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傩戏
《萍乡傩文化》课件

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状
目前傩文化正在通过多种手段 进行传承和发展,年轻的傩文 化传人不断涌现,萍乡傩舞团、 傩戏团等已成立多年,在不断 表现中国傩文化之美的同时,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傩文化的未来前景
傩文化在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和传承中的作用必将更加 重要。萍乡傩文化将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展现它辉煌、灿烂 的前景,更好地为中华传统文 化发扬光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萍乡傩文化
萍乡傩文化是指汉族萍乡地区、彝族傩文化在萍乡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 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中黔湘鄂赣文化区傩文化的 代表之一。
概述
傩是什么?
傩是中国传统民间宗教活动中的一种,是冬春之际,吸引游神下凡的仪式和娱乐表演。
傩文化起源与发展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生产、繁衍的崇拜与祷求,具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和审美内 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借鉴并逐步发展、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
傩戏的表演形式
傩戏采用群众集体娱乐表演的特点,分为文戏和武戏。文戏主要是小品、滑稽和寓言故事,武戏强调技击,以 搏击、跳跃、舞蹈及音乐的结合形式展现出来。
傩戏的演员和角色
傩戏演员主要由傩舞队员组成,其中一般是由首背部矮小、膂力较大的舞者担任傩戏演员,主演则一般由傩舞 队老艺人担任。角色方面,分为正、反两类,包括忠诚的士兵、义气的将领、邪恶的大臣、才子等。
3
傩音乐的地位和作用
傩音乐是傩文化的灵魂,是傩仪祭祀的必要配套之一,可以凝聚现场氛围,使观 众与傩仪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傩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傩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 文化,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挖 掘。萍乡市目前已经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傩文化保护机制,并 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傩文化 进行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同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石,闪烁着远古的光芒。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习俗,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傩戏的表演场景往往设在深山密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才会得以展现。
演员身穿古装,戴上面具,化身为神灵的使者,引领着观众进入神秘的仪式世界。
他们舞蹈起来,歌唱起来,仿佛是古代祭司在向神祇祈祷的场景再现。
2. 正文2.1 神秘的傩戏起源神秘的傩戏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是由古代巫师为了祈祷丰收和驱除恶鬼而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祭祀仪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说中,傩戏表演者被认为是受神灵附体的特殊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傩戏表演来与神灵沟通和传递祈福之意。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由于其神秘和神圣色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传统仪式和娱乐性质的表演形式。
傩戏的表演内容多是围绕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歌舞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氛围。
2.2 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傩戏逐渐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内容、服饰和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傩戏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3 傩戏表演的特色和意义傩戏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傩戏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是人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之情的一种方式。
傩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赣傩面具_精品文档

赣傩面具赣傩面具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传统面具,起源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这种面具是赣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工艺,为赣傩戏增添了神秘而震撼的效果。
赣傩面具不仅是一种表演道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赣傩面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年前的南宋时期。
它是赣傩戏唱念做打的重要道具之一,用于扮演各种角色,如神仙、魔鬼、妖精等。
在演出中,面具常配以丰富多彩的戏服和道具,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逼真。
赣傩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作为赣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傩面具被认为是其灵魂所在。
赣傩面具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且需要高超的技艺。
首先,制作者需要根据角色的形象和特点设计面具的样式。
然后,在一块厚实的木头上进行雕刻,细致地刻画出面具的面部轮廓、眼睛、鼻子等细节。
然后,再进行上色和抛光,使面具呈现出多种鲜艳的颜色,并具有一定的光泽。
最后,根据需要,制作者还会在面具上添加不同的装饰物,以增加其艺术效果。
赣傩面具的造型多样,包括神鬼怪兽、人物、动物等。
每个面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通过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能够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些面具以其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而广受赞赏,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
赣傩面具的使用不仅限于赣傩戏的表演,还广泛应用于庙会、民间祭祀等场合。
在传统庙会上,人们常常戴上各种不同的面具,在舞台上表演各种戏剧和舞蹈。
这些面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够传达出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保佑人民平安、富贵吉祥等。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赣傩面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赣傩面具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的艺术学校和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学习赣傩面具的制作技艺,并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活动展示机会。
在今天,赣傩面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了赣州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傩戏文化传承方案

