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方法

浅谈《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方法

浅谈《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方法摘要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培养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迫在眉睫。

如何开展数控技术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才能让中职学生欣然接受,从而使其成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数控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分析学生的状态入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方法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制造技术正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出现了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

随着国内数控机床用量的剧增,急需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数控机床编程、操作和维护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数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最终落在教师的教学上,如何通过教学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

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我们设想一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则在下面神游千里,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效果呢?为了能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就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与研究当前中职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确定教学方法。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教学就如同打仗,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成效,就必须对教授对象——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我们都清楚,中职生绝大多数都是中考落榜生,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求知欲不强,注意力难以集中。

有不少同学不懂所学专业,面对不同于初中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方式感到不知所措,学习上没有了压力,也完全没有了动力和目标,也不懂得如何去学习。

但中职学生的智商很正常,并不笨,只要方法得当,教学就会有成效,将中职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是绝对可能的,此外,由于受到当前外来社会潮流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信仰利己主义,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

浅谈卫星信号监测和干扰定位方法

浅谈卫星信号监测和干扰定位方法

及 增 从上个 世纪九十年代 开始, 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快速发 展 定位 应该 建立专项的操作制度 , 时与 国际测 量标准接 轨, 强实 际的监测 和定位针对性 。 目前国际上对卫星信号监测和干 阶段 , 多国家都投 入了大量 精力致力于卫 星通信研 究 。 是 许 但 不定期的对各项 测量参数和具 在 卫星通信大发展 的同时, 卫星通信系统受 到的干扰 也与 日俱 扰定位的测量标准更新 的很快 , 而我 国的卫星信号监测和干 扰定位 的监 增。 据联合 国卫 星事业署的统计信息 , 最近 几年的卫星 通信 系 体测量 方法进行更新。

实验 研 究
浅谈 卫星信号监测和干扰 定位方法
刘 冰 卢 伟 ( 环球信息 ( 北京 应用开 发中 北京 004 心, 1 9) 0
摘 要 : 着我国的综合 国力的整体 提 升, 国的航 天技 术 取 得 了 随 我 长足 的发 展 , 卫星技 术得 到 了 大的关注 我 国作 为航 天技术 强 国, 些 极 近 年 一直 致 力于卫星技 术的研 究 , 前 对卫 星信 号的监 测和 干扰 技 术 , 处于世界 先 进 水平。 目 目 都 在 前的世界 多极化 发 展 趋 势 中, 空领 域和 电 太 磁 空间已经纳 入到 了国家安 全 的领 域之 中。 国家也提 出了 强太 空和 电磁 空 间建设 的战略 , 出了 太空和 电磁 空间这部分 国家安全 领域 要 加 指 对
实现对卫星信号的传 输方 向进行准确定位 , 能够锁定卫星信号 据进行测量。 而对卫星信号干扰定位主要是通过无 线电追 踪技
的传输 方向, 到有针对性 的测量。 做 卫星 信号监测 和干扰定位 术, 定卫星信号干扰 源的位置 , 锁 释放反干 扰 电磁波 来消除对

浅谈工程测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工程测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工程测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李孟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0期【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卫星定位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等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相比传统测绘技术有了很大改观,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本文主要阐述工程测量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程;测绘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工程测量在我国国力发展的大趋势下,不断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现在我国测绘技术已经较之前有了十分的的改观,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有关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

工程测量的现状概述本世纪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世纪,地理信息产业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激增的市场需求这两大主推力的作用下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这表现在:一、地理信息产品由静态模式向实时动态模式转变。

二、地理信息产品将会在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三、GIS和图象处理软件将由专业团体的专门应用发展成为办公和生活的普通工具。

;国家测绘局原副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杨凯同志就测绘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测绘是地理信息产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地理信息是测绘现代表现形式。

”测绘工程侧重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实地测设,地理信息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与查询。

虽然这几年社会上对地理信息追捧过热,许多院校的专业纷纷靠向地理信息方向,但这几年毕业的学生仍多在测绘行业就业。

不过从长远来看地理信息的时代将要来临了,随着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测绘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测绘行业正在迅速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

传统的测绘生产主体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产品由模拟形式转为数字形式,大量的外业测量被室内地理信息采集所取代。

地理信息的采集、存贮、加工和分发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

卫片的分辨率、航测的精度在逐渐提高而其成本则在逐渐下降。

;地理信息自古以来被视为国之重器。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信息著作,历代君王对地图的重视和渴求从未停止过,建国以来我国对测绘工作非常重视,不断的出国学习并引入先进技术,尤其近十年来变化更大。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使学生建立创新的知识基础,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提高创新的动手能力,掌握创新的方法规律。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方法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

