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与MTH1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3期
2010年5月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o1.12,No.3
Mav 2010
文章编号:1009—315X(2010)03—0209一o3
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与MTH1的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南海天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许多因素如活性氧类物质,可引起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而MTH1能够有效防止8一oxoG导致
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介绍了神经细胞内氧化损伤发生的机理,阐述了帕金森病MPTP模型中MTH1对
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末梢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氧化损伤;MTH1;MPTP动物模型;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Q75 文献标志码:A
Oxidative Damage to Neurons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MTH1 on Neurons
NAN Hai—tia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 10001,China)
Abstract:Many factors in vivo including active oxygen species(AOS)can lead to oxidative
damage to neurons.MTH1 effectively prevents such damages caused by 8一oxoG.This paper
introduces both the mechanism of oxidative damage in neurons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MTH1 on nerve terminals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striata in the MPTP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Key words:oxidative damage;MTH1;MPTP model;Parkinson’S Disease
1 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1.1 神经细胞发生氧化损伤的高风险性
哺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神经干细胞能够增
殖并产生大量神经元。成熟的神经元处于有丝分
裂的后期并且必须在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发挥其
功效。神经元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并产生足够
的ATP以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ATP主要
依靠细胞内的线粒体呼吸产生,与此同时从呼吸
链中漏出的电子将会产生活性氧族(ROS),例如
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基。ROS能够氧化细胞
内包括蛋白和核苷酸在内的大分子,从而导致突
变和细胞死亡等细胞功能的失调。因此,神经元
具有发生氧化损伤的高风险性…。
1.2神经细胞内氧化损伤发生的机理和危害
导致神经细胞内氧化损伤的主要物质 一氧桥鸟嘌呤(8一oxoG),在DNA复制过程中能 够与腺嘌呤和胞嘧啶配对,从而分别增加了由A: T至C:G和G:C至T:A颠换突变的频率 。细 胞核和线粒体中的DNA遗传信息的改变,会导致 突变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突变是体细胞癌变、遗 传性疾病和遗传多态性的根源,而程序性细胞死 亡常常引发退行性病变。大量研究表明,增殖细 胞内8一oxoG的增加会导致突变和癌变频率的增 加,而8一oxoG不断在神经细胞核和线粒体内积 聚,还会使人体出现许多神经变性性病征,如帕金 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和肌萎缩侧索硬 化(ALS) 。 2 MTH1在小鼠MPTP模型中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种神经毒性药物1一甲基 一4苯基一1,2,3,6一四氢毗啶(MPTP),可选择
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南海天(1987一),男,辽宁大连人,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医学研究。
210 大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12卷
性的破坏中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故常被
用来制作研究帕金森病的模型。日本九州大学生
体防御医学研究所的中别府雄作教授,利用该模
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别府教授长期从事
脑神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对大量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总结,证明了MTH1能够有效减少小鼠
神经细胞中8一oxoG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中
的积聚 ,从而阻止了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与
此同时,许多国际知名专家也纷纷发表文献,从不
同方面支持了别府先生的理论。
2.1帕金森病(PD)的MPTP动物模型
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模型实验表明,一些自
体合成或环境内的毒素会阻滞PD的线粒体呼吸
链。其中,MPTP动物模型最清晰地阐明了其中原
理 引。
早在1991年,R.R.Ramsay博士就已证实系 统摄人的MPTP大部分由神经胶质细胞内的单胺 氧化酶转化为MPP ,而MPP 又会通过多巴胺转 运蛋白(DAT)被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吸收。多巴 胺能神经元内积聚的MPP 与线粒体呼吸链的复 合物I结合并阻滞电子的转运,从而导致ROS的 形成和由ATP消耗引起的能量损失。另外,N. Schmidt教授的研究表明,与脑内其他组织相比, 多巴胺能神经元由于多巴胺自身代谢产物的蓄积 更易受到氧化损伤。MPP 导致大量囊泡内多巴 胺释放至细胞质中并提高多巴胺的更新速度,多 巴胺能神经元内的氧化应激也因此大大增加 J。 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羟自由基。羟自由基是 最具活性的ROS之一,可以将许多包括蛋白质、 脂类和核苷酸在内活质分子轻易氧化,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细胞功能失调甚至死亡。这就是PD的 MPTP动物模型。 2.2帕金森病MPTP模型中8一oxoG的积聚 在MPTP致病的PD模型中,脂类过氧化反应 的增加和蛋白质化学性质的改变是常见现象,现 在人们又开始关注该模型中MPTP是否会导致8 一oxoG的积聚。13本从事脑神经研究的山口教 授的研究表明,在一次摄入MPTP(30 mg・kg~, i.P.)12~24 h之后,8一oxoG在黑质和纹状体细 胞DNA和RNA中的积聚显著增高 J。特别是8 一oxoG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线粒体内的 积聚,要比其在黑质细胞DNA或RNA中积聚出 现的早,而黑质在反复摄人MPTP后多巴胺能神 经元缺失又很显著。日本分子生物学水源教授的 研究表明,MPP 以引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 内的线粒体功能失调为开端,引起了整个多巴胺 能神经元的退行性变。而多巴胺能神经末梢的功 能失调,正是由MPTP导致8一oxoG的积聚产生 的E 。 2.3 MTH1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末梢 的保护作用 MTH1mRNA在鼠大脑神经元内广泛存在,并 且在整个黑质(包括黑质密部、网质部、腹侧被盖 区)、大脑皮层和海马处都有实质性表达。 为了证实MTH1在黑质一纹状体通路中的神 经保护作用,九州大学生体防御医学研究所将野 生型小鼠和人工去除MTH1的小鼠作了对比试 验。他们将MPTP(3O mg・kg~,i.P.)每日一次 连续5 d注入野生型和去除MTH1的小鼠,然后 将2组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变性程度