傩戏文化传承方案引言傩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表演形式,特别流行于西南地区。
傩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傩戏文化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自觉的抬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傩戏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完善的傩戏文化传承方案,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傩戏文化的意义傩戏作为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形式、境界、底蕴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傩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傩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表演技艺、音乐演奏和舞蹈编排等方面都非常精湛。
傩戏的舞蹈、音乐、演唱、演奏等元素都是相互贯通的,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傩戏的演出场面宏大、布局瑰丽,凝聚了民间文化的精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其次,傩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傩戏作为中国古代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傩戏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神明的崇敬和敬畏之情,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傩戏还记录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傩戏文化传承的现状尽管傩戏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傩戏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
一方面,傩戏传承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从事傩戏的师傅们已经年事迈大,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在了。
对于傩戏的传承,他们已经无能为力。
同时,由于傩戏传承并非一份“高薪职业”,因此,年轻人对傩戏的传承热情并不高涨。
在基层,仍需加大对新一代傩戏表现者的培养力度。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较低,对于傩戏文化的认知也是不深刻的。
傩戏文化受到社会和现实的压力,很多有潜力的傩戏表演者,因得不到广泛认可而放弃了傩戏。
傩戏文化传承方案针对傩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制定完善的傩戏文化传承方案,保护好傩戏文化。
傩文化作文

傩文化作文拓展阅读篇一传承意义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
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全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如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
傩仪、傩俗、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这就意味研究傩戏不单纯是进行戏剧研究,而是具有人类文化学、民族心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巫入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足迹。
因此就有对其研究、记录、开掘文化内涵的必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也认为,对傩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则对全面完整和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积极意义。
傩戏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
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
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傩戏,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保护措施傩文化应在现有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这需要人们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也需要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
如对傩戏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开展展演活动并筹建傩文化原生态基地建设、傩文化传习所、傩文化陈列室等。
对文化的封闭和开放性,我们也应持辩证的态度。
另外,更好研究傩的价值,应从宗教、文艺、民俗、戏曲等不同角度广泛切入。
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
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展演。
争取组团队参加国内外的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
2022年2月,傩戏(泸州傩戏)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傩文化作文 2/张月惠傩戏之艺术形态篇三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德江傩戏推广研究

德江傩戏推广研究近年来,德江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傩戏是中国古老的祭祀活动,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傩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德江傩戏的历史、特点、价值及推广研究。
一、德江傩戏的历史德江傩戏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源于傩仙诞辰庆典,发展为傩仙街头巡游。
其演出形式主要分为大傩和小傩两种形式。
大傩就是全天候演出,演出时跳脚、飞跃、纵身腾空、大跪献瓦等,其舞蹈姿势奇特、幽默滑稽、紧扣情节剧情、形式生动逼真。
小傩则演出形式以马灯为主,通常在新春时节、传统节日等场合演出。
二、德江傩戏的特点1、衍生丰富:德江傩戏因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引发了地方性的演变和衍生,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子弟傩团。
2、演员多才多艺:德江傩戏演员多才多艺,他们通常能够同时拥有表演、唱歌、设计服饰、编织道具等技能。
3、音乐丰富:德江傩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包括民族乐器、锣鼓、葫芦丝、笛子等多种乐器,演奏既风趣幽默又庄重肃穆。
三、德江傩戏的价值1、历史价值:德江傩戏曾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传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2、艺术价值:德江傩戏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深入到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精髓,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3、社会价值:德江傩戏的演出形式生动、逼真、幽默,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文化修养,弘扬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伦关系。
四、德江傩戏的推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江傩戏的推广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可能的推广研究途径如下:1、加强传承:加强传承对于德江傩戏的发展非常重要。
传承中应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弘扬傩戏的艺术特点。
2、提高演员水平:加强培训,提高演员水平,让观众领略傩仙的神韵。
3、加强宣传:通过互联网技术、入驻各大媒体等方式加强傩戏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4、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加强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设,保障傩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芙蓉国里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胡邦建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咚咚锵,咚咚锵……”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每逢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寨子里的一些村民都会戴上面具,登上戏台,为乡亲和游客表演一出地道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天井寨,怀化境内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侗族傩戏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侗族傩戏流行于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故又名“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
2006年,侗族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民间生活的戏剧“活化石”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地区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都有,但侗族傩戏却主要流传于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境内山坡众多。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却并非产生于此地。
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新晃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傩文化也随之而来。
傩文化故事