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有欲望就会有动力,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经常举一些创新成功者的事例,比如北京市顺义区小店乡人胡振远,由于受树枝做塑料袋提手的启示,发明了一个方便小提手,一下挣了一百多万元。

随后我就会鼓动学生:你想发财吗?你想做成功人士吗?那就来发明创造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权利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要将“地基”——创新基础打好。

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阅读本专业以外的书,甚至是一些课外书。

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才有可能产生合理的创新,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有条件的专业最好再开设一些plc、液压气动等自动控制类的课程,这样就为创新创造搭建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

由于受到旧的教育体制的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较弱,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动的案例、积极的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学生“存疑、求异”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创新埋下伏笔。

(3)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动手。

浅谈采制化管理及优化

浅谈采制化管理及优化

浅谈采制化管理及优化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电力行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发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更加严峻,通过控制燃料成本,提高竞争力,是当前发电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采制化管理是火力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火力发电厂采制化管理研究是一种系统性强、相互关联、需要许多专业共同完成的工作,并且我国电煤品种较多,企业来煤复杂,所以采制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采制化管理;优化引言随着火电厂装机容量的迅速扩大,电力用煤消耗激增,煤炭费用约占发电成本70%以上;精准地检验煤炭的质量和优化完善燃料管理已经成为火电厂首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燃料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火电厂的发电成本,所以采制化的监督管理既是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关键问题,也是火电厂燃煤监督的重要环节。

所谓燃料采制化,即从一批次煤中按照标准采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煤样,通过破碎、混合、缩分等步骤制备出达到试验分析的试样,最后根据制备的试样化验煤质的相关质量,为燃料管理提供准确的煤质分析数据。

1采制化流程火力发电工厂的采制化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采样:通过机械化采样机采集样本,样本粒度有13mm或6mm两种。

②制样:通过采样机将制原样备到粒径3mm,然后再将粒径3mm的煤样制备到0.2mm。

③将0.2mm煤样进行化验。

按照采制化工作的三个步骤,对各个步骤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大部分火电厂采用三班组采制化的划分,三个班组分别是负责燃煤机械化采样的采样班、负责将原加工到0.2mm样品的制样班和负责对制样样品进行化验的化验班。

2采制化管理的现状2.1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采样、制样操作员没有实质性分离,入厂煤采样、制样工作由同一班组操作;一是对煤样的信息屏蔽缺乏管控,二是对采样和制样不同环节的操作存在不可控的人为干扰因素。

2.2采样过程不规范煤进厂后需验收其质量状况,第一步要进行取样。

采煤样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入厂采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浅谈中国威胁论

浅谈中国威胁论

浅谈“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国外学者提出了“中国威胁论”,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指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将对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秩序提出挑战,从而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

它是西方国家臆造出来遏制中国发展的舆论武器和心理战术,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在西方政客趋之若鹜的大肆鼓吹下,“中国威胁论”更是层出不穷、咄咄逼人。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美国显得颇为时髦,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根据“购买力评价法”对未来几十年中美日三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进行估算,认为按目前的速度和潜力,中国将于2010年超过日本,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对世界带来“威胁”,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而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

“中国军事威胁论”是其重要论调,也是“中国经济威胁论”的目的所在。

该论调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权力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崛起国随着实力的壮大,必然挑战主导国的体系领导权地位,战争不可避免。

西方认为中国就是这样的崛起国,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大规模地发展军事力量,走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道路。

美国进行了主要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全球战略和军力调整,并且从能源、金融、商贸、多边外交等多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使中美关系变得复杂和脆弱。

美国版“中国威胁论”的主要依据,能说得出口的只是两条,即“武力威胁台湾”和“军费不透明”。

但是这两条都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因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是中国历史的遗留问题,谈不上谁威胁谁,更谈不上威胁以承认一个中国为前提而和中国建交的美国。

而依中国的国力,军费再怎么“不透明”也只是服务于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根本不可能威胁美国及其海外利益。

现在美国用加强中国周边军事压力和临战化武力援台态势来逼迫中国增加军备,正确的说法只能是“美国威胁论”而不是倒因为果。

至于热衷于“中国威胁论”的人所说的假如中国发展起来了将会如何如何,那纯粹是恶意的政治煽情和荒唐的“幻觉透支”,因为美国也在以更大的基数发展,而中国也不可能用“不发展”来证伪“中国威胁论”。

浅谈纺织品检验检测及发展趋势

浅谈纺织品检验检测及发展趋势

浅谈纺织品检验检测及发展趋势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纺织品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进步。

