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

合集下载

新型乙、丁酰胆碱酯酶双重抑制剂联苯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新型乙、丁酰胆碱酯酶双重抑制剂联苯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I n h i b i t o r VI I I 所阻 断 ,但并不 能 被 MAP K 通 路抑 制 剂 P D 9 8 0 5 9和 U0 1 0 6所 阻 断 。皮 质酮 能 够
降低 P C 1 2细胞 中 Ak t / F o x O3 a的磷 酸 化 ,而 文 拉 法 辛 则 显 著促 进 A k t / F o x O3 a的 磷 酸 化 ;与 MTT结 果相 似 ,文拉 法辛对 皮质 酮 的拮抗 作用 可被 P I 3 K抑 制剂所 阻 断 。皮 质酮 可诱 导 F o x O3 a 进核 ,文 拉法 辛阻 断 了皮质 酮 的作 用 ,促使 F o x O3 a出核 ,促 进 细胞存 活 。结 论 :文拉 法 辛 可阻 断皮质 酮诱 导 的 P C 1 2细胞 损伤 ,其 机制 可能 与调 节 P I 3 K/ Ak t / F o x O3 a信号通 路 有关 。
广 州 5 1 0 5 1 5
目的 :研究 文拉 法辛 对皮 质酮 诱 导 的 P C 1 2 细 胞 损 伤 的保 护作 用 及 作 用 的信 号通 路 。方法 : 以P C 1 2细胞 为研究 对 象 ,给予 不 同浓 度 ( 2 0 0 一 i 0 0 0 M)皮 质 酮 处理 ,通过 四 甲基偶 氮 唑盐 比 色法 ( MT T)获 得皮 质酮 的毒性 浓 度 ;在 此 基础 上 ,考 察 文 拉 法 辛对 皮 质 酮 所致 的 P C1 2细胞 损伤 的保 护作用 及作 用 的量 效关 系 ;采 用 W e s t e r n B l o t 方法 考 察 皮质 酮 和 加 人 文拉 法 辛 组 细 胞


一~ 一 O C

a ~ O
O c ,
R . N  ̄

纳洛酮的作用与用途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纳洛酮的作用与用途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纳洛酮的作用与用途|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健康网讯:宋扬沈洪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853纳洛酮是通过受体非特异的竞争性拮抗剂,对所有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均有拮抗作用。

其为高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

自1981年Baskin等报道纳洛酮能有效逆转卒中病人的神经损害后,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1]。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能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等。

实验结果证实,纳洛酮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现将纳洛酮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纳洛酮的神经保护机制1.1 逆转脑外伤后脑组织内钙离子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升高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紊乱是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细胞内钙([Ca2+]i)升高既是脑损伤的后果,同时又是进一步脑损伤的始动因子,甚至有人称[Ca2+]i升高为“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

脑缺血发生后由于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和生物膜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与此同时兴奋性氨基酸(EAA)也在细胞外大量堆积,激活其在细胞膜上的受体,使受体门控钙通道也开放,这两个途径造成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由于生物膜的受损,线粒体、内质网膜等细胞内钙池释放钙离子也增加,即细胞内钙释放也增加。

而此时钙泵由于ATP缺乏不能正常的将细胞内多余的钙离子泵出,细胞内钙池也不能重新储存钙离子,即生理状态下细胞对钙离子的调控机制在此时失去作用,最终造成[Ca2+]i升高这一结局,又被称为“细胞内钙超载”[2]。

有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以及EAA的神经毒性作用也与[Ca2+]i升高有密切关系。

脑外伤后,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及血浆中的兴奋性氨基酸进入神经细胞间隙,导致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闸门钙通道开启,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最终致细胞破坏[3]。

亚精胺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亚精胺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亚精胺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朝永;陈德燕;吴双士;阮彬家;詹万达;魏范昊;王永祥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28)2
【摘要】亚精胺作为一种在神经细胞中含量较高的天然多胺,在神经系统中有着调节突触可塑性、促进自噬、减轻氧化应激等作用。

亚精胺及多胺代谢可能为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本研究围绕亚精胺在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中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王朝永;陈德燕;吴双士;阮彬家;詹万达;魏范昊;王永祥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81;R745;R744
【相关文献】
1.亚精胺调控细胞自噬在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亚低温对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3.局部亚低温及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4.甘草次酸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多种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用神经系统的药物课件

