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备战2015】2015届高考地理 试题汇编 M2中国地理

M2中国地理【文综地理卷·2015届XX市XX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M2 42、黄河“几”字湾地区位于四省区交界处,区内灌溉农业发达,矿产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4分)(1)本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制约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分)(2)列举从A到B体现出递变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递变规律。
(6分)(3)CD线两次穿过黄河,比较穿过附近黄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
(8分)(4)利用黄河水的灌溉,造就了河套平原“塞上米粮川”的美誉,但也有不好的方面。
分析灌溉对黄河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的特征。
【答案解析】(1)水源(2分)解析:本区降水较少,影响因素是水源。
(2)降水量,递减;植被,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夏季风,强度递减;干湿状况,半干旱—干旱(6分)解析:植被的变化主要是降水的变化,与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3)流量,C大于D;流速,C小于D;凌汛,C有、D无;含沙量,C小于D(6分)解析: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区别在于流量,流速,凌汛,含沙量。
(4)使中下游流量减少,进一步导致水源短缺,发电量减少,泥沙沉积加重,生态变差。
(8分)解析: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水量减少,引发水源短缺,发电量减少,泥沙沉积加重,生态变差。
【思路点拨】西北地区水源是基础,很多生产活动与之有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综地理卷·2015届XX市XX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M2读下图(我国某省轮廓图),完成35~36题。
35、与该省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XX相接B.其邻国有印度、缅甸、老挝C.少数民族个数众多D.省会为XX36、有关该省自然地理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水能资源丰富②多地质灾害③全境位于高原上④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⑤物种资源很丰富⑥喀斯特地貌发育A.①②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④⑤【知识点】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特征。
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2015•新课标II卷)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答案】(24分)(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3分)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2)问题:泥沙淤积。
(2分)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分)(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分)(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2015•新课标I卷)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2015地理测试卷

2015地理测试卷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单选题(50分)读图,回答1——2题1.气候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南北对称但是季节相反的大洲是()A.A B.B C.C D.D2.A洲国家与D洲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被称为()A.南北差距 B.南北对话 C.南南合作D.经济全球化3、“印尼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智利大地震”、“日本大地震”……人们戏言“地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A、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B、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C、主要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D、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西亚地区宗教复杂,物产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地区,读图,回答4——5题。
4.西亚居民的人种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A.黄种人、基督教 B.白种人、伊斯兰教C.黑种人、犹太教 D.混血种人、佛教5.图4内①②③④国家中,不是石油输出国的是b c a 2000 1000 2005000(米)南 北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6——7题:2013年2月24日,滨州地区天气预报:白天,多云转晴,降水概率20%,风向北,微风。
夜间,晴,降水概率0,风向北,微风。
温度4℃—8℃. 6、能正确描述滨州地区该天天气的词语是( )A、寒冷干燥 B、风和日丽 C、炎热多雨 D、温暖湿润 7、根据这天的天气情况,当地人们较为适宜开展的活动是( ) A、开展滑雪比赛活动 B、开展游泳比赛活动 C、在稻田里插秧 D、在室外晾晒衣服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捕食海豹的区域日趋缩小,面对食物短缺,北极熊为填饱肚子只能同类相残(如右图)。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距太阳越来越近B.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C.各地的夏季变得越来越长D.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废热读图:沿78°E 南亚地形剖面图,完成9——10题。
9.b 地形区为: A .恒河平原 B .亚马孙平原C .德干高原D .密西西比河平原10.该地形区最主要的气候灾害是 A .沙尘暴 B .寒潮 C .台风 D 读南极地区图,完成11——12题。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试题1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试题1.、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的基础。
首先,政治上,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稳定其内部统治,重用人才。
其次,经济上,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经济,实行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屯田制等。
再次,军事上,军事战略的运用,即孙刘合作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最后,地理环境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提到了一定的作用。
蜀有剑门之险,吴有长江天险。
北方的魏国虽然势力强大,但是其士兵不习水性,而吴国的士兵则习水性,加之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对付魏国,使曹魏政权无能为力。
三个国家都各有自己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2、简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及其影响一、先秦及秦《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
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
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
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
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二、两汉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
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
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6:第六批次1:[论述题]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参考答案: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
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
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
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