但是针对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在具体的检测工作开展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以解决,那么则会对我国社会未来的良好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进步造成严重的阻碍。

所以本次文章的研究也是结合纺织品的检验检测,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的质量提升做贡献。

关键词:纺织品;检验;检测;发展趋势前言:我国的纺织品出厂一直以来,对于国家经济的提升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有力推动的作用。

但是结合具体的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检验检测的工作在纺织品出厂前期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特别是随着纺织行业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检验的技术要求也在持续升高,如果想要提高整体的纺织品质量,就需要在检验和检测这项工作方面着手,不断地进行改革。

本次文章也是以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纺织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也能够为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一、纺织品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纺织品检测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小型的企业并没有给予这项工作持续的关注,甚至没有意识到检验和检测这项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检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因为我国是纺织品的大国,在整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原材料数量是比较多的,再加上有一部分相关的行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合理的交流,仅仅关注到自己公司产品的标准,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标准,也造成了行业发展的整体难度增加,最终检验的结果不一。

工厂内部所能够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检测的过关水平也是不同的,我国的企业内部对于纺织品检验检测这项工作,仅仅适用于传统的服装行业,并且能够检测的技术是比较单一的整体,所使用到的设备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这也造成了所使用的产品,很难适应当前这一阶段工作开展的需求。

浅谈水池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水池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池壁的转角和内隔墙与外池壁交接处也宜设置暗柱科技信息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辽阳市勘察设计管理服务中心辽阳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张大明要随着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50l07201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jgj55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等一批新标准的实施为贯彻并掌握新的标准笔者针对目前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做了分析并对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措施提出了几点看法
了讨 论 。
[ 关键 词] 水池
地下水位 裂缝
伸缩缝 专业配合 温砌块 , 使之既可作 为施 工时 的外模 , 又可为永久性 的保温层 , 有效 地 减少池壁 的内外温差 , 降低水化 热降温引起 的拉应力 , 防止池壁 开裂 。 其次 , 对于薄 的池壁 , 裂缝 的主要 因素是 收缩 。应尽 量提高池 壁混凝 土 次浇筑 的高度 , 少施 工冷缝 , 工时应分层浇筑 混凝土 , 减 施 同时要 预 防激剧的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 。第 三是 夏季施 工时 , 由于气温 高, 混凝 土 内部 的水分蒸发较快 , 对混凝 土的抗裂极为不利 。应着重采取减少 温升的措施 。如搭设遮 阳简易棚 ; 在池壁外 表面加设 冷却循环水管 ; 经 喷洒冷水 等。第 四是冬 季施工时 , 夜 温差较大 , 日 空气 温度低 , 对混凝 土的养护 不利 。在尽 量减少混凝土本 身热量损失 的基 础上 , 为防止混 凝 土早期受冻和控制混凝土的裂缝产 生 , 应有相应措施 。 3伸缩 缝、 浇带的设定 以及混凝 土外加剂的应用 . 后
验时在混凝 土渗入适量 可靠 的外加剂 或设 置后浇带后 , 其最大伸缩缝 间距可不受 条文规定 的限制。应该 明确 , 规范首先强 调的是当构筑物 长度宽度超 出伸缩缝最 大间距时应首 先考虑设置伸缩缝 , 只是在结构 上 处理 比较 困难 时 , 才能 考虑用掺人外加 剂或设置后 浇带 的方法扩大 伸 缩缝 的间距 。所 以, 工程设计 时应 充分考虑给排水构 筑物所处 的 在 环境 条件 , 对不 同类型 的水池应 区别对待 。但必须 明确 , 对于超大型构 筑 物设置伸缩缝是减少水池开裂 的主要措施之一 。对 于敞口水池永久 性暴 露在大气 中 , 遇较大温 度波动几率 大, 宜考虑设置永 久性 伸缩缝 , 特 别是池壁 与底 板处于单 向工作状态 的水 池 , 设置伸缩缝 与否并不影 响其在水( 压力作用下 的工作状态 , 缩缝本身造价有 限 , 土) 而伸 可完全 按规 范规定 的间距设缝为妥 。对于全埋有盖水池可考虑不设永久性伸 缩缝 , 主要是 这种水池 明露 时间有限 , 经受 较大温度波 动的几 率小 , 若 再采用 临时缝 循 浇带) , 或掺入外加剂等措施则有可能使 明露期的抗裂 保证率达 到较 高水平 , 而一旦覆土后 , 则基本不受气象 因素影响。 4土建与水工艺 、 . 设计与施工之间的配合 在水 池设计过 程中 , 土建设 计人员必须 了解水工艺设计 要求 。例 如 因结构需要加 梁柱的时候 , 需要考虑是否影响工艺的空间要求 , 是否 会对工艺造 成影 响 , 如果工 艺不能满足要求 , 土建设计人员则要首先满 足 工艺的要求 , 采用其他措 施来满足结构 的要 求 。设计人员 应以设计 规范 为依据 , 各专业 之间需互相配合 , 对一些构造措施应区别情况灵活 掌握使用 。 设计 与施工息 息相关 。设计 在计算 中已考 虑施工诸多 因素 , 比如 水灰 比、 用水 量 、 混凝土养护天数 、 后浇带间隔天数等等 , 这些设计条件 必须 向施工单位做 出详 细说明 , 做好技术交底 , 并要求施工单位逐一落 实 。而要做好这 些又要求设计人员要 了解施工 , 了解施工 中新材料 、 新 技术 、 方法 , 新 了解 施工顺序 , 工对设计 的要求 , 施 使设计切合施工 、 方 便施工 。例 如应 考虑施 工要求 , 在施工范围尽量避免设计有预留洞 口、 预埋管道 、 悬挑梁板等 。 5一些构造要求和注意事项 . 51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新《 规程》 8 较《 4规范》 对水池 的耐久性有更 高要求, 混凝土保 护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 2 0 1 6 /2 0 1 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代码: 论文题目: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学生: 专业﹑学号: 统计学 学院: 理学院 课程(论文)成绩: 课程(论文)评分依据(必填):

