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辜鸿铭英译儒经的翻译策略
辜鸿铭与儒家典籍英译:一种后殖民视角

Ku Hungming's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作者: 章莉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148-15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辜鸿铭;典籍英译;后殖民翻译理论;文化身份
摘要: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
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
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传播学视角下辜鸿铭的儒家文化外宣翻译解析

Analysis on Translating GU Hong-ming's Confucius Culture for Overseas Aud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作者: 张枝新 陈光明
作者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出版物刊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辜鸿铭 儒家文化 受众 翻译
摘要:由于受众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心理特点,传播媒介传出的信息不能完全按照传播者的意图为受众所接受。
晚清时期,辜鸿铭所译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定时期异域受众的要求,赢得了众多的英语读者,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对外文化传播。
《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20年第8期(总第200期)No. & 2020General.No.200《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尹志洁a,高战荣“(黑龙江大学a.西语学院;b.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巨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源泉。
选取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翻译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入手分析,指出文化典籍的 翻译是一个综合、多方考量的问题,要把译文和译本看作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分为二地看待。
针对具体问题 进行分析,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应釆取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同时,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得出对于儒学及《论语》传播的受众不同,可以釆取多个不同译本供各类儒学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辜鸿铭;理雅各;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08-0108-05《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思想言行 的儒家经典巨著,其中蕴含的纵横搏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这部集中华思想之大成的伟大著作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了东方哲学不朽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任由时代变迁唯我不变的文化精髓。
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翻译《论语》的热潮,尤其近年来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 使得更多中西方学者想从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孔子智慧.探寻中国智慧。
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拥抱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下的身份探寻与定位、重 塑与建构、更新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一直以 来以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定不会像西方那样霸凌,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优于、凌驾于他国文化 之上。
我们欢迎外国朋友学习、了解、借鉴中国文 化,汲取孔子智慧、中国智慧、希望更多的西方学者看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辜鸿铭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及其启示

辜鸿铭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及其启示中国哲学文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系统性、深层次的认识,也是中国智慧与人类生存之道的书写呈现,承载了中国人的知识、价值和方法论,凝聚着人际共在与合作的哲学理性。
经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清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和近现代海内外汉学家的不断努力,中国哲学文献的西语翻译成为传播中国智慧、建构人类理性的一股清流并延续至今,史称“中学西传”。
在近代翻译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晚清名士辜鸿铭就是“中学西传”的典型代表。
然而,由于19世纪以后中西关系的逆转,在文化交流方面人们倾向于关注“西学东渐”,而对“中学西传”趋于淡忘,对辜鸿铭在翻译中华文化经典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有所忽视。
在当今语境下,总结并反思中哲西译和中西哲学对话的历史,参考和借鉴辜鸿铭当年的一些翻译做法,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有一定助益的。
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在其《中庸》英译本的序言中表达了《中庸》是中华智慧之书,其英译是为了便于欧美人了解中国文化之“道”,培养道德责任感。
有人据此认为,辜鸿铭的翻译目的在于弘扬中国文化,呈现中国良好形象。
实际上,辜鸿铭的真正意图在于救世。
他翻译《中庸》(1906)、《论语》(1898)的着眼点是全人类。
他认为《论语》的翻译,其核心在君子之仁,也是西人所缺失之道德。
他说:“孔子六经之所谓道者,君子之道也。
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后人知相让。
若世无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让,则饮食之间狱讼兴焉,樽俎之地矛戈生焉。
余谓教之有无,关乎人类之存灭盖于此也。
”显然,辜鸿铭翻译中国经典的关注点在于全人类的文明教化。
之所以推崇中国文化,是因为他试图依据儒家文化设计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重建人类道德伦理秩序。
辜鸿铭在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时,力图将其中包含的道德价值译介到西方文化之中,以力劝西方社会接受仁爱道德文明,放弃枪炮暴力文明。
虽然“四书五经”之前已有翻译,但辜鸿铭认为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并不准确,甚至有误读之嫌。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格义策略的伦理审视