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
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
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一、填空题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历史自然地理包括历史地貌地理、()、()、()、()。
4、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研究的开创者。
5、竺可桢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和物侯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6、到18世纪清朝康乾盛世时最终确立中国历史疆域——西达黄岭以西和巴尔喀会湖,东到()、北抵()、()南包()。
7、水经注的作者是()8、()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不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
9、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
10、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最早的居民是中国内地的()。
11、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一是防御掠夺、二是()、三是()。
12、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在与()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
13、到春秋晚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商人阶层也日益活跃。
14、清代,无锡号称“布码头”,镇江号称“()”汉口号称()。
15、广州是唯一()的商埠,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手工业也比明代更加发达。
二、名词解释1、移民2、楚长城3、《徐霞客游记》4、山海经5、寰宇通志6、《尚书·禹贡》7、《蛮书》8、大野泽9、羁縻府州三、简答题1、历史时期主要沙漠区的名称及地理位置?2、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3、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侯的变化.4、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5、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始地点?中国历史地理答案一、填空题1、《汉书·地理志》2、《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3、历史水文地理、历史生物地理、历史气候地理、历史灾害地理4、气候变迁5、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6、库页岛、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外兴安岭、南沙群岛7、郦道元8、1689、1727 9、武威、酒泉、张掖、郭煌10、古越族11、保护屯田、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12、畜牧区、北方13、金属14、银码头、船码头15、对外开放二、名词解释1、移民:就是指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人口。
2015高考一轮中国地理综合练习题(四)

2015 高三中国地理综合练习题(附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合计50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家,回答1-5题:1、我国可见到太阳直射的省级政区共有( ) A. 4个 B.7个 C.3个 D.5个2、关于下图中四个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北而南的排序是①②③④B、四处省区中没有一个濒临海洋C、四个省区彼此之间互不相邻D、图中①省位于地势二级阶梯上3、在我国陆上邻国中,与我国有着不连续疆界的国家是: ( )A、俄罗斯、蒙古B、印度、缅甸C、俄罗斯、印度D、朝鲜、越南4、我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 ( )A、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B、维吾尔族、苗族、哈尼族C、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D、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A、东南多,西北少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下表中人口数为1999年资料。
读下表,回答6-7题:6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7、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 )A、青海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B、陕西位于湿润区C、云、贵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D、受海陆位置影响,甘肃跨越四类干湿地区,8.下列河流中,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的一组是A.黑龙江松花江 B.海河黄河C.长江及其支流 D.珠江及其支流9.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位于()A.山东境内的入海口B.兰州与银川之间C.中下游交界处附近 D.内蒙河口镇附近10、下列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 (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1、我国四大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是: ( )A、水能资源丰富B、石油或天然气资源丰富C、光照资源丰富D、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12.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A .在上游峡谷建水电站 B.在中游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C.在下游植树种草,打坝淤地D.加固“水上长城”——黄河大堤13.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为:①青藏高原②华北平原③黄土高原④内蒙古高原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读等高线地形图图7-1-10,完成14-15题:14.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C.该地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D.改良红壤、保持水土是当地改造中低产田的重要途径15.判断该地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A.天然橡胶 B.棉花 C.茶叶 D.甜菜我国地域辽阔,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多样,据此回答16-21题:16、下列地区,具有“山下有花山上雪”“一山居然四季全”气候特征的是: ( )A、阴山地区B、祁连山地区C、雪峰山地区D、横断山区17、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主要是是由于: ( )①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②离海远近的不同③大气环流的影响④山脉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8、下图是我国某城市气温各月变化曲线图,它最可能位于:A、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C、云贵高原D、江南丘陵19、黑龙江省的呼玛县成为世界种植水稻最北的地区是由于:A、季风的影响B、地形的影响C、海陆位置的影响D、纬度位置的影响20、我国既不受冬季风影响又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藏北高原C、塔里木盆地D、南岭21、我国不受寒潮侵袭的地方有: ( )①台湾岛②海南岛③滇南谷地④雅鲁藏布江谷地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和()共同创造了人类。
()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二、选择1.我国历史上处于寒冷时期的朝代有:()A.西周B.东汉C. 唐朝D.北宋E.南宋F.元G.明H.清2.我国历史上处于温暖期的朝代有:()A.西周B.东汉C. 唐朝D.北宋E.南宋F.元G.明H.清3.商朝时期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4.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有:A.太阳辐射B.太阳黑子C.下垫面D.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三、问答题:1.简述近五千年以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规律和总趋势2.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的寒冷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历史时期的植被一、填空1.进入历史时期我国现有的植被带已基本形成,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与荒漠三个地带。