任课教师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2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摘要:综合国力,是国家实力和权力的综合体现。国家实力是指一国自己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绝对概念。有学者把实力定义为“逾越障碍和影响结果的能力”[1]。权力则指一国促使别国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学者将权力定义为“促使其他行为体做其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2]。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权力这两个概念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实力不以国家关系为前提,或无须以他国为参照系,而权力则是以国家关系为前提。

一、中西方对综合国力观点的差异 对于综合国力的定义,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存在若干差异,西方学者侧重于强调国家权力的比较,其代表思想是以强权治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克莱因说:“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实力是该国政府影响他国政府主动或者被动去做某件事的能力,不论是通过说服、威胁甚至是通过武力。”而在今天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学者认为,国家实力并不只是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能力。而是利用经济、军事、外交或其他软实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影响他国的能力。 但中国学者则更偏向于国家实力的比较,认为综合国力更多的是强调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即再保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他国互惠互利、和平共处。学者黄硕风在其2001年出版的《综合国力新论》中说道:“综合国力是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物质力、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学者王诵芬在其1996年出版的《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研究》中写道:“综合国力是国家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强国确立国际地位、发挥国际影响作用的基础。” 3

二、不同国家综合国力测算方法比较 2.1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 二战后世界格局基本稳定,这一时期对综合国力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Ray S Cline。他在1975年和1977年分别发布《世界权力的评估》、《1977年世界权力的评估》以及1980年出版的《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及美国外交政策》三本书,从政治结构上论述了“在国际冲突中的国家实力”概念。克莱因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用量化方法对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定量和估量国力的公式,称之为“国力方程”:()()PPCEMSW.克莱因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主要由五个要素构成:

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以及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其计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综合国力

战略目标 国家意志 1000分

500分 200分 经济能力 产值 5×20分 100分 军事能力 200分 战略 常规 100分 100分 组织品质 后勤支援 人员素质 武器效能 基本实体 100分

人口 国

50分 4

克莱因在1978年对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评分如下表: 表2.1克莱因对1978年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估 国别 C E M S W P 联 100 85 197 0.7 0.5 458 美国 100 146 188 0.3 0.4 304 巴西 80 15 3 0.6 0.8 137 联邦德国 30 34 13 0.7 0.8 116 日本 44 78 5 0.6 0.8 108 澳大利亚 50 22 1 0.5 0.7 88 中国 75 23 41 0.4 0.2 83 法国 28 33 21 0.4 0.5 74 英国 29 21 18 0.5 0.5 68

克莱因关于国力的理论,在注重人口和领土面积这些基本要素的同时,比以往的国力理论更加注重了经济能力与军事能力的结合及其在国力构成要素中的作用。特别是他的“国力方程”,即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国力,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后来学者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多少都离不开克莱因“国力方程”的影子。 尽管克莱因的“国力方程”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许他的理论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适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和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了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此时克莱因的“国力方程”就显得不够完善。

2.2日本官方发布综合国力测评 1987年5月,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综合国力基础调查,最后发表调查报告即《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有别于克莱因国力方程的五大构成要素,该书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前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其具体包含的因素为:

