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家历史人物沿革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故事-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简介 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简介 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简介沈万三是怎么死的?早几年一部电视剧《聚宝盆》,将沈万三此人带到了大众的眼前。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知道了沈万三是明朝的一个大富豪,他慷慨解囊,资助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多数都存在再创造的因素,因而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偏差。

那么历史上的沈万三到底是怎样的呢?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商人、巨富,祖籍湖州,后其父沈祐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发家致富后,便以苏州为根据地。

沈万三一家早年是耕种之家,凭借一家人的勤劳,因而得以逐渐富庶。

富庶起来后,便开始买卖田宅,因而积累了很多财富。

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一种很赚钱的行业。

一进一出,刨除赋税都能得许多钱银。

而这种发家致富的方式,不仅仅是在现代,在古代更是有效。

乾隆朝号称十九世纪世界首富的和珅,就是凭借着对外贸易,积累了诸多金银的。

元末明初的国家第一富沈万三,最终能成为第一富豪,也是凭借对外贸易。

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沈万三逐渐涉及到对外贸易一块。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世界上贵重而稀缺的物品,沈万三通过将丝绸送出国门,将海外的东西带进中国,迅速积累财富,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沈万三积累财富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因而才有了后世聚宝盆的传说。

沈万三成为富豪之后,从不吝啬,积极发展家乡,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由一个普通村落,发张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

而且据史料记载,沈万三还曾出资建设了三分之一个明朝都城,甚至还提出了拿出百万金奖励将士的请求。

虽不知是否正确,但仍然可以看出沈万三的财大气粗。

关于沈万三的结局,《聚宝盆》是这样表现的。

沈万三被押解至刑场,春香带着万字书闯宫要面见朱元璋,请他看在百姓面上赦免沈万三。

朱元璋终被春香无畏的精神感动,又念在和万三的兄弟情谊上在问斩的前刻将沈万三释放。

沈万三决定到海外发展贸易再次创业,朱元璋前来送行并送给他一罗盘,随后沈万三与春香远行海外。

游江南第一家作文

游江南第一家作文

游江南第一家作文
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是温州地区唯一一
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江南第一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是清康熙皇帝为纪念他的祖父(明朝开国
皇帝朱元璋)在此建的祠堂。

至今江南第一家里还有一块石碑,
上面刻着:“大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字样,正是这段
历史的证明。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个石磨。

这个石磨是江南第一家的“镇
宅之宝”。

石磨分上下两层,上一级是用来磨米的,下一级用来
磨粉。

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像一个大漏斗似的。

上面刻着:“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造”几个大字,字下还有一条龙和
一只石狮子在守护着这口大石磨。

继续向前走,就会看到一条用石头做的小河。

河上面有两座桥,桥下面有一口大缸,里面装满了水,河水清澈见底;河里还
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

旁边还种着几棵参天大树。

听妈妈说:“江南第一家”里有一口水井,传说这口井是当年朱元璋带兵打
仗时挖的。

—— 1 —1 —。

忠、孝、廉、洁 再造“江南第一家”

忠、孝、廉、洁  再造“江南第一家”

忠、孝、廉、洁再造“江南第一家”周晶【期刊名称】《神州》【年(卷),期】2007(000)011【摘要】11月8日,"江南第一家"的开游节仪式在其牌坊群前的广场上胜利召开,喧闹的锣鼓、游走的板凳龙无不向四方宾客展示着主人的热情好客。

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叶建国在开游节开幕式上,由衷地称赞浦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浦江"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典范,弥足珍贵。

浦江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加大投入,深入实施"江南第一家"古镇保护开发工程,新建成了九座牌坊群,重现了白麟溪两岸明清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十桥九闸"的独特景致,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了"江南第一家"孝义文化、儒家文化、和谐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一个古色古香、充满历史文脉的郑宅古镇展现在我们眼前。

他表示,"江南第一家"开游节涵盖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活动,这是一个全面展示浦江旅游形象的盛会,一个加强与省内外各界朋友增进友谊、合作交流的盛会,一个推动浦江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盛会。

