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件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件综述
1 . 2效 率
F r i t s c h( 2 0 0 2 )使用改 进 的柯 布一 道格拉 斯生 产 函数测量 欧洲 1 1 个 国家的区域创新效率 ,发现 每个地 区的 R & D活动 的效率一定 程度上 受产业集群 的影响 ,技术集 中更有利 于提高 R & D活动 的效 率。Y o n g — T a e P a r k( 2 0 0 5 )运用两 阶段 D E A对各个 国家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 比较研究 ,他发现新加坡在总效 率中排名第一 , 日本在专利 产出方面效 率 第 一 , 中国 以 及 韩 国效 率 相 对 无 效 。R e v i l l a D i e z( 2 0 0 9) 全 面 总 结 和 分析 了影响 区域创新的六大因素 。T o m B r o e k e l ( 2 0 1 0 )则研究 了德 国的 区域创新影响因素 ,在分析 了德 国 9 7个地 区的数据后 ,将 七 十多个影 响 因素综合为 1 2大类影 响因素 。 三 、国 内 学者 对 区域 技 术创 新 效 率 的 研 究 孙立新 ( 2 0 0 7 )通过运用 D E A和聚类 分析对黑龙 江省 的技术创新 效率进行 了实证分析 ,发现即使 投入和产 出的绝对值处 于处于优势 ,但 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值不一定有优势 ;曲永 义 ( 2 0 1 0 )用 了 2 0 0 1至 2 0 0 8 年 的苏浙鲁粤 四省的数据 ,使用不同的投人指标 和相 同的产出指标进行 三次 D E A的非参数分析 ,分别 评价 了综 合效率 ,人力投入 效率 以及财 力投入效率 ;用 M a l m q u l s t 指数方法 对苏浙鲁 粤的技术 创新效率进 行动 态评价。王瑞琪等 ( 2 0 1 0 )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 了评估 ,研究 发现 ,我 国的技术创新效 率呈上 升趋势 ;常远 ( 2 0 1 2 )运用 D E A分析 了我 国2 9个省份的人力 资本对其 区域技术 创新效率 的影响 ,将人 力投 入效率分为成了三个结果 ;任瑞 ( 2 0 1 2 )用 D E A非参数方 法对技 术创 新效率进行分析 ,用 Ma l mq u i s t 指数 分析模 型对高技 术产业技 术创新效 率进行 了动态的评价 ,结果发现 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 的效率呈上 升趋势 , 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大部分源于技术效 率的提 高,而技术 进化指数却 每年都在下降 ,说明高技术产业 技术进 步呈衰退趋 势。贾静雪 ( 2 0 1 2 ) 基于 2 5个省 2 0 0 1到 2 0 1 0年高新产业技术的数据 ,使用链 式 D E A模 型 , 分别测量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和成果传 化的效率 。袁潮清等 ( 2 0 1 3 )用 灰色相关度 的方法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 的成 熟度对我 国 3 1 个 各个省份 的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 发现 区域 创新体 系越成 熟的地区 ,其投 人产 出的效率越高 。谢蕾蕾 ( 2 0 1 3 ) 用三层次 的分析办法分析 了我 国3 1 个省份的 区域创新能力 ,重点分析了河南 省的区域创新效率 与其它省市 的差距。 ( 作者单位 :苏州大 学) 参考文献 : 『 1 ] 曲永义.鲁 苏浙粤 区域技术创新 能力评 价与 比较.山东大学.博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

2023-11-07contents •区域创新系统概述•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案例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展望与建议目录01区域创新系统概述定义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创新网络,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协同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其核心在于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

定义与特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欧美国家开始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起源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系统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历史与发展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些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创新主体包括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这些要素在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要素包括政策、法规、制度、文化等方面,这些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创新环境02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在区域创新系统的起源阶段,科技园区是最初的形态,旨在推动特定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初步合作这个阶段开始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

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初步合作,形成创新网络,开展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

03起源与初步发展0201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的创新要素不断积累,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集群。

创新集群政府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资源聚集。

优化政策环境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和成果转化。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它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创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形成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产业学、创新学等。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针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区域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参与主体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类型与特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创新等多种类型。

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主要包括跨企业的产业链合作、价值链合作和供应链合作。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通过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区政府之间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国际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驱动、风险共担等。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和应用。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参与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共同分担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硬 件设施和软件环境。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特点
2、主体互动阶段:此阶段各个创新主体开始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初步的网 络关系。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特点
3、资源共享阶段:创新主体开始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信息 等,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特点
4、创新驱动阶段:在此阶段,区域创新网络开始发挥其创新能力,推动地区 产业升级和发展。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 关系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密切的。一方面,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提 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 方面,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会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1、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区域创 新网络的水平。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获取外部资源的渠道,帮助企业拓展合作范围、 提升创新能力。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3、企业通过参与区域创新网络,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等进行深 度合作,实现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创新能力。
六、结论
2、加强区域创新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与互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结论
3、探讨如何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谢谢观看
四、区域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方 法
四、区域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方法
区域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理模型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可以了解区域创新网络的现 状和发展趋势;数理模型则主要用于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和结构,探究其形 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发表时间:2013-02-1810:37:15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点击次数:72 本报记者陈磊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

