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节录)

作者:陕西王亚其

编审:赵怀兵

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于”

(3)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大王来何操。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例:未之有也。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不亦……乎”“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童趣》

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通“僵”(jiāng)

“女”同“汝”(rǔ)

“反”通“返”(fǎn)

“被”通“披”(pī)

“属”通“嘱”(zhǔ)

“要”通“邀”(yāo)

“畔”通“叛” (pàn)

“说”通“悦” (yuè)

“乡”通“向” (xiàng)

“与”通“举”(jǔ)

二、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