【总页数】4页(P104-107)【作者】周晶【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相关文献】1.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忠观念考 [J], 王长坤;张波2."全忠"未必忠,"全孝"不能孝--从《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看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冲突 [J], 徐蓓蓓3.王孝忠:做人要“容”做事要“融”--访江苏省优秀企业家、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忠 [J], 冯峰;勇强;文礼4.第一家全国性多行业造价工程师事务所北京华建联造价工程师事务所在京成立杨思忠徐义屏王绍成到会祝贺 [J],5.壹江南:江南主题第一家 [J], 唐晓钰;常美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代钱王千年家训

一代钱王千年家训

一代钱王 千年家训钱氏家训是千年来名人辈出的江南第一世家钱氏家族的精神财富作为乱世英雄,钱镠907年受后梁封为吴越王,立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就是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南沿海一带。

武肃王钱缏出身低微贩私盐入行伍,称王之后,钱姓传了三代五王共执政86年。

钱武肃王有33个儿子,孙辈数以百计。

264万人口的钱姓仅占今天中国人口的0.22‰,虽然排在百家姓的第二位,但钱姓人口并不算多,然而钱氏家族名人辈出枝繁叶茂至今无疑是个奇迹。

钱镠的先人据考证被认为是彭祖,彭祖的第28个儿子掌管钱两,就以职务为姓了。

马来西亚的彭氏至今还与大陆钱氏有密切来往。

千年家训" title="一代钱王千年家训">钱氏枝繁叶茂钱镠是浙江临安人,1992年临安县创立“临安钱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研究钱的组织,随后上海钱研究会1994年成立,10多年来江浙各地已成立了数十家研究钱的民间学术组织。

上海钱镠研究会首任会长钱镇国1995年再版的《钱氏家乘》,是一部记录吴越钱氏家族史并能讲出故事细节的家族史书。

他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家谱,还有更详细的年表、家训、传记、古迹、轶事、世系、支派甚至祠产等。

1919年,钱镇国的祖父,钱武肃王(即钱)第三十二世孙,曾经在英国培养出中国第一位飞行员、后驻美国旧金山领事的清举人钱文选,开始了收集整理家乘的跋涉。

他通过全国1800个县的教育局,向各地分发钱氏家族情况的调查表。

收集整理工作长达6年。

他的这本《钱氏家乘》被中国现存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所收藏。

钱镇国这样介绍《钱氏家乘》:“上海图书馆谱牒专家在编目时,特别在总目录第1078页钱谱中标注:‘《钱氏家乘》由广德钱文选先生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共六册。

此谱搜集丰富、编排有致,钱氏诸谱中之佼佼者也。

’”名人辈出在这项浩繁的工程之后,钱文选又在全国1000多处吴越钱氏分布地中,理出吴越钱氏支派100多个,汇编成第七册支派篇。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

漫话江南首富沈万三沈万三何许人也,元末明初之江南首富也。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江苏第一水乡古镇——周庄的声名鹊起。

沈氏不但成了周庄的明星、名牌,而且他和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相互关系,再次为世人所关注。

沈万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他的事迹,在有明一代,被不少文人炒得沸沸扬扬,多属荒诞无稽传闻。

真实情况是,他原名沈万三,又名富,《明史》马皇后传记成“秀”,字仲荣。

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后徙居江苏昆山周庄。

沈万三善于理财,拥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富可敌国”,仅在朱元璋时代的应天,现在的南京城,就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屋一列为一楹),酒楼四座,沈大官人,名满京城。

从现有记载看,沈万三在什么时候和朱元璋搭上关系,不十分清楚。

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时,曾向朱元璋大献殷勤:送上现已无法确证为何物的的龙角一付,黄金两百斤,白银两千锭,带骑甲士十人。

