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作业
地理信息科学原理与方法

地理信息科学原理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和测量学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技术,能够处理、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数据。
它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多个部分,其基本原理是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
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平台,利用传感器技术获取地球表面各类信息数据的手段和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地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和散射特性,实现对地球表面各类地物的感知和提取。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
其原理是利用测距交会确定点位,通过接收和处理卫星信号,计算出接收机至卫星的距离、角度等参数,从而确定地面点的位置。
地图学原理:地图学原理是研究地图的编制、应用和地图信息传输、处理的理论和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地图符号和地图制作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地理信息转换为地图上的图形信息,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方法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模型化,提取空间对象的属性信息和空间关系,解决复杂的空间问题。
以上是地理信息科学原理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测绘科学技术:GIS原理及应用题库

测绘科学技术:GIS原理及应用题库1、名词解释(江南博哥)OGC本题答案:即OpenGIS协会(OpenGISConsortium)其目的是使用户可以开放地操纵异质的地理数据,(李满春、陈奇、周炎坤、李响,《基于空间数据引擎的企业化GIS数据组织与处理》)促进采用新的技术和商业方式来提高地理信息处理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lity),OGC会员主要包括GIS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造商,数据生产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其技术委员会负责具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2、名词解释线密度本题答案:用所有区域内的线的总长度除以区域的面积。
3、名词解释拓扑包含本题答案:是表示空间图形中,面状实体所包含的其他面状实体或线状、点状实体的关系。
4、名词解释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本题答案:凡天然的或人工的以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原料,磨成细粉和水后本身并不硬化,但与气硬性石灰石混合,加水拌和成胶泥状态后,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在水中继续硬化的,称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5、问答题比较缓冲区查询与缓冲区分析的概念?本题答案:1.缓冲区查询与缓冲区分析不是一个概念的两种形式,缓冲区查询属于数据查询,而缓冲区分析属于数据的空间分析;2.缓冲区查询不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只是根据用户需要给定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缓冲区的多边形,再根据多边形检索的原理,检索出言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而缓冲区分析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形成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获得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6、问答题网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本题答案:人类的活动总是趋向于按一定的目标选择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如何安排一项基于网络数据的工程,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7、单选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A、图形精度高B、图形精度低C、图形精度相当D、无法比较本题答案:A8、名词解释 GIS应用模型本题答案: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助于GIS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地理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跨学科科学,是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地理信息科学在环境管理、城市规划、农业、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为当代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GIS通过将地理数据加工成地图或者数字化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GIS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
其核心是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具来获取地球表面上的信息,包括地表覆盖、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表信息的实时采集,并可以进行多时相、多尺度的比较和分析。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测、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3.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它能够通过卫星信号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三维坐标信息。
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广泛应用于交通导航、地图绘制、资源勘探等方面。
4.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的交叉领域,其目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建模技术、地图制图等方面。
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的搭建与应用、地理空间分析与建模、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与精度控制、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与共享等。
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GIS、遥感技术和GPS技术等开始逐渐成熟,成为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工具和技术。
研究生课程-GIS-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1. Geomatics地球空间信息学, 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地图学、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水道测量、土地信息管理、土地测量、摄影测量、遥感、重力测量和天文测量。
所采用的方法有星载、机载、舰载和地面数据采集方法,属于现代测绘科学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集成,归属于空间信息科学。