能矿工农外 源业业业贸 5

表2.2日本测定综合国力包含的要素 综合国力 国际贡献力 生存能力 强制能力

基础实力 经济实力 地理 军事实力 金融实力 人口 战略物质和技术 科技实力 资源 经济实力

政策能力 财政实力 经济实力 外交能力 对外活动的积极性 防卫实力 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国民意志 友好同盟关系

克莱因的评估方法是其自己对各国各方面进行评分。日本综合研究所则采用专家调查法向外国籍新闻记者、学者、留学生等有关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其有效回复率约为24.4%。根据回收回答进行统计分析,算出对这三种国力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排序。而打分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国力的三大要素均以美国为100分作为标准,其他国家与之比较。计算结果如下: 表2.3日本测算1085年几个国家综合国力得分(其一)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联 国际贡献能力 61 100 43 54 45 50 生产能力 56 100 52 49 47 119 强制能力 24 100 35 24 42 70 综合国力 141 300 130 127 134 239 评价 47 100 43 42 45 80

其二依旧是以美国国力100分为标准,但三大要素所占比重不同:国际贡献能 6

力满分为50分,生存能力满分为30分,强制能力满分为20分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2.4日本测算1085年几个国家综合国力得分(其二)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联 国际贡献能力 31 50 22 27 23 25 生存能力 17 30 16 15 14 36 强制能力 5 20 7 5 8 14 综合国力 53 100 45 47 45 75

日本综合研究所选取的因素要比克莱因选定的因素包含的更为全面。其将现今更为重要的国民教育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外交情况都很好的囊括进来了,这也使得他的研究结果比克莱因的国力方程更被国际认可。 但在其最终的测算方法上,其一显然是不太合乎常理的。国际贡献力、生存力及强制力三大要素各自的份额是不同的。 在古代,一个国家首先要能让其子民生存下来,即在古代国家的生存力最为重要。中国的战国时期大政治家商鞅认为“治国之要”是“令民归心于农”【③《商君书·算地》,转引自王雅轩主编:《中国历代百家论后勤》上卷,解放军1986年版,第97页】,以农为本,粮草丰裕,能守能战,国力才强。古代希腊雅典、印度、埃及等大国都有着肥沃的土壤以及由纵横交错河流连接起来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并且有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这些使得国际比较繁盛,国力比较强大。 而在战争时期,各国的生存力都已稳定,此时强制力则显示出它的力量。 到如今的和平年代,世界格局基本稳定,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导致国际贡献力成了综合国力的最重要体现。故日本综合研究所确定的其二计算方法:国际贡献力占50%,生存力占30%,强制力占20%也不无道理。

2.3中国学者黄硕风“综合国力动态模型” 中国国对综合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开端是学者黄硕风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动力学原理创建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盛衰过程,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在一定的国外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一组投入要素的协调 7

组合转化为产出的过程,并建立“综合国力函数”来描述这一过程。通过系统分析,可以从综合国力系统的序参量中归纳出三个宏观变量,即: 1.“硬”变量,它代表构成综合国力有关物质形态要素的集合,用1()Xt表示; 2.“软”变量,代表构成综合国力有关精神(含心理)和智能形态的要素的集合,用2()Xt表示; 3.“协同”变量,代表有关领导组织协调统一的构成要素的集合,即控制参量的集合,用()Kt表示。 根据综合国力概念,学者黄硕风的综合国力函数的简化形式为

112()()()YKtXtXt 式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标书的形式一样,1Y即综合国力表示一种矢量(有大小、方向的变量);1()Xt表示综合国力的“质量”;2()Xt表示综合国力的“加速度”;()Kt表示协同系数。而,分别称为“硬”弹性指数和“软”弹性指数,用它们表示不同国家的特点:表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or发展中国家);表示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动乱状态or和平状态)。通过这两个变量,可以描述不同国家在不同形势下的综合国力。 运用“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对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实测。测算结果如下: 表2.5 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黄硕风版) 国别 硬国力 软国力 协同力 综合国力

美国 2135 0.72 1.54 0.7 1.55 523.32

日本 1196 0.72 1.48 0.64 1.54 325.42

德国 910 0.73 1.44 0.65 1.56 306.02

俄罗斯 1132 0.72 1.52 0.69 1.55 304.81

法国 808 0.73 1.41 0.64 1.55 232.46

中国 764 0.71 1.44 0.61 1.49 220.03

英国 781 0.71 1.45 0.61 1.48 210.12

加拿大 699 0.72 1.36 0.6 1.47 197.45 *对中国的计算包括了中国、澳门的综合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