不久,又出巨资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约占三分之一的城墙。

南京围城之大,可称世界之最,周长达三十三点六公里,城墙最高处达二十多米,两辆大卡车对开毫无问题,巍峨之状可见一斑。

城墙砖全是特制的,长、宽、高均有严格尺寸,每砖重约四十公斤。

砖墙的粘合材料,都是用糯米、蛋清与石灰拌和而成。

这是完全可信的,本人在大跃进中,曾参与成都南城墙的拆除劳动,其粘合材料中的糯米粒还清晰可见。

南京的城墙,虽然是用原始材料建成,它的坚固性,绝不比某些现代建筑逊色。

经过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除了战争和其他人为破坏外,而今仍然屹立完好。

沈万三修了十几公里城墙,费资多少,史无确切数字,如按今天的货币计算,毛估估,没有若干亿,恐怕是不行的。

已经大出风头的沈大款,余兴未尽,还想再露露脸,又向朱元璋提出,要出钱犒赏军队,这次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去了,不但祸及自己,还殃及儿孙。

猜忌成性、残忍成性、满脑子充满“皇权神授”、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朱元璋,立刻“龙”颜大怒,你一个小小商人,出钱修筑京都城垣,已有僭越之嫌,还要拿钱赏军,岂不是要和我朱元璋平起平坐了吗?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个“杀”字随口而出,据说还有“尽诛周庄居者”之意。

介绍江南第一家的作文

介绍江南第一家的作文

介绍江南第一家的作文
得嘞,咱这就给您说说这江南第一家的事儿。

这江南第一家啊,说的可不是寻常百姓家,它可是咱们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您瞧瞧这名字,就知道这家子不同寻常,能称得上“江南第一”,那可不是盖的。

这家人啊,自古以来就是书香门第,家风严谨,家教有方。

家里的长辈们个个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他们不仅自己学得好,还特重视后代的教育。

所以呀,这家人代代相传,出了不少文人墨客、政界名流。

这家的建筑风格也是别具一格,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院子里栽着各种花卉,四季都有花香。

这环境啊,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您说这能不是个好地方吗?
当然啦,这江南第一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们家的家风。

您知道吗?这家人讲究个“孝”字,家里上下都以此为先。

长辈们慈爱,晚辈们孝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都是他们家风的体现。

这江南第一家啊,真是让人佩服。

他们不仅在文化、教育上出类拔萃,更在品德、家风上树立了典范。

咱们这些后人啊,真应该好好学学,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家风和文化。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衙口海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施琅石雕像,高达16.83米,象征着施琅1683年统一台湾。

第一清官施世纶清代中期,有部著名的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大江南北,广为流行,写的是清康熙年间江都知县施仕纶,审案平冤的故事。

小说中的施公,清明如镜,持廉如水,为民申冤,料事如神,除暴安良,执法如山。

这小说中的施公原型,就是清初泉州人施世纶。

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泉州晋江衙口人,靖海侯施琅次子,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因受父施琅封荫,没有经过科举,二十七岁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直接由朝廷授为江苏泰州知州。

随后,历官扬州知府、江宁知府、安徽布政使、漕运总督。

康熙六十一年(1722),病故,享年六十四岁。

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政为民,不仅深得民望,且被康熙皇帝誉为“江南第一清官”。

施琅故居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清廉如水,是施世纶为官的突出特点。

初任泰州知州,就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康熙皇帝称他为“江南第一清官”,主要也正是他在泰州任上的政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得知施世纶为官极为清廉,深得民望,乃出此言。

随后,升任扬州知府,转任江宁知府,同样如此。

康熙四十年(1701),当湖南按察使缺员,大学士推荐施世纶补任时,康熙皇帝这样说:“施世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执,百姓与生员讼,彼必护庇百姓,生员与缙绅讼,彼必护庇生员。

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很显然,康熙皇帝知道,施世纶最大优点乃是清廉,所以,不赞同其任按察使,而委之以湖南布政使,因为这是专与钱粮打交道的官职,在康熙皇帝看来,把这种差事交给施世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随后,施世纶的官场历程,主要也是与钱粮打交道的行当,安徽布政使、户部右侍郎、仓场总督、漕运总督,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康熙皇帝知人善任,施世纶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期望。

