透滤池 ,使处理 后的水 中仍 有 色 、嗅 、味 。藻 类还 会在 清水 池
为 解决 藻 类 问题 ,该 水 司结 合本 厂
预氯化是 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传统预
处理 湖泊、水库水中藻类的方法。氯作为

蓝藻的治理方法及其应用

蓝藻的治理方法及其应用

蓝藻的治理方法及其应用
张淮峻
【期刊名称】《黑龙江环境通报》
【年(卷),期】2024(37)1
【摘要】蓝藻水华是水体污染的一种表现,它会破坏水生态,危害人类健康。

我国有很多大湖泊,但淡水资源不足。

近年来,湖泊蓝藻水华频发,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传统的物理方法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如利用微生物、植物、酶等来降解或抑制蓝藻具有很多优势。

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生物治理技术依托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前沿科技,正在成为解决蓝藻污染的主力军和风向标。

本文分析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现有的治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希望本文提供的治理思路可以为广大的蓝藻研究者贡献微薄之力。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张淮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
【相关文献】
1.蓝藻治理方法概述
2.太湖蓝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治理方法
3.淡水养殖中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4.星云湖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及治理方法
5.水王的技术改造及其应用于湖泊蓝藻治理中的研发与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中试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均选择同一源水,生产中试实 验选择药剂:氯气、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助凝剂阳离子聚丙烯 酰胺高分子助凝剂 FO4190。实验室实验中聚合氯化铝铁加阳离 子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助凝剂 FO4190 处理多种条件下含蓝藻水 效果均好,因而将其用于生产试验。生产中试实验效果非常明 显,试验组形成矾花密实较大,沉降快,沉淀池分区明显,到沉淀 池中部水质澈,非常透明。对照组矾花细小、漂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实验水取自珠海市某区自来水厂的源水,前处理工艺有
在取水口前加氯,再经过 20 公里隧道输水到厂,实验室实验均 以在水厂取经前加氯的源水进行实验。
(2)无机絮凝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铁盐。 (3)有机助凝剂:聚二甲基二丙烯基氯化铵、聚丙烯酰胺。 1.2 实验方法 1.2.1 无机混凝剂的研究 本次研究选择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铁盐作为 混凝剂处理含蓝藻水,在固定源水取水口前加氯量 1.5g/m3 水 时,每种试剂选择六个处理水平,添加量分别为 15、18、20、25、 28、30 g/m3 水,投率均折算为液体。混凝剂加入水体后,用六联搅 拌机进行搅拌,搅拌参数如下:混合转速 200r/min,时间 3min;反 应转速 100r/min,时间 10min;静止沉淀时间:10min。混凝反应结 束后,分别测定水体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蓝藻含量和浊度。 1.2.2 有机助凝剂的研究 在固定源水取水口前加氯量 1.5g/m3 水和投加无机混凝剂聚 合氯化铝铁 15g/m3 水时,助凝剂聚二甲基二丙烯基氯化铵的投 加量设置 5 个处理水平,分别为 0.1、0.2、0.3、0.4、0.5g/m3。投加无 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入水体后,用六联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 参数如下:混合转速 200r/min,时间 3min;反应转速 100r/min,时 间 10min。混合后立即加聚二甲基二丙烯基氯化铵入水体,用六 联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参数如下:混合转速 200r/min,时间 3min;反应转速 100r/min,时间 10min;静止沉淀时间:10min。混凝 反应结束后,分别测定水体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蓝藻含量和浊度。 1.2.3 生产中试实验 进行生产中试实验时水厂同时运行三个混沉池,反应为折 板反应,沉淀为平流沉淀。源水在水厂的源水水库取水口前加氯 处理经滤池过滤后,再经过 20 公里隧道输水到厂进入混沉池。 考虑到在取水口加氯除藻,将混凝剂、助凝剂、氯气作为影响因 素,还有药剂不同的投加量影响除藻除浊效果。在一个混沉池中
叶资源节约与环保曳 2019 年第 9 期
含蓝藻水处理的研究
赵丽珍 (珠海汇华环境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利用常规工艺对处理蓝藻水进行 实验室实验和生产中实验研究袁重点在除浊与除藻遥 通过 进行无机混凝剂和有机助凝剂的选择实验袁 提高混凝效 果袁保证提高水质前提下节约药耗遥
经加氯处理后输送到厂区的源水水质为浊度 3.8 NTU,藻类 含量 6 千万个/升水,pH 值 7.50,再固定投加无机混凝剂聚合氯 化铝铁 15 g/m3 水时,选取有机助凝剂聚二甲基二丙烯基氯化铵 三种产品处理含蓝藻水,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用聚丙烯酰胺 的四种型号,分别是阳离子 F04190、非离子 AH912、低电荷密度 阴离子型的 AN910 和中电荷密度阴离子型的 AN934。无机混凝 剂和聚丙烯酰胺助凝剂配合的实验室实验,在达到相同效果时, 无机混凝剂投加量相当于单独使用无机混凝剂的 3/5,助凝剂投 加量相当于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作助凝剂的 1/8,节约药 剂效果非常明显。 2.3 生产中试实验
结语
总之,目前藻类的爆发已形成了一种自然灾害,如不及时防 范和治理,一场使水体变色的水环境灾害在向人们扑来,我国的 水环境问题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通过实验发现强化常规 处理技术可取得很好效果,在前加氯的基础上,选取聚合氯化铝 铁为混凝剂,有机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效果非 常好,絮体大、成团、易沉降,可将藻类大量吸附下沉,提高混凝 效果,利用现有工艺在生产时能保证提高水质前提下节约药耗。 参考文献 [1] 何文杰,李玉仙,黄廷林.不同混凝剂处理高藻水效果对比研 究.净水技术.给水处理,2007,26(2):17-20. [2] 林启才,黄钰铃,陈明曦.不同接种量对蓝藻水华生消的影响 探讨.环境科学与管路,2007,32(3):23-26.
关键词:蓝藻曰混凝剂曰助凝剂曰除藻
引言
蓝藻是一种菌,但它有着叶绿素,很早很早以前就能进行光 合作用。蓝藻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坏蓝藻”的典型是微 囊藻 属 的蓝 藻 , 将 河 水 与 湖 水 染 成 蓝 绿 色 的“ 水 华 ”(water blooms),并散发出阵阵恶臭。因此,将含蓝藻水作为饮用水源,处 理不当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常规工 艺处理对含蓝藻水进行实验室实验和生产试验研究刻不容缓。
55
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凝剂为试验组,助凝剂投加点位于反应 池的入口,另外二个混沉池为对照组,当混凝剂、氯气投加量变 化时三个混沉池均同样变化,仅对照组不加助凝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一无机混凝剂对除藻的效果 经加氯处理后输送到厂区的源水水质为浊度 3.8NTU,藻类
含量 6 千万个/升水,pH 值 7.50,再经无机混凝剂硫酸铝、聚合氯 化铝和聚合氯化铝铁处理含藻水,处理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处理 效果不稳定,选取聚合氯化铝铁为混凝剂在处理含藻水效果稳 定,沉淀水混浊度最低,投率也最低,且矾花密实,沉降最快。氧 化铁含量控制在 1.5%至 3%内均能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聚合 氯化铝铁最佳投加范围在 28 公斤/千吨左右。 2.2 有机助凝剂对除藻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