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

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

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

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

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区域 ” 的理 解 不 同 。有 的认 为 是经 济 区 域 , 的 有
深 的同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强性特征 , 新的世界分工不再 以国家 , 而是按照区域竞争力 来进行 , 区域创新能力 日益成为地 区经济获取国 际竞争优 势 的决 定性 因素 , 此 背景 下 区域 创 新 在 体系 ( ei a InvtnSs m, ) 理论 研 究 R g nlnoao yt ms 的 o i e 获得 了极大 的关注。区域创新体系又称为区域创 新 系统 , 般认 为 , 个概念 最早是 由英 国卡迪 里 一 这 大学 的库 克 (hi i o sCoe于 19 年 首 次 P i Nc l ok) 92 l p ha
( ohat o syU i rt, a i 04 ,h a N res Fr t nv syH rn1 00 C i ) t er ei b 5 n
Ab ta t Th ur eerh 0 0llin vt n s ̄ m a h oyad pad ersace T eter e u c n ld steb scdf io s te sr c: ec r ̄trsac fr | n oai rt hster n rc c eerhs h hoy rs  ̄ h icu e h ai ei t n , I a o e ni h


区域 创新 体 系理论 的产生
主要包括 以下 内容 。
1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 目前 , 区域创新体 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 的说
11 年 , 9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 ・ 熊彼
特 ( s hA Shm e r首次在其著作《 J e . . u pt ) op c e 经济发展
的主要 功能是 技 术创 新 , 的人 认 为 包 括 知识 创 有 造、 技术 创 新 、 知识 扩散 和 知识 应 用 , 也包 括 输 出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作者:王海楠来源:《财讯》2017年第03期区域创新体系(RIS)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

本文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研究框架。

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创新统论与RIS点对点的溯源关系,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结构及运行,立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归纳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几种类型模式,并试图从理论上对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成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阐述RIS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要素概念框架模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创新的系统方法在区域环境的具体应用,它伴随着同期的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习经济和网络理论的研究热潮而得到蓬勃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RIS并不是正式理论,而只是一个正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概念框架。

大量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对RIS的研究中来,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同的学者在区域层面上探讨创新系统时所给出的RIS的定义也不一样。

尽管各有侧重,但还是突出了一些共同的观点,如他们都在RIS的定义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突出了创新网络的地位;认为RIS应该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而交互式学习或组织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也都在其定义中得到了体现。

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成果。

创新系统文献将创新概念化为一个进化的和社会的过程,认为技术创新是许多行为主体的相互激励和影响的产物,并受到来自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的作用,这反映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已从单个企业及内部向多个行为主体及网络化过程的转变。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1)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区域经济理论在区域创新体系本质研究方面,区域经济理论与其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浅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国际比较;区域竞争力论文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源泉。

目前我国的区域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有许多内容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未形成。

从国际来看,有些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比较成功的。

英国的知识带动型、日韩的技术引进型和印度的政府推动型都是其中的范例,其实践对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概述区域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范畴,并对产品、技术、市场、组织等创新活动进行了界定。

在其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对创新理论不断进行深化和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弗里曼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使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而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产业群的迅速成长,使人们注意到创新活动的强烈地域性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理论。

较早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Cooke(1996),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研究机构和高等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另外,Asheim(1997)、B.Carlsson(1999)、Cassiolato(1999)等也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而Frarz Toctling(1999)则提出了区域创新的五个特征。