2. DTM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面模型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系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或者说,DTM就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一般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
3.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给出的有用信息的采集、传输、综合、过滤、相关及合成,以便辅助人们进行态势/环境判定、规划、探测、验证、诊断。
4. 空间数据引擎空间数据引擎,简称SDE,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即在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添加一层空间数据库引擎,以获得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之外的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能力。
代表性的是ESRI 的SDE。
空间数据引擎在用户和异种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之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接口,它是一种处于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中间件技术。
使用不同厂商GIS的客户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将自身的数据提交给大型关系型DBMS,由DBMS统一管理;同样,客户也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从关系型DBMS中获取其他类型GIS的数据,并转化成客户可以使用的方式。
5. GIS互操作即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指针对异构的数据库和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的互操作,是“动态”的数据共享,独立于平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空间数据共享的发展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科学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实习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实习,这次经历让我对地理信息科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实习单位及工作内容我实习的单位是_____,这是一家在地理信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公司。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我参与了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和分析工作。
这包括了对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的处理。
通过使用专业软件,如 ArcGIS、ENVI 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类、提取特征等操作,为后续的应用提供了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2、地图制作与可视化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我学习并运用了地图制图的原理和方法,使用相关软件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地图,如专题地图、行政区划地图、地形地图等。
同时,通过对地图的符号化、色彩搭配、标注等设计,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地理信息,并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参与了一些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
这涉及到使用编程语言,如 Python,结合 GIS 库,如 GDAL、PySAL 等,实现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展示功能。
通过开发这些应用程序,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习收获与体会1、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我熟练掌握了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常用软件和工具,如 ArcGIS 的各种功能模块,包括空间分析、数据编辑、地图输出等。
同时,也提高了对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 的使用能力,能够进行影像的校正、分类和信息提取。
这些技能的提升为今后从事地理信息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项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如数据采集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地图制作人员等。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题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一章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它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geographical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些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GIS与机助制图(数字地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主要功能是强调空间数据的处理、显示和表达,有些数字制图系统包含空间查询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
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GIS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是一般数据管理系统,而且通常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数据管理的基础软件。
GIS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因此,GIS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得多。
(3)GIS与CAD系统二者都有坐标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和处理图形数据及其空间关系,也都能处理非图形属性数据。
区别在于CAD系统处理的多为规则几何图形及其组合图形功能较强,属性库功能弱,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而GIS处理的多为地理空间的自然目标和人工目标,图形关系复杂,需要有丰富的符号库和属性库,较强的空间分析功能,图形与属性的相互操作频繁,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且CAD多在单幅图上操作,海量数据的图库管理能力不如GIS。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优势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优势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GIS)是一门研究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制图、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地理信息科学优势突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数据来源广泛
地理信息科学基于大量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图、遥感图像、卫星影像、GPS轨迹等。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可为各个行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处理能力强