交锋 更加频繁 , 文化在综 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 凸
显, 维护 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 巨, 增强 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中华 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 毋庸 置疑 , 典籍 外译 是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 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的一条重要的现实途径 , 更是当代 中国译者 的历
( )格 义 的 内涵 一
公是西周奴隶主 阶级 的杰 出政治家 , 他制定 的周礼奠定 了周 朝的统治基础 。在注释 中,辜 氏将周公解释为 :“ h ss Te Moe
o o o fCh n s so y: e f u d ro n u i s n t e rS ln o i e e Hit r Th o n e fCo f cu ’ ai v
my me t l o r a e d c y d F r a l n i o Ih v n a we sh v e a e ! o o g t p me n w a e Nhomakorabea、
辜氏儒经英译 中的格义策略
n t ra , s1 s n o o u odo h u"】 周 o emta wa tod 。 f r r f o . d wo t o L C [ 0
基 于规 范的伦理 ,违 背再现伦理 ,在提 高译文可读性的 同时,抹 杀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 为提 升文化软 实力的重要 途径 ,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 陌生化 策略 ,同时兼顾 目标语社会 的规 范,遵守存异优先 、兼顾
规 范 的 翻译 伦 理 。 ’
关键 词 : 辜 鸿铭 ;儒 经 英 译 ;格 义 ;陌 生 化 ;翻 译 伦 理
中图分类 号:H0 9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 — 2 12 1) 5 0 7 — 3 0 6 5 6 (0 2 0 — 0 7 0 与康法 朗等 ,以经 中事数 ,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
辜鸿铭归化英译《论语》探究

第3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月 Vol.38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6──────────基金项目:上海电力学院课程建设项目(20163169) 收稿日期:2016-10-08作者简介:么孝颖(1966-),女,河北丰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52-辜鸿铭归化英译《论语》探究么孝颖(上海电力学院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0)摘 要: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该译作也因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受到或褒或贬的评价,本文无意对相差悬殊的评价进行立场选择或者评判,而是意欲循着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意向读者、以及意向读者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思维模式等方面剖析辜鸿铭之所以呈献如此译作背后的深层缘由。
关键词:归化;翻译动机;意向读者;价值取向;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6-0052-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6.012On Gu Hongming’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YAO Xiao-y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China)Abstract: Gu Hongming’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and is also valued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due to its domesticating strategy. This paper is not intended to make any judgment on those different views, but instead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Gu presented such an English version by considering his translation motivation, his intended readers, his intended readers’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ir cognitive model.Key Words: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motivation; intended readers; value orientation; cognitive model归化和异化是1813年由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

收稿日期:2019—07—21作者简介:杨若柳(1994—),女,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明代诗学的研究。
一、引言《论语》一书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该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观念。
自利玛窦首开《论语》翻译先河后,《论语》的译介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据学者统计有60多种中西译本①。
在这众多译本中,辜鸿铭②先生的译本以鲜明的翻译特色与巧妙的翻译技巧尤为西方受众认可与接受。
他所翻译的《论语》③一经出版便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销路很广,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术界对辜氏《论语》译本的评价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辜鸿铭采取归化翻译的方法,不是对原文的忠实还原[1];赞赏者认为其译本达到了有效传播的目的,切实提高了中国的文化知名度[2]。
实际上,辜鸿铭先生的译作是兼具准确性与审美性的,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建立在对原文的精准解读之上,看似没有忠实还原文本,实则是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而作出的文化适应与调整,是处在当时世界文化环境中的无奈之举。
译者试图抛开译出语所处的文化语境,让作品去靠近译入语,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文化距离,目的是方便受众阅读。
辜氏译本中的文化适应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二、对弟子姓名的文化缺省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数量众多的弟子并未全部出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是散见于其他典籍之中。
《论语》中涉及的弟子数量不多,但都各具特点,我们熟知的有端木赐、冉求、曾点、曾参、宰予、卜商、樊须、原宪、冉伯牛、仲弓等人。
他们或老或少,或贵或贱,或智或愚,或仕或隐,正是他们丰富的个性色彩构成了《论语》一书的多姿多彩。
然而,辜鸿铭先生在翻译《论语》时未将文中所涉的弟子全部译出,只以其身份代替具体姓名,统统译作“A disciple of Confucius ”,这是辜鸿铭先生为读者作出的文化缺省。
在这一缺省策略中有两名弟子例外,他们是颜回与仲由。
颜回,字子渊,他在《论语》中出现共计35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杨若柳(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论语》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代表之作,其翻译作品版本众多,其中传播效果最优的当属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译本。
辜鸿铭英译《论语》赏析