近年来国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转向具体案例,如Doloreux(1999)、Philip Cooke(2002)以及Bjorn T.Asheim&Arne Isaksen(2002)等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概念 界定 结构 运行机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大多数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组织结构去定义,但也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方式(温新民等,2002)、目的(陈德宁等,2004;李虹,2004;王子龙等,2003;顾新,2001)去定义,还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定义(陈琪等,2007;梁凯2005;邱红等,2002);(3)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同。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冯之浚,1999;胡志坚等1999),但对主体数量的认识不一(梁凯,2005;周亚庆等,2001;张斌等,2004);还有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不同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而且还包括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陈浩,2006;李虹,2004;刘友金等,2001),以及其他新要素(包括新要素组合)(冯根尧,2006;邱红等,2002);(4)对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认识不同。一般认为RIS的主要功能是技术创新(周亚庆等,2001;温新民等,2002,),但也有观点认为RIS的功能包括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还有观点认为RIS的功能应包括制度创新(梁凯,2005)等;(5)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性质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技术体系、复合系统(刘友金、黄鲁成,2001)、社会系统等(陈光等,1999;潘德均,2001),它的性质是一个系统;也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制度、政策网络(陈浩,2006;刘友金等,2001),制度、组织网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方旋等,2000),制度、机构网络(柳卸林,2003;潘德均,2001),关系集合(王核成、宁熙,2001)等,它的性质是一种关系;还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状态空间整体等,它的性质是一种空间结构(温新民等,2002)。[!--empirenews.page--] 2 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些研究。 Ashceim和Isakson(1997)根据社会的根植性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区域性的国家创新系统和根植于特定区域的创新系统。Cooke(1998)从“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和“商业创新”(business innovation)两个关键维度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六种类型。首先,基于治理结构,可以将RIS分成基层式(grassroots)、网络式(network)和统制式(dirigiste)三类;其次,基于商业活动模式,又可以将RIS分为地方式(localist)、交互式(interactive)和全球式(globalist)三类。Howell(1999)根据地域临近性和空间集聚在创新中的作用,将区域创新系统分成了两类模式:一类是从属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创新系统;另一类是自下而上具有独立的内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区域创新系统。Isaksen(2001)通过对区域壁垒和创新阻力的分析,也把区域创新系统分成三类:缺乏组织的、零散的和封闭的区域创新体系。Cooke(2004)根据技术转移的管制类型,归纳了三类区域创新体系:即草根类(grassroots type)、网络类(network type)、管制类(dirigiste type)。Doloreux(2005)根据Braczyk、 Cooke等人的研究,区分了两种区域创新体系:新经济系统,称为“企业家的区域创新体系”(ERIS);传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称为“制度的区域创新体系”(IRIS)。Asheim和Coenen(2005)还根据各种产业和经济部门的知识基础描绘了两种区域创新体系:基于分析知识的区域创新体系(the analytical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以及基于综合知识的区域创新体系(the synthetic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1][2]下一页 我国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类型的研究相对较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张斌等(2004)从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这两个维度,把RIS的模式分为四种:(1)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体系;(2)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3)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4)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涂成林 (2005)在研究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类型时,从动力角度将其归纳为市场牵引型、研发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重点扩散型四种;在对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时,涂成林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背景,选取了四种有代表性、有成效的区域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即原始创新主导型(北京模式)、全面综合协调型(上海模式)、企业主体主导型(深圳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苏州模式)。林迎星(2006)从两个角度对区域创新体系类型进行了划分。首先,依据区域优势产业维度,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高技术产业型区域创新体系、传统产业型区域创新体系和混合产业型区域创新体系;其次,依据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与市场共推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毛艳华(2007)依据治理结构、社会根植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主体互动程度等将区域创新系统区分为三个类型,即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网络化创新体系和区域化国家创新体系。[!--empirenews.page--] 3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 3.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在特定区域内,参与、影响创新活动的要素主体,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转产生作用(胡凯、尹继东,2007)。自弗里曼(Freeman,1987)对国家创新体系组成单元进行研究后,波特、伦德瓦尔(Lundva11,1992)、帕威特(Pavitt,1994)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被认为是创新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取得基本共识,认为RIS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其中,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来源;中介组织是连接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纽带;政府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特殊要素,是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 3.2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是指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组合形式或关系模式(林迎星,2006)。 Erkko 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有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应用和利用子系统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Cooke等(2000)指出,任何起作用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两个子系统:知识应用与开采子系统和知识生产与扩散子系统。Andersson等(2002)认为集群在RIS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以集群为中心的RIS结构图。此外,从实证分析角度,学者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从国内研究看,由于各地的优势特色和创新制约因素不同,各学者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对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系统的提法也不同。如王丽丽(2000)认为RIS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体系。潘德均(2001)认为RIS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技术扩散系统等三个主体系统和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政策与管理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等三个支撑系统。黄鲁成(2002)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RIS由组织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政策创新系统、运行创新系统、基础条件创新系统五个方面构成。张斌等(2004)指出,RIS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陈琪、徐东(2007)认为RIS主要包括六个子系统,即投融资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政府调控系统、知识技术流转系统、知识与技术应用转化系统。 4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创新活动各主体之间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原理(林迎星,2006)。 Cooke(199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的地方。这里,他引入了三个重要的概念:“交互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根植性(embeddedness)”和“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milieu)”。Doloreux(2002)将“内部机制”描述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基本动力(principal internal dynamics),认为正是这些基本动力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和成功。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有四个:互动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邻近性(proximity)和社会根植性(social embeddedness)。 [!--empirenews.page--] 冯之浚(1999)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区域创新的国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驱动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决策信息机制;竞争协作机制。张敦富(2000)等人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创新主体、研发、融资、中介、管理等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是依照内在的利益机制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机制,相互依存、相互约束、相互作用。其中基本的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决策信息机制、竞争协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李虹(2004)认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应从微观创新机制入手,着重分析区域创新的动力,进而研究创新在区域中的扩散机理,目的是希望通过人为的干预和调控,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效率。区域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区域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市场需求、区域竞争、国家创新引导等)和内部动力(企业利润、区域创新瓶颈、地方政府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广胜等(2006)认为,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应包括:交互学习机制、知识创造机制、空间聚集机制、社会网络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讲,区域创新体系的内部运行机制描述了区域创新体系内部动态性的原则,而这种动态性说明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和成功的源泉。因此,区域创新政策主要是要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