地理信息科学能够对大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它能够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建模、可视化等,从而提供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
三、应用广泛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广泛,涵盖了测绘、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气象、地震等多个领域。
它能够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决策支持、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服务。
四、科技含量高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地图制图、数学、地理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它在数据处理、算法设计、模
型构建、可视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五、时效性强
地理信息科学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处理、分析、应用,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地理信息科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科学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在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将会更加普及,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同时,地理信息科学将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嘿,你知道地理信息科学这个超酷的专业吗?我呀,就正在这个专业里畅游呢,今天就来给你好好唠唠这个充满魅力的专业知识。
在地理信息科学的世界里,地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舞台。
想象一下,地球这个大舞台上,有高山、大河、茂密的森林、广袤的沙漠,而地理信息科学就像是一个幕后的超级大脑,要把这个舞台上的一切都弄个明明白白。
比如说,我们学习地理的时候,知道哪里有山脉,可地理信息科学呢,它不仅仅知道山脉在哪,还能精确地告诉我们这座山有多高,它的坡度是多少,甚至山上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以前只知道他是个高个子,现在呢,连他脸上有几颗痣,头发的疏密程度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他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专业有点迷糊。
有一次我们出去实地考察,到了一个小村子。
他就问我:“这小村子有啥可考察的啊?不就是几间房子,几块地嘛。
”我就笑了,跟他说:“你可别小看了,在我们地理信息科学的眼里,这个小村子可大有文章。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仪器和技术,把这个村子的房屋布局、道路走向、农田分布都变成数据,就像给这个村子拍了一张超级详细的X光片。
然后我们可以分析这些数据,看看这个村子的发展规划合不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比如说,要是发现农田离水源太远,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修个小水渠之类的。
这时候,小李就恍然大悟了,说:“哎呀,原来这么神奇啊。
”地理信息科学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这GIS 啊,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盒。
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地理数据,像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都装进去,然后像变魔术一样,把这些数据变成直观的地图或者图表。
我记得我们做一个城市规划的项目时,要分析这个城市各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还有商业分布情况。
我们就把收集来的数据一股脑儿地扔进GIS这个魔法盒里,然后哇,出来的结果让我们都惊叹不已。
它清晰地显示出哪些地方人口过于密集,交通拥堵,哪些地方商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讲 1、试从遥感数据评价的角度比较IKONOS/Quickbird,Landsat TM/ETM+,和Terra/Aqua MODIS数据各自的优劣。
遥感数据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评价遥感数据的质量应分别从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四个方面进行。 IKONOS卫星可采集1m分辨率全色和4m分辨率多光谱影像的商业卫星,同时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可融合成1m分辨率的彩色影像。从681km高度的轨道上,IKONOS的重访周期为3天,并且可从卫星直接向全球12地面站地传输数据。而QuickBird卫星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61m。该卫星具有引领行业的地理定位精度,海量星上存储,单景影像比其他的商业高分辨率卫星高出2-10倍。 Landsat卫星的轨道为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保证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的上午成像,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每16-18天覆盖地球一次。Landsat上携带的传感器空间分辨率也由80m提高到30m,Landsat-7的ETM又提高到15m。 Terra卫星是EOS计划中第一颗装载有MODIS传感器的卫星。它装载的五种传感器能同时采集地球大气、陆地、海洋和太阳能量平衡的信息。Terra沿地球近极地轨道航行,高度是705km,它在早上当地同一时间经过赤道,此时陆地上云层覆盖为最少,它对地表的视角的范围最大。Terra的轨道基本上是和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垂直,它的图像可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球总图像,每日或每两日可获得一次全球观测数据。科学家通过这些图像逐渐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和效果,他们的目标是了解地球气候和环境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作用的。 比较IKONOS与TM数据,可以发现IKONOS的多光谱波段就是TM的前四个波段,IKONOS去掉了TM的后三个波段,光谱性质不如TM好了,但是IKONOS空间分辨率要比TM高得多,IKONOS影像可以与航空相片相媲美。Quickbird传感器与IKONOS相同,分辨率也很高,只是图像覆盖尺度和传感器倾斜角度有些差别。光谱范围广、数据接收简单、更新频率高则是MODIS数据最主要的特点。
2、Google Earth/Map遥感数据具有何种地图投影特征?举例说明Google Earth/Map高分辨率影像与Landsat TM/ETM+OLI数据的几何配准方法。
Google earth的卫星影像,并非单一数据来源,而是卫星影像与航拍的数据整合。其卫星影像部分来自于QuickBird商业卫星与陆地卫星(Landsat-7卫2