辜鸿铭英译《论语》赏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辜鸿铭以其英译《论语》闻名于世,对这部经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赏析,为读者带来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辜鸿铭注重《论语》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的翻译。
他尽量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气质,用简练而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力求给读者带来真实而美妙的阅读体验。
这种注重语言风格的翻译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理解原文的内涵。
其次,辜鸿铭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教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他通过对每一章节的分析和对话的权衡,深入剖析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和人际关系观念。
辜鸿铭对于《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和故事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读,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规范。
此外,辜鸿铭的翻译中注重了《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他通过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解释,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背景信息。
辜鸿铭还对于诸多历史名词和典故进行了详细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和比喻。
总体来说,辜鸿铭的英译《论语》赏析丰富了读者对于这部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认识。
他注重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的翻译方式,深入解读了思想和道德教诲,并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释,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这一赏析对于研究《论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人所编文集 当中 ;中庸》 《 译本 10 年的伦敦单 98
行本至 12 年间重新刊印达四次 , 98 说明辜 氏儒经
者 的平衡发 展。能否提升 和强化软实力 , 系到 关
* 湖北 省教育厅科技处 优秀中青年人才项 目 (2011) 目名称 : 辜鸿铭英译儒 经之跨文化学传播研究” Q091 。项 6 “ 。
的理 解 , 所 采取 的 创新 性 的翻译 策略 很 成 功。在 当前 我 国经 济 实力 日益 提 高,迫切 需 他
要 大 力倡导 和提 高 民族文 化影 响 力的 背景 下 , 氏对 翻 译 策略 的把 握 和 创 新值 得 我 们 学 辜
习和借 鉴 。
关键词 : 辜鸿铭 ; 文化传播 ; 翻译策略; 创新性 的辜译儒经Biblioteka 问世之初却招来 以王国维为代表 的
一
批 学者 的批 评 。
辜氏相信儒家思想之道与西方的文学哲学 巨人之
道都 可 以成 为超越 民族 国家 界 限 的经 世 之道 , 儒
王国维认为辜氏《 中庸》 译本“ 大病” 有二 ,小 “
误 ” 干 。其 之 大病 者 , 若 一在 于 用空 虚 广莫 之语 翻 译儒 学概 念 , 导致 “ 人 之说 之 特质 , 不 可见 , 古 渐 所 存 者 肤 廓 耳 ” 二 在 于 “ 西 洋 之 形 而 上 学 释 此 ; 用 书 ”解 释 过 度 , 于 附 会 。 “前 病 失 之 于 减 古 书 , 流 之意 义 , 而后 者 失之 于增 古 书 之 意义 。吾人 之 译 古书 , 其量 而 止则 可矣 , 如 或失 之减 , 或失 之增 , 虽
中图分 类号 : 09 H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19 (0 10 —07 10 80 2 1)2 02—0 3
一
、
引言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前途 。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 、 第七次作代会上