作用神经系统的药物课件

药物对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影响胶质细胞的活性
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某些药物可以影响胶质细胞 的活性。例如,某些抗炎药可以抑制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减轻神经炎症。
影响胶质细胞的代谢
胶质细胞在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和释放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某些药物可以通过 影响胶质细胞的代谢来影响神经递质的浓度。
03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分类
抗精神病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 等精神疾病的药物。
详细描述
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影响脑内神经递 质的作用来缓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 病的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 等。常见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 奥氮平、利培酮等。
抗抑郁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相关情绪障碍的药物。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药物对神经元的直接影响
影响神经元兴奋性
某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改 变其兴奋性。例如,某些抗癫痫药物 通过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来发挥其 作用。
神经保护作用
另一些药物则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 以防止神经元受到损伤或死亡。例如 ,某些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可以 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死亡。
04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应用与注意事项
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神经痛等。
禁忌症
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应慎用或禁用。
药物的剂量与给药方式
剂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选择合 适的剂量。
VS
给药方式
口服、注射、外用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 的给药方式。
药物对神经网络的作用
影响突触可塑性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分)1. 水通道蛋白(AQP)是一类细胞膜通道蛋白。

检测人唾液腺正常组织和水肿组织中3种AQP基因mRNA含量,发现AQP1和AQP3基因mRNA含量无变化,而水肿组织AQP5基因mRNA含量是正常组织的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人唾液腺正常组织细胞中AQ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 AQP蛋白与水分子可逆结合,转运水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C. 正常组织与水肿组织的水转运速率不同,与AQP蛋白的数量有关D. 检测结果表明,只有AQP5蛋白参与人唾液腺水肿的形成2. 关于中心法则相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催化反应时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形成氢键B.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C. 不需要解旋酶协助,RNA聚合酶就能以单链DNA为模板转录合成多种RNA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不可在体外发挥催化作用3.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B. 高血糖环境中,线粒体DNA在复制时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高甲基化水平可遗传D. 高血糖环境引起的甲基化修饰改变了患者线粒体DNA碱基序列4. 人卵细胞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自噬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噬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噬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吴婷【摘要】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抑郁症中存在自噬激活,多种抗抑郁药物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自噬水平.细胞自噬本质上是一种溶酶体依赖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它对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可塑性都具有重要作用.自噬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进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病等.目前自噬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就神经元自噬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及相关药物治疗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5页(P573-577)【关键词】抑郁症;自噬;抗抑郁药【作者】吴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家庭社会和谐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等,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1]。

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MAOI)、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vptake inhibitor,SSRI)、5-HT/NE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vptake inhibitor,SNRI)和NE/DA再摄取抑制剂(norepinephrine-dopamine revptake inhibitor, NDRI)等。

这些药物作用多基于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失调的假说,集中在调节患者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上。

但目前的药物治疗周期长,起效慢,效率低。

大多数抗抑郁药只对50%的患者起效[2],这意味着经典的单胺递质失调假说并不能完全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DAPT对慢性社会挫败应激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

DAPT对慢性社会挫败应激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

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15:34:4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30926.1438.040DAPT对慢性社会挫败应激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黄 静,李 永,何 鑫,段文馨,吴文宁(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2)收稿日期:2023-03-26,修回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171449,81671327)作者简介:黄 静(199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Email:jinghuang_05@163.com;吴文宁(1981-),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wuwn28@ahmu.edu.cndoi:10.12360/CPB2023030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10-1921-08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322 81;R364 5;R749 42;R977 3摘要:目的 探究DAPT对慢性应激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C57BL/6J小鼠给予慢性社会挫败应激(chronicsocialdefeatstress,CSDS)处理10d以建立抑郁模型,药物处理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DAPT5mg·kg-1。

通过社会接触、糖水偏爱、旷场、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来评价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 1、TNF α、p62、Atg7、Atg5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运用ELISA检测小鼠海马IL 1β和IL 18的表达水平。

结果 CSDS诱导小鼠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同时增加了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 1的表达和炎症因子TNF α、IL 1β和IL 18的水平,另外,CSDS处理小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5和Beclin1表达明显减少,而p62的表达则明显增加。