尤其是出任漕运总督,这在当时是个大肥缺,连负责押运漕粮的那些小小武官,大多亦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克扣漕粮藏货纳赃而中饱私囊,大发横财。

郑氏族

郑氏族

品《江南第一家》(上)时间:2010-08-17 15:44来源:未知作者:朱春霞点击: 159次品《江南第一家》(上)■ 浙江郑兴阳去年老父和村里几个老人发起修“宗谱”活动,半年时间,三本厚厚的宗谱就摆在我的书桌前。

追根溯源,浙江江山郑氏原来是浙江浦江著名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其中的一个分支。

郑姓源于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将京畿内木或林之地(今陕西华县东)封于弟姬友,国号为“郑”,姬友就是史称的郑桓公。

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

郑桓公为全球郑氏华人的太始祖。

北宋时期,郑桓公第六十一世孙郑凝道官做徽州歙县令,因在任上勤政爱民,而为民称道,任满后便在当地留驻下来。

郑凝道有个儿子叫郑自牖也入仕途,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直谏被贬,谪居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狮城镇)。

时北宋名臣范仲淹为睦州郡守,见自牖为官清正,家风孝义,特书“郑氏家宝”四字褒誉之。

郑自牖有子 19人,其中第13子郑安仁为官到秘阁校理。

郑安仁生三子,即郑渥、郑、郑淮,迁居浦江,成为浦江郑氏的开基祖。

郑淮聪颖绝伦,师从当地名儒朱忄全受学,后入赘于同县承恩里宣氏,家居白麟溪旁,自此正式定居在今浦江郑宅镇。

郑淮生三子:煦、熙、照。

照又生、绮二人,并拥有千亩田产和殷实的家业成为当地著名的家族。

尤其在郑照时,由于北宋末年出现战乱和饥荒,为了救济饥民,卖掉千亩祖传的良田,换取粮食,以拯救生灵,许多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同时,他在家族内部推行伦理孝道,逐渐奠定了义门同居共财的基础。

因此,当义门郑氏正式形成以后,都把郑照尊为义门同居的第一代。

郑生子郑木业、郑橹、郑椎、郑桢;郑木业生子郑子高。

北宋(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郑子高为信安(今浙江衢州)县尉,有善政,于壬辰年(1052)立籍江山城仁寿社花棚巷,成为江山郑氏的开基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第一家”历史人物
《麟溪集﹒郑氏谱图序》:郑氏出自姬姓。

其先祖郑淮辗转来到浦江香岩溪畔(后更名白麟溪),入赘承恩里宣氏家为婿,后郑淮兄郑渥wò、郑涚shuì亦迁来浦江承恩里定居,人称其地曰“三郑”。

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入侵,天下大乱。

——《郑淮毁家纡难》的故事。

郑淮生照,照生绮。

郑绮为郑义门同居始祖。

——《郑绮撞圜救父》、《孝感泉》、《歃血倡义居》的故事。

二、三、四世家主以孝治家,重整家业,家道渐殷。

第五世家主郑德璋,建立私人武装、奠定“以法齐家”宗旨的伦理基础、开办私学。

——《义士郑德珪》、《弃武重文郑德璋》的故事。

第六世家主郑文嗣、郑文融、郑文泰,“以法齐家”宗旨付诸条文,制定家范58则。

——《注重法礼的郑文融》、《拓展家产的郑文泰》、《宋濂求学》的故事。

第七世家主郑钦、郑铉(昌七公),续订家规73则。

——《孝行化僮》、《怒闯军营》、《官小不忘廉》、《刘基访宋濂》的故事。

第八世家主郑濂、深、涛、泳、湜、沂、洽。

——《受知于明太祖的郑濂》、《帝王之师郑深》、《太常博士郑涛》、《弃
官养亲的郑泳》、《布政使司左参议郑湜》、《礼部尚书郑沂》、《建文井、老佛社》的故事。

第九世家主郑榦、棠。

——《监察御史郑榦》、《三试第一的郑棠》、《读书种子方孝孺》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