2.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运动。
其出现主要是因为:(),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和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3.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是从()时期开始的,到明清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4.历史时期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其总趋势是()植被不断扩展。
而且主要是()植被的扩展,()植被逐渐缩减。
5.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是从()时期开始的,到()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二、名词解释1.乾嘉垦殖2.皇木采办三、问答题1.简述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2.简述历史时期森林变迁对黄河文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历史时期的江河湖沼一、填空1.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使黄河下游水道在较长时期内固定了下来,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这条河道在历史上称之为(),在今天沧州南注入()。
2.黄河下游河道改向南流,由淮入海是在()时期。
到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又开始由()入海,入海点在山东利津。
3.东汉时期,王景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即(),它在今天的山东的()入海。
4.与文学巨著《水浒传》紧密联系的湖泊指的是()5.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邢台在内的楚王的(),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部分。
6.历史时期江陵以下的下荆江河道的变迁经西周以前前的()-阶段、周至两汉的()阶段、唐宋时期的(),和元明清的典型()河床的形成。
二、选择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泊的变迁中,由小变大的有:()A.大陆泽B.南四湖C.洪泽湖D.雷夏泽2.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泊的变迁中,由大变小、以至干涸的有:()A.荥泽B.菏泽C.孟诸泽D.雷夏泽3.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长江的()河段A.上荆江B.下荆江C.陵矶—石码头D.武穴—小池口4.我国古称“震泽”的湖泊是:()A.云梦泽B.洞庭湖C.鄱阳湖D.太湖5.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A、洞庭湖B、高邮湖C、洪泽湖D、鄱阳湖6.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共发生过()次重大的改道?A、4B、5C、6D、77. 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先秦时期主要有:()A.禹貢大河B.山经大河C. 西汉大河D.北流三、名词解释1.汉唐安流期2.荆江河曲四、问答题1.分析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原因和影响2.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一.填空1.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方向是由()向()逐渐推进。
2.历史时期我国西北绿洲国家的消亡主要是由于()和()双重因素造成的。
3.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是以()的衰退和()加强为特征的,这种衰落是以中国西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为背景,是人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
4.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它位于()盆地,历史时期的变化主要有()和()两种形式二、选择呼伦贝尔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尔沁沙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毛乌素沙地以上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有:历史时期形成的有:三、名词:统万城第六章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一、填空1. 西汉时在西域设()进行管辖,唐时设()和()-分管天山南北,清朝时由伊犁将军管理,1884年建为新疆省。
2. 唐初,在灭了东突厥和薛延佗后,在漠南和漠北分别设立了()督护府和()督护府。
3.()年1月5日,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外蒙独立。
4. 今天的海南岛早在()-时纳入中原版图,当时在此设()和()郡进行管理。
5. 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是()朝时正式列入中国的行政区划,当时属琼州府管辖。
6. 北宋的《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九乳螺洲”指的是()7. 在西藏地区,元朝时设()、明朝时设()都司和()都司、清朝时设()进行管理。
8.1914年,英国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印度的()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出了一条非法的()线,将中印两国传统习惯国界改为以()为界,从而成为中印边界争端的祸根。
9.明朝政府为管理今天西藏地区,在今西藏设立:()A. 乌斯藏都司B. 宣政院C.朵甘卫都司D.驻藏大臣二、名词1.奴儿干都司2.麦克马洪线三、问答题:简述近代沙俄对我国西北、东北边疆领土的侵略第七章历史时期的政区一、填空1.在行政区划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最初的行政区划职能是通过()来实现的。
2.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是()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制,全面推行()制。
4.东晋南朝时为了安置北方的流民实行了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滥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管理制度极不合理,出现两州合治一郡,两郡合治一县的情况,称()。
6.唐朝在州级行政区划中还有府的设置,它包括()()和()三种类型。
7.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传统的()划分区划的原则,突出了( )原则。
8.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呈现()和()两个规律。
二、选择1.汉代的州制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西汉前期B.西汉后期C.东汉前期D.东汉末年2.唐代后期,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为:()A.州B.道C.路D.省3.“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开始于()A.宋朝B. 元朝C. 明朝D.清朝4.清代的湖广是指今天的()A.湖北B. 广东C. 湖南D.广西5.清朝乾隆中叶,全国设八大总督、十五巡抚成为定制,但有几个省没有设总督,它们是:()A.江苏B.山东C.山西D.河南6.明朝为了避免省区的权利过分集中,采用了宋朝的监司制度,把一省之权分属以下诸司:()A.承宣布政使司B.转运使司C.都指挥使司D.提刑按察使司三、名词1.郡县制2.双头州郡三、问答题1.分析历史时期我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2.分析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影响因素历史时期的人口一、填空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发展时期,也是史籍中留下最早而且比较准确的户口统计数字的时期2.东汉时期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不同于西汉的特点:即()和()人口密度大幅下降,()地区人口密度大幅上升。
3.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从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移民和()移民两类。
4. 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来源于魏源的《》二、选择1.历史时期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是在()A.唐朝初年B.唐朝末年C.盛唐时期D.北宋时期2.我国古代人口第一次突破一亿大关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3.我国南北人口之差达到历史时期的顶点是在()A.唐朝B. 南宋C.元朝D.明朝4.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主要发生在()A. 元末明初B.明代C.明末清初D.清代三、名词:闯关东三、问答1.分析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2.简述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