药学毕业论文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抗抑郁的效果研究综述

药学毕业论文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抗抑郁的效果研究综述

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抗抑郁的效果研究综述逍遥散在抗抑郁作用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功效,对比西药逍遥散具有不良反应少、依从性较好,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抗抑郁效果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逍遥散来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丸是逍遥散由煮散剂演变为丸剂而成,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入丹皮、栀子则组成丹栀逍遥丸,也称之为加味逍遥丸,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常用方剂。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心血管科及妇科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逍遥散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中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主要化学成分逍遥散是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茯苓、煨姜和薄荷等8味药组成的复方,其主要化学成分分别为:柴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柴胡皂苷、柴胡苷元及龙吉苷元,当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阿魏酸、中性油和酸性油等许多挥发性成分,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芍药苷,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苍术醇、术酮等,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甘草苷和甘草酸,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煨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姜黄素及生姜油,薄荷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薄荷酮。

此外,加味逍遥散中丹皮、栀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为丹皮酚和栀子苷。

2、抗抑郁作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多由七情过极,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恐惧过度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

加味逍遥散中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之火。

2.1抗抑郁作用小鼠悬尾实验(tailsuspensiontest,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swimmingtest,FST)作为行为绝望抑郁模型,是经典的抗抑郁药筛选和评价模型。