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情况进行比较[4]。
结果表明,2组小鼠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
失情况基本相同,但长期暴露于MPTP的去除
MTH1的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变性程
度更严重,同时,在去除MTH1小鼠的纹状体多巴
胺能神经末梢的线粒体内,8一oxoG积聚更明显。
由于MTH1能够有效水解8一OXO—dGTP和
其他氧化嘌呤核苷酸三磷酸盐,去除MTH1的小
鼠在摄人MPTP后,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
积聚了大量氧化嘌呤核苷酸三磷酸盐,从而导致
其线粒体DNA内蓄积了大量氧化嘌呤。因此,
MTH1的缺乏扩大了纹状体内MPTP激动的多巴
胺能神经末梢的氧化损伤。这些结果表明,MTH1
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 展望
MTH1能够有效减少小鼠神经细胞中8一OX—
oG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中的积聚,从而防止
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然而促使神经细胞损伤的
始动因素目前尚有争论。B.N.Ames的研究结果
证明,DNA的破坏与细胞死亡和癌变紧密相关。
氧化嘌呤脱氧核糖核酸错误的掺入DNA,很有可
能引起了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甚至细胞死亡。然
而,MTH1有效的水解8一OXO—GTP等氧化嘌呤
核糖核酸说明,神经细胞功能的失调也可能是
RNA被错误掺入导致的。最近T.Kai等人还发
现,8一OXO—dGTP浓度升高会导致非洲蟾蜍卵溶
解物内的DNA复制时合成量的减少 ,说明8一
第3期 南海天: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与MTH1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211
OXO—dGTP本身可能有直接的神经细胞毒性作
用。因此,造成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具体机制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九州大学生体防御医学研究所
现在依靠转基因技术借用小鼠表达人类MTH1蛋
白,试图进一步揭示这些氧化核苷酸在神经细胞
内的生物学作用。虽然该研究尚处于动物试验阶
段,但对于寻找治疗PD的新策略有着重要参考价
值。新近发现,DNA修复酶8一羟基鸟嘌呤糖苷
酶(hOGG1)和hMYH也在不同环节协同参与神
经细胞核和线粒体DNA的修复,因此其他能够防
止DNA氧化损伤的DNA修复酶在神经细胞氧化
变性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和机制还需要深入发现
和研究。
参考文献:
[1]LONG J,GAO F,TONG L,et a1.Mitochondrial decay
in the brains of old rats:ameliorating effect ofalpha—li—
poic acid and acetyl—L—carnitine[J].Neurochem
Res.,2009,34(4):755—763.
[2]KLAUNIG J E,KAMENDULIS L M.HOCEVAR B A.
Oxidative stress and oxidative damage in carcinogenesis
[J].Toxicol Pathol,2010,38(1):96—109.
[3]WIESE S,HERRMANN T,DREPPER C,et a1.Isola—
tion and enrichment of embryonic mouse motoneurons
from the lumbar spinal cord of individual mouse embryos
[J].Nat Protoe,2010,5(1):31—38.
[4]YAMAGUCHI H,KAJITANI K,DAN Y,et a1.Nak—
abeppu,MTH1,all oxidized purine nucleoside triphos-
phatase,protects the dopamine neurons from oxidative
damage in nucleic acids caused by 1一methyl—d—phe—
nyl一1,2,3,6一tetrahydropyridine[J].Cell Death Dif-
fer.2006,13:551—563.
[5]PAVESE N,BROOKS D J.Imaging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Biochim Biophys Acta,2009,
1792(7):722—729.
[6]PRZEDBORSKI S,TIEU K,PERIER C,et a1.MPTP as
a mitochondrial neurotoxic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J Bioenerg Biomembr,2004,36(4):375—379.
[7]KAI T,MATSUNAGA R,EGUCHI M,et a1.An oxi.
dized nucleotide affects DNA replication through activa—
tion of protein kinases in Xenopus egg lysates[J].Nuc1.
Acids Res.,2002,30:569—573.
(责任编辑邹永红)
(上接第205页)
想,然而,在一些木质化程度较大的部位,探针的
半透膜往往容易被刮破,造成探针的损坏。
参考文献:
[1]罗汀,郭义,王秀云.微透析校正的相关问题和方法
[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182—185.
[2]王伟,刘明国,尹伟伦,等.微透析法获取鹅掌柴嫩茎
质外体汁液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
31(4):41—44.
[3]LE QUELLEC A,DUPIN S,GENISSEL P,et a1.
Micordialysis probes calibration:Gradient and tissue de—
pendent changes in no net flux and reverse dialysis methods
[J].J.Pharm.Toxic.Meth.,1995,33:11.
[4]EKLUND L.Hormone levels in the cambial region of Pi—
cea abies during the onset of cambial activity[J].Physi—
o1.P1ant,1991(82):385~388.
[5]EKLUND L.Movement and possible metabolism of ethyl—
ene in dormant Picea Abies[J].Plant Growth Regulation,
1993,12(1—2):37—41.
[6]MA Huirnin,WANG Zhihua,ZENG Yi,et a1.Spectro-
scopic meaSurements of physiological elements in microdial—
ysis samples from rat brain,flowering plum fruit and pea
[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9,10(3):243—246.
(责任编辑邹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