星居多),航拍部分的来源有BlueSky公司、Sanborn公司、美国IKONOS及法国SPOT5。Google Earth/Map遥感数据采用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Space Oblique Mercator Projection,简称SOM投影)。该投影可满足卫星遥感资料如陆地卫星影像投影变换的需要。多数用于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圆形轨道,且以动态遥感方式对地表进行扫描成像的地球观测遥感卫星(如陆地卫星多波段扫描仪MSS和TM)。为便于直接建立卫星影像与投影系统之间的变换关系,在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中,将地球旋转的影响,用时间为参数,通过使圆柱面沿中心轴左右滑动来补偿。 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源有不同的特点,例如TM影像光谱信息丰富,但SPOT数据分辨率高,两者复合既可以提高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又可以保持较丰富的光谱信息。为了使Google Earth/Map SPOT高分辨率影像与Landsat TM/ETM+OLI数据所对应的地物吻合,分辨率一致,必须先完成配准。方法是采用几何校正,分别在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上选取控制点,用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内插运算等对分辨率较小的图像进行重采样,完成配准。三次卷积内插法是进一步提高内插精度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增加邻点来获得最佳插值函数。实际工作中控制点的选取应大于最低数很多,且应选在图像上易辨别、较精细的特征点,这很容易通过目视方法辨别。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此外,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特征实在不明显的大面积区域,可用求延长线交点的办法来弥补,但应尽可能避免这样做,以避免造成认为误差。
第二讲 1、遥感影像分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遥感影像分析的主要目是根据图像所包含的光谱信息、空间信息、多时相信息和辅助数据确定地面物景中对应的物体类别、性质及其变化,例如农作物类别、林区林种、农林虫害、泛区面积、矿山岩性、土壤成分和城镇变迁等。从遥感影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目视解译,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影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也可以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影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对影像进行计算机解译。 遥感影像处理分析过程中,可供利用的影像特征包括: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极化特征和时间特性。在影像要素中,除色调/彩色与物体的波谱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外,其余大多与物体的空间特征有关。像元的色调/彩色或波谱特征是最基3
本的影像要素,如果物体之间或物体与背景之间没有色调/彩色上的差异的话,他们的鉴别就无从说起。其次的影像要素有大小、形状和纹理,它们是构成某种物体或现象的元色调/彩色在空间(即影像)上分布的产物。物体的大小与影像比例尺密切相关;物体影像的形状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纹理则是一组影像中的色调/彩色变化重复出现的产物,一般会给人以影像粗糙或平滑的视觉印象,在区分不同物体和现象时起重要作用。第三级影像要素包括图形、高度和阴影三者,图形往往是一些人工和自然现象所特有的影像特征。
2、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如何有效提高分析自动化的水平? 目视解译是指利用图像的影像特征(色调或色彩,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形、位置和布局),与多种非遥感信息资料(如地形图、各种专题图)组合,运用其相关规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早期的目视解译多是纯人工在相片上解译,后来发展为人机交互方式,并应用一系列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影像的增强,提高影像的视觉效果后在计算机屏幕上解译。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原则是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先“已知”后“未知”;先“易”后“难”等。一般判读顺序为,在中小比例尺像片上通常首先判读水系,确定水系的位置和流向,再根据水系确定分水岭的位置,区分流域范围,然后再判读大片农田的位置、居民点的分布和交通道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地质、地貌等专门要素的判读。 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遥感影像的自动分类可以有效提高遥感影像分析的自动化水平。由于地物在同一波段、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都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通过对某种地物在各波段的波谱曲线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增强处理后,可以在遥感影像上识别并提取同类目标物。早期的自动分类和图像分割主要是基于光谱特征,后来发展为结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等综合因素的计算机信息提取。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是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在计算机分类之前,往往要做些预处理(如校正、增强、滤波等,以突出目标物特征或消除同一类型目标的不同部位因照射条件不同、地形变化、扫描观测角的不同而造成的亮度差异等),图像上的其它信息如大小、形状、纹理等标志尚未充分利用。
第三讲 3、基于对象的影响分析中包含那些基本步骤? 4
基于像素级别的信息提取以单个像素为单位,过于着眼于局部而忽略了附近整片图斑的几何结构情况,从而严重制约了信息提取的精度,而面向对象的遥感信息提取,综合考虑了光谱统计特征、形状、大小、纹理、相邻关系等一系列因素,因而具有更高精度的分类结果。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技术进行影像的分类和信息提取的方法如下: 首先对图像数据进行影像分割,从二维化了的图像信息阵列中恢复出图像所反映的景观场景中的目标地物的空间形状及组合方式。影像的最小单元不再是单个的像素,而是一个个对象,后续的影像分析和处理也都基于对象进行。然后采用决策支持的模糊分类算法,并不简单地将每个对象简单地分到某一类,而是给出每个对象隶属于某一类的概率,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按照最大概率产生确定分类结果。在建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时,建立不同尺度的分类层次,在每一层次上分别定义对象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相邻关系特征。其中,光谱特征包括均值、方差、灰度比值;形状特征包括面积、长度、宽度、边界长度、长宽比、形状因子、密度、主方向、对称性,位置,对于线状地物包括线长、线宽、线长宽比、曲率、曲率与长度之比等,对于面状地物包括面积、周长、紧凑度、多边形边数、各边长度的方差、各边的平均长度、最长边的长度;纹理特征包括对象方差、面积、密度、对称性、主方向的均值和方差等。通过定义多种特征并指定不同权重,建立分类标准,然后对影像分类。分类时先在大尺度上分出“父类”,再根据实际需要对感兴趣的地物在小尺度上定义特征,分出“子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中,每个对象含有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信息丰富,分类的依据更多,分类更加灵活。
4、传统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中应用?
传统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已经很成熟,主要包括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数据驱动方法,而监督分类是自顶向下的知识驱动法,先进行训练再进行分类,即先学习再分类法。二者的主要区别为是否有知识的参与。比较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法有:ISODATA法和分级集群法。ISODATA法是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的粗糙分类,然后基于一定原则在类别间重新组合样本,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监督分类法有:平行六面体法、最短距离法、马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波谱角度制图(SAM)以及二进制编码方法等。波谱角度制图(SA)方法是一个基于自身的波谱分类,它是用n维角度将像元与参照波谱匹配,这一算法是通过计算波谱间的角度(将它们处理为具有维数等于波段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