张崇燕等研究表明,在FST和TST中,逍遥散能有效缩短小鼠的不动时间,提示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Dai等采用代谢组学和行为学实验研究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中剂量的逍遥散与西药阿米替林抗抑郁效果一致,两者有许多相同的代谢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 性治 疗可 使 BDN F及 其受 体 trkB 的 表达 上 调并 延长 表 达 , 加强海马神经元生成 , 促进神经元分枝并阻止萎缩 。 提 示 , 抗抑郁药或其中某些抗抑郁药物对特殊脑区神经元起到 保护作用 , 并通过神经保护作用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 现 在这一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 。 抗抑郁药长期作用 ( 2 ~ 4 周 ) 可导致海 马神经元增加 。 大鼠经长期抗抑郁药处理后 , 由于溴脱氧尿苷 ( BrdU ) 可标 记 增 殖 和新 生 成的 神 经 元 , 海马 中 的 神经 分 化 可以 通 过 BrdU 掺入实验进行观察 。测试了几种长期抗抑郁药物 , 如氟 西 汀 ( fluo xe tine, Pro zac ) 和 电 击治 疗 ( elec troco nv ulsiv e seizure, ECS ) 等 。 所有的药物都能显著增加海马中 BrdU 阳 性细胞的比例 , ECS 大约 50 % , 化学药物大约 20% ~ 40% , 并且与抗抑郁药作用的时程一致 。 神经分化可分几个阶段加 以调控 , 包括细胞增殖 、 分化和成活 。 研究者证明 , 长期抗 抑郁 药物处 理增 加 BrdU 阳性 细胞比 例是 通过促 进细 胞增 殖实现的 , 对细胞分化和成活没有任何影响 。 M olberg 等进 一步发现 , 新形成的细胞是神经细胞 , 而不是 神经胶质细胞 。 因 此 , 抗 抑 郁 药物 的 长期 作 用可 导 致 海马 内 神 经元 的 增 加 [ 5]。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发现 , 喹奈普汀 ( tianeptine ) , 一种 三环类抗抑郁药 , 能够阻止 , 甚至逆转应激诱导脑形态学的 改变 , 其慢性治疗可阻止应激诱导的海马细胞增殖的抑制及 海马容量的改变 , 尽管这种变化是在动物模型的海马容量降 低不明显的基础上实现的 。 不过 , 它不能降低应激引起的可 的松水平升高 [ 6]。 有研究 者模拟 GC 升高的抑郁症 , 即 采用经高浓度 G C 处 理 过的 大 鼠抑 郁症 模 型研 究 ECS 的 作用 , 增 殖 细胞 用 BrdU 标记 , 神经元用其特异核蛋白 ( neuro nspecific nuclea r pro tein , N euN ) 标记 , 3 周后定量分析 BrdU 和 N euN 阳性 细胞数 。 结果表明 , 即使在 G C 升高的情况下 , ECS 仍可促 进海马神经元生成 。 这就进一步支持了抗抑郁药可能是通过 诱导神经元生成发挥其治疗作用这一假 说 。
。 采 用磁 共振 技术
( M RI) 发现 , 抑郁症患者双侧海马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 , 总 脑容量不变 , 并且海马体积的萎缩程度与抑郁症的病程成正 比 。 这种萎缩是一持久的过 程 , 即使患者病情缓解以后 , 萎 缩仍持续十几年 , 并且不因病情缓解的时间延长而使其萎缩 减轻 。
[2]
这种 长期萎 缩的细 胞学基 础在于 持久的 应激引起 的中 枢神经 系统的一系列改变 , 包括 海马 CA3 锥体神经 元树突 回缩 、 成年海马神经生成受抑和原有的海马神经元丢失 (如 神经中毒 ) 。 引起海马容量 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糖皮质激素 ( gluco cor ticoid, GC) 的过多释放 。 抑郁和应激时 ,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 HP A) 轴失调 , GC 分泌增加 , 而长期接触高 浓度的 GC 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 这些危害包括神经元 [收稿日期 ] 2003-0912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 39970165)
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Neuroprotection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and its mechanism
王珍琦 , 刘光伟 , 龚守良 * (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 实验室 ,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 ] 应激和抑郁引起以海马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萎缩 、 海马容量降低 。 抗抑郁药的慢性治疗通过促进海马 细胞增殖和神经元数目增加 , 抵抗或克服应激诱导的海马神经元萎缩和丢失 , 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 其机制在于 抗抑郁药可能作用于调节神经元的生成和存 活的特殊的转录因子和靶基因 。 深入地理解应激和抗抑郁药治疗的细 胞和分子机制 , 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 抗抑郁药 /药理学 ; 神经保护药 /药理学 ; 海马 /药物作用 [中图分类号 ] R971. 43 [文献标识码 ] A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 见病 , 甚至可危及生 命 。 近年来 , 由 于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改变的深入认识 , 同时 随着 神经生物学 的发展 以及抗 抑郁药 的作用 机制逐步 被阐 明 , 发现简单的神经递质理论已经不能解释抗抑郁药的作用 机制 , 而其慢性治疗却能引起与神经元存活 、 修复相关的蛋 白磷酸化和基因表达的改变 , 从而促进海马细胞增殖 、 成熟 及其数目增加 。 这些发现使人们逐渐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 谢进 而转向抗抑 郁药潜 在的神 经保护 作用及 其细胞和 分子 机制方面的研究 。 本文作者将重点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作以 简要综述 。 1 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及其细胞学基础 Czeh 等的 研究表明 , 长期 抑郁引起以 海马为主 的中枢 神 经 系统 萎缩 、 海马 容量 降低
[ 1] [ 2]