傩文化故事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有一座县城唤做南部。
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璀璨而深厚的民间艺术。
南部县有“南部四绝”,分别是双峰傩戏、马王皮影、群龙剪纸与店垭花灯,至今仍然在当地保留传承。
在这其中,傩戏作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不仅是“中国戏曲活化石”,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早在2009年,南部傩戏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又称傩舞。
在南部县,不少偏远的乡村至今还保存着原生态的傩舞。
这里的人们一般称呼傩舞叫“傩堂戏”、“端公戏”,傩舞演出时称为“跳傩傩”或“耍傩傩”。
而每逢重大的节日特别是元宵节,当地也会举行傩戏演出。
“傩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祈福,所以在重大的祭祀活动和重要的节日中都有这种表演形式。
”傩戏,又称“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其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
在历史的演变中,人们开始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从而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南部傩舞主要流传于一些偏僻的乡村,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当地人们一般称作“跳傩傩”或“耍傩傩”。
在南部傩戏中,最为出名的则是位于双峰乡的傩戏,而它的起源,还因为一段传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传傩傩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三岁亡父,七岁丧母,流落到苍溪云台山,给一员外家养马。
员外有位小姐不愿许配人,原因是家中饲养的白马给她托梦,说自己不是马而是人,要让傩傩做媒来为两人婚配。
于是员外叫来傩傩,怒斥他从中捣鬼,一脚将他下颏踢掉,又命人把马杀掉,将马皮拴在树上。
数月后,马皮腐烂生虫,虫吃树叶,口吐丝,树为桑树,丝为蚕丝。
傩傩把丝送给老百姓,造福人间。
后来傩傩死了,当地老百姓就用“跳傩傩”这一形式来纪念他。
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这是南部傩舞者常有的装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傩戏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中国的傩事活动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商周,春秋,秦汉乃至明清,传留至今。
最有名的大抵是楚国的傩舞活动。
楚人“信鬼神,好淫祀”,而江西为楚国的管辖地,楚人的巫傩习俗也深刻地影响了赣傩的传承。
赣傩从春秋一直保存至今,江西萍乡,其辖地至今遗存的起傩仪式“启师、请神—点将、发兵—行傩—归庙”就与公元前三世纪流传于楚国《九歌》祈神程式“布坛、迎神—降神—酬神—送神”颇为相似,而且《九歌》中的天神、水神等神灵,也可以在萍乡的傩神之中找到。
说明萍乡傩可能与战国时期楚地古傩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并有可能同时传播。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
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
据有关专
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古代的傩礼,有两大任务:一、定期驱傩;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
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
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
简单的说:一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
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二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
三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礼。
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
四宾礼,是指君臣、父子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五嘉礼,则是指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喜庆”之礼。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
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内的苗、侗、瑶、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
在傩戏形成的最初阶段,像戏曲的出现一样,它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
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上的宗教意识相应减少,很少人听说过傩戏,傩戏也逐渐消亡,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近年的京剧进课堂、黄梅戏行天下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傩戏却因解放以来破除封建迷信,导致文化形态遭到摧毁,只在某些偏僻落后
的山区还有所保留。
20世纪60~80年代,傩戏一度被禁演。
跌入低谷,只存在于偏远的乡村地区。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傩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和研究更为重视,各地许多傩文化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
傩戏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使得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年轻人的思想也大多在外出务工,对傩戏的传承漠不关心。
傩戏的意义也逐渐被大家淡忘,只留下逢年过节团聚时取乐的功能了。
傩戏的保护传承意义巨大,其历史价值高,表现形式丰富,在“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当下,保护流传傩戏,不仅仅要靠政府、国家,也要靠能传承、能有力传承傩戏的下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