的讲话 中明确指 出 : 造 民族 文化 的新辉煌 , 强 创 增
作, 分别为《 论语 》 中庸》 大学》 《 和《 。其 中《 论语》 译本 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 ;中庸》 《 译本 10 年刊 94 载于《 日本邮报》 10 年 由上海英文《 ,96 文汇报》 社
首版 ;大学》 《 译本 11 年 由上海英文《 95 文汇报》 社
出版 , 其中以《 中庸》 本流行最广 , 译 被多位名家
文 化 传 播 视 角 下 辜鸿 铭 英 译 儒 经 的翻 译 策 略 *
姚 刚 , 冯 婕
( 武汉 科技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北 武汉 406 ) 湖 305
摘 要: 辜鸿铭是我 国儒 经英译的先驱。虽然他 的儒 经译本 曾经受到一些学者的诟 病, 但在 读 者尤 其是 国外读 者 中却 收到 了很 好 的反 响 。就 其 原 因而 言 ,是 他 采 取 的创 新 性的翻译策略。从有利 于中华文化传播的视 角审察, 辜鸿铭对 中国儒 家文化精髓有深刻
收稿 1期 : 1 — 4 2 3 2 1 0— 6 0
作 者简介 : 姚
一
 ̄(90 , , 士 , 118 一)男 硕 ] 河北 沧县人 , 武汉科技 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文化 交际 , 跨 翻译理论与实践。
72 —
姚
刚, 冯
婕: 文化传播视角下辜鸿铭英译儒经 的翻译策略
辜鸿铭 (88—12 ) 15 97 ,是 活 跃 在 清 末 民初 的
著名文化人物 , 与严复, 林纾齐名 , 并称“ 福建三 杰” 。与严复和林纾不 同的是 , 辜鸿铭热衷于中学 西译 , 用西文阐述中华思想文化 , 在将儒家文化与
西方强势文化进行 比较的过程 中, 更加推崇儒家 文化的济世理念 , 在西学东渐盛行 的时代独树一 帜 ,赢 得 了西 方 民众 的 尊 敬 , 可谓 是 当 时 时代 文 化界里的一朵奇葩 。辜鸿铭( 以下称辜氏) 自己 用
中学西渐 , 制造 中国形象 的局 面” 为国人赢得 了 , 对 自身传统文化 自主 阐释 的话语权 , 在世界舞 台
播过程 , 传播行为 , 传播意识和传播关系。翻译是
一
项复杂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 译者对 目的语 和来
上为中华文化的传播 打开 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这 个意义上讲 , 氏的翻译 活动 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辜
源语的不同语言文字的精通和对两 国文化精髓 的 深刻把 握可 以起 到 促进 沟 通 , 强 不 同文 化 之间 增
相互影 响的桥 梁 作用 。 二、 辜鸿 铭 的儒 经翻 译及 其创 新翻 译策 略
意义 , 而且对当前我 国的对外 文化传播事业具有
非 常 重要 的启 示 。
辜鸿铭 一生 主要 翻译 了三部儒家 的经典著
阿瑟 . 密斯 牧师 之 间 , 史 让人 感 到 巨大 的差 别 。辜 ” 氏看来 , 方 的儒 家 之 道 与 西 方 的哲 人 之 理 没有 东 本质 差 别 , 所 谓 “ 不远 人 , 正 道 中西 固无 二道 也 。 ”
译本在国外读者 中很受欢迎 , 俨然成 了西方人 眼
中中 国儒 学 的权威 。然 而 在西 方人 眼 中广 受欢 迎
第 2 卷第 2 l 期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 1 l o2 0 2 N . .
Jn .0 1 u e2 1
2 1 年 6 01 月 J U N L O H N ME A L R IA A A E ’ IS IU E O R A FWU A T L U G C LM N G RS N TT T
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 提升国家软实力 , 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在建构国家软实
力的过程中, 博大精深 的文化传统是提升 国家软
实力取 之 不尽 的源 泉 。因此 ,当前 必 须加 大优 秀
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 。 文化传播 , 从传播学角度上讲 , 主要探讨传
创新性 的翻译实践“ 打破了由传教士 , 汉学家垄断
我国改 革开放 已经 3 年。3 0余 0多年来 , 我 国文化事业取得 了辉煌成就 , 但在某些 方面也表 现 出许多无奈。反思 3 年的发展 , 0 我们有成功的 经验 , 也有失误带来的教训。最深刻 的教训就是 ,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过程 中, 我们不能 片面强调经济建设 , 还应当重视文化建设 , 达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