树突回缩 、 神经元生 成受抑 、 神经中毒 、 神经突触可塑性遭 破坏和神经元死亡 。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 海马是与认知行为 密切相关的重要 脑区 , 由于富含糖皮质激素受体 ( G R) , 所 以受 到的危 害更加 严重 , 累积 的损伤 最终导 致海马 容量降 低 。 GC 引起海马细胞死亡的机制在于其加强 了兴奋性氨基 酸的神经毒性 。 除了 G C诱导的神经 毒之外 , 海马容量降低 还在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 ( CRF) 的神经毒性以及 脑 源 性 神 经 营 养因 子 ( brain-de riv ed neuro tro phic fac to r , BDN F )的表达下调 。抑郁时 , 具有神经毒性的 CRF升高 , 具 有神经保护作用的 BDN F表达下调 。 G C 、 C RF的神经毒性 及 BDN F的表达下调 , 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抑郁时海马神经 元的萎缩和死亡过程 [ 3] 。 这些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抗抑郁药的 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近 年来 , 死后的 脑研究 发现 c AM P反 应元件 结合 蛋白 ( c AM 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 tein , CREB ) 表达下降 及腺 苷酸环 化酶的 活性减 弱 , 提示应 激和 抑郁导 致神 经元 萎缩 和死亡的机 制还可能 涉及 c AM P通路和 神经营 养因子 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 , 这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 4]。 2 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 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学的最新研 究结果表明 , 其病因与应 激引起的海马神经元萎缩和死亡有 关 。这种损伤作用逐渐累 积并导致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行为和 内分泌反应 (如认知学习 障碍 、 HP A轴上调 )。 抗抑郁药很可能是通过生长和存活促 进因子 (如 BDN F) 的表达加强而阻止或逆转海马神经元的 萎缩和损伤来实现其治疗 作用 。 事实已经证明 , 抗抑郁药的
第 30 卷 第 5 期 2004 年 9 月
吉 林 大 学 学 报(医 学 版 ) Jo urnal o f Jilin U niv e rsity ( M edicine Editio n)
V ol. 30 N o. 5 Sept. 2004
827
[文章编号 ] 1671-587Ⅹ ( 2004) 05-0827-04
[作者简介 ] 王珍琦 ( 1974- ) , 女 , 吉林省长春市人 , 助教 , 在读医学硕士 , 主要从事抗抑郁药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 * 通讯作者 ( T el: 0431-5619443; Email: g o ng sl @ 163. com )
828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第 30 卷 第 5 期 2004 年 9 月 或克服应激诱导的神经元萎缩和丢 失实现的 。这些研究不但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而且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物 。 3 抗抑郁药可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在临床的抑郁症患者中 , 应激和抗抑郁药对神经系统产 生相反作用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 其潜在的机制可能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 3. 1 cA M P 调节通路 的调控 ① c AM P 调节通 路 : 临床上 应用的抗抑郁药多数作用于 5羟色胺 ( 5-HT ) 能和 ( 或 ) 去 甲肾上腺素 ( N E) 能系统 。 由于抗抑郁药至少需几周才能起 效 , 现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些神经通路特异的靶受体 , 如 其信号转导通路及与之相伴的转录 因子和靶基因 。研究最多 的 是 c AM P调 节通 路的信 息转 导物 质 , 如 G T P结合 蛋白 ( G-pr oteins,与受体作用影响效应酶 ) 、腺苷酸环化酶 、 cA M P 依赖的蛋白激酶 ( c AM P-depende nt pro tein kinase, PK A) 和 C REB 及其磷酸化 。 主要的几类抗抑郁药 (如三环 类 、 5-HT 再摄取抑制剂和单氨氧化酶抑制剂 ) 都被证明具有调节这一 通路 中许多步 骤的作 用 [ 10]。 长期抗抑 郁药治 疗上调 cA M P 信号转导级联反应 、 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和 c AM P依赖的 磷酸化以及转录因子 CREB表达和功能 [ 11]。② 转录因子 : 长 期应用 抗抑郁药增加 CREB m RN A 在大鼠海 马 C A1 、 C A3 区和齿状回的表达 ,并使 CR EB 免疫反应性和 c AM P反应元 件 ( c AM P r espo nse element, CRE) 结合活性增强 。 这一结 果 , 在多种 不同类别 的抗抑 郁药中 都已被 发现 , 其中 包括 5-HT 和 N E 能再摄取抑制剂 ; 而几种非抗抑郁的精神药物却 不能产生同样的结果 [ 10]。提示这可能是抗抑郁药特有的药理 作用 ; CR EB 的表达上调可 能是 5-HT 和 N E 系统共 同作用 的靶分子 , 二者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 可能是抗 抑郁药 治疗的一个共同 作用 , 长期应用 ECS 治疗同 样增加 这就进一步支持了 CREB表达水平在 C REB m RN A 的表达 。 抑郁症 治疗中存在潜 在的变化 。 CREB通 过结合 CRE 调节 基因 转录 , 后者 是在各 种基因 调节区 域中的 顺式增 强子成 分 。 CREB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 133 位丝氨酸上的 磷酸化状态 , CREB 的磷酸化导致基因转录激活 , CREB在 133 位丝氨酸上的 磷酸化通过 c AM P级联反应和 P K A的激 活 , 也通过 Ca2+ 依赖的蛋白激酶的激活调节 。证明 CREB可 能 是作用于 5-HT 和 ( 或 ) N E 的抗抑郁药共同 作用的靶分 子 。近来 , 为了直接研究抗抑郁药对 CRE 介导的基因转录的 调节 , 把具有 CR ElacZ受体基因的转基 因鼠作为实验对象 , 慢 性应用 了几种 抗抑郁 药 , 包括 N E 选择 性再摄 取抑 制剂 ( desipra mine)、 5-HT再摄取抑 制剂 ( fluox etine) 及单氨氧 化酶抑制剂 ( tra nylcy pro mine)。 结果发现 , 在大 脑皮层 、 海 马 、 纹状体和下丘脑等几个脑区 , CRE 介导的基因转录以及 C REB 的 磷酸化 明显 增加 。 表 明抗抑 郁药 的慢性 治疗 诱导 C RE 介导的基因转录 及 C REB 的磷 酸化 , 从而进一 步阐明 了抗抑郁药物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 11]。③ 靶基因 : 转录因子 C REB 是 联系信 号分子的 短期 变化与 基因 表达的 长期 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